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更新:07-06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苏轼写的6篇哲理小寓言故事,短小精湛、寓意深刻又趣味十足

大家好,我是载月诗话,正在参加头条万粉计划。文章开始前,请您花2秒钟的时间,给作者点个关注,如果您觉得我写的尚可,请您给我点个赞,分享一下文章。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观点,或者给我提批评、意见和建议,也欢迎您留言或者私信我。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登峰造极。

他的诗题材广阔,风格独具,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的书法又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但鲜有人知道,苏轼其实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 他的寓言作品诙谐超然,思想独具,继承了唐代寓言的针砭时弊的社会作用,又带有个人超然物外的洒脱和幽默。读罢令人发笑,然后低头思悟良久。

今天我们分享6篇苏轼写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在诙谐幽默间就给我们寄托了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蛤蟆与鼍

苏轼〔宋代〕

【原文】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哭?”

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翻译】

艾子泛舟海上,晚上停泊在一座岛屿上,听到海里有两个人一边哭泣一边谈论着什么。

其中一个人说:“昨天龙王有旨,水族中有尾巴的都要斩首,我是一条鼍,因为怕被杀头而哭泣。可是你是一只蛤蟆,没有尾巴,为什么哭呢?”

另一个人回答道:“我如今是没有尾巴,但只怕龙王再去追究我那一段当蝌蚪时的经历啊!”

【小故事大道理】

此篇“蛤蟆”出于苏轼的讽刺小品集《艾子杂说》,短短七十六个字,却足可令读者且笑且感慨。

苏轼有过不少艰难痛苦的人生经历。宋哲宗绍圣(公元1094—1098)年间,在激烈的党争中,重新登上朝堂的变法派大肆驱逐元佑党人,清除异己。

与宰相司马光有关的的三十一人,都被贬官。苏轼也被贬向海南昌化军。

文中提到的蛤蟆还在蝌蚪时期的小尾巴,就隐指政敌攻击的所谓“首尾附会之人”的他本人。

此次被贬南方,就是那些新党人物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加给他的罪名的结果。

文中的尾巴还令人想起一句中国人常说的话:“夹起尾巴做人”。

这句人人皆知的话语表明,我们人人都有弱点,都有不足,将那不大好看的“尾巴”夹起来,乃是我们做人极应注意的。

苏轼也是想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虚心地为人处事,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谨慎虚心的处世态度。

小儿不畏虎

苏轼〔宋代〕

【原文】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翻译】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可两个孩子还是像没事一样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还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

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不害怕它们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了。

【小故事大道理】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人往往是这样,经验较少、情感较少或没有主观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虑,敢作为。

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

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需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的,年轻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本身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然而,由于年少无知,不谙世事,往往容易被一腔热情冲昏头脑,给其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由此看来,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用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知虽然可怕,但无知导致的无畏更可怕。

河豚发怒

苏轼〔宋代〕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

怒腹而浮于水,

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

磔其腹而食之。

【翻译】

河里有一种鱼叫河豚,脾气暴躁,喜欢在木桥的柱子之间游来游去。

一天,它不小心一头撞在了桥柱子上。它顿时怒气冲冲,无论如何也不肯游开。

它怨恨桥柱子为什么要碰撞自己。它气的两腮张开了,身上的鳍也竖起来了,肚子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要跟桥柱子算帐。这时候,有只老鹰飞来,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圆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小故事大道理】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要分析原因,从中得出必要的教训和启示。

如果象河豚那样,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富人之子

苏轼〔宋代〕

【原文】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翻译】

齐国有一富人,家累千金,财产无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甚是蠢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导他们。

  一天,艾子对他们的父亲说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不通事务,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富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所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愿承担的罪名。”

  富人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真是愚笨!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艾子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他这样的父亲就不会有愚不可及的儿子。”

【小故事大道理】

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

俞敏洪说:“我的父母对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父亲的大度变成了我身上的一个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日喻

