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经典反间计:一幅画杀掉南唐名将林仁肇,3年后南唐灭亡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宋代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马上皇帝,也是野史、正史当中记载的武力值相当高的皇帝之一。
图注:影视剧中的赵匡胤
野史不用说,什么太祖长拳、盘龙棍法据说都是赵匡胤所创,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写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有"百拳之母"的美誉。
正史当中也记载有赵匡胤骑着烈马一头撞上城门框,别人都以为他头被撞碎死了,结果赵匡胤跟没事人一样。
在正面战场上,赵匡胤也多次冲锋陷阵,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记载。
(南唐节度皇甫)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宋史·太祖本纪》
但是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并不仅仅只会正面作战,他在使用计策方面也是个中好手,曾经就用一幅画就直接让南唐后主李煜自毁长城,杀死了连赵匡胤都忌惮的南唐最后的名将林仁肇。
本期@以史为鉴 就跟大家聊聊赵匡胤如何设计这个反间计的故事。
五代十国后期,中原诞生了一个强大的朝代后周,以及后周两位极有可能一统中原的雄主——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但是郭威五十一岁病逝,后周朝廷交给了世宗柴荣。
柴荣也算是雄主,他即位后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被评价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这个时候赵匡胤只是柴荣麾下的猛将之一,要是柴荣能稳定发展三十年,这天下就是后周的了。
但是很遗憾,柴荣只当了6年皇帝,39岁就病死了,只留下孤儿寡母。此时大权在握的赵匡胤直接发起陈桥,黄袍加身,自己当了皇帝。
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在后周的基础上开始准备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
赵匡胤在整顿内部之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先后平定了荆湖、后蜀、南汉,然后把矛头对准了南唐。
此时的南唐由后主李煜统治,麾下文有陈乔,武有林仁肇,要是内外一心专心防守,就算是赵匡胤也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
林仁肇是南唐最优秀的将领,身材魁梧,身上还有老虎刺青,所以还被人叫做林虎子,林虎儿。
图注:影视剧中的林仁肇
他多次在中让后周军、宋军吃到苦头,甚至在逆风局中凭借一人之力替大军断后,将敌军射来的弓箭纷纷拨落在地,让宋军名将张永德惊呼:对方竟然还有这样的人?!
林仁肇曾经对李煜多次表态要求乘着宋军主力不在,先占据江淮,但是李煜不敢主动进攻。林仁肇没办法,直接跟李煜说:如果你不敢打,我干脆先假装叛变,然后我带领本部兵马去攻打宋朝淮南,如果得胜,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你就说我是叛贼,直接杀我全家,给宋朝赔罪就好了。
李煜这样的计策也不能用。
等到宋朝平定后蜀后,赵匡胤已经开始积极筹备灭掉南唐的事宜了,但是按照赵匡胤制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规划,在南唐前面还有南汉。
于是赵匡胤决定先对南唐使用反间计。
赵匡胤在一次正常的对外出使时,在使团中派遣了一位人形照相机——北宋大画家王霭。
赵匡胤给王霭安排了一项任务,出使南唐回来的时候要带回三个人的画像,这三个人分别是: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
图注:宋太祖赵匡胤坐像,传说就是王霭所绘制
宋齐丘是南唐宰相,权倾一方;韩熙载是在野党领袖,如果宋齐丘不当宰相了,韩熙载必定是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林仁肇能和这两位并列,可见他在赵匡胤心中的威胁有多大!
