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晋书帝纪第二》:“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帝(司马师)之母弟也。”
曹魏景初二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初年,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后转任散骑常侍。244年大曹爽伐蜀,以司马昭为征蜀,作为夏侯玄的副手。蜀将王林夜里偷袭昭营,司马昭坚卧不动。王林退兵,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晋书帝纪第二》)”回到京都后,被拜为议郎。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大曹爽,司马氏开始专权国政。251年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昭的长兄司马师继父丞相位,废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昭参与此事立了大功,《晋书帝纪第二》:“以参定策,进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户。”
255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代替他,成为曹魏朝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晋书帝纪第二》记载:“至洛阳,进位大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特许他辅助朝政,可以带剑穿履上殿。
256年,司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诸葛诞的叛乱。最终司马昭以少胜多,赢得。司马昭因此战功被晋升为相国,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被封侯,《晋书帝纪第二》:“封帝(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乃止。于是增邑万户,食三县,诸子之无爵者皆封列侯。”曹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见皇权逐渐失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忐忑不安,又忧心自己被废受辱,打算在朝殿上召集百官罢免司马昭。《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时候魏帝说了一句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名言,(帝)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哪知王沈、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召集护军贾充等做好了防守准备。魏帝得知事泄,亲率左右数百人攻打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厉声喝斥诸将曰:“公(司马昭)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将曹髦胸部刺穿,曹髦即刻死在车上。《晋书帝纪第二》:“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后来司马昭归罪成济谋逆,诛杀成济一族。其后立曹奂为曹魏元帝。
魏元帝于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264年5月2日)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封其为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成。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年五十五岁,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266年2月8日(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成语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
每天五分钟
玩的是乐趣,学的是知识,益智又健脑。
【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释:司马昭的想法,连路人都知道。
【近义词】 妇孺皆知 家喻户晓 尽人皆知
【反义词】 一无所知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大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昭。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家父子手里。司马家在魏国呼风唤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成语寓意】
故事中的司马昭,虽然假意不收天子之礼,可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意图谋权篡位。但是,真理是永存的,永远都不能被掩盖。
司马昭篡夺曹魏之心,尽人皆知,就是没有人敢反对,曹髦贸然行事,最后被。看来,斗争是要讲究智慧的,少年康熙除鳌拜,如果康熙皇帝贸然行事,也会和曹髦一样,大权旁落。司马炎依样画葫芦,逼曹奂退位,建立了晋朝,这也是对曹氏家族的报应,当年曹丕就是这样逼汉献帝退位的。
【成语接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知天知地 ↣ 地地道道 ↣ 道学先生 ↣ 生知安行 ↣ 行不副言 ↣ 言不逮意 ↣ 意气用事 ↣ 事以密成 ↣ 成败论人 ↣ 人面狗心 ↣ 心上心下 ↣ 下气怡色 ↣ 色胆迷天 ↣ 天之骄子 ↣ 子曰诗云 ↣ 云龙鱼水 ↣ 水漫金山 ↣ 山河表里 ↣ 里通外国 ↣ 国无宁日 ↣ 日昃不食 ↣ 食不糊口 ↣ 口角春风 ↣ 风风雨雨 ↣ 雨散风流 ↣ 流里流气 ↣ 气吞湖海 ↣ 海中捞月 ↣ 月眉星眼 ↣ 眼去眉来 ↣ 来日正长 ↣ 长戟高门 ↣ 门户之见 ↣ 见鞍思马 ↣ 马角乌头 ↣ 头面人物 ↣ 物是人非 ↣ 非昔是今 ↣ 今生今世 ↣ 世态人情 ↣ 情同手足 ↣ 足音跫然 ↣ 然荻读书 ↣ 书香世家 ↣ 家累千金 ↣ 金华殿语 ↣ 语近指远 ↣ 远近驰名 ↣ 名重一时 ↣ 时移世变 ↣ 变风改俗 ↣ 俗下文字 ↣ 字字珠玉 ↣ 玉振金声 ↣ 声华行实 ↣ 实与有力 ↣ 力小任重 ↣ 重财轻义 ↣ 义断恩绝 ↣ 绝薪止火↣
(请来评论区写下您的成语接龙吧)
【看图猜成语】
请根据下面图片提供的信息,分别猜出正确的成语答案。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根据上面六张图的文字提示,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吧!)
