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工地“搬砖”:来看这群“95后”的“洗心之旅”
七八月间正值盛夏,建筑工地四无遮挡,烈日炎炎下机械轰鸣,显得更加燥热难耐。在成都天府新区的一处工地上,一群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年轻身影正在弯腰劳作,身旁的工人师傅在手把手指点着什么。他们?让我们走近瞧瞧。
名校高才生:工地初体验
“我叫荣瑞坤,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专业。这是我入职后第一次绑扎钢筋。”说起工地“搬砖”生活,这位1999年出生、刚刚21岁的江苏徐州小伙稍显羞涩。
原来,这是中建三局成都公司新员工“下班组”的第一课。他们将与工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工人师傅和职业导师的双重培养下,在施工作业一线磨炼,从而了解施工现场各工种的工序,体验劳务工人作业环境,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看着师傅行云流水般在钢筋上完成“梅花绑”,一开始荣瑞坤左右试探,不知如何下手。他只好蹲下来,耐着性子仔细观看、慢慢摸索。在师傅的帮助下,他握着绞钩,一绕一弯,第一个“梅花绑”就这样绣花一样成型了,实操成果得到师傅好评——而这样的动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要重复一千次。
绑钢筋、量尺寸、钉模板、搭接脚手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富有挑战。与荣瑞坤一样刚入职就下班组绑钢筋、砌筑墙体、钉制模板的“搬砖”青年共有260多人,分布在该公司川渝滇三省市的数十个工地上。在这个酷暑时节,他们将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实践,每日起早贪黑,整备好行装,做好安全防护,除“技术活”之外,还得去干搬砖头、清等杂活,以养成工完场清、文明施工的习惯。
“实操是由门外汉到一个熟练工的提升过程,下班组的实训能够加快新员工对岗位的理解,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程行业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对今后的安全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奠定基础。”带班技能导师、项目总工程师常燕妮说到。
“六个一”:定制下班组“豪华套餐”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吴月是个文科硕士,刚下工地时她“一脸懵圈”。作为一名文职“中建人”,也需要下工地吗?她产生了疑问。
如今“下班组”二十天了,爱美的她胳膊变得黝黑,有点像个“搞建筑”的了。
“如果顶着高温烈日在工地爬脚手架、打混凝土是对意志的磨炼,那么建筑理论对于我来说就是学习能力的挑战。”吴月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通过下班组她逐渐解开了疑惑。“文科生也要下班组,不仅要懂现场,还要对建筑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将来从事‘管理’就是之木。”她感悟道。
该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党委副周维波介绍,为了缩减新员工从“大学生”到“建筑人”的过渡期,提升“下班组”学习效果,他们特地为新职工量身定制了“六个一”培养套餐。一场企业文化课,让新员工了解中建三局“争先”文化;一堂廉洁警示教育课,提醒新员工扣好职场第一粒“扣子”;一本培养手册,全过程记录工作历程;每月一篇心得体会,感受工作学习变化的心路历程;指定一名技能导师,全过程指导员工“下班组”培养工作;指定一名职业导师,为新员工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李太皓毕业于重庆大学,他感慨到:“在学校时,我以为工程师就是手捧图纸,指向45°的天际挥斥方遒。到工地我才知道,‘建筑狂魔’是一砖一瓦和无数汗水炼就的。”细数下班组的时光,他学着去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去记录成长进步的过程。他说最想感谢的是技能导师罗贵军,“每天现场实操加上理论学习的任务很重,多亏师父总是不厌其烦解答各种问题,还经常找我谈话了解思想动态。”下班组不知不觉二十余天过去,他已从当初的不适应,变得习惯而熟练。
“双导师”创新培养模式也是中建三局人才培养“传帮带”的重要内涵,实现思想文化传承和技能培养并重,帮助新入职人员加速成长。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单满意介绍,“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倾心向学,通过下班组方式,在实践和理论结合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保障,是‘走转改’在企业中的活学活用。”
奔涌的后浪:下得了班组,上得了讲堂
“脚下粘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搬砖’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培养方式,是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养成的过程。”中建三局成都公司党委宣传部龚怀东这么认为。
这群“95后”不仅是“搬砖”的一把好手,也是能歌善舞、精通琴棋书画的文艺青年,更是先进思想的举旗者、新时代新风尚的实践者。“唱响中建”、“主题团日”、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丰富多样的引领活动为“搬砖”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近日,该公司重庆梯项目团支部策划举办“学廉洁、树三局新风”主题团日活动。新员工们前往周公馆参观游览,并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廉洁从业交底会和新员工交流分享会。大家相互交流所思感悟,在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事迹中激励自我、思索未来。
在云南,下班组新员工迎来入职后的“彩云成长计划”主题团日活动。新老员工座谈交流,分享从业经历和感受,畅谈争先精神。他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信,写下期许和祝愿,投进未来信箱,约定共同见证一年后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历练与蜕变。30余名“搬砖”青年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重温历史、学思践悟。
从入职开始到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此次新员工下班组长达60天。这群高校毕业生正在经历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的转变,现场带班的张师傅说:“没想到,这些学生娃娃韧劲还挺足,顶着地表四十多度的高温干活,从没听到叫苦叫累!”技能导师卢伟称赞:“后生可畏,比我们当年机遇更好,学习成长更快!”
