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扶伤(救死扶伤锦旗用语大全)

更新:07-0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四人联手抗抵强秦数十载,却仍有人认为他们是各国毒瘤,为何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第42战 |邯郸保卫战(战国)

概述:公元前257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后企图一鼓作气灭掉赵国,赵国危在旦夕。魏公子无忌偷盗兵符求赵,楚国亦出兵救赵,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秦军,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将战国争雄的格局延续了近五十年。

将帅星数:★ ★ ★ ★ ★ ★ ★ 魏无忌 赵 胜 黄 歇

精彩星数:★ ★ ★ ★ ★ ★ ★

影响星数:★ ★ ★ ★ ★ ★

综合星数:6.5★ ★ ★ ★ ★ ★ ☆

类型:信战——窃符救赵,看起来有点偷鸡摸狗,但体现出的却是一种大信。

深度解析:

战国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有一组超人气偶像级的组合,人称“战国四公子”。

他们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

既然能让后世合称为“战国四公子”,那四个必然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他们都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掌握各国实权的人物,各国王公贵族子弟。他们都为时人所敬仰,声名远扬,留下了很多广为传唱的精彩故事:窃符救赵、鸡鸣狗盗、杀笑躄者、利令智昏、毛遂自荐。他们都礼贤下士,门下精英汇萃食客数千,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在各自国家,黑白两道通吃,掌握着各国的经济命脉,实为各国的无冕之王。

四人之中,除孟尝君田文生活的时代稍早外,后三人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而邯郸保卫战,则是后三者联袂演出的一出战国经典大片。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基本失去了抵抗能力。

秦昭襄王,这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五十六年,仅次于康熙、乾隆),其在位期间占领和蚕食东方六国大片国土,使楚国国土缩小一半,魏国、韩国国土缩小三分之二、赵国缩小三分之一,使秦国实际控制国土已经超过东方六国总和。而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看到了在其有生之年一统六国的希望。

而赵国人的骨头依然是最硬的。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被迫入秦,以割六城的条件与秦军达成议和条件。赵孝成王回国之后,国内反对的声音即依然很高涨,认为逐步被秦国蚕食早晚也是亡国,倒不如联合各国反抗到底。

赵人毁约,拒交六城。

秦昭襄王大怒,他认为赵国不过是煮熟的鸭子——只剩嘴硬,于是重起大军,准备一举拿下赵国。

秦国此时再次大兵出征赵国,国内却遇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理由很简单,双方刚刚打了一个大规模的战役,打死老虎累死牛,秦人虽胜,但兵力也折损近半,元气也大伤,目前更应该休养生息,进行整休。

长平之战的首功大将白起就持这个意见,在极力劝阻秦王出兵未果后,白起干脆请了病假,托病拒绝出征(这为后来白起被杀埋下了伏笔)。

秦昭襄王此时已经头脑发热,认为没有了白屠夫,秦军难不成就得吃带毛猪不成?秦昭襄王任五大夫王陵为帅,率军出征攻打赵国,剑指赵都邯郸。

赵国人知道此战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在国内,赵孝成王吊死扶伤,利用赵国上下对秦国人的仇恨,把全国人团结起来,抗秦气氛空前高涨。

每个赵国人都在为抗秦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说平原君赵胜之前的某些行为还引起某些争论的话(如利令智昏接受韩地),那么在这次邯郸保卫战中,赵胜的行为却配得上他之前的声名。时任赵相的平原君赵胜率领门下二十名门客去楚国求援(其中就有自荐的毛遂),在楚相春申君的协助下成功说服了楚考烈王答应出兵救赵。而通过与魏国信陵君的姻亲关系,也使魏国答应了赵国的求援要求。

回到赵国,平原君赵胜打开了自己的钱库粮仓,作为军费和军粮,并组织了三千人的敢死队,甚至将自己的妻妾都编进中参加作战。

由家将李同率领的三千敢死队成为抵抗秦军的中坚力量。三千敢死队经常出击袭扰秦军,曾经一度使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最后英勇战死。

赵胜的行动激励着每一个赵国人。赵国上下齐心协力,秦国人围攻邯郸八九个月,不能攻克。

秦昭襄王看战事不利,用王龁替换了王陵,仍不见起色,只有想到了秦国的第一战神白起。

一度让赵人失魂丧胆的白起却三次以病为托辞拒绝了秦王的启用,再次向秦昭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秦国更应该停战休整,以观诸侯之变,他白起宁死也不去打一场打不赢的。

秦昭襄王大怒,削去白起的官职,削为士伍,随后逼其自杀。

然而以赵国的实力,是支撑不了多久的,这个赵国人知道,秦国人也知道。

所以当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准备救援赵国时,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釐王,说这次谁帮忙赵国,打完赵国就接着打谁,还得往死里打。