苏轼〔宋代〕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翻译】

一个人出生就双目失明,从没有见过太阳,他就问别人,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沉闷如钟,一天听到钟声,他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他就把太阳想象成了蜡烛的形状。一天,他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小故事大道理】

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和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很像。

盲人摸象指的是众盲人摸象体的一部分,因而各执异说,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而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我们认识事物,也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当只听到或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时,不要自作聪明的胡乱猜测,只有对事物全面的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书戴嵩画牛

苏轼 〔宋代〕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翻译】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小故事大道理】

说到这个故事,就不得不提苏轼和王安石的一桩公案。

据说苏轼曾去拜见王安石,在书房等待时,偶然看见一首没有写完的咏菊诗,其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觉得,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并不会落花瓣的,怎么能满地金呢?很快就在后面跟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苏轼续的诗后,笑了笑便写起了奏章,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去。

苏轼到了黄州,有一年秋,大风刮了一夜之后,菊花瓣落了一地。苏轼看到满地黄花之后,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此时苏东坡才明白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原来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苏轼和王安石再聚的时候,专门因为错改诗歌事道歉, 王安石笑着说:“你没看见过菊花落瓣,不怪你。”

这个公案历史真伪存疑,但苏轼本人其实是十分注重研究的求实精神的。

他在《石钟山记》中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用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意见,要谦虚地接受正确意见。

小时候学过的寓言故事:年少只知笑其愚,读懂已是不惑年

知乎上有人问:

小时候学过的哪些寓言故事,曾让你捧腹大笑,认为主人翁又呆又傻,如今想来却又觉得那些故事充满了人生哲理?

有人说是《刻舟求剑》,也有人说是《掩耳盗铃》《邯郸学步》……

年少时,老师每每在讲台上讲解,因为只知其表面含意,会忍俊不禁、掩嘴偷笑。

长大后再读,却是思绪万千,百般滋味在心头。

在岁月这条长河的浸泡下才发现,小时候学过的寓言故事里,竟藏着最真实的人生。

年少不知其中味,中年回看,不想已是局中人。

《刻舟求剑》:行事墨守成规,终会害了自己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坐船时不小心将宝剑掉入江中。

只见他在船舷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他便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

他以为宝剑沉入水底是会动的,殊不知船动剑不动,即使在船上刻上了记号,这记号也早已失去了意义。

小时候看刻舟求剑,觉得这个人呆头呆脑,不懂变通。

成年后被抛入人海,才发现有那么多人因墨守成规,最终被时代抛弃。

有句电影台词是这么说的:“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如若时局已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却顽执不变,必将导致失败。

来源:视觉中国

曾看过这么一篇报道:

深圳一家电子零件代加工企业,立足市场38年,最辉煌时员工近10万人。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电子零件代加工产业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市场。

其间,同类型企业有的去海外重新开拓新市场,有的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但是这家企业觉得自己根基庞大,市场口碑不错,仍旧依赖过去的红利保持传统模式。

最终,在国外市场的挤压下,这家企业不得不宣布倒闭。

倒闭以后,企业负责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固守传统模式,没有跟上形势变化。如果企业早点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或者及时转型,今天的结局会不一样。”

总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不断变化的事物,必将作出错误的判断。

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么一段话:

“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唯一的常数就是变化。如果你不能适应变化,那么你的生命将是孤独,并充满痛苦的。”

墨守成规行事,到头来终会害了自己。

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顺利前行。

《掩耳盗铃》:如若自欺欺人,只会自食其果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铃铛,又怕铃铛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然后去偷铃铛,结果被人当场捉住。

小时候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全班同学都笑个不停。

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曾经的这些行为何尝不是在“掩耳盗铃”:

人在书桌前,脑子里天马行空,却欺骗自己在学习;随便花点时间,将工作糊弄过去……

原来自以为聪明,骗过了别人,到头来才发现,受害的其实是自己。

或得不到成长,或丢失了机会。

朋友小布给我讲过他创业时的一段经历。

他创办的女装制品厂,因为款式新颖、质量上乘,慢慢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2022年,他们收到海外一家大型演出公司的服装加急订单。