高校青年缘何“搬砖”?现在有了答案,与其说“搬砖”是考验与磨练,不如说是“洗心之旅”。洗去了浮躁,过滤了杂念,沉淀了对工友、对同事、对企业乃至对建筑行业的认同与真情。
相信多年以后,犹忆七月入职,翩翩少年,白衣浅笑。再次回眸,虽已变了模样,内心却无比坚定,化为一生的财富,照亮前行的道路。(徐小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成年人的世界究竟有多苦逼?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继续跑滴滴
有网友问:你身边有没有白天上班,晚上打零工送外卖、跑滴滴、做代驾的朋友?你怎么看?
不仅身边有许多这样的朋友,我自己也曾经利用业余时间跑过顺风车!
虽然现在已经不开,但业余时间的副业依然开展着,只不过内容从开顺风车变成了自媒体写作等。
前段时间,我看到网上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月薪低于1万,必须要干点副业,否则连自己都养不起了!”
对此,我深有感触,就这个话题,我说说个人看法。
一、如果不是生活压力大,谁愿意在能够舒舒服服休息的时候去送外卖、跑滴滴啊?正如这个话题所表述的,现在跑滴滴、送外卖的未必都是全职身份,不少人也是下班后兼职干的。
我当年选择跑顺风车也是如此,主要的考虑还是希望分担一些上下班的开车成本。
当时杭州地铁还未开通,我家里到公司的距离比较远,如果挤公交至少1个半小时车程,而开车则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
然而,开车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光是油费一个月就得1000多,而且上班那附近停车费很贵,一天30,一个月22个工作日就得600多,且不算车子的折旧等成本。
我发现滴滴有顺风车的功能,只要上下班接个单子就能够分摊自己的油费,方便自己也方便了乘客。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就毅然成为了一名兼职的滴滴司机,就这样每天上下班接送乘客,一个月兼职费也可以达到500以上。
后来也是因为滴滴顺风车下线,加上地铁开通等因素,我才放弃了做顺风车兼职。
但据我了解,我所在的城市继续在其他平台跑顺风车或者开滴滴快车等人还是挺多。还有的白领下班后会选择做代驾赚钱。这些上班族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继续要抹黑干活,真心不容易,要不是真的因为生活成本高,想赚更多的钱补贴家用,谁愿意拿时间去换钱啊?
二、除了跑滴滴、送外卖,现在业余兼职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跑滴滴、送外卖当然可以赚钱,并且不少人一直在这样赚钱。可自媒体互联网的时代,业余兼职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这些传统内容。
举个例子,我目前正在做的自媒体写作,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副业途径,有人主业工作月薪3000,而副业写作都可以月入过万,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我认识的写作圈子里不少人都做到了的。
我个人呢,是从去年开始业余写作,一年多时间已经签约了多家头部平台,在行业领域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个人也开始筹划出书及开设写作训练营等事项。
还有的朋友白天上班,晚上是兼职做微商,我老婆的一个闺蜜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业余时间就卖卖益生菌,时间长了自己组了个团队,据说她一个月时间就赚了好几万。
可见,现在副业的种类越来越多,场所也不必跑到户外,说的简单些,只要在家有个电脑,你摸到了门路,就能够轻松赚取外快,补贴家用。
记得几年前,那时候人人都盼着辞职去创业,但现在喊的人反而少了,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副业的崛起,好的副业搭配主业不仅收入提高,事业上的风险也远小于独立创业。
再退一步说,副业真干得好了,你再考虑把它转成主业也不迟啊!
三、兼职干副业听起来很美,但你也要量力而行我并非反对下班后晚上跑滴滴、送外卖的人,只是觉得赚钱这件事,也需要量力而行。
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身体,很多人白天工作已经疲惫不堪,回家后吃口饭就要立即出去干兼职,这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也许你20多岁年轻感觉不到,过了30以后你的体检报告就会亮起黄灯!
所以身体好的时候要懂得珍惜,身体真要不好的时候更得注意休息和调节。
有人说:要是有钱,犯得着这么累吗?
这话确实没错,但你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单位时间赚钱的能力,把时间多腾出来可以给身体放松。比方说,本职工作有没有加薪升职的机会?或者副业里头有没有不那么消耗身体的?
除了身体,还有就是家庭。我有个朋友,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赚钱上,白天上班晚上跑滴滴,然后对孩子的教育陪伴非常少。
最近他说老婆工作也忙,自己也没空在家,所以女儿的学业成绩下降很多,老师都找到家里来家访了!
后来夫妻两人商量后,还是我朋友放弃了跑滴滴,回归到家庭辅导孩子教育。
我想这个决定应该是理性的,赚钱固然好,可忽视了家庭的需要,也许损失反而更大并且无法弥补!
【去就干,就去干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