魏安釐王被唬住了,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先观望观望再说。

如果说平原君赵胜的所作所为的原动力是对家国的热爱,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本能选择,那么接下来信陵君所做的一切只能证明一种惊艳历史的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眼光上的高瞻远瞩,更需要的是一颗勇敢的心。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是孟尝君田文(田文后期曾相魏)后魏国最有声望的实权派人物,其门下食客一度达到三千,七国各国都有信陵君的朋友和眼线。曾有一次,魏无忌与魏安釐王下棋。宫人紧急禀军情说赵王率兵寇边,魏王大惊失色,魏无忌却闲情自若,落子道:大王莫慌,那只是赵王边境巡猎。

事实证明了魏无忌情报系统的精准,但也吓住了魏安釐王,自此魏王一直提防着他这个情报工作十分出色的弟弟。

当然提防着魏无忌的不仅仅是魏王,还有其他各国诸侯。魏无忌辅政十余年,其他各国基本不敢与魏国兵戎相见,包括强大的秦国。

秦、赵的长平之战,改变了七国间的格局。魏无忌作为一个出色的家,敏锐地捕捉到这点,所以极力撮合魏、赵联盟,并不仅仅因为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他的妹妹。

秦国人的强大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魏安釐王派出了十万大军,却被秦国人唬住了,停驻在邺。无论魏无忌怎样劝诫,魏安釐王不为所动,或许也是不敢动。

魏无忌一度绝望,不愿这个国家在等侍中走向绝路。个人英雄主义的念头在他脑中滋生——不如率家丁赴赵,战死沙场也比窝囊等死强。

有人阻止了他,他的朋友们。

魏无忌拥有的不仅仅是三千门客,还有朋友。

这些朋友来自不同阶层,具不同来历,平日里也不为魏无忌的名声利益所动。魏无忌府上的高堂,他们从来不屑一顾,但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们站出来了。

大梁城看门的老汉侯赢,集市里杀猪的屠夫朱亥。

两个不起眼的市井之徒,为魏无忌设计了一出惊天大计。

——窃符救赵。

一切计划实施起来并不是难事,只是魏无忌需要有实施计划的决心,以及承受计划亥施后需要付出代价的勇气。

——背叛自己的国家,去拯救另一个国度。

魏无忌看着自己的两个朋友,从他们的眼睛里找到了答案。

连赵王的行程都了若指掌,从魏安釐王身边偷出兵符就不是很困难了,只需要魏安釐王身边的一个女人——如姬。

已经无法得知如姬是怎样被魏无忌打动了,但这个女人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成全魏公子无忌的千古惊艳之作。

到达邺地,大将晋鄙亦是老辣之辈,不肯轻易交出兵权。跟随在魏无忌身边的屠夫朱亥并没有等魏无忌的吩咐,熟练得像舞弄杀猪刀般地舞动着铁锤,一锤锤死了晋鄙。

并没有哗变,魏无忌的威望让他有足够的能力操纵这支。

魏无忌率领着八万魏军救援赵国,而楚国春申君也率领楚军到达了安阳。

公元前257年十二月,信陵、平原、春申三大公子联手,在邯郸大败秦军。秦军损失惨重,主将王龁率残部逃跑,另一秦将郑安平则率二万军降赵。

邯郸保卫战,以赵、魏、楚的大获全胜而终。

魏公子无忌率部进入邯郸城那一天,残阳如血。他知道他将受到邯郸城里赵人如神般的景仰和感激。

而故乡,他以为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人物命运走向

魏无忌:

邯郸之战后,魏无忌让部将把魏军带回国,自己留在了赵国,一留就是十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再次大规模向东扩张,攻占了魏、赵两国近三十七城,面临着共同危机的魏、赵两国再次站到了同一战线。魏安釐王向自己的弟弟发出呼唤,说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了。魏无忌回到魏国。归国后的魏无忌再次发动合纵,组成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五国联军一直追至函谷关(河北灵宝北)。

这是战国诸雄合纵联盟对秦的最后一次胜利,也是魏无忌生涯的最后荣光。魏无忌回国之后,对这个曾经盗过自己兵符的弟弟,魏安釐王戒心益重。与此同时,深讳魏无忌的秦昭王派人在魏国暗中散布流言,挑拔兄弟关系。魏无忌知道,唯一能够不引起魏国内乱的办法就是自己放弃一切权力,于是他托病不朝,整日沉浸于酒中,让自己的哥哥放心。

四年后,一代英雄郁郁而终,六国失去了魏无忌,也失去了救赎的最后希望。

侯赢、朱亥:

作为窃符救赵的两位幕后筹划操作者,向世人演绎了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偷盗出兵符后,年事已高的侯赢不愿再随魏无忌前往,在魏无忌抵达晋鄙军营那天,侯赢在大梁面北自刎。

