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道热肠为群众排忧解难 家电维修员毛铁的“人世间”
记者见到毛铁时,他正在自家的家电维修店内忙碌。一间几平方米大的店铺内,摆放着各式电器。凭借过硬的修理技术和诚信经营,店里的生意一直不错。修理电器,他已做了40多年。
今年68岁的毛铁,还有另一项“修理”工作。作为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他关心、奔走、牵线、调解,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补事与事之间的缺漏。
自2002年被推选为区委员,毛铁迄今已连任五届,刷新了九龙坡区委员连任时间最长、年龄最长的纪录。“修理”人生,他也做了20多年。
一面面锦旗——他是百姓心中的“解难人”
在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委员工作站的毛铁工作室里,悬挂着满墙锦旗。“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关怀备至、以诚相待”……一面面锦旗的背后,是一个个暖心故事。
九龙坡区某小区开发商卖房时曾口头承诺会开一个方便进出的小门,但没写入合同,交房两年不兑现,业主意见很大。得知情况后,毛铁一方面深入调研,通过提案反映;另一方面与住建、规划、街道、社区、开发商、物管、业主代表沟通,经过近十个月的20多次协商,门终于开了,业主到农贸市场更方便了,孩子上学出行不便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毛铁的履职触角很广,老旧小区电梯改造、划片入学矛盾、拆迁纠纷、人行道扩宽……凡是有群众遇到困难找来,他都认真倾听,和大家一起到现场出点子、协商解决。有一次他生了病,稍微稳定后,又回到了矛盾纠纷的处理现场。
近些年,毛铁孜孜不倦,协商化解突出问题300余个。他说,有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就是履职大事,“委员履职就要尽责,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
一摞摞票据——他是群众口中的“好心人”
毛铁有一个抽屉,装着一摞摞整整齐齐的票据。其中,有请群众吃饭的,有捐款捐物的,有垫付医疗费、拆迁费的,也有借据。有的已有20多年,从几十元到十万元不等。
一张张票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爱心故事:筹资2.5万元,包粽子送环卫工人、困难群众;发动捐款1.5万元,帮助7名困难儿童……从环卫工人到困难群众,从小学生到老年人,毛铁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弱势群体。
身患癌症、常年有胃病的毛铁,对自己很“抠门”,但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众却出奇“大方”——个人累计捐款捐物超40万元,由他发起的爱心捐赠累计超200万元。
一声声师父——他是新委员眼中的“引路人”
近年来,九龙坡区推动“渝事好商量”向各镇街、各界别、各领域延伸覆盖,构建起“区协商实践中心+镇街委员工作站、界别委员工作室+基层协商点”综合平台架构,打通委员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老委员毛铁也成了委员工作室的“毛老师”。他始终坚持“把协商当大事,把群众当亲人”,在多年履职实践中,总结出“听、看、说、议”四字协商工作法。
“毛老师”还专门组建了一个老委员带新委员的微信群,里面有24个人。
“跟着‘师父’一道深入基层,我们自己也学习到很多,更真切体会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九龙坡区委员王彦说。
履职20多年来,毛铁共提交《关于老旧住宅增设电梯补贴政策调整的建议》等提案100多件,大多关注民生实事,并得以推动落实。“我还要不断努力,继续为群众排忧解难。”毛铁说。(记者 周闻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古道热肠!北京延庆有个“雷锋村”
深冬季节,乐农家志愿服务队到海拔1200多米的延庆佛爷顶捡拾。
本报记者 李瑶
一个人学雷锋,不难。可要一个村到处都是“活雷锋”,那真令人叫绝。延庆城区向东20公里,在不到300人的旧县镇烧窑峪村,就有100多位村民常年坚持做好事儿,更有5户30多年如一日志愿服务的“雷锋之家”。这个村,被赞为“雷锋村”。深冬季节,记者来到烧窑峪村,记录老乡们的古道热肠。
技术当家的“活雷锋”
“这样的稀枝大冠,要去直留斜,像这样,斜着剪子往侧平方向剪。”话音刚落,一根杏枝应声而落。
冬日暖阳洒下,村民张玉萍家杏园里,十几个人戴着手套、帽子,手里拿着各式树剪子、锯。中间一个人讲着,周围几个人围着学。中间那人叫陈双来,是远近闻名的“活雷锋”,30多年来义务为村民们剪枝嫁接,并带领村里一百多人做好事儿,谁提起都得竖大拇哥。而和他一起来的,有本村的,也有附近村的,都是“活雷锋”。大伙儿齐上阵,边干边学,就是为了帮张玉萍给4亩杏园剪枝。
“年年麻烦你们,说今年请人剪枝,可别人也没你们这手艺!”地垄旁,张玉萍乐呵呵地赞。
4亩地的杏园,他们一人20余棵、默契分工,一上午工夫,整个园子的杏树像理了发的小伙子,精气神儿十足。
