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的启发和感悟)

更新:07-0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董老师的故事:58岁高三班查寝后离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在咱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教师这个职业一直是被尊重的,但说实话,背后的艰辛和劳累多少人能懂呢?最近,博达学校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的事,58岁的董老师在查完学生的寝室后,回到宿舍就再也没醒过来,真是活生生的悲剧。

董老师的最后时光

董老师的家人可真是受了大打击。董女士说,11月23日那天,父亲刚过完生日,看上去精神挺好的,跟家里人开开玩笑,和大家一起庆祝,谁能想到第二天早上就接到噩耗,发现他倒在宿舍里,再也无法呼吸了。想想这转瞬而逝,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这种失去,像一把刀割在心上,真是难以承受。

事情经过

事情发生在2024年11月23日晚上,董老师和往常一样,查寝的时候,走进每个寝室,确保每个孩子都安全入睡。这是他作为班应尽的责任。本来只是例行公事,没想到这一查就变成了悲剧。查完寝后,他走出教室,走了大约100米回到宿舍,谁能想到这竟然成了他人生的终点。第二天早上,一切都变了,董老师被发现倒在宿舍里,再也无法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了,生命突然就戛然而止,令人心痛。

董老师的工作背景

董老师在博达学校任教已经17年了,14年来都当高三班,还教数学。真是辛苦啊!他一心扑在教育上,把教书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十分热爱这份工作。然而,这么多年的高压工作把他累得够呛。别看他表面上精神抖擞,实际上,董老师免疫力低下,曾经还因为身体问题住过医院。医生都说要休息,可他心里明白,学生们正需要他,责任感让他始终没能好好歇口气。

随着高考越来越近,班的压力就更大了,董老师经常加班到深夜,只为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支持。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学生们对他都十分感激,但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无疑是埋下了健康隐患,最终酿成了悲剧。

家属的诉求

董老师的突然离世,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董女士心里早就开始想着,要为父亲讨个说法。家属希望能申请工亡险,得到合理的赔偿。但学校方面却表示,董老师在去世时不在工作时间内,因此不给予认定。这让董女士很不理解,心里一肚子火。经过一番艰苦的协商,最终拿到了20万的补偿金,这个数字简直如同杯水车薪,怎么能够弥补失去这么一个亲人的痛苦?

教育局和介入

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教育局也迅速出手,保证会依法处理,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也加入了,经过初步判断,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核实董老师的死亡原因。希望这个悲剧能有个说法,也给其他老师一个警醒。

法律见解

小道消息中,有不少法律人士在分析这,说教职工宿舍是否可以算作工作场所,以及工伤的认定问题。有律师提到,虽然一般来说宿舍不算工作场所,但董老师在查寝后返回宿舍,其实是有些专业关联的。所以,具体能否算作工伤,这还得深入探讨,不能轻易下结论。

引发的深思

这件事真的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牵涉到无数家庭、孩子未来的大事。他们不仅要教书,还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如何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我们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董老师的故事,仅仅是千千万万教师奋斗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教育的根基确实在课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与关怀。咱们不能只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关心他们日常的生活、压力与健康。

未来,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对这些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与重视,让每一位辛勤耕耘的教育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这样的悲剧,真不该再重演了,透过这起,我们应该更深刻地反思,为我们的老师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氛围,不仅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这是每个孩子都应得的权利。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钟南山、李德仁等撰文忆恩师

来源:

老师,我想对您说

那次家访让我终身受益

钟南山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现在回顾一下,觉得那可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中学期间,我读初二结束那个期末,在老师带领下,同班同学作总结,相互写评语。同学对我的评语是“学习还不错,但是跟同学的关系不太好”。听到大家这么说,当时不服气,不太喜欢这个班,就想跳级到高一。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他让我试试看。

接下来的整个暑假,我认真补习,还借了高年级的课本。考试分数公布后,达到了跳级所需的总分要求。我非常高兴,跟同学说,你看我要离开这个班,要读高一了。

一天晚上,校长来到我家进行家访,与我父亲沟通。校长走后,父亲向我转达了老师的教导,“你还年轻,应该多学习一下,多锻炼一下,同学提的意见也是出于好意”。父亲也认同这些意见,劝我说,“南山,你还是别跳级了,好好打基础,好好地读一年初三,再考上去。”