朱亥据说被魏无忌派遣出使秦国,秦王想据为己用,朱亥誓死不从,被秦王关进虎笼,朱亥大吼,猛虎不敢向前。

朱亥自知回国无望,自杀;撞柱,不死;扼喉,喉断而死。

猜想:

战国四公子无疑是战国中后期六国最耀眼的明星,齐、楚、赵、魏、秦,每个国家的国君对他们都又爱又恨。秦昭王想把孟尝君田文挖到秦国作相;秦王万金行贿,只为一除信陵君魏无忌;而他们与各自国君如初恋情人般若即若离,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一段段缠绵故事,更是让人明白了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稀缺性。大多数人都说他们是战国中后期四国(或者也可以说是六国)抗秦最大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但也有人理性分析,其实战国四公子同时也是四国最大的毒瘤,他们代表的是各国旧有的宗室和贵族阶层,这部分力量的壮大,大大削弱了各国君主的实力,是各国改革落后于秦国的最明显体现。秦国正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公子,君主集权,贵族没有特权,代替的是大量的“外援”型人才,才在七雄争霸中脱颖而出,灭掉六国。

传奇英雄?还是毒瘤?这是一个问题

夜狼啸西风/文

明清韩城灾荒史略述稿(上)

1.序说

韩城方志关于灾荒史有较多的原始文献,主要集中在明崇祯初年和清光绪时期。崇祯初年,左懋第因为赈灾留下一系列申文,同时有韩城乡绅晋宾王的一篇概述性文献。这些文献保留了崇祯六年前后韩城灾荒的许多细节。光绪时期的文献包括知县沈心阳、邑绅程仲昭等人所写的碑记,时间从光绪三年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虽然细节并不充实,但也可以看到灾荒和地方救灾的许多特点。

任何灾荒史叙事都应该建立在统计性史料之上,但若局限于某一狭小区域,统计性资料的收集就比较困难,因此,就只能是在有限的文献资料与背景性叙事之间求得一种平衡,借此形成对区域灾荒史的印象。

自汉代始,关中地区的灾害史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特点,其一,从整体上看,往往是灾而不害,也就是说,有各种灾害的记录,也确实有各种灾害发生,但造成的危害性后果并不严重;其二,灾害一旦形成危害性后果,一般都不是自然灾害引发的,都有社会、因素介入,也就是说危害性后果往往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关中灾害史的这种情况到明清时代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有新的特点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关中地区抗灾能力减弱,一旦有饥荒,就会出现流离求食,也就是会产生大量流民。

理解明清韩城灾荒史也应该把它放在关中灾害史新变的大背景中,庶几可以形成一种相对清晰的印象。

2.明清关中东部灾荒编年摘记

洪武四年(1371),八月旱,关中饥,发粟赈之,凡二万五千户。

宣德三年(1428),六月丙戌,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同州、耀州、蒲城、合阳、韩城、澄城、白水、髙陵、泾阳县……自正月至五月不雨,豆麦旱伤。命行在户部勘实除税。

正统七年(1442),镇守陕西都督同知郑铭奏:西安府所属州县去年秋冬及今春不雨……凤翔等府今春亦不雨,田苗枯搞,乏食,己委官赈济。韩城,岁大饥。

天顺五年(1461),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绵绵,秋成失望,缺食。又冬无雪,春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兼瘟疫大行,人多死亡。

成化八年(1472),山、陕荒旱,众庶流移,边地旱寒,冻馁死亡相继。

成化十年(1474),西安府所属州县自前年冬至今久旱,大饥,人相食。免陕西被灾税粮,赈陕西。免陕西州、县正官朝觐,以边报未息,饥僅荐臻故也。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关中自成化十七年(1481)始,连年亢旱,各地方志时见人相食,百姓流亡殆尽等叙事,是年七月,地震,冬大饥,民死亡过半。

弘治二年(1489),韩城饥。

嘉靖十一年(1532),自嘉靖七年(1528)始,关中旱、蝗踵继,饥益甚,死者枕藉。

隆庆三年(1569),西安、凤翔等五郡秋粮有差,以地震、旱灾故也。旱荒盗乱,命发银一万六千余两及州县仓粟赈之。

万历十年(1582),自是年始,迄于十六年(1588),连年旱灾,人相食,民多死而徙者。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关中自去年六月不雨至今,三辅嗷嗷,,草木既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道馑相望,村空无烟,坐而待毙者万人。过此以往,夏麦已枯,秋种未播。

