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你知道多少?其实你的理解,都是错的
奇谋妙计,往往或以其精巧,或以其智谋,格外吸引大众注意力。
反间计,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也是计策的一种。
诸如王猛的“金刀计”,毒计深沉,巧思连环;三国的“群英会”,蒋干盗书,将计就计,都是其中极其精彩,抓人眼球的篇章。
上述两条,都是以反间的方式,起到离间的目的。
反间跟离间,是不是一回事?
不是。
要说清这个事,咱们还是从“间”说起。
一,
间,狭义的理解,就是谍的意思。
广义上,间包括一切对信息的正向,反向搜集,利用,引导。
无论还是竞争,在力量的对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交通,通讯主动权的掌握,利用。
通讯之争,代表着信息掌握的控制与反控制,欺骗与反欺骗。
放在古代的背景下,间,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信息战。
《左传》中,记载有中华最早的一场间谍行动,“少康使女艾谍浇…遂灭过,戈”。
少康是夏朝的一位君王,但是信息战这种方式,间,这种行为,一定是早已有之。
孙子兵法中,《用间篇》列五间,分别为,“因间,反间,内间,生间,死间”。
这样的说法,主要是根据执行对象的不同,而做的区分。
1,因间,就是乡间,利用敌方的同乡之人。
2,反间,利用敌方的使节,间谍,反过来为己所用。
3,内间,利用敌方内部有影响的高官,内侍等。
4,生间,利用有能力的人为我所用,对敌方作出有利于我方的诱导。
5,死间,利用刑罪之人,传递错误信息给敌方。
后来到唐朝,《李卫公兵法》中,又据此作出正反两种的区分。
就执行对象,李靖的说法与孙子大同小异,为“因邑人,因敌使,因任子,择贤能,缓罪戾”,与孙子五间,一一对应。
就实际影响的对象及其功能,李卫公又推衍,发展出“间亲,间能,间君,间助,间邻,间纵横”,作出细分。
其中,无论孙子还是李卫公,又都把“反间”列为群间之首,视其为根本。
二,
从以上单纯的语句,字词解释,很难理解这个说法。
古人写文章时,词句精省,多以会意为先,于实际应用,大多粗略为之,一笔带过,或更多以具体事例,以作参照对比。
反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并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利用敌方人员的情报,信息误导,也不完全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离间”,策反功能。
反间,甚至不能简单的以“计”名之,他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以欺骗,策反,收买等手法,将敌方人员反为我用,传递错误或不完整信息,影响敌方决策,战略的形成。
2,离间,上述李靖对间的功能性目的区分,都属于反间范畴。
同样以欺骗,策反,收买等种种手段分化,瓦解敌方有生力量,或误导其力量投送方向,造成或局部,或整体的敌我力量对比失衡,影响其力量构成。
3,加强我方对信息的控制,对交通,通讯,等重要节点加强保护,对信息管理人员加强审核,以达成对信息的有效掌控。
这三条,几乎囊括了古代信息战的全部功能性目的,其他所有都成了建立在反间基础之上的执行方向区分。
其中,第三条更是重中之重。
没有己方信息的严密防守,所有的间,就都失去了根本,成为飞蛾扑火,自欺欺人。
对于这一条,古人用了一个字概括,“密”。
《周易•节卦•初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孙子说,“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莫贵于间,莫密于间”。
这一点做得不好,不是能不能用间的问题,而是自己随时会面临败亡的结局。
三,
说得太抽象,大家看的头疼,咱们就具体事例来看。
1,王猛金刀计。
最终目的,是离间苻坚,慕容垂。
计谋核心,执行方式,是间左右,即收买,策反慕容垂的护卫金熙。
通过策反,完成错误信息的传递,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最终达到离间目的。
2,三国赤壁,群英会。
最终目的,离间曹操与荆州本土的精英,水军指挥蔡瑁,张允。
计谋核心,执行方式,因敌使,间左右。
用欺骗的方式,将探营的敌使蒋干,反为我用,传递错误,虚假信息,达成离间目的。
再说一个,用大家熟悉的案例,说一说大家不太熟的“死间”。
3,韩信攻齐。
主观上,郦食其说齐归降,是正使。
他并不知道,无论韩信,还是刘邦,对他的死活根本不在乎。
最终韩信伐齐的突然性,就建立在把他当成了弃子,“死间”,达成了欺骗性信息传递的效果之上。
历史上,“死间”并不罕见,主动被动皆有。
主动者,北宋边将种师道,用法崧,离间灭杀西夏大将野利。
被动者,如韩信破齐,又如大唐李靖,以说服对手的唐俭为死间,大破突厥。
这两例,都是用死间的方式,一个达成离间目的,一个达成诱导敌方决策错误目的。
再来说“生间”。
这是所有间中,难度最高的一种。
说难度高,不在其他,在于对行间之人的智慧,能力要求特别高。
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可谓典型代表。
这两人自身都具备对当时地缘格局的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之上,或因势利导,或以欺诈手段,既能保存自我,又能达成于己有利的目的。
四,
只要有,竞争,有“争”,就会有敌我。
所谓敌我的概念,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这是因为,无论敌我,作为一个整体,都是由一个个的人,以及一个个小的人群,团体,汇合而成。
在“争”的背景下,无论敌我对立,还是各自整体关系的形成,除了共有的文化,信念之外,是基于多种利益博弈之下的考量。
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基于对各种信息的判断,方能成为一个整体。
缺少共有文化,信念之类的支撑,所谓利益集合体的存在,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如果对各种信息加以欺骗性,深入性的诱导,对其中整体与个体的利益,作针对性分化,就可以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不仅如此,文化,信念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信息判断的基础上,也存在个体的差异。
通过不同方式的信息诱导,可以对文化,信念等加以影响,改变。
其与利益判断,只有影响,改变难易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结语: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或曰这个世界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正如,争与和。