像这样的义务剪枝,陈双来和志愿者们打30多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光一年就要剪1000多亩。1984年,延庆农村大面积种果树,在延庆县旧县乡林业站专门学习果树修剪技术后,义务帮村民剪枝,便成了陈双来的必修课。陈双来爱动脑、好动手,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他琢磨不同种植方式果树的剪法、嫁接不同品种、研究果树种植,并运用自己试验成功的研究成果帮助他人,旧县、香营、沈家营、永宁等乡镇几十个村的果农,在他的帮助下成为果树示范户,产量和收入翻番。
5户“雷锋之家”守望邻里
30年义务帮村民修剪果树,延庆区授予陈双来“雷锋之家”的荣誉称号,而在烧窑峪村,获此殊荣的还有四户。
想找村民李凤君,到他家不一定找得到,但到村北的山上,却一定能找到。“义务导游李凤君,风雨无阻守造像。”这样的话已成为大街小巷人们的口头禅。村北山上的文物摩崖造像,是珍贵的文物,上世纪80年代,有贼上山偷盗,盗走了一些文物,这可把李凤君心疼坏了。“这么宝贝的东西,可不能在我们手里再有一点儿闪失了,必须好好保护它。”李凤君说。从那时起,他便上山义务看护起摩崖造像,并主动给游客义务带路、讲解,守护着宝物。
54岁的杜万凤,近20年坚持为村里老人免费理发。“村里没有理发店,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到镇上理发店理发,不方便。”一开始,杜万凤只是给自己的婆婆理发,效果不错。时间长了,左邻右舍知道她还有这手艺,都来找她理发。一传十,十传百,时间长了,她就成了老人们的“爱心理发师”。杜万凤每次都,还给老人们播报村里的大事小情,和老人们谈天说地,被称为“贴心小棉袄”。
除此之外,烧窑峪还有爱唱歌的“文艺电焊工”李凤义,平日谁家农具坏了,随来随修、分文不取。更有“义务电工”李金德,小到电饭锅、电磁炉、电吹风,大到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只要谁家有跟“电”沾边儿的事儿,他总是全力维修。十余年来,他仅为村民换保险丝,就用了整整十卷。雷锋精神,几乎已成为全村的品质。
带出上千位“活雷锋”
不光烧窑峪本村是“雷锋村”,他们还正在带领周边镇村、延庆乃至北京城、河北的爱心人士们行动起来。
今冬小雪节气前夕,延庆气温直逼零下,推开旧县镇大柏老村姚二秃家,却一片火热场景。
烧窑峪村民李来文等十多个人四散在院子里,束着头发、挽着袖子,扫院子、擦玻璃、收拾柴火……忙出忙进。
姚二秃今年57岁,和老伴俩人身体都有残疾,没有工作吃着低保,生活困难。志愿者们得知情况后,组团上门问需,定期帮姚二秃家打扫卫生、归置地头。
中午时分,卫生收拾差不多了,几位妇女又走进厨房,和面剁馅儿,包起了饺子。“我和老伴身体不好,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饺子,真感谢你们。”端过热腾腾的饺子,姚二秃眼角泛了红。
这次来服务的不光有烧窑峪村民,还有东龙湾、车坊、沈家营、大柏老等附近好几个镇村的志愿者。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乐农家志愿服务队”。
原来,在常年为村民果园剪枝基础上,陈双来、张仲库、赵金存等几位志愿者号召十里八乡乡亲行动起来学雷锋,于2011年7月1日组织成立“乐农家志愿服务队”,针对农民朋友开展爱老孝亲、环境保护、果树养护、畜牧防疫、文艺慰问、助农维修、健康义诊、普法宣传八项志愿服务。发展至今,共有1038名志愿者,包含100多位烧窑峪本村村民,附近村庄、延庆乃至北京城、河北省的800多位爱心志愿者。
参加之初,志愿者们就形成公约:自愿加入志愿队伍、不图报酬不讲条件,交通、用餐自理,不断提升本领、主动学习技能,不轻易放弃和退出等。
要问这么无私奉献到底图个啥?志愿者们哈哈乐,“就图个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快乐能杀菌消炎防癌。别人给我点个赞,我就无比高兴,浑身有力量!”“吃饭交通都自理,可我就是无比高兴,高兴给别人服务、给别人带去正能量。”
这些可爱朴实的乡亲们,正在用一个个古道热肠,把爱与和谐带给更多人。
一份“免单餐” 暖了异乡人 彰显太原人的古道热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餐馆为暂时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免费餐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这座城市,提供“免单餐”的小店老板,生活并不宽裕,但依然选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
凡人善举,帮助了暂时遇到困难的人,温暖着众多网友的心。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太原不少餐馆在默默传递这一善举。他们自发、不求回报的选择为他人撑“伞”,用一份份爱心,彰显着太原这座城市的温度,彰显着太原人的古道热肠……
“不成文的规定”
在太原市体育路的老妈妈打卤面餐馆里,店主王东的身影总是忙碌着。
在开面馆之前,王东曾做过服装生意,后又经营过网店,经历过行业的辉煌,也见证了它的落寞。其间,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2017年,我彻底跳出服装行业,需要另寻出路。但转型谈何容易,当时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整天漫无目的地走街串巷。”王东说,一次外出时,偶然路过一家人气十足的打卤面馆。他进店吃面,老板看他神情落寞,像是遇到了困难,便主动对他说,“安心吃面,吃饱了再说其他的。”这一句朴实的关怀,成为他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吃了一碗面,心里暖暖的,从此便与面结缘。当时就决定拜师学手艺,然后开家自己的面店。”
