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护心要分“养”和“救”
来源:生命时报
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副医师 张文宗 □廉万营
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世界心脏联盟定为世界心脏日,旨在提高大众对心脏疾病的重视。心,在中医里被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历代中医始终强调养心护心。中医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的是人生天地之间,就要适应包括季节变换、世迁等各种变化;“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意思是,气血运行通畅、阴阳调和,人体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就强,对心脏来说尤其如此。而传统中医药中,从气血阴阳入手养心护心,收效常常事半功倍,其中就有许多养心护心的药材以及经典方剂。
养心脏,益气养阴选生脉饮。生脉饮是治疗心脏病的常用方,来源于金元时期《内外伤辨感论》的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方中人参、麦冬补心气,益心液;五味子敛气生津,故为补益心脏气液之主方。适用于因禀赋不足、思虑操劳过度、邪热犯心等因素耗伤心脏气阴,导致心脏气阴两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倦怠懒言、表虚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症状的人群。生脉饮因“脉者,血之府也,心主血脉”而命名,后世根据其益气生津、养阴敛汗的作用原理,衍化为治疗气阴两伤类疾病药方。
不同体质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心脏气阴两虚程度不同,所使用的生脉饮也不相同。现在市场上的生脉饮,相同的是都有麦冬、五味子,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参”不一样。有的生脉饮使用党参,偏重于生津养血,药性平和、不燥不腻,补气作用平缓,长期服用不至于助火碍气、升高血压,适用于病情较轻、慢性病、高血压及体虚患者;有的使用人参,药性偏温,补气作用比党参强,适用于重症、急症或体质偏寒凉者;有的使用红参,是经过进一步炮制的人参,补气作用更强。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服用生脉饮: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恐误补助湿;服用生脉饮时不宜喝茶、吃萝卜;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救心脏,体质偏热选“丹参”,体质寒凉用“麝香”。若因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气滞血瘀,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赶快使用心脏急救药,常见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均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都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从药性功效上来看,它们又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偏重于活血化瘀,如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从现代药理角度看,它们可改善血液黏度、抵抗血小板积聚,化解血管内斑块、血栓,适用于舌唇紫暗或有瘀斑、瘀血症状较重的患者。此类药物性偏凉,更适合体质偏热的患者,如有怕热、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燥、舌苔黄等症状。
一类偏重于芳香温通,如冠心苏合丸和麝香保心丸。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此类药物有抗心脏缺氧、保护心血管内皮、促进内皮再生等作用。适用于体质偏寒,如怕冷、四肢不温、苔薄白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还应注意,寒凝血瘀、阴虚血瘀者不宜用速效救心丸;伴有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患者慎用速效救心丸;有出血倾向或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慎用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中蟾酥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这三种药孕妇都应禁用。
服用救心药时最好取坐姿,站立位可能会致血压降低而引起晕厥,躺位则会加重心脏负担。用于急救时,均需舌下含服,可将5~10粒嚼碎后含在舌下,通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而加快药效发挥。如果5分钟还不缓解,可重复应用,如果连续多次服用无效,应尽快就医。
除了用药,中医护心更强调日常养生。根据生活环境、季节变化调整心态、调养心神,是养护心脏最要紧的良药。心主神志,调养心神可根据《黄帝内经》所说:“春三月,使志生;夏三月,使志勿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如此,可达到养护心脏的最高境界。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天太热,气虚乏力、自汗、口干舌燥.......喝生脉饮
一提到补气,大家都会想到人参。用人参泡酒喝,这是最方便的补气方法。
用人参补气有个问题,就是容易上火。就拿人参叶来说吧,吃了也会补气。有一次我们门口的超市,上了一批特种蔬菜,有紫背天葵什么的,还有人参叶,售货员介绍说可以潮火锅吃。我很好奇,就买了一盒,然后回家煮了吃,本来是当菜吃的,结果头晕了一天,为什么?补气补过火了。
人参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人参补气过了火,人更受不了。
其实,用人参来补气,有一个不上火的方子,叫生脉饮。这个生脉饮,也叫生脉散。在清宫里面,打乾隆开始,皇帝们都服用人参,其中以乾隆服用得最多。有的年头,乾隆几乎每天都用。
一般人服用人参就上火,为什么乾隆服用这么多人参,却不上火呢?原来,乾隆服用人参是有讲究的,他用的方子叫生脉散,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
