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历久弥新造句

更新:07-04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东西问|张生寅:千年唐蕃古道,何以历久弥新?

中新社西宁11月1日电 题:千年唐蕃古道,何以历久弥新?

——专访青海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生寅

中新社记者 潘雨洁

唐蕃古道跨越今陕、甘、青、藏四省区,因唐朝与吐蕃间的交往而畅通繁荣、闻名于世。千百年间,它不仅联通了青藏高原与中原大地,并与通往南亚的蕃尼古道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相接,共同构成丝路南线交通网。各国使节、商贾、僧侣在古道上往返驰骋,推动了彼此间经贸交流与文化传播。

如何看待唐蕃古道的“前世今生”?古道在各历史时期怎样沟通中国与各国往来交流?推动古道联合申遗有何对策建议?中新社“东西问”日前专访青海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生寅,解答上述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追溯唐蕃古道的“前世”,能发现什么规律?

张生寅:说起唐蕃古道,一般指吐蕃政权两位赞普先后迎娶唐朝文成、金城公主时所走的路线。其实这条道路并非那时才有,而是在漫长的时空中,通过人们的自然交流、选择慢慢形成并趋于稳定。

2023年5月,大型藏戏《金城公主》在青海省西宁市首演。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一般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唐蕃古道的雏形。位于西藏昌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中,曾出土磨制石器、玉器、贝、粟等,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遗址中的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与马家窑文化的居住形式相似,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在西藏遗址中发现的盛行于黄河流域的棺葬葬式则折射出人群的迁徙。种种考古学实证表明,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物产、技术与人员的交流。

交流一定有路径可依,路径开辟则有规律可循。原始先民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往来迁徙一般循着高山大河行走,取道于固定的河谷山口、河道津渡。这些河谷津渡,大都是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水流平缓之地,利于人畜行走和水草补给。唐蕃古道的形成与发展也始终遵循这一规律。

2023年8月4日,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城区。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中新社记者:唐蕃古道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为何被称为民族友好往来的“黄金桥”?

张生寅:按照《新唐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唐蕃古道主道大致路线以鄯城(今青海西宁)为界分为东西段,东段经长安(今陕西西安)过鄯城,西段途经阁川驿(今西藏那曲),到达逻些(今西藏拉萨)。根据考古发现,还可勾勒出南、北两条次干道以及各条支线。

唐蕃古道虽然开辟很早,但真正大放异彩则是在唐代。唐蕃和亲与官方驿道体系的建立,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向高潮,曾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盛况,以“和同为一家”的汉藏友好交流深入人心。

北宋时期,北宋与河湟地区唃厮啰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唐蕃古道沿线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宗哥城(今青海海东境内)等逐渐成为十分繁华的商业城镇,设立的驿站被称为“唃家位”,专门接待往来的贡使和商贾。

明清以来,茶马贸易逐渐成为唐蕃古道商贸交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高原百姓日常生活“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明、清两代积极推行相关政策,茶叶成为重要的商品和贡赐品,紧紧联系起了内地与边陲。

此外,这一时期沿着唐蕃古道,青藏地区蒙藏政教上层广泛参与的贡赐贸易也十分兴盛,沿线各民族全面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步入现代,随着青藏公路通车,进藏线路的重心西移至柴达木盆地,但时至今日这条世人熟知的“天路”依然是进藏物资运输的“大动脉”。近年来,入藏通道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藏中线”与唐蕃古道主道西段几乎完全重合,沿线游客往来、商旅畅通,让古道重焕生机。

2023年3月25日,航拍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青藏公路(右)和青藏铁路。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中新社记者:纵观分析唐蕃古道的“前世今生”,其功能有着怎样的变化?

张生寅:唐蕃古道是由主次相连的路线组合而成的四通八达的综合性“路网”,主次道间的关系因时因势发生更易,整体呈现动态互补、持续利用之势。

在明清的大一统时期,王朝强盛,驿站设置和道路维护比较有力,使古道各方面功能凸显;在其他时期,古道的利用更灵活、沟通功能更明显,发挥的作用不亚于大一统时期,这一点从北宋与唃厮啰政权贸易往来的例子可以得出。

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值得注意:商贸发展需要依托稳定的环境,元代以前,唐蕃古道沿线兴起商镇的如青唐(今青海西宁)、鄯州(今青海乐都)、河州(今甘肃临夏),位置都处于农业区;而明清以来,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王朝对青藏高原的边疆区域强化管理,农牧业区交往频繁,在古道沿线的牧业区涌现如丹噶尔、结古寺、拉加寺、都兰寺等大量的商贸与文化中心。

2024年1月18日,航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主干道和核心路段,唐蕃古道怎样沟通中国与外国往来交流?

张生寅:唐蕃古道向南与直通尼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等南亚诸国的蕃尼古道相接,向北连接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共同构成重要的陆上交通网,在不同历史时期联通着中国与友好邻邦。

沿着唐蕃—蕃尼古道,唐朝与天竺互通,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汉地造纸术及印刷术也在吐蕃地区与最早产生于印度“贝叶经”的“梵夹装”形式结合,产生了新的书籍装帧形式,进而又影响了汉地书籍的装帧。

北宋时期,唐蕃古道上茶马贸易繁盛,沿线部分商镇发展成贸易中转站。唃厮啰政权借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商贸,为商旅提供食宿、派兵护送、允许其在境内修盖货栈,定居贸易,城内各国商贾商品云集。

元明以来,佛教文化艺术继续成为中国与南亚交流的重点。尼泊尔建筑工艺大师阿将佛塔、造像等传统艺术传入中原,带领古道沿线众多学徒在北京、山西、西藏多地兴建白塔,这些匠人受尼泊尔传统工艺影响,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创造出热贡艺术等本土化的艺术派别。

2023年9月13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画院内,外国游客前来参观。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中新社记者:以唐蕃古道为例,跨多地区的大型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有何对策与经验?世界范围内有无可供参考的案例?