答案下期为您揭晓
上期看图猜成语答案:
1.气呑山河 3.覆水难收
4.五颜六色 5.海枯石烂
6.回头是岸 7.杯水车薪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你读懂了吗?非明目张胆那么简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如它的本意一样,做到了路人皆知。稍微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讲司马昭明目张胆要篡权的事情。但是,这其实是事情浮出水面那一小部分,背后是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和逻辑的。
比如,小皇帝曹髦为何要鱼死网破地去激司马昭呢?司马昭之心为什么要做到路人皆知?又为什么会变得路人皆知了呢?他为啥不知道讲究一点,不追求体面一点呢?当街弑君这么一部狗血剧,司马昭又是怎么进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遮掩的呢?司马家最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反噬呢?曹髦和司马昭各自究竟有啥得失呢?
事情很多,问题也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也就更多。希望能通过介绍这么一件事情,能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感悟到很多永不过时的哲理和能正面激励和改善我们生活的信条。
话说当初司马师意识到了皇帝曹芳意欲夺回权力,便废黜了皇帝曹芳,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
很多人搞不明白,司马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立一个成年皇帝,找一个年纪小的人,不更加利于他控制朝堂吗?实际上司马师是想从根本上否定曹丕一脉的血脉,让曹据称帝,可以让曹丕、曹叡、曹芳三朝路线所积累的资源和底蕴出现裂痕。
但司马师这一倡议,郭太后坚决不同意,司马师不敢强来,毕竟郭太后这块牌子砸不得,最后妥协了。拥立了魏文帝曹丕在世诸孙中的庶长孙、东海王曹霖的庶出长子曹髦。
曹髦当皇帝那一年,14岁。这个14岁的孩子最后算是凭借一己之力维护了老曹家最后的脸面。这孩子文武双全、有勇有谋。魏臣钟会评价他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论文才,他是曹植那个档次;论武略,他是曹操那个水准。
这孩子入京登基时,在百官迎接的时候,立刻下车回拜百官。
公入于洛阳,群臣迎拜西掖门南,公下舆将答拜
礼仪官说您身份摆在那里,不要对他们这么客气。
曹髦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孩子也是臣子身份,而这些百官都是朝廷栋梁,是长辈先贤,必须得拜。
公曰:“吾人臣也。遂答拜
然后到了止车门,曹髦又主动下车了。左右说:你不用下,这个规矩是给大臣们定的。
曹髦又说:我被皇太后喊到洛阳,还不知道咋安排呢,得跟着大家步行去见太后。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遂步至太极东堂,见于太后
曹髦这么谦恭守礼下来的效果是什么呢?是所有当天在场的官员们全都非常开心荣幸。百官们觉得自己非常欣慰有面子的潜在意思是什么?是对曹髦这个新老板迅速地表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期待。们,这是一个14岁孩子的心智吗?悄然之间就不花一分钱为自己的前途铺了路。
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看到这,大家还会奇怪,禁军系统不是早已被司马家控制得滴水不漏了吗?曹髦为什么还能找到陪自己去拼命的死士呢?这样一个彬彬有礼、善取人心的曹髦,他干出啥效果都是让人不意外的。
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一定要尽量给予周围人足够的尊重,这是赢取助力的低成本方式。有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其实都很简单,只要别人对他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他们一定会掏心掏肺地予以回报。曹髦那个皇帝虽然是个傀儡,但是他对身边的禁军侍卫礼遇有加,能不能感动一批人?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越是大,越是对底层人客客气气?原因都在这,你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人,别人才会以人的方式来对待你。
再多说一点,有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理解透了吗?我们为什么要从小教育孩子们守规矩,真的是希望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畏手畏脚吗?而是一个守规矩的人是比较容易活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年轻刚刚步入社会,能掌控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极大比例的社会核心资源都掌握在40岁以上的老手里,这些老会真心帮助、提携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吗?一个守规矩的人会让人感觉,这个抵坏不到哪里去,帮他一把怎么也算是积德,而不太可能是造孽。
