“典”亮百年|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是魏徵劝谏唐太宗时说的话。“豫”,通“预”;不虞:意外。意思是说,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先做好防备,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
大唐贞观七年(633年),蜀王妃的父亲杨誉在皇宫禁地追逐调戏宫女。都官郎中薛仁方闻讯,将杨誉扣押审问。杨誉之子恶人先告状,向太宗说:“按唐律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只要不是反抗朝廷,都不宜扣留查问。我父亲是皇亲国戚,薛仁方故意节外生枝,迟迟不做决断。”太宗听后大怒,当即下旨打薛仁方一百杖,免去其所任官职。
魏徵觉得唐太宗的做法非常不妥,便进谏道:“薛仁方作为国家官吏,奉公守法,怎么能够枉加处罚,让外戚的私欲得逞呢?此例一开,事端争起,将来必然追悔莫及。”劝谏太宗“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太宗听后有所触动。
【解读】
中国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历程中,忧患意识给予中国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给予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从而使我们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家对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表示赞成,但有人建议对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做适当修改。毛说:“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肩负的中心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经受住新的考验,为执好政、掌好权。
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以巨大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总反复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告诫全党“我们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些讲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坚守本色、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努力续写百年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时代新篇。
(作者 杨立新)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约定俗成的“小年”
黎明时分,就听到鞭炮声稀稀拉拉地响个不停。睡眼惺忪,猛不丁地想起今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初一,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直到进城工作后,我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身在老家多年却未曾耳闻过。
不用说,城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村居组成,我们微山县城主要位于夏镇街道办事处,而夏镇则是历史悠久的运河名镇之一。由此可见,所谓的城也只是相对而言,其繁茂的根系深藏于村落与乡土之中,自觉传承延续着很多古老而又传统的东西。城中的人都将六月初一称为“小年”,总叫人首先想到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上了岁数的人又习惯地称之为“半年节”,这称呼倒有点名不副实,毕竟要比半年少了整整一个月。
茶余饭后,与同事聊起“六月初一”,两位老大哥给我讲了该节日的由来。每年的麦收时节通常是自农历的五月初开始,过去没有机械作业,从收割到晾晒再到归仓全靠人力完成,前前后后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等到能够吃上新麦面的时候,大概就在六月初一左右,因此就把六月初一定为“新麦节”。旧时生活条件差,常有青黄不接的日子,能够吃上新麦堪比过年一般,于是便有了“小年”之称。无独有偶,在我们当地,“小年”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农历的“六月初六”,被称为“炒面节”,就是将新磨的面粉炒熟食用,以示喜获丰收。
此外,六月初一还是祈福的好时日。每逢盛夏时节,旱灾无情,水涝频发,过去的防御措施极为有限,人们只能通过祭拜等方式来祈求平安。过去,人们赶在六月初一之前蒸好馒头、买好瓜果,在当天则要烧香上供、磕头祭祖,祈祷下半年风调雨顺老小平安。六月初一着实意义非凡,能够称得上“小年”也绝对是实至名归。
我在县城所居住的小区背靠静谧的村庄,面朝繁华的城心,是夏镇鹿湾村的回迁房,大多数的居民都是原村的村民,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带过来了许多老传统俗。而今,常常能够嗅到香火的味道,能够听到锣鼓的奏乐,能够走进节日的海洋,令人心生敬畏,备受精神洗礼,叫一个所谓的城里人怎敢忘本?
眺望城的日新月异,方知村的历久弥坚,历经人情世故,感叹地久天长,安身于心之高点,立命在根之深处。
又逢六月初一,又过小年,又听鞭炮响起,又踏征途,在这约定俗成的日子里,愿你我信守最初的。
作者简介:马加强,山东微山县人,山东省作家会员、微山县作家理事,《风采微山湖系列丛书》(旅游卷)副主编,诗星光文学社编辑,《微山湖》文学杂志社编辑。有作品在《诗潮》《三角洲》《神州文学》《报》《济宁》《济宁晚报》《今日微山》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出版文集《我的视角》《风起的日子》。
壹点号 微湖尖尖荷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典”亮百年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来源: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在《人间世》第一节里,庄子假托孔子、颜回师徒二人的对话,提出 “道不欲杂”观点,认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意思是说,修道不宜心杂,心杂就会多虑,多虑就会自扰,自扰就会招致忧患,忧患降临也就自身难保。庄子假借孔子之口告诫我们,人生之道必须一以贯之,杂念多了,困扰也会增多,就会让人心烦意乱、难堪重负,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解读】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这是中国成功的一大秘诀。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各种思想潮流在中国激烈碰撞、不断更迭,中国在苦难中寻求救国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接连而起,但农民、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都相继失败了。十月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从此,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人,团结带领中国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回顾中国中国进行、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建立、发展、壮大全过程。总在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新主义时期,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新时期,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前进道路上,中国将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作者 杨立新)
(编辑 温焌意)
【历久弥坚的意思是什么;历久弥坚意思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