对历史战例的分析,对中经验的总结,对影响进程因素的深入了解,对我们在茫茫未知中,作出选择,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毕竟,如果说和平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存状态,那么也是。
既然同为生活方式,生存状态,那么,在我们通常认知的更深处,他们遵循的,其实是同一种规则。
同理,正如争与和。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原 典
反间计,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在《三十六计》中,此计原文为:“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就是在已经布置好的疑阵中再布一道疑阵,将敌人派来的奸细为我所用,这样自己就不会有任何损失。在《孙子·用间》中,孙子将间谍分为五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反间,就是“因其敌间而用之”,是一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计谋。
古代战例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段朋率大军攻打鲁国。他们听说鲁国的将领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吴起,很不以为然。两军对垒,鲁军按兵不动,田忌暗中派人去鲁营打探情况,得知吴起正与士兵们席地而坐、分羹同食。田忌听报,大笑说:“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吴起竟然如此低贱,怎么能威服将士呢?我毫无顾忌了。”田忌又派亲信张丑以和谈为名,前去鲁营探听情报。吴起很清楚对方意图,于是把精锐藏于后营,故意让张丑看到鲁营中到处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士气萎靡不振。就连吴起本人也装作畏惧懦弱的样子,请求与齐军议和。田忌听完张丑的汇报后,更加轻视鲁军,放松警惕。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吴起预先设下埋伏,亲率一队精锐兵马偷袭齐营,趁敌方混乱放起大火,齐军拼命突围,又被鲁军伏兵掩杀,最终齐军大败而归。逃回齐国后,田忌责怪张丑的情报不准,张丑也困惑不解,思索一番后,二人才意识到,原来中了吴起的反间计。田忌无奈感叹道:“吴起用兵,可比孙武、穰苴,我不如也。”
现代战例
1960年3月,美国情报局向英国军情五处通报,根据内线消息,英国海军部设在多塞特郡一个水下武器研究中心的职员霍顿有重大间谍嫌疑,此人曾在波兰工作,疑似被苏联情报机构策反。但军情五处并不急于逮捕霍顿,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以霍顿为抓手,争取破获其背后的整个间谍网。
军情五处通过严密监视,发现有两个人与霍顿联系密切。一个是他的情妇盖伊,与他同在一个单位,并借工作之便为霍顿提供大量英国海军装备情报;另一个是他的接头人,一个名叫朗斯戴尔的加拿大年轻企业家。军情五处朗斯戴尔存放在的物品,发现了全套间谍工具包,军情五处通过与美国和加拿大情报部门合作,弄清了朗斯戴尔的——一名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苏联间谍。为不打草惊蛇,军情五处跟踪监视朗斯戴尔,并查出其在伦敦的情报中转地在一对夫妇家中。
1961年1月,美国情报局给军情五处发来密电,揭露霍顿身份的内线准备逃亡美国,这意味着整个霍顿间谍网可能会被撤离,朗斯戴尔等间谍可能会突然消失。于是军情五处迅速行动,将霍顿背后的间谍网一网打尽,悉数抓获5名间谍。经审讯,那对夫妇果然也是苏联克格勃间谍。
计谋分析
在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既然有“用间”,则必然有“反间”。反间计大致分两种,一是设法收买敌方间谍,为己效力;二是设法欺骗敌方间谍,诱使敌人上当受骗。
对于第一种使用反间计的情况,要收买对方间谍,首先要捕获对方间谍,然后在不公开审判的情况下,对其威逼利诱、劝导收买,使其继续给敌方上级提供情报。当然这种情报是价值较低或虚假的,目的是迷惑和欺骗对方,或以假情报换取真情报,以低价值情报换取高价值情报,为我创造有利态势。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确保牢牢控制对方间谍。对方间谍被利诱收买说明其立场容易动摇,其既然能被我方收买,也有可能被其他势力收买。历史上,“三面间谍”甚至“多面间谍”不胜枚举,因此,要使用多种手段,确保牢牢控制对方间谍,掌握情报主动权。二是对于对方间谍提供的情报,要综合采取多种手段印证核实。如难以核实,那么对于此类情报的使用要保持慎重态度,决不能完全依赖于此类情报实施作战行动,防止掉入敌方精心设计的陷阱。
对于第二种使用反间计的情况,要欺骗对方间谍,首先要识破对方身份,然后不动声色,将计就计,故意传递给他一些虚假情报。当对方信以为真,就会不知不觉按照我方意图和计划行事。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要注意两点。一是巧妙布局,隐真示假。当识破对方间谍身份后,如何巧妙传递假情报,同时隐蔽自身活动和意图,避免被对方察觉,是反间计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正如上面战例中,吴起故意隐藏精锐,向对方示弱,通过制造假象的方式,巧妙向对方传递假情报,使对方失去警惕。但若稍有不慎,被对方看出破绽,反而会弄巧成拙。二是要注重后续的作战行动。当成功迷惑和欺骗敌人后,如果没有后续作战行动,那么前期的计谋就失去意义。当齐军失去警惕后,吴起先预设伏兵,再遣精锐夜袭敌营,导致齐军大败,就是充分利用前期计谋的效果。
此外,无论是收买还是欺骗对方间谍,都要高度重视保密问题。孙子指出“上智为间”,而反间计更是用间手段中最微妙、难度最大的一种,任何细节上的疏忽和不慎都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因此,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信息,绝对不能泄漏出去。要将信息牢牢控制在必要范围内,不仅对于所有无关人员要严加,对于有可能接触对方的我方人员同样要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有意或无意被泄露。
【反间计的意思、反间计是什么意思秒懂百科视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