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听,十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 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孩子们讲一讲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文学家鲁迅:探望老师传为美谈
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家,伟人毛称之为“中国文化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数学家华罗庚:修炼成名不忘师恩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一代伟人毛:尊师重教光辉榜样
领袖毛, 深受全国各族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毛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 已是党和国家的毛重回故乡韶山,毛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敬酒, 岂敢岂敢!”毛却说:“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毛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而徐特立老人是毛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
毛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辛亥志士黄兴尊师敬师的故事
尊师重教仍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辛亥志士黄兴有着独特的尊师敬师故事,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感动感佩。
黄兴在湖北两湖书院读书时,单名轸,与后来任其秘书的陈嘉会都是书院的高材生。晚清学者、书法家梁鼎芬是书院的老师,对他们很器重。
彼时,书院都知道黄兴是主张的。梁鼎芬也知道,但没有任何表现。一天,梁鼎芬对黄兴说:“黄轸,汝须不要忘记父母。”不料黄兴听后即离开座位,突然来到梁鼎芬面前。梁怀疑黄兴要侮辱他,大惊而起,想躲避内室。黄兴却作了个长揖,说:“黄轸不单是记得父母,还记得父母母母。”梁鼎芬闻此言,默然而入,黄兴也径直而出。不几天,黄兴就离开了书院。
自此以后,梁鼎芬经常打听黄兴的消息。辛亥之际,黄兴自武汉至沪,时孙中山尚未回国,参议会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驻节上海。有一次,黄兴问陈嘉会:“你知道节庵(梁鼎芬字)先生消息吗?”陈嘉会说:“还在上海,我将去看望他。”黄兴说:“今晚与你同往。”
到了晚上,黄兴命陈嘉会先进去,梁鼎芬一见,就问黄轸现在何处?陈嘉会说:“他正同来看先生,等候在门外。”梁鼎芬遽起,请黄兴入室,师生二人相见甚欢。黄兴但叙闲情,问别后行止而已。黄兴见梁鼎芬居处甚简陋,知道他很艰难,回来后,立即叫人送去三千元,而梁鼎芬却回绝了。第二天,黄兴拿着钱和陈嘉会一起再去时,已人去楼空。询问邻居,说是昨夜搬走的。后来,上海报纸报道说梁鼎芬已经到清德宗陵守陵去了。
黄兴与梁鼎芬虽然政见不同,各有所执,但是师生情谊却十分纯笃。(谭 云)
钟南山:无双国士 医教双馨|感念师恩 · ①
2020全国教书育人①
年初
一场汹汹的新冠肺炎突如其来
一位知名疾控专家
夜驰江城,没有座位
就待在餐车一角闭目养神
明明知道毒瘴弥江城
前方的路布满荆棘
依然选择铠甲披上身
只因对这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
他就是“”获得者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钟南山
教育小微带你走近他的教育故事
↓↓↓
无双国士 医教双馨
——记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钟南山
9月5日晚11点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科研团队成员关伟杰还在实验室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特征。前一天晚上10点多,他接到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电话,又开始新的新冠肺炎紧急科研任务。
从今年1月至今,钟南山一直带领团队攻关新冠肺炎防治难题。因为一张夜驰武汉时在餐车闭目养神的照片,因为接受采访时“肯定存在人传人”的论断拉响的警报,继2003年非典之后,钟南山又一次披上铠甲,战斗在防控第一线。2月28日,钟南山团队论文《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关伟杰说,该论文数据点多、面广、量大,对中国乃至世界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从1960年担任原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以来,钟南山就一直坚持传道授业、培育新人。在他的推动下,广州医科大学相继在2010年、2013年分别创办了南山班、南山学院。他工作再忙,也坚持为南山班亲自授课。9月4日,钟南山当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
“床边教学”引领学生多临床、反复临床
凌晨4点多,广医一院一位慢阻肺的患者上完厕所后,突然浑身冒冷汗,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一线值班医生相继用了雾化、平喘、速尿等治疗手段,均未缓解。要不要按常规给病人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不要机械地执行常规治疗流程,总住院医师秦茵茵想起导师钟南山的教导。
秦茵茵经常见证导师钟南山从患者临床特征中找到准确病因。1998年,钟南山深入分析一位病人的临床特征,偏向怀疑是肺结核,接到肺结节的病理报告后,他要求病理科再做深切、检测。跟诊的秦茵茵大吃一惊:“病理分析报告不是诊疗金标准么,难道也能怀疑?”深切病理检测发现了“干酪样坏死”,钟南山的怀疑得到证实。
有样学样,秦茵茵询问病情、检查体征后,怀疑病人因上厕所用力、肺顺应性差,导致自发性气胸。经X光检查,证实病人气胸;秦茵茵马上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病人血氧很快回升。
钟南山深知,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容易误诊。从1964年至1971年,钟南山曾下放农村劳动、当过锅炉工等,临床工作荒废近8年。刚回广州做急诊科医生,钟南山第一次出诊,就误将结核病人消化道呕血当作咳血,病人差点因未能及时抢救而丧命。知耻而后勇。钟南山拼命学习补短板,扎进临床一线,很快就从让担惊受怕的外行,变为能啃硬骨头的。
“钟院士的成长经历表明,临床才是医学生专业成长最好的练兵场。”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建华说。在钟南山的推动下,广州医科大学将南山班、南山学院作为试点,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统领,整合原本分离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学校还为学生配备诊疗经验丰富的导师,带他们进医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从大一下学期起,南山学院2015级学生麦泳琳每学期都会先学器官系统基础知识,随后到医院对应的科室实习。麦泳琳发现,导师们都很注重案例教学,“老师们就经常拿真实诊疗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病情如何发生、进展、预后转归,教导我们学以致用”。
