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仇 敌 忾
同仇敌忾
【成语释义】比喻共同一致地仇恨和打击敌人。
【典故出处】《诗经·秦风·无衣》。
【成语故事】《无衣》,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西周时候,秦国原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周平王在位时,由于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有功,开始列为诸侯,后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约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这首军歌大致就成诗于西周末年至东周初年。《无衣》共分三章,共十五句。全诗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的大意是说:
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同穿一件袍子。君王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准备好武器,要知道你的敌人,就是我们的大敌!
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出兵打仗了,我们赶快准备好矛戟,你要与我们一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愿与你同穿一条战裙。君王要出兵打仗了,我
们要赶快把武器准备好,你要与我们一同出发。
后来,人们根据这首诗反映的士兵间的团结友爱和饱满的战斗热情,以及仇恨敌人,保卫国家的决心,便把“与子同仇”引申为“同仇敌忾”这个成语。
盘点|经常误用的成语
问:有个成语叫“骄兵必败”,意思是如果过于骄傲就会导致失败的结局。还有个成语叫“哀兵必胜”,悲伤的士兵怎么会胜利呢?
答:这里的“哀兵”准确的理解应为悲愤的士兵,而不是悲伤的士兵。当士兵处于悲愤状态,一定是同仇敌忾,士气大振,这样就容易取得的胜利。因此,“哀兵必胜”这个成语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来,也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必定能取胜。
比如:在这次世界杯足球赛上,哀兵必胜的战例很多,弱队纷纷爆出冷门,战胜强队。
问: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个成语“差强人意”,它的意思是说不能使人满意吗?
答:“差强人意”这个成语经常被误用,原因可能在于对“差”字的理解。差有“不好,不能”的意思,所以容易将这个成语错误地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其实,在“差强人意”这个成语中,“差”是个多音字,读作chā,表示程度,是勉强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思,所以成语的意思是勉强能振奋人的意志。也就是说,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如果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那和其本义正好相反。
例如:小虎的作文总写不好,在他写的文章中,只有这篇还算是差强人意。
【同仇敌忾是什么意思(同仇敌忾的理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