那时候,我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听从了老师和父亲的建议,安下心继续读初三。冷静下来后,我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改正缺点,扬长补短。初三毕业时,成绩很好,可以免考直升高中。同学们也比较认可我了。

回顾起那次家访,我对校长充满感谢和怀念。他对我提出好好锻炼成长、打好基础的教导,让我终身受益。

(作者为获得者、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生命中重要的一段启蒙

李德仁

1951年秋天,我才11周岁,因家乡溱潼镇没有中学,便只身一人考入江苏省泰州中学。记得开学报到那天,妈妈坐船送我到学校住宿部,我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不能平静。就这样,我在省泰中整整学习了6年,读完初中和高中,完成了人生教育阶段重要且难以忘却的一段历程。

初中时,同学们年纪普遍较小,班徐老师除了教授几何学外,还要照顾我们的日常生活。清晨,高年级学生帮我们分发热水洗漱。上午10点,食堂的师傅将西红柿、热豆浆送到教室,分发给每个学生。整个学校充满着老师爱生、学生尊师的和谐气息。

到了高中阶段,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培养,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先后参加了数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数学小组的叶老师不仅辅导我们做数学竞赛习题,还鼓励我们亲自动手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用小平板仪测量小泰山的高度,这也许就是我后来学测绘遥感的一种启蒙吧!化学小组的朱光鉴老师思路活跃,带着我们实地参观工厂,在实验室制作肥皂和塑料纽扣等。

还有不少老师让我印象深刻,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和趣味教学使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如果说我在学术上还取得了一些成就,要感谢精彩的中学时代打下了基础。

(作者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学到做人品质是千金不易的

蒙 曼

专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但从老师身上学到做人的品质是千金不易的。

大学读硕士期间,导师徐庭云教授是“好老师序列”中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恩师。徐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很有风范,她的住所住过不少我们系遇到过困难的人。

我博士毕业回母校工作时,住的筒子楼冬天的水能结冰,徐老师很心疼,让我住到她家。单纯的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懂事”。老师的爱和包容,使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被照顾,更是师者的胸怀。

不仅如此,有其他老师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筒子楼太嘈杂无法休息,也曾在徐老师家住过。她的家住了许多人,我觉得这样的人品非常高贵。

徐老师一直认为我是她人生中的亮点,这让我在平时做任何事都想要配得上老师的期待。直到现在我还一直以她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要珍重自己的形象,师生见面做弟子的不能迟到,等等。

如今,作为教师,我对这项职业充满和敬意。有的课讲了十几年,还得再看,永远要备课。学生换了,教案就得换。其实,我也希望学生看到我的进步。师者的传承都在潜移默化中,教学相长能带给老师喜悦之感。

(作者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带着老师们的期待为国争光

杨 倩

从家乡浙江宁波小镇,到走进清华大学,再到站上奥运会领奖台,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支持与陪伴。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体育领域,很幸运遇上了“伯乐”,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关怀,这是一种师生情谊。赛场外,也遇到许多好老师,激励我不断成长。我仍记得在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就读时,老师反复叮嘱:“你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

要在完成艰苦日常训练的同时兼顾文化学习,并不容易。为了不让大家掉队,老师们课后会针对每名同学的短板进行辅导,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地理课上,老师会通过旅行经历讲解知识点,生动的旅行见闻令我印象深刻,至今,地理依然是我喜欢的学科,到不同国家、城市比赛,都会想起老师讲到的内容。

后来经过高考,我进入清华大学。射击赛场上,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不仅是比技术,更是比心态。我选修了心理学,学习如何用更加专业的方式调整情绪、稳定心态。清华的老师鼓励我,学习与运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习中学会时间管理,养成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这也是优秀运动员需要具备的特质。

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为祖国获得更多荣誉是我永远不变的目标与追求,我会继续带着老师们的期待,为国争光!

(作者为女子射击奥运会冠军、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听老师说说心里话

书信让学生与我走得更近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403班班 杨志彪

10年,70万字,400多封写给学生的信,这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当班最宝贵的财富。

很多人问,现在大学生都用手机建群、“小窗口私信”,为什么要写信?在我看来,书信不限字数,更有逻辑,容易引发思考。一来一往之间,传递的是情感,塑造的是人格。同学们在校读书期间,我都会给他们写信,谈理想信念、学习生活、感情交友。