万历四十七年(1619),同州旱,无禾,惟白水有秋。

崇祯元年(1628),合阳县岁大旱,斗米银三四钱,关中盗蜂起。

崇祯二年(1629),韩城县岁饥,。

崇祯六年(1633),韩城县春雨迟,遂无麦,夏又少雨,秋霜,旱,杀谷无禾,冬又无雪,麦子不入地,大饥。合阳县斗米千钱。澄城县秋大饥,斗米银七钱,民死徙强半。

崇祯七年(1634),韩城县春又无雨,民饥甚,食草根树皮,至人相残。旱,秋霜杀谷,斗米七钱,人多饿死。

崇祯八年(1635),韩城县旱,人食草根树皮。

崇祯九年(1636),韩城岁饥。

崇祯十一年(1638),韩城旱蝗。

崇祯十二年(1639),韩城蝗。

崇祯十三年(1640),韩城县大旱,斗米一两三钱,人相食。蒲城县无秋,岁奇荒,斗粟千钱,夫啗妻尸,父食子脍。合阳县大饥,死者十七八,尸骸委积,斗米银二两有余,人相食者比比为然。澄城县大饥,麦禾俱无,芟刈时,斗麦值银三钱,间岁,麦一斗银二两,削榆为粥,继以兰根,兰尽食红石煤炭。十无一食,旋相食。素封之家率多饿死。

顺治四年(1647),西安府诸县俱蝗,大饥。

康熙三十一年(1692),关中旱。大荔春大旱,狂风数十日,麦苗尽枯,疫疠大作,死者十有六七,逃亡者空室以行,幸蒙皇恩发帑赈济,招流远方还定安集,民乃庆生业焉。白水县大旱,饥。蒲城县旱荒,米价每石七两,民食草根树皮,妻子莫保,逃往流离。

康熙六十年(1721),同州府大旱,民饥。

嘉庆十年(1805),同治府大旱,大旱,次年三月粮价昂贵,斗粟银至一两五钱。

光绪三年(1877),陕西凶荒自道光二十六年以来最重者,莫如光绪三年,雨泽稀少,禾苗枯萎,平原之地与南北山相同,而渭北各州县苦旱尤甚,树皮草根掘食殆尽,卖妻鬻子,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入夏以来,雨泽愆期,春收仅止一、二分,三四分不等,并有全无收获者,北山所属及渭河以北为最重。饥民乏食,甚至有挖草根,剥树皮以延残喘者。嗷鸿遍野,待哺孔殷,刻下雨未深透,秋未多未普种。夏大旱,灾区至五十六属之广,饥民至数十万人之多,渭北州县,大荔、蒲城为最。光绪庚子陕灾筹银、粮放赈,银至九百二十四万两有奇,粮至一百七十二万石有奇。澄城麦歉收,夏旱,秋麦未种。白水春雨愆期,入夏亢旱尤甚。入秋仍鲜雨泽,秋禾多未播种。

光绪二十七年(1901),澄城,春大饥,时乡仓均有储粮,又西太后及光绪西狩,发米赈济,顾以无死。

3.崇祯六年至七年之灾荒及其赈济

崇祯七年(1634),晋宾王与李景修、张有德三人作为薛曲里的三位生员,他们主持薛曲里的各项赈济活动,前后持续四个月时间。在赈济结束之后,晋宾王作《邑侯左公救荒记》以述梗概。其文曰:

圣天子御极,薄海内外,向风乂安。关以西,独反侧多故,帝曰:乱生饥馑,责在司牧。诏廷臣选学经邦国、德保元元者,分西土之任。繇是萝石左公以东莱世家来握韩符,星轺所至,宣德达隐,反侧辈莫敢牧马,梁亦境安可知也。

逾年癸酉,夏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又逾年,甲戍春大饥,斗米千钱。壮者散,老羸毙踣沟壑,遄遄有之。公告于天子,请发币遣使赈贷。复周咨乡大夫士,劝里甲各输金拯救。薛曲里则李生景修、张生有德偕不肖,实奉厥命云,计通国得金若干,茕无告若干。生有济,莩有掩,疾病有医药。四越月,事竣,全活数万余人。

嗟乎!为人臣,为人君,当如是矣。君子曰:善哉仁义!携天子数万生灵,置之衽席上,心何诚也。又曰:西北久不靖,不逞之徒,攘臂啸聚,况连岁凶饥,闾井萧索,死无日,有不相率梗化者哉?公戴星往还,罄心筹画,困穷者沐德,寇攘者辑志,以无负天子之宠命。忠君而爱民,参赞天地,斯谓之仁义矣。过此以往,秦人观于仁义,向于声教,与环海共安于无事,使圣天子无西顾忧,公牧韩渐摩之功,岂小补哉!是为记。

在晋宾王笔下,他突出的是左懋第的赈济之功及其示范意义。而如果看左懋第的申文,则能深切体会崇祯六、七年韩城灾荒的真实情况。

崇祯二年(1629),韩城就遭遇旱灾,县志称。其结果就是来自宜川、洛川以及山西的饥民与当地饥民汇合,落草为寇,占据韩城北部山区。因此,北部山区的全部土地就荒废。与此同时,东部滨河土地坍塌,又要无地赔粮,仅仅崇祯五年(1632)、六年(1633)就累积成万两银子的积欠。在此情况下,崇祯六年夏秋大旱,粮食本来就歉收,而冬麦又因此无法播种,整个冬天无雪,春天无雨,想要补救也不可能。等到崇祯六年十二月,就已经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左懋第作为地方官需要立即展开赈济。