王霭出使回来后,成功地带回了三人的画像。
但是此时宋齐丘以及得罪了李煜父亲,被流放致死;韩熙载眼看南唐将亡,直接纵情声色,直接拒绝当一个亡国之宰相;李煜还不信,派人去查看韩熙载是不是真的这样,于是给后世留下了一副著名的国宝《韩熙载夜宴图》。
图注:《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两位对于宋朝都已经没有了威胁,那么第三幅图中的林仁肇林虎子的重要性就进一步增加了,赵匡胤决心使用反间计,除掉这位心腹大患。
于是赵匡胤等南唐使者来拜见自己的时候,就专门带着他们四处游玩,看到一座非常霸气的别墅,就跟南唐使者说道:“林仁肇跟我说他要前来投降,我就给他提前准备好了这座豪宅。“
然后进去参观,看见房间内挂着一副林仁肇的画像,又跟南唐使者说:”林现在来不了,就先用这幅画像作为信物。”
古代没有照相机,要绘制一副画像也需要很长时间,南唐使者根本没想到,竟然有画家凭借记忆就准确绘制出精美的画像。
于是使者以为林仁肇真的已经投降了,赶快把这一消息秘密传递到李煜手中,李煜也不分真假,大怒之下直接用毒死了林仁肇,自毁长城。
南唐另一位名臣陈乔知道后叹息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
陈乔曾经说过:假设让林仁肇率军在外,我来居中掌握朝政,南唐国土虽小,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占领的。
但是只可惜,李煜昏招迭出,林仁肇死后仅仅三年,赵匡胤大军就已经兵临城下,李煜只能束手就擒。而在许多投降的南唐臣子之中,陈乔最后自尽殉国,展现了南唐士人最后的气节。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 典
反间计,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在《三十六计》中,此计原文为:“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就是在已经布置好的疑阵中再布一道疑阵,将敌人派来的奸细为我所用,这样自己就不会有任何损失。在《孙子·用间》中,孙子将间谍分为五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反间,就是“因其敌间而用之”,是一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计谋。
古代战例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段朋率大军攻打鲁国。他们听说鲁国的将领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吴起,很不以为然。两军对垒,鲁军按兵不动,田忌暗中派人去鲁营打探情况,得知吴起正与士兵们席地而坐、分羹同食。田忌听报,大笑说:“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吴起竟然如此低贱,怎么能威服将士呢?我毫无顾忌了。”田忌又派亲信张丑以和谈为名,前去鲁营探听情报。吴起很清楚对方意图,于是把精锐藏于后营,故意让张丑看到鲁营中到处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士气萎靡不振。就连吴起本人也装作畏惧懦弱的样子,请求与齐军议和。田忌听完张丑的汇报后,更加轻视鲁军,放松警惕。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吴起预先设下埋伏,亲率一队精锐兵马偷袭齐营,趁敌方混乱放起大火,齐军拼命突围,又被鲁军伏兵掩杀,最终齐军大败而归。逃回齐国后,田忌责怪张丑的情报不准,张丑也困惑不解,思索一番后,二人才意识到,原来中了吴起的反间计。田忌无奈感叹道:“吴起用兵,可比孙武、穰苴,我不如也。”
现代战例
1960年3月,美国情报局向英国军情五处通报,根据内线消息,英国海军部设在多塞特郡一个水下武器研究中心的职员霍顿有重大间谍嫌疑,此人曾在波兰工作,疑似被苏联情报机构策反。但军情五处并不急于逮捕霍顿,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以霍顿为抓手,争取破获其背后的整个间谍网。
军情五处通过严密监视,发现有两个人与霍顿联系密切。一个是他的情妇盖伊,与他同在一个单位,并借工作之便为霍顿提供大量英国海军装备情报;另一个是他的接头人,一个名叫朗斯戴尔的加拿大年轻企业家。军情五处朗斯戴尔存放在的物品,发现了全套间谍工具包,军情五处通过与美国和加拿大情报部门合作,弄清了朗斯戴尔的——一名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苏联间谍。为不打草惊蛇,军情五处跟踪监视朗斯戴尔,并查出其在伦敦的情报中转地在一对夫妇家中。