从打样制图、选料裁衣到缝制,工人们日夜加班,终于在交货前将成品赶制出来。

当天晚上,工人们将服装打包好正准备发往国外,在最后的验货环节,销售部经理发现服装用了两种不同质地的纽扣:一种铜质,一种仿铜。

这两种纽扣外表一模一样,但仿铜质地的纽扣若遇化学物质,会出现发黑的现象。

来源:视觉中国

原来在赶制这批服装时,铜质的纽扣数量不够,另外采购还需要等上一个星期,为了不延期交货,生产部便用仿铜质地的纽扣进行了替代。

只要不是业内行家,也看不出任何差别。

朋友心存侥幸:服装外表无异,只要过了保质期,就没厂家什么事。

于是通知销售部当天把服装发往海外。

20天后,对方打来电话,说服装进行清洗后出现了纽扣发黑的现象,要求全部返工。

因为这批演出服装还在保质期内,他们只得全部返工。

这单生意,算上运费和人工费,朋友赔了不少钱,为此后悔不已。

朋友后来说:“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没赚到钱还损失了信誉。后来再也没接到过那家演出公司的订单。”

很多时候,我们人性中都有怕麻烦、存侥幸的一面。

但到头来才发现,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终会让我们自食其果。

《朱子语类》有言:“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对人对己,只有心诚,才能在纷乱错杂的世间笑到最后。

《邯郸学步》:与其仰望他人,不如成全自己

这是《庄子·秋水》里的一则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赵国邯郸人走路注重姿势仪表,远近闻名。

燕国有个少年,不知怎样走路才好看,便来到邯郸学这里的人走路。

他看到当地人走路姿势稳健优美,就天天模仿。

可是后来,他不但没有学会新的步法,连原来的也忘了,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爬回了燕国。

小时候在课堂上听“邯郸学步”,心想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

长大后却发现,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个少年?

仰望他人、盲目模仿,到头来却丢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厉害的人,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脚踏实地中一步步成全自己。

在热播剧《父辈的荣耀》中,陈兴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陈兴杰的父亲是一名林场工人,在一场工作意外中离世,母亲也抛下他去了外地。

陈兴杰自家的房子失火后,被善良的养父母接到家中,从此一起生活。

没过多久,陈兴杰参加了第一年的高考。

因为暴雨,大水阻断了去考场的路,陈兴杰赶到时,第一场考试已经结束。

第一场考试的缺考,影响了后面的发挥,陈兴杰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减轻养父母的经济负担,他利用暑假外出打工挣学费,决定复读一年。

来源:豆瓣电影

这时养父母给他捎来消息:林场念及旧情,给他找了份在林政局上班的工作。

在那个年代,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单位。

但陈兴杰拒绝了这份工作,选择复读。

在复读班里,无论同学们如何讥笑他是个书呆子,他都不以为意,后来以全省状元的成绩被大学录取。

大学毕业后,陈兴杰在广州工作,因为勤奋努力,在当地买了房、安了家。

有一次,他回到从小出生的村子,目睹了父老乡亲们的困境后,选择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林场重新创业。

在他的带领下,家乡的旅游业越办越红火,乡亲们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纵观陈兴杰的人生,他始终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步要往哪里走,要怎么走,也因此他的命运始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碧华曾在《霸王别姬》中说:“人这一辈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与其仰望他人,不如成全自己。

因为人总得学会先成全自己,别人才会来成全你。

来源:视觉中国

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

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曾经年少之时,寓言中的怪、痴、愚,我们见过了;

行至不惑之年,寓言中的那些人生哲理,我才明白。

纵使我们曾像寓言故事中的主人翁那样,犯过傻、出过错,但那也是真实的经历。

当我们将这一切结成铠甲,助力前行,便不会辜负这段光阴。

作者:怡可兰心,左手用力生活,右手品尝人间烟火。

【古代寓言故事(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