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

更新:07-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史记》九大名句,内含大智慧

今天与你分享《史记》中的九大名言警句。

1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释义:能做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能把它讲得头头是道;能对一件事讲得十分透彻有理的人,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解析:理论和实践有时是脱节的。比如说一位好作家不一定掌握写作理论,一位理论丰富的批评家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一位成绩好的人,不一定能把别人教好。

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释义:做大事的人可以不考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在乎小的过错。

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以大局为主,过分地苛求自己注意细枝末节,不能成就最终的大业。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一时的,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3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欲成大事,须做事严谨,注重细节,总满足于“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4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释义:人的欲望宛如深渊,如果执意前进,那将会什么都得不到;现在拥有的不知道满足,那便会连原本的也会失去。

解析:此句可与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范睢助秦蚕食东方六国,并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在长平之战又献离间计,使得白起大破四十万赵军。

游士蔡泽于是用此言劝范睢退出朝堂,这样尚且还能当个富家翁,若是贪恋权位,恐怕大祸临头。

范睢深以为然,次日便辞去秦相之位,不再插手秦国朝政。

智者,会“止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愚者,被欲望操控,永远不知足,其最终的下场只会引发祸端。

5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释义: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细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拢所有的溪流。

解析:孟郊曾在《赠裴枢端公》中写道:“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宽广的胸怀并不是说做到圆滑,也不是说任何事情不计较,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以一颗美好的心包容世间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6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释义:轻飘的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堆很轻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

解析: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在你没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时,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7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释义: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解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一个人能不能正确地分辨好话和奉承话,能否正确听好话,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

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从不中听的话里汲取对工作、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成分。

对于别人的称赞、表扬,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从而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8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释义: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解析:大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学习和体悟的人,都会知道历代先贤们对于德的重视和强调。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们在入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炼,宁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就好比一张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但非得给它放上50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怎么样?

9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释义:坐了他人的马车,就要记住载人之恩,并要与他人共患难;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谨记获衣之恩,并要分担他人的忧愁;吃了他人的饭菜,被人所养活,就要牢记救命之恩,同时还要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信一文。

韩信幼时贫苦,为了养活自己,便去河边钓鱼,但鱼儿稀少,韩信经常饿肚子,河边有一老妇人,每次都给韩信一些吃食,韩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济下度过了最贫困的时间,后来韩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乡厚待老夫人,并且赠送千金予她。

受到别人恩惠,就要用心去报答。

读懂了司马迁与《史记》,就读懂了无常

非读史无以明智,非行路无以致远。

提到中国历史,首屈一指的便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兼具史学与文学双重价值,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记载着无数先人的足迹:上至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汉武,3000年历史画卷,被太史公司马迁精彩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之所以被人铭记,不仅是因为他写出了《史记》这皇皇巨著,更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人性的力量。

当你感慨生不逢时,或是被命运捉弄时,不妨翻阅一下《史记》。

你会明白,人生可以有苦难,但千万不要留遗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边的龙门,那里“山环水带,嵌镶蜿蜒”,是个钟灵毓秀之地,相传大禹曾在此开山治水。

童年时期的司马迁常“耕牧河山之阳”,在这里,他听到了许多历史传说,看遍了家乡山河古迹,也陶冶了豪迈灵秀的性格。

他的父亲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作文《论六家之要旨》”。

耳濡目染之下,司马迁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岁那年,司马迁随父来到长安,得拜名儒为师。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启发诱导,历经十年积淀,学业颇有小成。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司马迁学问有成后,便在父亲的指示下离开长安,游学四方。他投身到名山大川的怀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漫游。

他“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沅湘”,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风雨兼程,披星戴月,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先人的足迹。

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凭吊怀古,痛哭流涕;

他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与一众儒生学骑射、行古礼,缅怀先圣,高山仰止;

在孟尝君的故乡,他走街串巷,考察民风;在古魏国的都城,他遍访故老,详审风俗。

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这段深入民间的生活,让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认识逐渐深入,也为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基础。

《史记》中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

少年时,正值人生的开端,这是人生中学习积累最好的阶段。

在此阶段,成长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此时你积累得越多,未来你的爆发力也就越强。

忍辱负重,千古绝唱

23岁那年,司马迁结束了游历。

游历归来的司马迁,无论是学问还是见识,都更上一层楼,这让父亲司马谈十分欣慰。

彼时的司马谈正担任武帝朝的太史令,他有感于“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于是便立下宏愿——想续写《春秋》以后几百年间的历史。

可如此浩大的工程,非他一人之力可成,所以他将希望寄托在司马迁身上,希望司马迁能够“子继父业”,将来接替自己完成这部巨著。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不负所托,就任太史令,继续完成父亲生前的功业,可正当他潜心著书之时,意外发生了。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虽逃了回来,可大将李陵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委身于敌,汉武帝更是龙颜大怒。

而就在此时,司马迁却站了出来,他对武帝说:“李陵以寡敌众,被迫投降,并非真心委身于敌,我想他定有自己的打算,一定还想将功赎罪以报陛下之恩。”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他认为司马迁是在为“叛徒”李陵做辩护,简直是非不分、其心可诛!

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下了狱,交给廷尉审问。不幸的是,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司马迁身遭腐刑,受尽折辱。

“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司马迁在万般折磨中活了下来,因为他身上还有父亲与自己共同的梦想——修《史记》,传万世。

《史记》有言:“君子祸至不惧。”

没有谁能一帆风顺,没有谁能扫尽阻碍。苦难是人生的底色,而在苦难上描绘的人生,才是生命真正的色彩。

成年人的世界,梦碎之声不绝于耳,可在梦碎之后,依然勇敢地撑起命运的长蒿,方是真正的英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用尽毕生之力,完成了《史记》。可以说,这本书中不仅藏着司马迁的心血,更透露出他内心中炽热的情感。

《列传》是《史记》当中篇幅最多,同样也是最精彩的内容,而《列传》的第一篇叫做——《伯夷叔齐列传》。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期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虽是长子,可弟弟叔齐更加聪慧,深得孤竹君的喜爱,于是孤竹君有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他想让叔齐继承自己的王位。

伯夷自然知道父亲的心思,为了不让父亲担上“废长立幼”的恶名,他选择连夜出逃,把王位让给弟弟。

叔齐见哥哥让位出走,自己竟也辞位而逃,历来让亲兄弟争得头破血流的王位,在他兄弟眼里竟轻如鸿毛!

最终,伯夷叔齐两兄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饿死于首阳山上。

司马迁之所以将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是因为他要宣扬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原则甘愿舍弃利益的精神。

命运天道有时虽然不公,但司马迁要尽自己最大力量,用历史记录善恶。

在司马迁笔下,从故事到政事,从人物到命运,字里行间无不翻涌激荡着情感的波涛。

他苦学钻研,游历四方,不负父志,不负理想;

他忍辱负重,坚守正义,成就巨著,成就人格。

学者余秋雨所说:“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翻开《史记》,你会被其中的人物故事所吸引,更会被司马迁赋予其中每个人鲜活的人格所折服。

世事易变,而宽宏的视野,坚定的使命,总会让你有力量穿越人生无常。

作者|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史泰龙励志故事,史泰龙励志故事简短 下一篇:史记在线阅读-史记在线阅读华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