1961年1月,美国情报局给军情五处发来密电,揭露霍顿身份的内线准备逃亡美国,这意味着整个霍顿间谍网可能会被撤离,朗斯戴尔等间谍可能会突然消失。于是军情五处迅速行动,将霍顿背后的间谍网一网打尽,悉数抓获5名间谍。经审讯,那对夫妇果然也是苏联克格勃间谍。
计谋分析
在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既然有“用间”,则必然有“反间”。反间计大致分两种,一是设法收买敌方间谍,为己效力;二是设法欺骗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
对于第一种使用反间计的情况,要收买对方间谍,首先要捕获对方间谍,然后在不公开审判的情况下,对其威逼利诱、劝导收买,使其继续给敌方上级提供情报。当然这种情报是价值较低或虚假的,目的是迷惑和欺骗对方,或以假情报换取真情报,以低价值情报换取高价值情报,为我创造有利态势。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确保牢牢控制对方间谍。对方间谍被利诱收买说明其立场容易动摇,其既然能被我方收买,也有可能被其他势力收买。历史上,“三面间谍”甚至“多面间谍”不胜枚举,因此,要使用多种手段,确保牢牢控制对方间谍,掌握情报主动权。二是对于对方间谍提供的情报,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印证核实。如难以核实,那么对于此类情报的使用要保持慎重态度,决不能完全依赖于此类情报实施作战行动,防止掉入敌方精心设计的陷阱。
对于第二种使用反间计的情况,要欺骗对方间谍,首先要识破对方身份,然后不动声色,将计就计,故意传递给他一些虚假情报。当对方信以为真,就会不知不觉按照我方意图和计划行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要注意两点。一是巧妙布局,隐真示假。当识破对方间谍身份后,如何巧妙传递假情报,同时隐蔽自身活动和意图,避免被对方察觉,是反间计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正如上面战例中,吴起故意隐藏精锐,向对方示弱,通过制造假象的方式,巧妙向对方传递假情报,使对方失去警惕。但若稍有不慎,被对方看出破绽,反而会弄巧成拙。二是要注重后续的作战行动。当成功迷惑和欺骗敌人后,如果没有后续作战行动,那么前期的计谋就失去意义。当齐军失去警惕后,吴起先预设伏兵,再遣精锐夜袭敌营,导致齐军大败,就是充分利用前期计谋的效果。
此外,无论是收买还是欺骗对方间谍,都要高度重视保密问题。孙子指出“上智为间”,而反间计更是用间手段中最微妙、难度最大的一种,任何细节上的疏忽和不慎都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因此,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绝对不能泄漏出去。要将信息牢牢控制在必要范围内,不仅对于所有无关人员要严加,对于有可能接触对方的我方人员同样要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有意或无意被泄露。
三国著名反间计:司马懿计退蜀军,诸葛亮智赚姜维
三国连环画
《三国演义》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其中的智谋甚至比专门研究奇谋将略的兵书对后世人们的影响还要大。
《三国演义》脱胎于严肃历史《三国志》,但又具有演义小说惯用的夸张、渲染、传奇成分,七分实、三分虚,比真实的历史更好读。《三国演义》中不乏刀光剑影的场面,但人们更愿意将其视为一部权谋之书,其中伐谋、伐交、伐兵,处处有计,简直是无计不成事。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计谋中,哪一种计用得最多?哪一种计最具成效?那就是屡试不爽的反间计。反间计很阴毒也很厉害,有“四两拨千斤” 的奇效,轻则让你未战先输,中则让你自剪羽翼、砍去左膀右臂,重则让你身死国灭。就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被司马懿的反间计逼得徒唤奈何,最后仰天长叹,被迫放弃已经取得的胜果,罢兵而去。
三国连环画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 ),曹魏大司马懿、大都督曹真率四十万大军进攻蜀汉, 蜀相诸葛亮就第四次兵出祁山,讨伐曹魏。 魏国的征西大都督曹真本是庸碌之辈,副都督司马懿虽然奇策善谋,但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诸葛亮派军伏击曹军,大获全胜,气死了曹真,又巧布八卦阵,将魏军驱赶到渭水南岸,准备挥军直扑长安,消息传开后,魏国朝野震惊,魏军处境危急。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蜀军负责后勤的押运官苟安因转运粮草误事而遭诸葛亮杖责,心怀怨愤,遂逃到魏军大营投降司马懿,司马懿望着主动来降的苟安,突然心生一计,命他火速回成都,还暗中授计予他。