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但凡口袋里有两块钱,就不知道自己爹妈姓什么了,真的需要及时警醒。
言归正传,在曹髦继位不久,司马师就被文鸯惊掉了眼珠子而去世了。然后,司马家最著名的逆子司马昭掌权了。曹髦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逆袭的机会,只要借机把司马昭不回京,自己就可以脱离那种头顶悬剑的窒息环境,然后徐徐图之。所以,便下旨让司马昭镇守许昌,别回来了。
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可是,司马昭不会任他摆布的,根本没有鸟他,我行我素地带兵回到了洛阳,并在洛水旁驻军威胁。曹髦马上识时务地妥协,把司马师的权力都交给了司马昭。
曹髦很聪明,但委实势不如人、身不由己。假如司马昭真的听安排了,曹髦命别的德高望重接班,哪怕就是让司马家的司马孚上位,司马家也都将陷入内乱之中。因为权力游戏玩到一定,就没有了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出现了利益矛盾时,司马孚和司马昭也很难成为同气相求的好叔侄。
一击不成,迅速认怂,继续合作,这个时年15岁的孩子把权力交给司马家后,继续隐忍静待时机。但时机从哪里来呢?聪明的曹髦觉得学术论坛是一条不错的战线,你司马昭控制我不能随便参与政事,我搞文艺沙龙你总不能反对吧?然后,我可以借助文艺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
年纪轻轻的曹髦跟天下最顶级的那帮人精辩论夏少康和汉高祖的优劣,并最终定少康为优,那帮学术大佬们还都心悦诚服。
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于是髃臣咸悦服
啥意思呢?成功复国的少康比艰苦创业的开国皇帝刘邦更加牛逼,这样的话从一个傀儡皇帝口中说出来,意思不言而喻,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很明显:创业难,守业更难,我想做曹魏的少康,各位老们不要忘记了,这江山是我们老曹家打下来的。
时间来到公元260年四月,曹髦在胁迫下再提晋公加九锡之事,司马昭完成了第三次加九锡的推辞。“三请三让”的戏码全部完成,接下来便是盛情难却地加九锡了。
少年老成的曹髦自然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节奏了,毕竟他们老曹家的家史中就有这么一项记载。再不想办法把司马昭弄下桌去,自己就没有机会坐在桌子上了,自己和司马昭已经到了不能共容的边缘了。于是,曹髦和司马昭之间的终极对决一触即发。
260年五月初六夜里,无心睡眠的曹髦忙碌起来了。他让冗从仆射(宫中侍卫主官)李昭等部署甲士,准备趁第二天朝会干掉司马昭。
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看到没有,曹髦就是这么牛逼,在一个被封锁成铜墙铁壁的环境中,还能暗自辗转腾挪,培植自己的势力进行反杀。关键是,还能做到不泄密。牛不牛?要知道,多少都是这边一布置,那边就马上有人告密了?做的人,能精准控制自己周边信息,永远是第一要务,也是一种高水平和高能力的体现。
可是,运气这个因素又不合时宜地出现了。第二天突然下起了暴雨,有司奏事被改日了。老天叫停了曹髦的计划。
会雨,有司奏卻日
那么,被耽误了原计划的曹髦能不能继续等下去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吧,你司马昭总不会明天就篡位了吧!但是实际上,多等一天对曹髦来说,风险很大。因为权力游戏中的人心是最不可控的。那些知情人中会不会有动摇者呢?会不会有人浮想联翩,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是老天在暗示天不灭司马家呢?会不会有人和要好的人聊天时走漏了风声呢……
深知陷入绝境的曹髦决定,退无可退,无需再退,既然所谋者不成,那就用勇敢的心去搏最后一把吧。
曹髦在这个不正常上班的日子里,恰好看到了尚书王经、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三个公司骨干,便把这哥仨喊到办公室,希望能把他们争取过来对司马昭实施突击行动。也正是在这次战前动员中,曹髦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会雨,有司奏卻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於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最后,曹髦毫不掩饰地摊牌了,我已经忍无可忍了,我准备带着你们几个去找司马昭拼命,你们意下如何?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尚书王经显然不是大魏忠臣勇士,他赶紧劝曹髦不要冲动,要认清形势。
曹髦心想,话都跟你们说到这份上了,我还有退路可选吗?于是,掏出怀中令牌掷地,说自己心意已决,人活着要有意义,该死的时候没啥可怕的,再说谁弄死谁还不一定呢?说完,自己去找太后报告去了。