来信中,有成长的烦恼,“在高中读书不错,现在却很吃力”“来自农村,怕交不到朋友”“考研?求职?对人生有些迷茫”,更有青春之问,如何避免“内卷”或“躺平”、怎样看待社会热点等。去信里,我写下青年钱学森的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励志典故,启发学生寻找答案。因为书信,学生与我走得更近,有的还把往来信件珍藏起来,时常阅读。

鲜活的记录中,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由娇弱变得坚强,由稚嫩走向成熟。沉淀后的青春激发出锐意进取,曾经的一个个“小我”,有的找到学术志趣,有的坚定科研报国,有的投身志愿服务……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模样——是学生们的收获,也是我的收获。

今年开学,我是新生班的班。几位学生先来报到,我第一时间去宿舍递上了信,期待他们走稳大学第一步。抬头“某某如晤”总是在变,但不变的是我想带领他们思考,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找到人生的意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书信为媒,一笔一画。我与学生“见字如面”,希望能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

讲述人:云南建水县坡头民族小学教师 李 平

没想到,努力走出大山的自己,又回来了。

2002年中考时,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师范专业,毕业后分到了老家所在的乡,到较远的村小教一年级——语数音体美五科“包干”。

有人说,小时候淋过雨,长大后就想为别人撑伞。看着孩子们的脸庞,我想到曾经的自己,他们就是曾经的我。我经常教育学生热爱家乡,难道不应该从自己做起?首先,要对得起家乡的孩子。

学校里的孩子识字和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鼓励他们,我经常骑摩托车去家访,都是乡里乡亲,与家长交流也亲近。比如,有的学生厌学,“躲”在家里不愿上课,我就买了书包、球鞋上门,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特别关心,返校后留意一举一动,最终帮助学生顺利中考。

家长白天忙活,家访往往是晚上。一次返程,赶时间回学校巡夜,雨大路滑,连人带车摔倒,在蜿蜒的山道上滑行数十米。不过,这没吓倒我。深山家访,摩托车的前灯成了唯一的照明,星星点点,照亮我和学生前行的路。

这些年,村里的路修得很好,集市热闹起来,我干脆把自己的家搬到校园,在外县从教的妻子也调来同我一起。以校为家的生活,让我更加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筹集资金兴建学生食堂、宿舍,与孩子们一同编排非遗舞蹈……尽管是寄宿学校,周末学生被接走,但不少家长说,孩子们盼着上学,盼着“回家”。

热爱家乡,就从热爱家乡的孩子开始。更重要的是,长大后建设家乡、回馈家乡,这也是我作为乡村教师一直想让学生铭记于心的。

职教老师的幸福感

讲述人:黑龙江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凤

每当学生达到训练目标,流着汗水跳起来庆祝,每当他们站上领奖台,昂头挺胸散发着自信的光芒,我都会由衷感到,当一名职教老师是多么幸福。

对职校学生来说,理解工匠精神,找到人生梦想,十分重要。

有一年寒假,我和孩子们约好,利用假期准备酒店服务技能大赛。那一天雪很大,我到集训室时,人都还没来。我洗好水果,烧好热水,等着他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0多分钟了,楼道里仍然静悄悄。我挨个打电话,却得到了同样的回答:“老师,我们不想练了。”我愣住了,耳边只剩下呼啸的风。

平复了一下情绪,我想,是因为训练无趣?还是太累?我给队长又打了电话,邀请大家吃一顿“散伙饭”。饭桌上,大家细数过往,从集训时的艰辛到获得成绩的欣喜,越说他们的声音越小。点滴回忆让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饭没吃完,就坚定地跟我说:“老师,我们不仅要训练,还要拿下一等奖。”我笑了,但鼻子忍不住发酸。

集训时,几乎每天都要练到深夜。走在操场上,月色朦胧,我和孩子们心中都感到分外明亮。我想告诉他们,要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职校的孩子会有出彩的人生。

从事职业教育30多年,我看到了学生们未来的无限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职教孩子闪闪发光,让他们真正成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热爱、手上有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

岛礁教学的责任和荣光

讲述人:海南琼台师院附属永兴学校幼儿园教师洪美叔

祖国版图的南端,伫立着一所温馨的学校,琼台师范学院附属永兴学校。五星红旗在海风的吹拂下迎风飘扬,孩子们在操场上欢快地跳跃,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过去,永兴岛上没学校,渔民和驻岛工作人员的孩子都要到岛外就读。后来,岛上建起学校,当我还是琼台师院的学生时,看着师兄师姐们接续登岛任教,我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加入他们。经过申请和选拔,我终于成为光荣的三沙教师。