开店数年间,遇到免单的情况不算稀奇。按王东的话说,出门在外,总有人一时会为拮据所困。“遇到困难了,来店里说一声,吃碗面不是啥事,不够了还可以加。”
王东说,来吃免费餐的人,年龄各异,有年轻学生,也有年长者,还有少数中年人。有的打工不顺利,抹不开面子;有的因家庭矛盾,独自出走忘带钱;有的是负债,账号被冻结……绝大多数就餐者会感到难为情。为免难堪,店里默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打听事由,只希望这一餐一饭能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困境。
来份“好运套餐”
冬日的凉劲儿一上来,“汤友”们又开始甩开膀子喝汤了。11月25日晚8时许,寒气袭人,位于北大街的盛源羊汤馆内,热气腾腾、座无虚席。餐馆窗明几净,醒目位置张贴的温馨提示语,更是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免费吃饭!如果你在太原暂时没找到工作,没有收入,遇到困难,你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员来份‘好运套餐’。吃完直接走人就行了,不必客气!以后您有能力了,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谢谢!”从2018年开始,太原盛源羊汤的连锁门店就推出了“免费吃饭”的爱心活动,到现在已接待过上百位困难者免费就餐。
“来店里吃免费餐的人,绝大部分是有难处的。”盛源羊汤负责人肖宏革感慨道,他们中有的是刚入社会的打工者,还处于收入不稳定的阶段;有的则是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暑期工没能找到或试工失败。此外,一些落魄的中年人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相比于年轻人,他们的情况更加复杂和无奈。“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他们也不想靠免费餐生活,但确实是没办法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帮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让肖宏革记忆犹新的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他衣着朴素,在门店外徘徊许久,店员发现后上前询问。得知他手机丢失身上又没带现金,店里及时提供给他一份大碗羊杂、两个油酥饼。“有些人得到帮助时会不好意思,所以来店里只需告诉服务员来份‘好运套餐’,然后等待上餐即可,服务员不会去多问。”肖宏革告诉记者,有爱心人士得知店里有此善举,还专门来店就餐,离开时特意在碗下留下100元钱,以表支持。“这也促使我们要把这份爱心坚持下去。”
为他人撑“伞”
餐饮市场体量巨大,集中度低,纵使餐饮大品牌成功案例不少,但它们并不是餐饮行业的全部,反而分布在街头巷尾的中小餐饮才是市场基本盘。按照行业特点,进入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普通人,没有很高的学历,也并非光鲜亮丽,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身处餐饮这个“勤行”中,这些餐馆老板们更容易共情普通人的不易。他们深知一顿热饭,或许就能给人带来希望。因此,在面对正处于困顿的人们,更容易伸出援手。当然,帮助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的餐馆直接免费,有的餐馆提供了低价菜品,还有的餐馆针对特定人群提供免费吃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暖心小馆不担心人们成群结队来蹭吃蹭喝,把他们吃垮吗?
位于兵工南马路的老井抿尖村,虽然没有贴出能吃免费餐的提示,但有人暂时遇到困难,进店告知服务员,就会有免费热面送上。该店一工作人员表示,最初也担心有人并非真的急需免费餐,只是想来占小便宜,但最后都选择不去揣测别人的用心,相信来的人都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不能因怕遇到骗子就放弃善良,就算有人来占个便宜,只要能从中感受到世间的温暖,那也值得了。”记者走访中感受到,这是很多暖心小馆经营者的秉持。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总有人选择为他人撑“伞”。太原小餐馆的免单善举,关系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给社会的风险交了“低保”。它们以一顿顿热餐彰显了社会的温情、城市的温度。期待这样的暖心故事能更多一些,让温暖与关怀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人,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记者 梁丹 文/摄 太原晚报
【古道热肠;古道热肠下一句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