南山学院学生不但临床经验丰富,还更具人文素养。钟南山一再强调,医生不是治病,是治病人。由于钟南山捂热听诊器再听诊等暖人细节,很多病人一见钟南山,就说自己的病已经好了一半。在钟南山指导下,南山学院着力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增设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义诊、关爱老人等志愿活动。
为办好南山班、南山学院,钟南山亲任南山班班,很多重大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每次给南山学院学生讲课前,钟南山都要认真做课件,并提前一周发给秦茵茵,让她帮忙提意见。2017年,申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钟南山认真准备、提前演练。正式答辩时,评委一见他便肃然起敬说:“钟老,您亲自来了!”当时已81岁的钟南山回答说:“我的事情我要自己办。”
培育多学科团队努力攻克疑难杂症
新冠肺炎发生之前,每周三上午、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雷打不动的大查房、门诊时间。面对这些疑难病患者,他身体力行“走一步看一步”的诊疗原则。“钟老师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依据。他再三要求我们说话、看病都要有理有据,不能轻易下结论。”秦茵茵发现,对复杂的临床病例,钟南山不会直接给定论,而是先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必要时给予试验性的诊治,随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直至确诊病因、病情缓解。
钟南山对自己的病人会关注到底,门诊、查房时,对病人病症、疗效等前后变化问得非常仔细。对病人跟踪不及时、交流沟通不深入的博士生,会被钟南山当场问住。“钟院士多次强调,这些患者此前已到多家医院寻医问药,到这里就想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病人病症,尽量不放过任何能追踪到病魔的蛛丝马迹,要想尽办法帮病人打败病魔。”关伟杰已将钟南山律己律人的严格要求,从压力变成了习惯。
正是坚守在临床与疑难杂症作斗争,钟南山较早就与非典等新型病毒正面交锋。正是靠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实践,迎战非典病毒这个全新敌人时,他带队摸索出“三早三合理”的治疗经验。当国内疾控权威公开宣称病原是衣原体时,他能用诊治一线的实践案例去证伪。“医学上说假话是要出人命的。”一步接一步地踏实治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钟南山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重要原则。
“钟院士从不以权威自居。对于不了解的细节问题,他经常向相关专家哪怕是年轻人说,我要向你请教。”钟南山就多次与团队成员、广医一院博导梁文华,就研究细节进行探讨。
“钟院士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他常说,不是靠他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而是靠他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秦茵茵回忆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还没出现之前,钟南山就经常组织不同科室专家,共同对疑难杂症患者进行会诊。钟南山经常向学生强调,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像铁路那样各管一段。他的患者如存在呼吸系统以外的病症,他就会请相关科室专家一同诊治。
病例分析会议室是钟南山带领多兵团作战的指挥室。“钟老师经常很真诚地在会上说,他只对呼吸专业懂得多一点,心脏、胃肠等方向所知不多,需要多向大家请教。”秦茵茵发现,钟南山再三强调这里没有等级,鼓励争锋,鼓励每个与会医生畅所欲言,合力为病人找出最佳治疗方案。他总是先认真记每个医生的发言,笔记做得全场最满,最后才表达个人意见。
新想法、好方法在这里激发、总结、交流。有的学生原来不善表达,经过锻炼后,表达、逻辑等能力快速提升。讲话有逻辑、列数据、摆问题、有方案,是大家对钟南山学生的一致印象。
做科研是为了治病救人而不是发论文
9月下旬,第4届世界支气管扩张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大会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关伟杰将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会。这正因为他在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原来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更别说如何有效预防。”关伟杰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支扩发病率将近1%。但在2011年前,由于相关研究匮乏,该病临床治疗一直沿用增强病人免疫力、帮助排痰等传统路径。但部分病人病情突然加重,咯血、住院。
对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钟南山带队将其作为科研攻关新课题、新方向。2011年,关伟杰成为钟南山的博士生,钟南山就希望他将支扩作为主攻方向,“实践医学科研要为治病救人服务。支气管扩张研究虽然短时间难以出成果,但现在病人急需我们用科研帮忙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开拓”。
钟南山指导关伟杰团队几乎从零开始,在支扩发病机制、气道研究、治疗建议等方面努力探路。历经5年攻关,2016年,《欧洲呼吸杂志》主动邀请关伟杰就支扩研究成果撰写述评。钟南山常叮嘱关伟杰等学生,要将造福病人而非论文,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团队持续深耕,支扩发病原因、诊疗方案的研究成果被写进2018年支扩国际诊治指南,很多成果为预防、治疗该病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
逻辑思维对做好科研、治病救人都很重要,钟南山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秦茵茵跟钟南山读博期间,对慢阻肺患者呼吸肌适应性进行研究。她原本希望得到阳性的关键数据,但用时约6个月,多次实验结果都是阴性。
“实验与预设结果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没用。科研本来就是创新,要发散思维,可能就有新收获。”钟南山引导秦茵茵打破定式思维,逆向考虑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秦茵茵通过反推、多角度等方法,梳理出新成果。
作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最强大脑”的领物,钟南山带队将一流科研资源变为一流育人资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倍增。南山学院学生分别夺得4项、32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钟南山引领下,临床团队在一线发现新课题,科研团队在后方努力攻关,助推临床诊治实现新突破,人才在攻坚克难中磨炼而出。强带弱、老带新,治病救人、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相辅相成。
作者 | 刘盾、黎鉴远、陈苹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图片素材据新华社,微信号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名人尊师的故事(名人尊师的故事20字以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