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10个精彩故事,照亮人生
回望过去,《史记》中的智慧,我们学习其中的经典故事,体会故事背后的,掌握人生内在的规律。以下10个精彩故事,哪一个曾触动过你的心?
01#
周公慈母心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一生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辅佐成王,匡扶大周。面对流言蜚语,他人不堪其累,周公却选择忍辱负重前行。这就是:因为深爱,所以奉献。
我们一直在追问,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到底是什么?
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就是——利益他人。越是格局境界高的人,越是匍匐在地,无怨无倦地奉献。利益他人,即是利益自己,这就是人生运行最本质的内在规律。
02#
羊皮换相,苦难辉煌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史记·秦本纪》
百里奚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年轻时周游列国,曾穷困潦倒,靠乞讨为生;中年时辅佐虞国国君,不料随国君一起被晋国俘虏;晚年又被当作陪嫁奴隶,最终在七十岁高龄,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从楚国赎回,最终辅佐秦国成就一段伟业。
百里奚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启发我们,卓越人才四要素:
第一,心灵品质基础;
第二,历经沧桑磨练;
第三,时代国家机遇;
第四,生命中的贵人。
03#
坚守大道,君子本色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我们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将孔子围困在荒野之上。
孔子和弟子们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弦歌不绝。
性格冒失的子路前来质问道:“君子亦有穷乎?”君子也有像这样穷困到毫无办法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虽然穷困,但会坚守道德;小人一穷困,就失去底线了。困境当头,你还守得住作为君子的原则吗?
君子之心,坚守大道,死且不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君子本色!
04#
一代名将,跌宕人生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一代名将,人生却三起三落,原因何在?
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是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格局大、境界低之人,人生通常都是悲剧结尾。才华横溢却缺乏仁德之人,小事吉、大事凶,在干成一番大事之后,紧跟着就是垮塌、倒台。
所以,才华横溢,又深沉厚重,具备均衡的品格,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此,做小事吉,做大事也吉。
05#
父母爱子,为计深远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史记·赵世家》
秦国大举攻赵,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国家危机日深。
当此之时,老臣触龙劝说赵太后道:“父母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会为孩子做长远打算。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者,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如果您真的深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
故事有古今,人心没有古今。父母爱子女的这颗心,都是一样的。“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到底什么是“深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06#
心之所善,九死未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于汨罗江水,终年六十六岁。
这一声投水之音,成为历史的回响。千年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成为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爱国是一种格局与境界,爱国,也是最大的行为作用处。与祖国同频共振,就是链接了大海的力量。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奔腾不息!
07#
霸王项羽,一代英雄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磊落豪雄。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付出了99%的努力,但只要一两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坑(如爱面子、不容人),就可以让自己的事业付诸东流。
我们的人生中,也会有这样的小坑,比如:靠关系、贪小利、随大流、想当然、图省心、抄、讲排场……看似是小坑,背后都是不明与贪欲,看到了就要赶快修补!
08#
无名英雄,美名远扬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初分封天下,萧何被定为功臣之首。众人不服,质疑萧何作为后勤人员,有何战功?一位大臣起身反驳道:“萧何稳稳地保全关中,犹如最有力的后盾。可以失去一百个战将,不可以失去一个萧何。”
朴素低调的萧何,做的是没有光环的幕后工作。但本质上,格局境界越高,身段越低。甘作无名英雄,最终美名远扬。
09#
英雄,是一种选择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列传》
飞李广,一生征战沙场,驱逐匈奴。虽然时也运也,始终不能封侯,但不以成败论英雄,李广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颗英雄之心。
英雄,是一种选择。选择成为英雄,成,则凯旋而归;不成,则悲壮离去,你留给世人的,就是英雄的背影。
10#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公元前91年,历经13年,《史记》成书。这部历史巨著,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130篇、52万字。
司马迁发愤著书,才成就了《史记》的流传千古。在极刑的痛苦下,在人生的黑暗中,唯有使命,能够引领一个绝望的生命,重新从苦难走向辉煌。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满含敬意回望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感受英雄人物舍生取义的人格光辉;
因为《史记》,我们得以触摸一个文明沉淀千年的大道至简!
人有南北,人心没有南北;人有古今,大道不分古今。
体会故事背后的,掌握人生内在的规律,以古鉴今,道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2023年,期待我们继续与经典同行!
文章来源于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作者润泽园
《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大事。
《史记》一书,纵横三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
1、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一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虽然是文臣却比廉颇的功劳大,所以官位也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屡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及国家的利益,不想与廉颇计较处处避让。时间久了,廉颇知道以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自己的鲁莽。后来两人齐心协力为国做事,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人叫陈涉,他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出力气给别人耕田赚钱。有一次,他在空闲休息时,对当下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和他一起做工的人说: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变得有钱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笑他痴人说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后来用“鸿鹄之志”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在战国时期,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到楚国寻求帮助,毛遂便主动提出要求跟着一起前去。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也没有得出结果。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与楚王分析了利害关系,权衡利弊,楚王立马答应派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领全军渡过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都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的锅,烧了营帐,每个兵将只让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一死战,毫无后退可言。后来用“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到了晚年,孔子喜好研究《周易》。他反复阅读《周易》,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的多了而导致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后来人们常用“韦编三绝”来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尝胆”最早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编撰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书中并无“卧薪”之说。
越王忍受了许多折磨和屈辱,才被吴王释放回国。他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他在晚上睡觉时不用被褥,直接躺在柴铺上,警示自己国耻末报,不能贪图舒服;在房里挂着一个苦胆,睡觉前拿到嘴里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被俘的痛苦和耻辱。
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钟名。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雄师。他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
后来指,说话力量大,能有很大作用。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为了功绩,让他的门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有二十多万字册子。吕不韦在其中详细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的内容,让人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但是偷偷议论的要被处以死刑。楚怀王告诉刘邦和项羽,谁先入关的人就称王,刘邦打了几次胜仗以后,抢先进入咸阳,入城之后对百姓秋毫不犯,和父老乡亲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的判处死刑,伤人的要坐牢。剩下的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宦和平民都能一样生活。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熟读兵书,对于如何用兵打仗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自认为无人能及。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父亲深深的了解自己的儿子,就是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母亲有点不解,便问赵奢究竟是为何,赵奢说:“事关生死的事情,赵括说得太简单。将来赵国不让赵括做也就算了,如果要让他担任,那么毁掉赵国的一定是赵括。”,果然,赵括中了白起的计策,既无粮草又无救兵,腹背受困,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战乱之中被乱箭射死。后来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史记里的故事;史记里的故事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