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与酒有关的成语,传承千年酒文化
中国酒一经问世,就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域,成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古代的酒文化现象,在成语里也得到了相当全面地反映。
【双柑斗酒】
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诗朋酒侣】
侣:伴侣,同伴。作诗饮酒的朋友。同“诗朋酒友”。
【觞酒豆肉】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泛指饮食。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炙鸡渍酒】
指以棉絮浸酒,晒干后裹烧鸡,携以吊丧。后遂用为不忘恩的典实。
【彘肩斗酒】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樽酒论文】
一边喝酒,一边议论文章。
【金貂取酒】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
【酒酣耳熟】
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酒虎诗龙】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旧瓶新酒】
比喻旧形式,新内容的意思。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酒后茶余】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桂酒椒浆】
泛指美酒。
【羊羔美酒】
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酒。
【文期酒会】
旧时文人定期举行的诗酒集会。
【牵羊担酒】
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琴歌酒赋】
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
【金谷酒数】
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
【金龟换酒】
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酒阑人散】
阑:尽。酒席完毕,客人归去。
【放歌纵酒】
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斗酒学士】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箪食壶酒】
箪:盛饭竹器。一箪食,一壶酒。指少量饮食。
【大酒大肉】
指菜肴丰盛,大吃大喝。
【持螯把酒】
形容秋季吃蟹饮酒之乐。
【村酒野蔬】
乡村酿的酒,田野种的菜。形容酒食淡薄,生活清贫。
【杯酒解怨】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
【杯酒释兵权】
释:解除。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把酒言欢】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酒足饭饱】
酒已尽量,饭也吃饱。形容吃饱喝足。
【斗酒百篇】
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开怀畅饮】
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长夜之饮】
指通宵宴饮。
【杯茗之敬】
请人饮宴的谦辞。
备注:本文内容和图片综合自网络,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
此间最想念,双柑斗酒春日游,囤点酒喝喝吧
春日有美景,赏美景自然是需饮美酒的。在春日踏春、寻春、于一片春意中饮美酒,这是属于古人的独特浪漫。
自唐代以来,不管是权贵阶层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了春游出游、饮酒的习俗。也就是春日必出游、出游则必饮酒。在五代时期的文人王仁裕所撰写的笔记体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长安侠少,没至春时,结朋连党……并髻于苑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器随时之,遇好囿,则骑马而饮。”都城长安的年轻人们在春天时大多喜欢呼朋引伴聚集在庄园中,让仆人随身带着酒器跟随,遇到风景优美的庄园时,众人便骑马游玩,然后共饮美酒。
到了宋代,此种风气不减反增。宋末元初文人吴自牧在专为回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梦粱录》一书中记载了临安(杭州)清明时节人们郊游、饮酒的风貌。这是一场不分贫富高下的、全民参与的游乐、饮酒活动,就连最为贫困之人也不例外:“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子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穷人甚至都要通过典当、借钱来凑够一笔小钱,然后带着妻子儿女游玩一整天,不醉不归。
由此可见,春日必出游、出游必饮酒已然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一项常规安排。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一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其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索然似野僧。”春日出游,赏春景、饮美酒,才算是圆满。
春日游玩、饮酒是古人的一项常规操作,而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双柑斗酒”之游。唐代文人冯贽在《云仙杂记》卷二中记载:“戴顒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戴顒只带着两个柑橘、一斗酒就出门游玩。别人问他:为什么只带这么一点东西呢?他回答道:俗人的耳朵在赏春景的时候只能听到鸟鸣,我胸中有无限的诗意豪情在鼓荡,此等境界岂是你们这些凡俗之人可以理解的!由此,“双柑斗酒”也就成为了古人春日雅游的代表性案例。
其实,人与天地万物其实是贯通的。人们见美景则心胸开阔,饮美酒则心中必然生出洒脱豁达之气。试想一下,美景在眼中,美酒在口中,何愁没有一股美意了然于胸中呢?
“斗酒双柑”跟酒有关系吗?