张生寅: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文化线路宪章》中提出文化线路的5个认定要素:关联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动态性和定位,强调线性文化遗产的跨区域挖掘与整体价值体现,突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情怀”及对全球的启示意义。

放眼世界,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从阿拉伯半岛延伸至地中海的“香料之路”、南美洲沿安第斯山脉的印加古道等举世闻名的文化线路都诞生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同样,唐蕃古道在“世界屋脊”上沟通东西方的交往、商贸物流,承载着多民族迁徙与游牧、农耕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唐蕃古道保护与申遗工作中,可参考“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成功做法,沿线地区应统筹协调,组织跨学科、多部门的联合考察、研究论证活动。本着整体性、系统性、活态化原则处理“点线面”的关系,串联起历史价值与完整度高的单体遗产点,形成相互呼应、内在关联的“线”,挖掘整体内涵和深厚背景,提升以古道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软实力。具体举措上,应兼顾“价值利用”和“相容使用”,选取精华遗存打造小规模创意展馆或多馆联展,设计旅游线路,带动周边环境改善和资源整合,还惠于民。(完)

受访者简介:

张生寅。受访者供图

张生寅,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兼文史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被聘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专家、青海省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特邀研究员、青海省文旅产业智库专家、青海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咨询专家等。

详解2024年最值得珍藏与背诵的5篇考场精品之《历久弥新》

历久弥新

北京一考生

拨开历史的云雾,古老的典籍早已泛黄;轻拭其上的尘埃,古圣先贤的文字依然有力(用整句开头,典雅富有韵味,同时点到标题“历”字)。经典也好,思想也罢,抑或伟大精神,都如同窖藏已久的醇醪(chún láo,味厚的美酒),闻来馥郁芬芳,细品更是回味无穷,予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典型的考场作文开头模式,整句开头,韵律感十足,比喻做辅,引出话题,开篇点题,简练利落)

古老的经典,虽历经千年,却仍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善用比喻修辞,提出分论点一)。农业上,贾思勰于《齐民要术》中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医学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许多药物的药性和疗效;甚至在个人修身方面,也有《论语》教导我们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排比句列举先贤典籍,围绕“历”字)。即使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经典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在当今时代仍然绽放着光彩,似指南针一般给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在自身“新陈代谢”的进程中为推动人类社会向上发展和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添砖加瓦(用举例法论证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杰出的思想,虽沉默无言,却给予我们“向上走”的动力(分论点二,观点句)。君主专制时代,既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用《谏太宗十思疏》做论据,学以致用)的感慨,也有“心即理,心外无理”的思考;共和时期,既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的名言,这样用恰到好处)的训诫,也有“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领袖的讲话)”的呼吁。发声者,有的是儒雅的士人,有的是孤高的墨客,有的则是敢为人先的家(排比句点明各自身份)。他们为黎元、为国家、为民族殚精竭虑夙夜不懈,塑造了极具影响力的杰出思想。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们的思想始终是强有力的“助推剂”(比喻修辞),始终是引领民族复兴航向的思想之旗(比喻修辞)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虽饱受考验,却依然焕发着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分论点三,观点句)。新主义时期,井冈山精神横空出世;新中国成立初期,精神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破土而出(升华到国家发展,以排比句进行阐释)。它们大部分生于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却没有因为而失去光泽。它们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闪耀着永恒的价值光芒。如今,我们迈入风云变幻的新时代,在“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人海的背后(事例句),正是有这些伟大精神在充当前行的“燃料”。这些伟大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跨越一座又一座高峰;这些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熔铸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再创佳绩提供不竭动力(总结句,回扣分论点,回扣标题)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以诗句作为结尾段开头,增加底蕴)。”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纵然如此,那些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抑或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总结前面三个分论点),仍闪闪发光,彰显着时代价值,为这精彩纷呈的世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引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鼓掌]【点评】本文文采飞扬,语言清新典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为议论文增添了文学色彩。从三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由浅入深,逐层升华,使文章深刻隽永。每个分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引用论证,引用的大多是教材内的名家名句,学以致用,同时证明好素材出自教材课文,不一定要满世界搜罗。内容很丰富,每段论证过程中举例都用的是事例拼盘,让文章内容丰富多彩,眼前一亮。最值得称赞的是语言,言简意赅辞藻华美,善于成语连用,富有韵律感。

如果能有一个自然段运用单独的事例,放慢一下文章的节奏会更好。排比句增强气势固然好,但是通篇用排比句式举例,显得节奏过快,一张一弛会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考场作文,本文已经属于上乘。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历久弥新/打开

6月7日上午,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正式落下帷幕。记者获悉,今年高考大作文题仍为“二选一”: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来源 北京客户端 | 记者 李祺瑶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严圣淼

【历久弥新;历久弥新造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历久弥坚的意思是什么;历久弥坚意思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历久弥新什么意思、历久弥新什么意思解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