要赈济,左懋第手里各种粮食可以动用的只有二百七十石,折合出来也就是有四万斤粮食。当然,要动用这些粮食还需要上级的审批。审批自然需要一个过程,饥民是等不及的。左懋第自己捐出俸银五十两,又动员士绅捐款,总计得到二百五十两银子。

这时,饥民的数量是3529名。一个月时间,募捐所得二百五十两银子就用完了,而饥民的数量则一下子增加了5200名,还有311名流民和乞丐也需要接济。等到三月,饥民的数量已经达到14295名,另外还有47名生员也处于极贫困中。

从这时起,得到赈济的饥民13753人,其他542名饥民大多数已经饿死了。朝廷给的赈济银子有一千四百三十七两四钱五分,共花费一千三百八十三两一钱五分,结余有五十四两三钱。还好,到七月底,终于下了两场大雨,人们可以期待秋庄稼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左懋第留下四份申文。

《救荒申》

奉钦差整饬潼关等处兵备、兼分巡关内道、陕西按察司副使李宪牌,将事仰县官吏,即察该县:灾伤原足几分,饥民作何赈恤,曾否煮粥,曾否劝输,即已曾煮粥给赈者,今春又作何接济。一切省刑寡敛,平籴兴工,吊死扶伤,招流助垦,荒政,当汲汲蚤夜以图之。如仓庾原无储蓄,作何义劝,或地方未被灾沴,可以存活者,亦要明白申闻,以便分别等第转请。文到十日内具报,事关急务,毋视泛常。奉此。

又奉本府信牌,蒙本道宪牌,同前事,奉此卷察,先行本道宪票,亦同前事。

奉此遵行间,又奉本府帖文,据经历司呈抄,蒙巡抚陕西监察御史范案验,为救济饥民,以安地方事,仰县官吏,即将该县备赈仓谷碾米分发,设立粥厂,救济饥民,加意收养,勿致流离,如无仓谷,多方措处,或有本院项下备赈谷石,申请动支,更多方劝谕等因,备仰到县,奉此。

察得本院项下二分备赈谷止三石有零,其本县每年额积自理,登报谷五百四十石,除半籴济辽,及协济同官县金锁关军粮,并节奉各上司明文动用外,存者不多。兼前年兵荒之余,仓庾空虚,锱铢莫措,闾阎蹂躏,贫富皆难输纳之。令空县莫应,卑职实难为设处,因自捐俸银五十两,以为先倡。然后告于乡绅,劝谕小民,其中好义喜捐者,共募银钱不一,约共银二百五十两。

遍示乡村被灾贫民,限定日期,□乡亲审,果系真正贫民,给一印信小票,陆续共审定三千五百二十九名。自年前十二月三十三日起,酌量地方远近,分为八厂。因思春荒米少,欲煮粥而无米,将欲易米与炊,又虑贫民往返候食,又恐饥民聚而不散,皆属不便。因是斟酌,别为一法,止议散钱。每日给钱四文,每十日卑职单骑诣厂,亲给一次,计一人可得钱四十文。一则省贫民日候之劳,一则免贫民结众不散之虑,以钱买食,聊可救生。待停止之日,造册另报。

今奉前因为照,窃思韩境,山多原少,地瘠民贫。去岁夏秋大旱,麦禾薄收。秋雨不足,麦苗未布。而三冬无雪,春又不雨,地皆焦土。耕农悬耒以待,饥民数米而炊,市价腾沸如珠玉。有食糠与树皮者,有卖妻与子而不得,从而弃之者。

卑职审问之,时见其手指口而无声,足欲移而旋仆,累累而来,皆无人色,嗷嗷以告,真不堪闻。睹此光景,恨不割肌肉以啖之,而又恐其或激而为盗。隔河有流寇为之招引,邻境有土贼可以乌合。每一念及,寒心栗骨。况韩为连年大兵屯聚之所,流寇蹂躏之场。河崩赔粮,杆子手方灭。四五年拖欠,尚至五千两。而六年未完,亦浮于一万。即些须灾伤,亦西北比于宜、雒川,而北惨于乡宁、河津矣,况灾荒已十分乎!民生日蹙,真有旦夕莫支者矣。