李东垣在《内外伤群感论》里说:“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
这段话,说明了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初衷。现在各位去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见到生脉口服液,在任何一家医院包括西医医院,都可以在病房里面的点滴瓶中见到参麦注射液。在一些心脏疾病的救治中,参麦制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迅速地补足心气,稳定病情。
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药只是救急用的,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意思是,如果夏天的时候,天太热,人的心气和心阴受到影响,气阴两虚,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补充气阴,帮助身体恢复。
所以,在夏天天热的时候,大家如果觉得心烦口渴、四肢无力、自汗不止,就可以买一盒生脉饮,按照说明书喝一点,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生脉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来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主要是症状严重时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这个在药盒上会有所标注,它药力平缓一些,可以作保健用。
除了夏天热伤元气,其他的季节,如果我们因为劳神过度,损伤了心气,出现心烦心慌、口干舌燥、四肢无力、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也属于心的气阴耗伤过大的情况,这时候,也可以服用一点生脉饮来补养一下。
乾隆皇帝也是这样。他很勤奋,每天起得很早,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御医们及时地给他配了生脉散。其中麦冬是寒凉的,制约了人参的热;五味子可以收敛心气,同时补肺和大肠。这个方子乾隆服用以后,认为非常好,于是常年服用。有的时候,他把方子里面的五味子也去掉,只留人参和麦冬。
关于乾隆用药的比例我特意翻阅了清宫档案,大致的分量是人参一钱、麦冬两钱、五味子一钱,有的时候不要五味子,御医们会根据比例调整分量,个别的时候麦冬会变到三钱或者一钱。
在乾隆的御医看来,这个方子就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保健的。从清宫档案来看,乾隆常年服用生脉饮,尤其是他老年的时候,更是坚持每天服用,一直到八十九岁驾崩。虽然乾隆长寿的原因很多,但生脉饮对他的养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秋天的时候,有位朋友来找我,说她老公最近心慌,检查了很多次,但总确定不了是什么病。后来我见到了这位先生,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气虚的状态,原因是秋日骄阳似火,太燥,伤了阴气;同时他劳心太多,心神失养。有了结论,我就告诉他服用生脉饮,药店买的那种就可以,他欣然照办。结果,没多久。我就接到消息,说他的身体已经复原了。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人参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萝卜,传统认为萝卜可以解人参的药性,那样人参就白吃了。
选自: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今日立秋,老人说“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是啥意思?如何养生
进入立秋,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认为到了立秋天气立马就能凉快了。事实上却没有那么快,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虽然已经是秋天的起点了,但在民间依旧有“热在三伏”、“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的说法。
可这里说的“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是一种民间说法,如果在立秋比较热,被称为“母老虎”,如果不是则是“公老虎”,是一种比喻手法。最重要的还是,大家在立秋应该如何养生。
很多人会说立秋一定要贴秋膘,当天会买大鱼大肉,全家一起吃。但并不建议大家这样做,在过去物质条件不是很好,可能多数的家庭都是逢年过节才能省的花钱吃肉。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即便不是节日,在平时想吃基本上都能吃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一味地贴秋膘了,吃大量脂肪只会增加体重,不利于预防慢性疾病,而立秋养生重在这几点:
1、立秋冰镇食物要少吃:
因为立秋还没有出伏,尤其是正中午还在户外辛勤劳动的人群,高温照射下,极易造成轻度中暑,诱发头晕乏力、头疼、食欲下降、口干舌燥等情况。
此时人们更喜欢吃冰镇食物解暑,尤其是在大汗淋漓时,吃冰镇食物、喝冷饮成了人们的最爱。从身体健康角度上来看,虽然吃冰镇食物可以给机体带来短暂的凉爽,但不管对于有无肠胃疾病的人群,长期受到寒冷食物的刺激,极易造成血管扩张,增加胃肠道收缩缺血的概率,甚至会引发严重腹泻。
2、立秋不宜出汗过多:
有的人认为夏练三伏正当时,出汗越多越有益,其实不是。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所有人都是出汗越多越好,尤其是动不动便容易出汗的人。
反而会让机体消耗大量水分,轻则会出现头晕乏力、口干舌燥,严重的还会造成脱水,诱发中暑。所以,正常的训练标准就可以了,也就是每天走6000步。
3、立秋中老年人避免受风寒:
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过后每下一次雨,温度就会下降几度,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早晚温差,避免受风寒,造成风寒感冒、关节疼痛。
在传统中医上认为,立秋以“收”为主,更适合早睡早起。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口干舌燥的意思—口干舌燥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