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兴、雅兴、诗兴的完美结合,聊聊古人的“斗酒双柑”
醇香的美酒与芬芳的瓜果一直以来都有着发乎自然的亲密联系。细究其因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着迥异但又相映成趣的芬芳香气,使得很多瓜果成为了极佳的佐酒之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独具心思的古人尝试过以各类瓜果来酿造美酒,而且他们的诸多尝试还得到了一些足以流传后世的成果。
古人将“斗酒双柑”视为文人酒兴、雅兴、诗兴结合的最佳案例。唐代文人冯贽在《云仙杂记·俗耳针砭诗肠鼓吹》中引《高隐外书》言:“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戴颙带着一斗酒和两颗黄柑入山游玩,人们问他欲往何处,他回到道:要去山里听黄鹂鸣叫声。明代文人陈所闻在《驻马听·赠罗罗浮》曲中倒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不羡荣名,爱的是斗酒双柑听鸟声。”携美酒入山林,还有芬芳柑橘和婉转鸟鸣佐酒,可谓悠闲雅致至极。
黄柑酿酒也是古人的一大发明。宋代苏轼有《洞庭春色赋》一首,他在这一篇赋的序言中写道:“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序言中提及的“安定郡王”就是苏轼好友赵德麟。赵德麟(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孙,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为德麟,后袭封为安定郡王)与苏轼交往甚密,曾将其父亲手酿制的柑酒送给苏轼品尝。苏轼品尝过后,便写下了著名的《洞庭春色赋》。
此后,赵德麟多次送黄柑酒给苏轼,苏轼也多次写诗回赠,答谢赵德麟的好意。如在《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三首》中就多次夸赞黄柑酒的滋味:“偶逢白隋争春手,遣入王孙玉斝飞。”“千花未分出梅余,遣雪摧残计已疏。”也正是由于苏轼的不吝夸赞,使得黄柑酒在历史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如明末清初诗人尤侗便在《满庭芳其二·游娄东张氏园》中写道:“羁栖客、苦无柑酒,独坐吊残春。”羁旅之客,无酒无友,内心孤凄可见一斑。
黄柑酒之所以美味的原因也与其酿造原料:黄柑有着莫大的联系。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提到:“真柑,出洞庭东西山,柑虽桔类,而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酿酒,名洞庭春色。”正是由于洞庭湖附近所产的黄柑品质极高,芬芳可堪为天下第一。其所酿之酒才能如此美味,令苏东坡都为之倾倒。
柑酒满杯,独有一种悠然的况味。杯中之酒不仅有着醇香芬芳,还有那“举杯即有清风入怀”的悠然情致。
趣看文物|藏在古扇里的清凉一夏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扇子作为古往今来一大消暑“神器”
除了扇风引凉的实用功能外
历代文人画家还习惯在扇子上进行创作
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
笔随意动,匠心独运
赋予了扇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存有绘画或书法的扇子
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为“扇面”
在昆明市博物馆
就收藏展出了一批清代云南名家扇面
时下正值三伏天
我们挑选了8件具有“清凉元素”的扇面
制作成动态创意海报
清凉随风起,摇曳亦风雅
邀您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扇面世界中
“趣”享清凉一夏
(清)丁希喆纸本设色蔬果花卉扇面
以各类蔬果作为主角
色彩缤纷,活泼可爱
尤其是“C位”的一个绿皮西瓜
看起来很是鲜美多汁
(清)曾兰芳纸本设色荷花扇面
作为云南画坛有名的女画家
曾兰芳笔下的荷花
用笔工整,淡雅清丽
自带清凉气质
用网上流行的谐音梗来说
心平气“荷”暑自消
(清)钱金和纸本设色洛神图扇面
画中的洛神凌波踏浪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观之仿佛能听到泠泠水声,感受到阵阵风动
(清)李诂纸本水墨竹石图扇面
扇面落款中提及绘画时节为“夏日”
整幅画作仅用墨色
却能画出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
点染挥毫,清劲秀美
浓淡相宜,清风自来
(清)胡应祥纸本设色双柑斗酒图扇面
扇面题款显示画作主题为“双柑斗酒听黄莺”
双柑斗酒比喻春日出游
携带好吃好喝的到户外,听着鸟鸣露营野餐
这不也是时下年轻人喜欢的消夏方式吗?
即使怕天热不外出
宅家欣赏一下这幅扇面
也是十分清凉惬意
(清)丁希喆纸本设色蝶恋花扇面
扇面落款中提及绘画时节为“仲夏”
画作用色明丽秀妍
尤其是其中的蝴蝶
灵动逼真,呼之欲出
蝶来风有致
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抹灵动与闲趣
(清)萧湘纸本设色山水扇面
扇面落款中提及绘画时节为“季夏”
夏日何处最逍遥
自然是“躲”进山水中
畅享山风阵阵,流水潺潺
(清)胡应祥纸本设色攀桂图扇面
扇面题款显示
绘画时节为“初夏”,主题为“攀桂图”
画作中一名孩童攀爬在树上
摘下桂枝往下抛
地上3名孩童则围着抛下的桂枝玩耍
右侧还有一名妇女领着幼儿闲坐
整幅画作似是闲暇时间在院中纳凉玩闹
闲趣十足
扇面的独特魅力
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延伸
更因为它在咫尺方寸间的精思巧构
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鸟
匠心独运,意趣无限
在昆明市博物馆
还收藏展出有更多、更丰富的扇面藏品
时下正值三伏天
不妨走进博物馆
赏扇面清雅,觅夏日清凉
来源:新华网
【双柑斗酒,双柑斗酒猜一最佳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