饥民之数渐增,而措处不能,劝赈又不多。此时已若悬罄,春之仲季,何所接济,卑职踌躇无策。止察得本县预备仓贮有一项登报纸赎,谷二百七十六石四斗二升八合二勺五抄,外耗谷一石二斗七升一合二勺五抄。原系本府纸赎,节报抚按两院者。又有本县节年积贮自理耗谷八石五斗四升,本院项下二分备赈谷三石九升六合。三项似可动赈,或碾米煮粥,或变钱给散。但积在上台,卑职未敢擅专,相应申请合无,乞将本院项下备赈谷三石九升六合,本府登报纸赎谷二百七十六石四斗二月八合二勺五抄,外耗谷一石二斗七升一合二勺五抄,并本县节年积财自理耗谷八石五斗四升八勺,准令动赈,庶下可以救贫民之生,而上亦不负上台拳拳救民之仁念矣。

伏候详示施行

《赈济申》

蒙钦差整饬潼关等处兵备,兼分巡关内道,陕西按察司副使李宪牌,近阅邸报,见赈院梁题开前事,仰县官吏,即将该县地方:某处曾经流寇,又罹旱荒。某处止经流寇,某处止罹旱荒。某处流寇旱荒两未经罹。审定被寇被灾穷黎饥民姓名册文,驰赉投道,以便赈院入关之日,即行请赈,庶民早霑实惠。奉此。

该本县知县左,察得韩城县处西安之东北隅,东北负河,而西南西北,皆崇山深峪。几年来,流寇肆掠延安宜、雒诸县,而即掠于韩城,以韩与宜雒联迤一山。肆掠山西河乡诸县,而即掠于韩城,以韩与河乡止一衣带水。此韩之名系西安,而实与延之宜雒、晋之河乡等也。

察流寇自崇祯三年始,大寇王佐卦、苗梅等以千余饥民掠宜雒,由山峪中直驱韩之城下,焚民间屋,掠财物,不可算。由是秦晋之贼越山而东,渡河而西,或粮尽而就食,或为兵所追逐,皆以韩境为遁区焉,以山深而河易渡也。寇至则农废,寇至则兵从。农废则食用不足,兵从则饷所必需。三四五年,遂无息肩日。嗟嗟韩民,生聚几何,膏血几何,而堪此兵寇之苦哉!然年犹未大荒也,此犹皆卑职抵任以后,询其父老,察其疾苦,察之簿书,闻其如此。

卑职抵任,自五年十一月始,则见其冬无片雪,而山中杆子手贼七百余盘据山中,日出。卑县请于上台,以兵驱剿之,而山中始有农迹云,不耕其地,已三年矣。又沃地东为黄河所齧,广十里,纵六十余里。卑职亲行河涘,其民皆指洪波杳没间而泣告曰:此昔日之庐舍桑麻也,而今赔税已六十年于兹矣。

六年春,又少雨,遂无麦。夏稍雨,安秋稼,而八月降霜,谷尽死,遂无秋。又无雨,麦种未入地。而六年之岁荒矣。又冬无片雪,如五年冬,所以本年粮条拖欠至一万余两。卑县岂不知功令所在,下吏罚俸降级,皆系于此。而真有皮骨俱尽,鞭扑所不能施者,势亦无如之何也。

至七年,而愈不忍言矣。春无雨,斗米银至七钱。百姓皇皇,莫必其命。掘草根,刮树皮,而至于尽磨石为面以充饥,而至于伤生间有刮死人以食者,而其饥饿不能待须臾之情,亦可概见矣。流离之状,惨死之情,种种难以尽述。

卑县自六年十二月奉上台明文,即亲诣各乡,细审得饥民三千五百二十九名。自捐五十两,又劝衙学各乡绅士民,共捐银二百余两。分为八厂,十日一散,每人给钱五文。赈之不足者,卑县仍捐俸以给之。至二月初,而不继矣。又会议乡神,设为各里赈各里之法。各里贫民,即有各里绅士并有行乡耆审之,又得饥民五千二百名。各里绅士富民即各捐赀,炤前给钱法,本里乡耆主散。愿煮粥者,听其本里。无绅士,并贫累无富民者,甚多。因请于上台,动仓中赈谷给之。其有里甲所不收,或系流移,或系惯乞食于城市者,又得三百一十一名,则于城北门外,另设一厂,赈之。而民稍延旦夕之命,然满壑枕藉,道路啼号,使人目不忍见而耳不忍闻者,历街市山谷,踵相接也。

一邑户口不啻以十余万计,而富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其余皆饥民也。所以七年税粮,卑县从未开征,但有军兴之费,皆卑县借于乡绅给之,俟开征补还。岂不知国税之急,诚势有所不能也。四月得雨,秋田稍安。而五月间雨雹害之,人心益复皇皇。

幸蒙题请灾荒,皇上有浩荡之仁。又蒙檄谕审定饥民姓名,造册上报。卑县即诣各乡,遍审各里饥民,除前已经审定先赈,共九千四百名。先已分别极次,惟删去逃亡外。而一闻朝廷德意,来者如林。卑县审察之下,见其老者扶杖,少妇蒙羞,弱稚哀号,丁男枵腹,纍纍而来,皆无人色。问其里户之长,中亦有有地税、应差徭之人,皆云:有地谁耕?有子难卖。旦夕就毙,无奈来诉。

