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成语:去芜存菁
【成语名字】:去芜存菁
【成语拼音】:qù wú cún jīng
【成语释义】:「芜」即为杂草,「菁」本意是指韭菜的花,引申泛指其他的花,也引申指事物最美好的部分。去芜存菁的意思则是除去杂质、保留精华。
【成语出处】:该语出自《四库全书》经部卷六,当中桂林府同知李文藻指《周易述》目录部分事例过于繁复,与《易经》无关,并说「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后人引用「去芜存菁」作成语之用。
【成语用法】:动词,作宾语;用于文化方面
【近义词】:去芜存精、取其精华
【反义词】:鱼龙混杂
【成语造句】:
1.因此做剪接的要很有耐心去芜存菁把最好的部分才呈现出来。
2.我们想要去芜存菁,不过你是看不到这过程的。
3.这一“去芜存菁”的过程使得代议机构效率提升,集中力量审议、表决立法议案,充分发挥立法功能。
4.当此之时,则须循其脉络,删繁就简,去芜存菁。
5.我们写作收集材料时要去芜存菁,文章才会精练。
老舍《骆驼祥子》最经典的7句话,渡了无数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有哪些书,初看时不以为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觉得是本神作?”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骆驼祥子》,第一遍看的是时代的悲剧,第二遍看的是命运的因果,第三遍看的是真实的自己。”
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
他从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小伙,最终堕落成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很多看似是命运的捉弄,其实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读懂《骆驼祥子》中这七句话,就懂得了认知决定人生结局,收获崭新的人生。
- 没有可怕的,没有可虑的,只要自己好好干,就必定成功。
祥子出生在贫瘠的农村,十几岁就来到北平做起了人力车夫,除了一身力气,他一无所有。
最初学拉车的时候,祥子脚脖子肿的像两条瓢子,但他仍咬牙坚持了。
不过两三个星期的时间,祥子就把自己的腿脚练得像蒲扇扇呼一样飞快。
祥子不仅有一股韧劲,还满怀希望。
他相信只要踏实肯干,总有一天能攒够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就不要给车厂老板份子钱了。
祥子就这样一刻不闲地拉了三年车,也熬过了很多苦:
夏天的汗,从衣服里哗哗拧出;
冬天的汗,像冰片一样贴着后背。
当脚上的新茧变成老茧时,祥子终于攒够了100块大洋,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崭新洋车。
苦难和挫折,是生活的本质。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那些默默耕耘的时光里,不用焦虑地自我怀疑。
耐心等着,千锤百炼之后,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 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人活一世,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
祥子的新车买了没多久,就遇到了战乱。
车被乱兵抢走了,祥子也被拉去当了壮丁,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祥子趁着战乱从军营中逃了出来,还不忘顺手牵走了三只骆驼。
很多人饱受生活嗟磨时,会一蹶不振。
祥子却告诉自己:“只要活着,卖掉骆驼,总能再买一辆车。”
他不再想这些天的危险与委屈,而是努力去幻想自己有了新车之后的生活。
祥子去剃了头,又换了新衣服新鞋子,仿佛这样自己就能立刻强壮起来。
磨难时,祥子就这样借着梦想的慰藉,穿戴整齐地朝着太阳,笑着走去。
很喜欢一句话: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眼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坎坷都是过往。
-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虎妞是车厂老板的女儿,她泼辣干练,是一个管家的好手,但是人长得丑,年纪也大。
她看中了祥子踏实肯干,多次有心亲近,但是祥子想娶的是漂亮清白的姑娘,心底觉得虎妞配不上自己。
虎妞用了些不光彩的手段嫁给了祥子,还用自己的私房钱给祥子买了辆车。
进入婚姻的祥子一边厌恶虎妞,一边又贪恋着她给的温暖,算计着她的钱财。
看似老实木讷的祥子,以为自己是了爱情,其实骨子里早已权衡过利弊。
那些越是不了解自己的人,越容易看低别人。
就像孟非所言:
“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知识、财富、地位,它只来自于缺乏见识和悲悯。”
活得明白的人都懂得,看重别人,才是尊重自己。
-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我们总以为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东西,就能够满足幸福。
然而当真的得到以后,却会发现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也就接踵而至了。
当一个人的欲望大于能力,就会进入一个越来越累的怪圈。
弗洛伊德这样说:
“人类是充满欲望,并且受欲望驱使的动物。”
人若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必将被它反噬,走上歧路。
低级的欲望靠放纵,高级的欲望靠自律。
懂得向内求索,才能去芜存菁,守得内心的安宁和常乐。
-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
面对命运的无情倾轧,旧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向来是无力的。
祥子在悲惨的一生中,看到过很多人性的黑暗面:
他第一次用血汗钱买的车,被乱兵抢走了。
第二次攒的买车钱,又被无恶不作的孙侦探洗劫一空。
了爱情换来的第三辆车,又卖掉给难产的虎妞办丧事了。
祥子一辆车的梦想,是血汗与苦痛砌成的。
在希望一次次落空,直到绝望的过程中,祥子早已经明白人性的残酷。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被人性的黑暗吞噬过,也开始学着刻薄起来。
虎妞死后,小福子的爱虽然唤醒了祥子新生活的希望,他却不敢给任何承诺。
小福子有一个赌鬼的父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娶她就是多了一个无底洞。
祥子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等到终于想到回来找她时,小福子早已经自杀了。
正如东野圭吾所说: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人性也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真正通透的人都懂得,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 越不肯努力越自怜。
祥子就这样彻底堕落了,以前他有多努力,现在就多会找安闲自在。
买车的心已经冷淡了下来,自己身上的汗自然是能少出一滴就少出一滴,只要能对付一日三餐,祥子就不想摸车把。
刮风下雨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他也是一歇就是两三天,仿佛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
他还想好了替自己开脱的话:
“当初咱倒是要强过呢,有一丁点的好处没有?”