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
结果,曹髦前脚刚走,王沈、王业后脚就向司马昭报告去了,司马昭随后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准备。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
随后,曹髦拔剑誓师,大张旗鼓地去率领自己可怜的数百人去讨伐司马昭!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
之后的画面可想而知,相当的让人热血沸腾。历史罕见的由皇帝亲自带队少数保安去讨伐一个有武警保卫的大臣,相当于今天,董事长带着一帮秘书、保洁去攻打有保卫处守护的总经理。
曹髦驾着天子车辇,沿途广而告之,自己要去讨伐司马昭这个国贼,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
司马昭这边的第一波护卫人员是他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但是司马伷的手下一看对手是皇帝,心里虚得很,被喝退了。
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
与此同时,司马昭还安排了弟弟司马干去阻截曹髦。但司马干带兵打算从阊阖掖门进皇宫的时候,被大舅子满长武拦住了,说这不能进兵,没有先例,妹夫你走东掖门吧。但因为走东掖门绕路了,耽误了时间,被曹髦直接从云龙门冲出去了。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冲出皇城的曹髦最终在南阙(大概相当于东掖门的位置)被中护军贾充给拦下了。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
这个贾充之前介绍过,他是司马昭的铁杆马仔,舔起来相当不要脸,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曹髦吓退的。于是,曹髦开始拿出他祖宗曹操手刃数十人杀出重围的气概亲自拿出宝剑拼杀。
帝自用剑,众欲退
这里解释一下哈,不是曹髦是什么单挑小王子,众人想要退。而是在当时,天子在一般人眼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几个人敢与之刀兵相见的。
这个时候,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该咋办啊!贾充这货心想,你也不太懂事呀,你要真懂事就该啥都不问,直接开干就行了呀!于是对成济说:“司马家养着你们是吃干饭的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日之事,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成济这个二百五吃人,听鬼骗,居然冲上去就给当朝皇帝曹髦一个透心凉。什么样的智商才能干出这么没觉悟的事情呀!你要知道,你捅死的可是当朝皇帝,你这种无知行为是古往今来第一例,是罪不可赦的第一条,真是个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二百五。
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司马昭下面的人当街捅死了皇帝,这个消息一下成为了当时的头条。作为幕后导演的司马昭必须要及时站出来圆场,他在接到消息时,故作惊讶和愤怒,这个该死的,他咋能这么做呢?这让天下人怎么看我呀!
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
是呀!你们把曹髦监管起来,对外说今天这么闹剧全是误会,双方已经当面冰释前嫌了。然后过一段时间,让曹髦生点莫名其妙的病或者吃点啥不该吃的东西,又或者说曹髦因为身体不行了要主动退位,这不都挺好吗?
但这真的是贾充表演时用力过度而自作主张吗?不可能!一则是贾充精明着呢,他没那么大胆量敢把这么大一个屎盆子往自己身上扣;二则是司马昭事后对贾充多方照顾,并未追责。这两点足以说明,是司马昭明确交代过贾充,贾充才敢下令击杀曹髦的。
司马昭后来善后时,专门找了军区大院子弟陈泰(陈群之子)商议,问该如何是好!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交代!”
但司马昭也还不算傻,你一个幕后导演过河拆桥干掉幕前制片人,以后谁还会给你卖命呢?他最终选择主演成济来掩盖此事。敢接任何无底线剧本的成济,你的作品该下架了,你的生命该结束了,鉴于你的恶劣影响,你的三族都没资格活在这个世上了,都去死吧。
成济被夷灭三族后,司马昭又开始引导舆论,说曹髦一直精神不正常,前段时间刚好犯病了,才主动出了皇宫来作死。这种人原本就不配当皇帝,但我们司马家是宽宏大量的,依然按照王礼给他办后事。
随后,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后改名为曹奂)被推为天子,改元景元。司马昭弑君的闹剧就此告一段落了。
回到开篇那些问题上来吧,咱们一起来顺藤摸瓜把背后的东西梳理清楚。
首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意思虽然很明显,但其实很有学问。司马昭之心自然是篡位之心,但是篡位这么敏感而且不光彩的事情,难道不应该越隐秘越好,司马昭为什么会让它变得路人皆知呢?如果不是司马昭有意为之,那这个“路人皆知”背后又有啥含义呢?
