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概括)

更新:07-0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古人有瘾」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6日电 题: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作者 宋宇晟

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都听过一个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里那个砸缸的少年诞辰整整一千年了。

历史上的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在我们的记忆中,“司马光砸缸”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制图:张舰元

不过在与司马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司马光砸的还不是缸。

这个故事发轫于宋代文人笔记《冷斋夜话》。当时,人们对此事的描述是司马光“击瓮”。

“瓮”与“缸”一字之差,实际却有大不同。

瓮是一种窄口宽腹的容器,小孩子登瓮落水后,由于瓮的口窄,难以施救,也只能“持石击瓮”。

相较于今天流传广泛的“砸缸”,宋代流传的版本看起来更具合理性。

制图:张舰元

虽然其真实性早已不可考,但这个故事在宋代时就已传播开来。《宋史》记载,当时在京城、洛阳等地,甚至出现了不少《小儿击瓮图》记载传播此事。到明代时,类似的故事已被编入一些儿童启蒙读物中。

到了清末,“司马光砸缸”成小学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时,课文中的表述已从“击瓮”变成了“击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流传至今。

“别人家的孩子”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妥妥地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仅7岁时就因击瓮救人而成名,学习也从不让家长操心。还是7岁那年,小司马光听人家讲《春秋左传》,听过以后就已经能领会其中大义,还能复述给别人听。

“可怕的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已经那么优秀了,还比你更加努力。”

司马光很好地为今天的这句话做了注解。他不但天资聪颖,学习也异常刻苦。史载“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制图:张舰元

为防止自己贪睡,他甚至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睡觉时只要木枕一滚,人就会醒来,醒来便继续读书。

就这样,到15岁时,司马光已经对儒家经典著作“无所不通”了。

此外,更令人羡慕的是,司马光还有着不错的。

按宋朝制度,官员到一定品级后,子弟、亲戚可以荫补为官,算是一种“福利”。司马光也有这样的机会。

但明明可以靠家庭出身去做官的司马光,却偏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试。终于,在司马光20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甲科第六名,从此步入仕林。

清心寡欲与“奢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宋代虽然强敌环伺,但国内奢靡之风盛行。偏偏司马光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另类。

从年少时,清心寡欲就成了司马光的一个标签。

当时,皇帝会专门为那些考中进士的人办一场庆功宴。宴席之上,皇帝会赐戴宫花。

但司马光“不喜华靡”,对戴花这事百般不情愿。一同赴宴的人好说歹说,最后搬出“君赐不可违”这句话,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一年上元节,司马光的夫人想出门赏灯。谁知司马光却反问,家里就点着灯,何必出去看?

制图:张舰元

夫人一看没法说服他,又找了个理由:除了看灯还可以看看游人,热闹热闹。司马光脸一板,干嘛非要出去看游人,难道我是鬼吗?

今天看来,轶闻中的这番对话让司马光看起来简直就是“钢铁直男”的类型,不过也可看出此人喜欢静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光家中的巨量藏书。文献记载,司马光家“后有赐书阁,贮三朝所赐书”。在读书、藏书上,司马光可谓是奢侈的。

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包括《资治通鉴》《通鉴目录》《通鉴考异》《稽古录》《百官公卿年表》《迂书》《疑孟》《法言集注》《集注太玄经》《致知在格物论》《葬论》《中和论》《潜虚》《书仪》《徽言》等,都是在洛阳闲居的十五年之中完成的。

政见不同的好友

除了著书,司马光这辈子做的另一件为人瞩目的事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但其实,司马光和王安石既是政敌,也是故交。

两人都蒙受欧阳修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两人各自的文集中至今都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

曾几何时,司马光、王安石与另外两位同僚韩维、吕公著被称为“嘉祐四友”。

可当王安石推行新法后,司马光站到了他的对面。

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王安石则专门向司马光解释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最终,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也才有了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

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被罢相,他所推行的新法也被全面废除。另一边,司马光则被重新启用。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当时尚在病中的司马光立即写信给吕公著。其中说到,王安石去世必遭“反复之徒”诋毁,他建议朝廷对王安石“优加厚礼”。

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死后被追赠太傅。

制图:张舰元

而就在王安石去世的同一年,司马光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据说,临终前,司马光神智已不清醒,他喃喃自语,如说梦话,但所言均是国家大事。(完)