卑县一闻其言,堕泪如雨,但因饥民太多而朝廷赈银有限,即晓谕以人数太多,略加裁阻。有麾之即去者,则亦已矣。奈有一闻此言,即头抢地者,仰天呼者,俱僵仆哀啼,而不能去。无奈应之,而积三十二里之所收,总计其极次,遂又以五千余计。欲仍去之,则先已应,而不忍欺其愚。欲报则数多,而溢于额。

又蒙檄谕,分别三项。而韩城一则自三年被寇,迄今未止。自卑县抵任后,六年冬有寇至,七年春三月有寇至,夏五月有寇至。虽旋至旋有剿驱,而受其蹂躏甚矣。又六年旱荒,七年旱荒,真所谓曾经流寇蹂躏,而又罹旱荒者也。无可分别,无奈就合前后所审饥民,共分为三项:其有形若异物,奄将就死者,为极贫,得五千九百二十一名;其有饔飨不给,无以自延,而较极稍差者,为次贫,得三千一百一十七名;其有面带饥色,茕茕莫控,如所谓抢地呼天者,为又次贫,得五千二百五十七名。此三项者,或为杀戮之余生,或为饿莩之遗孑,或为各里所收养而延残喘于今日,或望赈银之至而解倒悬于目前,均在应赈之列。

拟合分别造册赉报,但恐人数太多,赈不能遍。伏乞上台垂念下邑兵荒连岁,俯赐转申,或通赈,或赈极次而量赈又次,或止赈极次而减又次,惟皇恩出上台,而卑县与嗷嗷饥民共颂皇仁于无疆矣。为此合将前由理合具申,伏乞详转施行。

《赈济申其二》

蒙钦差整幼饬潼关等处兵备、兼分巡关内道、陕西按察司副使李宪牌,蒙赈院梁题前事等因备仰到县,奉此,遵将审定饥民造报,间据本县贫生苏亿兆等连名呈,为推广皇恩,俯赐优恤事,生等家徒壁立,叠蒙赈济,高厚之德,覆载靡涯。

近闻我皇上轸恤时艰,发帑救急,诚一时之旷典也。伏思民为邦本,固当抚摩,其颠连士,乃国桢,尤宜亟恤其疾苦。为此恳祈推广皇恩俯赐优恤,分千树一叶之荫,令士民共荷光天,减四海半滴之泉,俾儒庶均霑化雨等情,到县,卑职初拒之曰:朝廷赈恤,原为朝夕不保之民,士似可已。而诸生拥门啼泣,嗷嗷不止。卑职见其衣不蔽体,面有饥容,其饥馁之状真不减于民。而察其人数,又皆卑职夙常赈济者也。仍恐未确,又同教官袁济世等面加审定,果系贫生。虽为无恒产有恒心之士,而实皆朝不食夕。不食之人似应与民同仁,量加赈济者也。但恐朝廷原无赈士之条,而又不能禁其向隅之请,无奈饥民另造册外,将贫生分别极次造册赉报,伙乞垂念,或赐转申赈院同赈。缘系赈济事理,卑职未敢擅专,伏乞详转施行。

《赈济申其三》

蒙饮差整饬潼关等处兵备,兼分巡关内道,陕西按察司副使李宪牌,蒙钦赈陕西监察御史梁宪牌,前事仰县官吏察炤,宪牌内事理单开极次贫民贫生数目,炤依本院注定皇赈捐输各银数给散,或中有病故逃亡者扣除,仍将赈完花名及有无剩银,各另造册,限三日内星驰报道。蒙此。

又蒙本道宪牌,为秦民望赈甚急等事,蒙本院宪牌亦同前事,等因到县,蒙此遵依散赈间,又蒙本道宪牌为秦饥望赈等事,蒙本院宪牌,前事仰县官吏,文到即将原发皇赈银两,除次贫俱赈折色,其极贫力不能自籴者,不妨酌行于栗钱,邻封州县收买,或于本处公籴,务各炤市价见行斗头。极贫赈以麦米,如贫者不愿麦米,愿领银钱者,听从其便。就中分折,用过赈银若干,籴米若干,赈过极贫若干,一面造册,不拘多寡,明白声说。并赈过折色若干,一并册报本道,以凭转报。蒙此卷察,先蒙本道宪票,蒙本院宪票,仰县官吏,文到察炤好后开款项,着实举行,限三日内酌议妥确,一面详院定夺,一面详知会。