司马懿,司马师废帝,但是这爷俩都守住了一条底线,那就是没有加九锡。没有加九锡就代表没有突破篡位之路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底线。没有突破底线的行为,是能够被容忍的。
但是,司马昭掌权之后,对曹髦步步紧逼,眼见就要加九锡了。尽管你嘴上没说,但行为很城实,你就是要篡位了。因为古往今来,加九锡是篡位的高危表现,加九锡的人没有几个人没最终篡位。再说,老曹家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曹髦能不担心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是出自曹髦之口。但事实的源头还是在司马昭意欲突破底线上,司马昭相对于其父兄,越来越不注意吃相了。这件事的真实逻辑就相当于之中的明牌。
这么做,于曹髦和司马昭双方其实是各有优劣的。司马昭这么做的优势在于一个“逼”字上,他是在逼曹髦行差踏错,因为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但如果曹髦真的率先掀桌子,司马昭又可以揪住这一点,说自己是被动动手了,可以最大程度为自己进行道德开脱。而对于曹髦而言,他主动捅破这层窗户纸,可以最大程度去争取自己的优势。司马昭狼子野心,大家都要看清他的本来面目,要选择正确的路线,别被他忽悠了。
那么,曹髦选择在司马昭加九锡前夕对其图穷匕见,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司马昭加了九锡,篡位的流程就基本走完了,剩下的事情就更加无法预料和控制了。
曹髦最开始的计划是想在殿中安排死士,趁着司马昭上殿的时候搞死他。如果司马昭突然被杀,司马家建国的就会大概率破产。因为司马炎此时仅仅24岁无任何资本,很有可能司马孚一脉将和司马懿一脉针对后面的权力分割互相倾轧,曹髦很有机会趁乱收回权力。
你不封公建国,就没办法名正言顺的将权力以遗产的形式传下去,你这一代再强悍,到了你下一代,就给你清零或者给你来个抑制顶端优势,皇帝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霍光那么牛,死了之后,刘病己不还是轻易就恢复皇权了?这玩意就好比你谈了一个女孩子,只要你没扯结婚证,就永远有被人撬墙脚的巨大风险。但你扯了结婚证,这个女孩才是你们家的人,才会受到相关制度和规矩的保护。曹髦就是不想给司马昭颁发最后一个证书!
大家别觉得曹髦这是自不量力,是在死路上狂奔。事实上,曹髦这孩子真是优秀得不要不要的,被司马昭杀了,真替他感觉可惜。
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硬刚司马昭吗?然后,还在行动前找王沈、王业等人搞战前演说,还要去跟太后汇报?要知道王沈和王业都是司马家的铁粉,太后也早就穿上司马家的裤子了。
正常情况下,你已经提前秘密集结武装了,真打算搞死司马昭,不是更应该偷摸着上去捅一刀吗?这么明目张胆是整哪一出呢?因为曹髦清楚得很,正常情况下他根本就搞不死司马昭,尤其是在皇宫以外。所以,曹髦的根本目的就不是搞死司马昭,而是把局面搞到无法收拾,搞到众人皆知。所以,他才故意打草惊蛇把消息借助王沈、王业等人传出去,这事越多人越好。
然后,曹髦亲自上阵,带队冲出皇宫,这又有什么讲究呢?为什么不能派一个心腹带队去,自己在皇宫等消息呢?因为你曹髦作为皇帝,如果莫名其妙地死在皇宫里,那不会制造出太大的舆论风波的。比如顶级跋扈外戚梁冀,他就毒死过皇帝,这事也没有弄出多大动静嘛!因为很多人都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以装模做样地糊弄过去。
曹髦就是要冲出皇宫,然后现身说法地把司马昭的阴谋公之于众。冲出皇宫,老百姓可以全程参与围观了,你司马昭的遮羞布还留得住吗?以前大家都是背后议论你司马昭生活作风不检点,乱搞男女关系,现在我把你那些毁三观的事情公之于众了,你还怎么维护你的公众形象?