上岛后,我和同事挨家挨户走访,思考岛礁教学特点,建设特色课程,扩大教育资源。将课堂搬进邮政厅、海事局,邀请武兵、科研人员为孩子们带来别出心裁的实践课……大家一起守护着三沙的每一个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

“值得吗?”海岛条件艰苦,第一个任期届满后,家人曾劝我回到家乡工作。但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悄悄跑到我身边,在我耳边温柔地说,“洪老师,我爱你哦!”一瞬间,我的心被触动了,感受到三沙的娃娃们需要我,我决定留下来。

走上幼儿园园长这一管理岗位,我开始琢磨着怎么开展教研活动,怎么引进优质课程资源。每周,孩子们身着小小海魂衫升国旗、唱国歌,我看见爱国爱岛的精神在稚嫩童年里生根发芽。

在永兴岛,有一种叫海马齿的植物,一簇簇、一片片,生长在海堤岸边、岩砾地上。它们的生命力强,不择土壤,是防风、固沙、护岸的“好植物”。我希望能像它们一样,坚强生长,乐教天涯。

教孩子清楚喊一声爸妈

讲述人: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刘玲琍

今年暑假,恰逢我教的第二届学生毕业20周年。再次相聚,毕业时十几岁的少年,已是成熟稳重的模样:念书时坐第一排的小晗,如今在医院工作。爱笑的小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这些学生都是听障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深知,走到今天,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回顾学生的成长、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我感受到,心向阳光、不畏风雨,终能抵达远方;自立自强、坚持不懈,终能创造奇迹。

忆起当年的课堂,大家都感叹坚持的力量:

语文课上,用手语解释不清知识,就用图片、用实物,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反反复复教。一段时间以来,我主要教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班,一个普通的发音,往往要教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当看到家长因孩子第一次清楚地喊“爸爸妈妈”而热泪盈眶,看到学生的眼睛里有了光彩,我特别欣慰。

聊起毕业后的经历,我被学生们的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打动。从教33年,教过80多名学生,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特教教师,不少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结婚时请我去做证婚人……用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作贡献、为美好生活打拼的理念,学生们都牢记心间。

看着长大后的孩子们,还有很多话想说。就像我的网名“心向阳光”,我希望他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克服困难,向着未来前行,迎来灿烂人生。

聚会结束,学生挥手告别,阳光下的身影步履坚定。我还将守在这方校园,继续用爱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温暖学生成长的心灵,让每个人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老师抽屉里的旧时光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社文化部、网联合推出“老师抽屉里的旧时光”征集活动,邀请广大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的故事。截至活动结束,来稿5137件,包括文字、图片、短视频等,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师生之间的美好记忆。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建立长期的信赖关系很有意义。最近收拾资料架,翻到曾经一位学生写的纸条,一句“您就是我心中在人生道路上为我遮风挡雨的盾牌”,让我泪眼模糊。那些年,从课堂交流到考试复习再到生病时的关心,我对她敞开怀抱。每次下课,她都凑到我身边聊一聊心里话。毕业时,她握着我的手说:“我一定会回来看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分量多重啊。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实验学校 张淑荣

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到县里最南端的小山村任教。当时,生活是那么简单,孩子们是那么单纯。春天,孩子们带着我挖野菜、摘野花;夏天,爬山、摘杏儿;秋天来了,一起进山寻找小动物;冬天来了,我们扛着冰车,去河道滑冰。很庆幸,这里成了我人生之旅中一个难忘的驿站。借用冰心的一句话,送给曾经陪伴我的孩子们,“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你们就是老师心中最美的花。

——山西天镇县星源学校 孙 磊

退休前,我是大学会计学院的教授。当了一辈子老师,离不开这三尺讲台,刚退休我便报名了“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来到大理。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听年轻教师上课,大家朝气蓬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苍山洱海如诗如画,但难免会有远离家乡和亲友的寂寞,不过这是可以克服的。2022年3月1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响应号召,支教滇西,重新起航。能回到学校发挥余热,与学生在一起,是我人生的幸事。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银龄教师 孙贤林

文字采写: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

版式设计:田兴洲、陈姝言(媒体技术公司)

资料来源:教育部

【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名人尊敬老师的故事的启发和感悟)】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名人尊师的故事(名人尊师的故事20字以内) 下一篇:名人小故事,名人小故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