敕谕凛凛,各毋泄泄。蒙此,卑职将所议折色事理,具详本院定夺,蒙批本色不必远籴,庶省脚费,间有极贫中,力不能自籴者,即就近籴赈一二可也。既折色称便,具依拟行。

缴蒙此,该本县知县左,察得自冬迄今,时时散赈,若仍如常散,恐愚民不知圣恩,乃造为散赈仪注,曰:方今财用匮乏,圣上不惜内帑,差赈院三千里来赈贫乏。县官至散赈公所,设香案,先率官吏生员乡耆,各穿本等服色,凡在事者,俱列班,贫民随后,望阙行五拜三叩首礼谢恩。谢毕,集贫民于厂,按册唱给事毕,谢恩如前仪,呼万岁者三,仍谕之曰:尔等百姓,一饥一寒,圣天子皆加轸念,自今孝亲务农,去恶向善,勿复为非,共为尧舜之民,同享太平之福。众皆应声,乃散。

炤依仪注,因将三十二里分为七厂,集饥民于厂,卑县亲诣散给。见老稚跛癃,累累而来,炤簿唱名,亲手给与。谢恩之际,欢声如雷,有感至泣下者。自七月二十六日起,时方苦旱。二十七日雨,二十九日又大雨。皆圣恩浩荡所及也。散至八月初四日,即将二牌发来赈银共一千四百三十七两四钱五分,炤依本院注定银数,共饥民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五名,每名给银一钱,极贫生员一名,每名给银二钱,次贫生员二十九名,每名给银一线五分,炤数封完散讫,共给散过饥民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三名,极贫生员一名,次贫生员二十九名,共用银一千三百八十三两一钱五分,内有病故逃亡饥民五百四十二名,扣剩银五十四两三钱,各另分别造册,拟合赉报,伏乞炤详施行。

左懋第的赈济工作确实做的非常细致,不过,最后还有必要补充一点,就是他发明的“散赈仪注”。如左懋第自己所说,在赈济过程中,韩城全境设立八个粥厂。因为购米不易,改为散钱。又因为要体谅饥民,散钱是十日一次。十日一次,每次都要举行仪式,即“散赈仪注”。

这散赈仪注分五步,第一,在县官赴粥厂或散赈公所的路途,就有衙役一边走一边喊:“方今财用匮乏,圣上不惜内帑,差赈院三千里来赈贫乏。”第二,县官在粥厂或散赈公所设立香案,率领官吏、生员和乡耆,各穿本等服色也就是礼服,依次排列,贫民紧随其后,望阙行五拜三叩首礼谢恩。第三,集合贫民按册唱名散发赈银。第四,谢恩,仪式如前,且呼万岁者三。第五,由县令宣谕皇恩,其词曰:“尔等百姓,一饥一寒,圣天子皆加轸念,自今孝亲务农,去恶向善,勿复为非,共为尧舜之民,同享太平之福。”众应声后乃散。

我总有些怀疑,这仪式感有必要吗?

带“伤”字的成语。与“伤”有关的四字成语都在这里,值得收藏

第一个字是伤

伤风败俗、伤天害理、伤心欲绝、伤筋动骨、伤弓之鸟

伤言扎语、伤心疾首、伤夷折衄、伤廉愆义、伤化虐民

伤财劳众、伤心惨目、伤心蒿目、伤时感事、伤教败俗

伤风败化、死伤相枕、伤化败俗、伤春悲秋

第二个字是伤

无伤大雅、物伤其类、有伤风化、不伤脾胃、散伤丑害

蔽伤之忧、恐伤雅道、悲伤憔悴、死伤相藉、死伤枕藉

无伤大体、无伤无臭、皮伤肉绽

第三个字是伤

触目伤怀、劳民伤财、触景伤情、黯然伤神、出口伤人

谷贱伤农、暗箭伤人、恶语伤人、金水伤官、养虎伤身

吊古伤今、触景伤怀、惙怛伤悴、触物伤情、操刀伤锦

睹物伤情、触目伤心、构怨伤化、触目伤神、痛心伤臆

霸陵伤别、多心伤感、乱俗伤风、忧能伤人、抚景伤情

楛耕伤稼、触景伤心、睹景伤情、败化伤风、徊肠伤气

反裘伤皮、言多伤幸、以养伤身、楛耘伤岁、败材伤锦

败俗伤风、回肠伤气、枯耘伤岁、言多伤倖、对景伤情

败俗伤化、言多伤行、俗不伤雅

第四个字是伤

救死扶伤、遍体鳞伤、两败俱伤、恶意中伤、哀而不伤

黯然神伤、五劳七伤、视民如伤、恶语中伤、吊死扶伤

中伤、外感内伤、五痨七伤、老大徒伤、禾黍之伤

舆死扶伤、七损八伤、视下如伤、视人如伤、救急扶伤

虫龁鼠伤

【吊死扶伤(救死扶伤锦旗用语大全)】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吊儿郎当 吊儿郎当的人 下一篇:吊死问疾-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