司马昭对曹髦的致命绝招理解不呢?自然是清楚得很,所以他是全力想把曹髦弄死在皇宫之内,然后,再以另外一种说辞公开发布。也正是因为此,司马昭把耽误司马干进宫的满长武给活活打死了。要知道这个满长武可不是一般人,既是曹魏元老满宠的儿子,又跟司马家有联姻关系的。
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时人冤之
曹髦搞崩司马昭的人设有什么好处呢?你司马昭就没法加九锡了。你司马昭就是一个狼子野心的国贼,凭什么加九锡!你强行加了,你会好意思吗?咱举个例子吧,你一个演员好意思凭借一部作品去拿奥斯卡小金人吗?上不得台面呀,别人好意思给你,你也不一定好意思拿!
曹髦冲出皇宫,他就不怕你司马昭杀他。他也知道闹了这么一出之后,你司马昭铁定不会放过他了,他无所谓,扯下你的遮羞布,让你司马家再也无法顺利篡权,他死得其所。
结果,司马昭还真敢不要这个脸,贾充、成济还真愿意充当这个遗臭万年的刽子手。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些行为成为了历史上永远难以洗白的污点。
当街诛杀皇帝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和现在有些人只要能赚钱便敢于当众脱衣服是一个道理?这玩意非常容易击溃一个社会最起码的羞耻心。
梁冀当年毒杀皇帝,第二天大臣们光知道有那么回事,但谁有证据?老百姓更是仨月后才知道又换了。这种事情毁三观没有那么严重。但你司马昭、贾充、成济等人当街把曹髦捅死了,那么多人在围观,这相当于现场直播,影响之恶劣无可复加。前者是被曝聚众,后者是直播,如果这种行为都能被容忍,那什么事情是大家不可以干的呢?
你们司马家吃着人曹家的!用着人曹家的!一切都是人曹家给的!结果现在你不仅搞人家的江山,还搞掉了人家的命!还是光天化日捅死了人家!你司马家的人还能像个人一样地活着吗?你司马家想撬掉曹家的江山,必须要把所谓的天命嫁接到自己家来,正常的方式应该是你司马家要证明自己的功德比曹家更适合承应天命,但你司马昭弄了这么一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什么货色了,你再怎么牛叉都无法服众了,无法坐享天命了。
曹髦下葬的时候,很多大臣和百姓哭得十分伤心,这些人难道不是哭给你们司马家得人看的吗?
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所以,司马昭在和曹髦过招的过程中,其实是完败的。他是杀了曹髦,却将他们司马家带到了万劫不复的境遇:就你司马昭这德性,你还能当皇帝?就算你给你儿子铺路,你又能确保你儿子有能力去淡化你们家前三位乱臣贼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司马家最后确实是强行篡位了,但是却颠覆了人们心中上千年关于“德”和“忠”的认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晋朝最后只能以“孝”这一条腿走路,这条腿一断,司马家的政权立马崩塌。你司马家本是不忠之人,谁会忠诚于你?你司马家干了那么多缺德之事,谁会跟你讲道德?除非你能武力强大到可以一直按住所有人,但这现实吗?
自古以来,有德才能被天下信任,忠诚才能得到百官认可,孝义才会被百姓尊顺。司马懿违背洛水之誓是无信、父子三代篡国是不忠、光天化日弑君是无德,这种人不被拉进黑名单才怪。
世人在你司马家身上只会看到两个标签:拳头硬就可以染指更高权力和只要是利己的事情便不顾一切后果。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们周围生活的都是一群这样的人,那将是何其恐怖而又悲哀的?
司马昭最后整明白了没有,大抵是明白了一些,他知道他按部就班的篡权之路已经被曹髦堵死了,所以他想另辟蹊径地去完成自我救赎。怎么救赎?就是模仿曹家老爷子曹操,建立灭国之功来偷换概念,把这江山包装成是他司马家打下来的。但是,有用吗?。因为还是那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们司马家已经彻底臭大街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意思和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