参考资料:

1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姚颖:《百年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10日14 版。

4 郑达威:《“司马光砸缸”的版本源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第11期。

5 肖红兵、倪洪:《北宋神宗时期居洛士宦家居生活探微--以邵雍和司马光等人为中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6 郭正忠:《诤友与政敌——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说起》,《文史知识》 1987年第9期。

中国古代人物故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迁叟,北宋陕州夏县谏水乡(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著名家和伟大史学家,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被人传为美谈。但真正让小司马光名满九州的则是他砸缸救友的事情。

还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们在后院里玩耍。他们有的捉迷藏,有的踢键子,有的在踢球,玩得十分痛快。

谁知,就有一个小孩特别,他不喜欢这些游戏,也不愿意和伙伴们在一起,他只喜欢一个人爬高。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一人来高,里面盛满了整整一缸的积水。这个小孩十分好奇,便爬到水缸边,对着水照着自己的影子,觉得很有意思。哪知,正在他看得起劲时,一不小心,身体越过了缸沿,只听“扑通”一声,他就掉进水缸里去了。

“救命啊!救命!......”这个小孩一边大喊,一边在水缸里使劲挣扎,闻声跑过来的孩子们看到这个场面,都吓呆了,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一个接一个地跑开了。

司马光没有慌,他连忙爬到水缸上伸手去拉那个小孩,但因年幼力小,怎么也拉不上来。于是他急忙往院子外跑,想去叫大人来救。但没跑出多远,却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司马光恨得牙痒痒的,真想举起拳头将它砸个粉碎,可是他刚举起拳头,眼前便闪过一道灵光,他想,用这块石头把水缸击破,让水流出来,那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

此刻,他忘记了两腿的疼痛,抱着石头向水缸跑去。到了水缸边,他长吸一口气,将石头举过头顶,然后用力往水缸上砸去,“哐啷”一声,水缸被砸破了,缸里的水哗啦啦地往外流。缸里的小孩终于没有被淹死。过了一段时间,闻讯赶来的大人将小孩从水缸中拉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为这个小孩的勇敢机智所折服,东京和洛阳还有人把这件事专门画成图画,题名为《小儿击瓮图》,在神州各地广泛流传。

【故事微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司马光作为一个聪慧少儿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可是恐怕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司马光能想出砸缸这个办法呢?司马光之所以能急中生智,正是因为他打破了一般救人的常规思维(将落水人拉上来),选用了当时的最佳方法。

人们在任何事物面前,总有它固定的观念和常规的做法,尤其在某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下就更容易被这种常规束缚住,而这种常规做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并不是最佳方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举不胜举。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支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使自己的头脑变得灵活机智些。

“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回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进士,接着又当了门下侍郎,还编写了《资治通鉴》,在其百年之后,皇帝还追封他为太师和温国公。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足以让他名垂青史,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宋史》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

日本版本的《司马光砸缸》

据史料记载,这个被救的小孩叫上官尚光,不过宋朝的几本正史都没有具体记载过上官尚光的相关资料,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提到。或许在最初的记载中,也曾提及过此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史一遍遍被官修,这个名字可能在修整过程中被抹去了。

还有一说就是上官尚光曾任北宋宰相一职手握大权,在上官姓氏家谱中有记载,上官尚光后来成为北宋有名的宰相,不过这位宰相并未出现在正史里面。具体如何我们也只是猜测上官尚光家里很有钱,但是上官尚光此人并没有什么大志,虽担任过宰相一职却也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为国家和百姓作出一些突出贡献,上官尚光才因此没有被载入史册。

不过,通过司马光所住之地的上官家族族谱,可以查到上官尚光这个名字。据说族谱中也记载着他被司马光救过的事迹。

司马光把上官尚光救出来后,大人们听说这件事都觉着司马光此人非同凡响,且上官尚光一家很感谢司马光,司马光的事迹声名远播,上官尚光家里面很有钱,为了表示感谢司马光,上官尚光家还花费钱财为了感谢司马光特地建了一个“感恩亭”。司马光小的时候有着帮助别人的品行,长大后的他也成了一个名垂千古的好官。

周山感言:

虽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怀疑,但是不管是真是假,但是里面的道理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生活中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时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你说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概括)】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司马光的故事 下一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