闲懒的祥子还时时需要娱乐,或者吃一口好的东西,最后用自己残存的人格到处去借钱,骗吃骗喝,活得非常不堪。
每一段上坡路都布满荆棘,我们可能走了很久,依然没有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努力的意义。
我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成为一束光照亮前路。
-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祥子的悲剧,其实源自于他经验和见识不够,所以才如井底之蛙一般,被自己狭隘的认知拖了后腿。
所谓经验,正是一个人的认知格局和思维方式的积累。
祥子虽然勤勤恳恳,却只关心他的车,把钱攥手里,不愿意提升自己、开阔眼界。
战事来了,街上的店铺都关了门,祥子却执意要多挣两块钱,结果刚到手的新车也被掳走了。
祥子一生中有数次能翻身的机会,但他都没有抓住。
车厂刘四爷要借给他钱买车,祥子舍不得掏利息。
主顾太太让他把钱放理财,祥子也觉得不放心。
高妈给他出注意,去集资起会,祥子却又不敢冒险。
祥子囿于眼前的世界,一味地固执己见,才陷入了一个个被动的局面。
心理学上的“管窥效应”,说的就是人通过管子看东西,就只能看到管子口径范围内的东西,看不到管子之外的其他。
人这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我们永远看不到眼界之外的风景,也过不上认知之外的生活。
一个人的命运,就藏在他的认知里。
▽
祥子在那个泥沙俱下的时光里,用自己的身躯和命运抗争的模样,何尝不像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
他们努力在风雨站起来了,却又被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按在地上摩擦。
然而领悟了书中的七句话,就能从祥子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收获不一样的警示意义。
如同《教父》中的一句话: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保持努力,不断精进,即使人生遭遇强风劲雨,但带着自己的智慧,不慌不忙,也一定能迈过坎坷,走出低谷,拥抱美好的未来。
来源:有书
作者:有书苏沫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去芜存菁,汉服文化便能破蛹成蝶
最近两年,在特定群体中早已流行许久的“汉服文化”,似乎有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出圈”势头。对于身处“圈外”的普通人而言,“汉服”的存在感也显得越来越强,各种以“国风”“古风”为名的类汉服设计迅速走俏,深刻影响着社会审美与流行趋势。
熟悉中国互联网的老网民一定记得,“复兴汉服”的理念在早年间遭遇不少白眼与挫折。那时,许多汉服爱好者组织的活动往往应者寥寥。某些打着汉服旗号哗众取宠的人,以及早期汉服产业相对粗陋的设计与工艺水平,让普通人难以产生好感。钟爱汉服的年轻人,只能在诸多误解与压力之中与“同袍”抱团取暖。
在短短数年之内,汉服文化取得如此大的突破。造就这一结果的,必然是多重利好因素在时势中的交汇,而不可能是任何单一的原因。
使汉服“出圈”的第一要素,便是民族情怀与传统文化热潮在近几年里的迅速兴起。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国内民众对本国文化的兴趣与认同也随之快速升温。这种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想要得以维系,就必须得到具体、鲜活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支撑。早已悄然发展多年的汉服文化,正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富矿”。在这种社会性情绪的鼓动之下,大批新人涌入,为汉服爱好群体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汉服仿佛成了“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寄托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与火热、炽烈的情怀相对,促使汉服“出圈”的第二大要素,则是趋利、理性的资本。伴随着汉服需求扩大,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汉服成了有利可图的产业。任何存在产业的地方,都必然会引发社会资本的兴趣。这意味着原来汉服爱好者圈子里“土法炼钢”式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瓦解,也意味着汉服产业的全面正规化、市场化。
此外,正因为有了那些默默从事科普、考据、设计、传播等工作的汉服相关从业者的积累,今天的汉服产业才抓住了风口的机遇。这样的结果,对那些可以被称为“核心圈层”成员的资深爱好者而言,无疑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回报。他们对汉服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满怀憧憬,期待自己能够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汉服文化爆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社会影响。然而,也正因如此,汉服承载了太多迫切而沉重的预期和寄托,这很难说是一种服装就能完全承载得了的。如果汉服文化钻进一味复古的牛角尖里,就可能失去创新与对外交流的生命力。资本的介入固然让汉服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倘若资方逐利的欲望过强,很有可能造成各种乱象,损害原本和谐、淳朴的社群生态。而一些核心成员多年的耕耘,也意味着这些核心成员很可能会为了圈子里的话语权互相争斗,排挤“圈外”成员。
汉服文化若要成功破茧成蝶,一方面需要广大汉服爱好者与从业者在诸多相异理念的碰撞中,摸索出定位上的共识,以竞合而非对立的方式,促进汉服文化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排除负面隐患,以去芜存菁的方式实现自我蜕变。
当下,主流社会给予汉服的认可和期待是空前的。汉服文化得到了诸多主流媒体的传播,很多学校举办了相关活动或成立相关社团,以汉服为主题的“中国华服日”吸引许多年轻人参与。这些现象说明:当前的汉服文化,正处在从野蛮生长向有序发展转型的过渡时期,而这一过渡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此时此刻的局中人能否作出正确抉择。
在汉服文化发展扩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乱象。乱象的存在并不可怕,但有乱也不能不治,唯有及时将乱象一一化解,汉服文化的生命力才能长久维系。对此,社会不妨对汉服文化的未来发展拭目以待,乐见其成。
【去芜存菁(去芜存菁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