三国连环画
苟安秘密潜回成都,到处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自恃功高,拥兵自重,怨恨后主掣肘,早晚必废黜后主,篡位称帝。他还专门拜访了刘禅最宠信的宦官黄皓,将诸葛亮欲篡位自立的诬言说得活灵活现,好像真事一般。黄皓急忙将此事添油加醋地报告了后主刘禅,后主本就是昏聩无能之辈,闻报大惊,惊慌失措, 六神无主。黄皓乘机替他出了个主意,撺掇他将诸葛亮召回成都,再削夺其兵权。后主忠奸不分,是非不辨,也就稀里糊涂的采纳其建议,再依计而行。
诸葛亮挫败司马懿后,正在筹备进军长安的事宜。忽然接到后主下令退兵的诏书,不禁仰天长叹,但又不能抗旨不遵,只得怏怏率军回撤,他用“增灶法” 唬住了司马懿,使他疑神疑鬼,不敢放肆追击,蜀汉大军遂得以安全地退回到蜀国境内。
三国连环画
诸葛亮到成都觐见后主,问他因何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下令退兵,后主面红耳赤、沉吟半晌,才低头道:“好久不见相父,心中甚是挂念,所以召你撤军还都”。诸葛亮慧眼如炬,这等猫腻岂会看不出来。他对刘禅说:“臣知道这不是陛下本意,定是奸人,诬陷老臣。朝内有奸人,臣怎能安心在外率军讨贼呢”?刘禅这才承认是有人挑唆 。他主动认错道:“我错听宦官的传言,召回丞相,如今追悔莫及”。诸葛亮命人追查,才知道是苟安在四处散布谣言,派人去抓捕时,才发现他早已逃到魏国去了。
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不负刘备嘱托,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他一生六次北伐(正史记载为五伐),竭尽全力欲完成伐魏大业,但只有第四次兵出祁山形势最好,却被司马懿轻轻松松一个反间计给断送了。英雄可以不惧豺狼虎豹,却未必不惧蝼蚁蚍蜉,反间计看似很小,破坏力却很大,其后果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三国连环画
史载,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挥军北伐,大军出祁山后势如破竹,连取陇西三郡,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兵临天水城下,本以为唾手可得,没曾想遇到一个文武兼具的厉害角色——时任曹魏天水参军的姜维。姜维确实有勇有谋,他指挥得当,连挫蜀军。诸葛亮见姜维智勇双全,动了怜才、惜才之意,就想方设法把他收为己用。
这次,诸葛亮也玩起了反间计。诸葛亮打探到姜维事母至孝,其老母在冀城 ,便命悍将魏延率军佯攻翼城,姜维知道后心急如焚,急忙请求天水守将马尊率军救援翼城,马尊拨给他三千兵马,姜维火急火燎的率军赶往翼城,魏延稍作抵挡即诈败退却。姜维进城后,立即去拜见老母,并命随行的军士协助守军严密防御。
三国连环画
诸葛亮命被蜀军俘虏的曹魏大将夏侯惇去冀城招降姜维,并将他释放。夏侯惇在去冀城的路上遇到很多躲避兵灾出逃的老百姓,众人纷传姜维已经暗降诸葛亮,夏侯惇本来就不愿降蜀,见说立马奔向天水,进城后将姜维投降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守将马尊。
诸葛亮一面命蜀军加紧围攻冀城,一面令一个长相酷似姜维的军士扮作他的模样,率军到天水城下邀战,那“山寨姜维” 还在城下破口大骂,说自己已被封为蜀汉上,并唾骂夏侯惇背信弃义,一个人溜之大吉,不管同袍死活。由于夜晚光线昏暗,马尊、夏侯惇难辨真假,于是更加确信姜维已经背叛曹魏,投降了敌人了。
彼时,在冀城的姜维见城中存粮即将吃尽,便率军出城偷袭蜀军,欲劫夺蜀军粮草。
三国连环画
诸葛亮早就料到这一切,因此做好了准备。结果姜维中计,被早已设伏的蜀军击败。退路被截断,冀城回不去了,他只得落荒而逃,往天水方向奔去。待逃到天水城下时,却见城头上军士们张弓搭箭,杀气腾腾,马尊、夏侯惇认为姜维已降蜀汉无疑,他是想骗开城门袭夺天水,当然不会放他入城,还将他狠狠唾骂一顿。 姜维无奈,只得领残军拨马再逃,途中再次中了蜀军的埋伏,被伏兵杀的人仰马翻,最后只剩他一人一骑。
正彷徨间,只见诸葛亮坐在独轮车上从山后转出,并娓娓道出了自己用反间计招降姜维的苦衷。此招数忒阴损,但姜维早已进退无路,听后倒也十分感动,就下马跪地投降了诸葛亮。从此姜维一心一意的追随诸葛亮,诸葛亮也将自己的平生绝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姜维。诸葛亮死后,就将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千秋大任交给了姜维,姜维十一伐中原,虽然没有成功,却也算竭忠尽智,拼尽全力了。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反间计的故事-反间计的故事3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