正文1885字,预计阅读5分钟
文 | 天下纯粮
(ID:Tianxiachunliang)
“斗酒双柑”光看字面意思难道是带两个柑橘去斗酒?其实不然,且听我娓娓道来。
“斗酒双柑”出自唐代冯贽所作的《云仙杂记·俗耳针砭诗肠鼓吹》引《高隐外书》:“ 戴顒 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鸝声。’”
译文:戴颙带着一斗酒和两颗黄柑入山游玩,人们问他欲往何处,他回道:要去山里听黄鹂鸣叫声。
后世将“斗酒双柑”一词寓意为春日胜游。其实不止“斗酒双柑”不止代表春日出游是欢喜雀跃的的心情,更是文人酒兴、雅兴、诗兴结合的最佳案例。
正若明代文人陈所闻在《驻马听·赠罗罗浮》曲中倒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不羡荣名,爱的是斗酒双柑听鸟声。”携美酒入山林,还有芬芳柑橘和婉转鸟鸣佐酒,可谓悠闲雅致至极。
如此说来,“斗酒双柑”中的酒代表了一种闲适雀跃,远离尘嚣的舒适感。
此外除了酒,“斗酒双柑”中的柑也是酿酒的好果子。
《晏子使楚》中有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枳又叫枸橘,是芸香科的植物。它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多刺,叶是三小片的复叶,花白色,果实球形。叶和果实均供药用。中药上将未成熟的枳、枸橼等果实叫枳实;成熟的枳、枸橼等果实叫枳壳。
淮北的枳多用作为药用,而生于淮北的橘,则是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橘子中的维生素A还能够增强人体在黑暗环境中的视力和治疗夜盲症。
橘又称为柑橘、柑。原产地中国,数千年的栽培历史不能说清楚具体位置。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橘子在荷兰、德国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中国是橘子果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中秋已过,立冬已至,正是吃柑橘的好季节。然柑橘不宜食用过量,吃太多会患有胡萝卜素血症,皮肤呈深黄色,如同黄疸一般。更何况橘属温性食物,易上火,所以不能多吃。
不能多吃,用来酿酒更佳。
柑橘味道甘甜,水分很多,是一种上佳的酿酒原料。一般来说,桔子酒的酒精含量比较低,但是营养价值却比较高,对身体的方方面面有积极的影响。
1、舒缓郁结胀气
橘子酒有助于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宜于治疗饮食积滞证。一些胀气的症状,比如说防治胸胁胀痛、疝气、乳胀、结块、胃痛、食积等症,橘子酒能够起到通气的作用。
2、疏络止血
橘酒中有一种物质叫做维生素P,它有通络的作用,对于淤血肿痛的情况,可以经常饮用桔子酒来改变这种情况。
3、镇痛
橘子酒还有镇痛的效果,是天然的镇痛剂,如果病人出现身体上的疼痛,比如说乳痛,都可以饮用桔子酒来改善。
4、祛脂降压
橘子酒可以加快新陈代谢、消耗体内脂肪,预防和减少脂肪的堆积。此外,橘子中含有比较丰富的钾、维生素、钙等微量元素,对于高血压是比较适合的。
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一定的钠水潴留,而橘子酒的摄入增加有助于钾的摄入,从而改善体内钠水潴留,维持血液中微量元素平衡。
古代|橘子酒
柑橘酿酒也是古人的一大发明,属果酒。
从汉唐至明清的有关文献记载来看,从汉唐至明清的有关文献记载来看,中国果酒不仅品类繁多,而且绵延千载而不绝。
宋代苏轼有《洞庭春色赋》一首,他在这一篇赋的序言中写道:“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序言中提及的“安定郡王”就是苏轼好友赵德麟。
赵德麟(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孙,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为德麟,后袭封为安定郡王)与苏轼交往甚密,曾将其父亲手酿制的柑酒送给苏轼品尝。苏轼品尝过后,便写下了著名的《洞庭春色赋》。
此后,赵德麟多次送黄柑酒给苏轼,苏轼也多次写诗回赠,答谢赵德麟的好意。如在《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三首》中就多次夸赞黄柑酒的滋味:“偶逢白隋争春手,遣入王孙玉斝飞。”“千花未分出梅余,遣雪摧残计已疏。”
也正是由于苏轼的不吝夸赞,使得黄柑酒在历史上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如明末清初诗人尤侗便在《满庭芳其二·游娄东张氏园》中写道:“羁栖客、苦无柑酒,独坐吊残春。”羁旅之客,无酒无友,内心孤凄可见一斑。
黄柑酒之所以美味的原因也与其酿造原料“黄柑”有着莫大的联系。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提到:“真柑,出洞庭东西山,柑虽桔类,而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酿酒,名洞庭春色。”
正是由于洞庭湖附近所产的黄柑品质极高,芬芳可堪为天下第一。其所酿之酒才能如此美味,令苏东坡都为之倾倒。
柑酒满杯,独有一种悠然的况味。杯中之酒不仅有着醇香芬芳,还有那“举杯即有清风入怀”的悠然情致。
天冷加衣酒暖胃,驱逐这个冬天的寒意;围炉煮酒聚团圆,拥抱这个冬天的暖意。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文章有趣、有料
分享给大家
【双柑斗酒什么意思—双柑斗酒什么意思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