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君子与11个四字成语
自强不息----
【出处】《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厚德载物----
【出处】《易经•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惩忿窒欲----
【出处】《易经•损》:“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释义】惩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强调的是克己与忍让。
卑以自牧----
【出处】《易经•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谦谦君子与卑以自牧。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要求人们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朝乾夕惕----
【出处】《易经•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释义】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藏器待时----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释义】《易经》上述话中包含两个成语:藏器待时和待时而动。藏器待时的意思是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比喻不急于表现才干能力,等待施展的机会;待时而动是说等待有利的时机,然后行动。
见机而作----
【出处】《易经•系辞下》:“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释义】见机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适当的时机就立刻行动。
安不忘危----
【出处】《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释义】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改过迁善----
【出处】《易经•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释义】改过迁善是表示道德品质和作风的用语,意即:有德行的人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仿效,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表示迁善和改过速度很快且果断。
满腹经纶----
【出处】《易经•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经纶:治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满腹经纶泛指人很有学问,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否极泰来----
【出处】《易经•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经•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释义】“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人们说“乐极生悲”、“苦尽甜来”、“坏好事”、“好坏事”等都是“否极泰来”的意思。它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改变原有的形态,出现新的状况。“好”可能转化为“坏”,“坏”可能转化为“好”,“有利”条件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不利”条件也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物互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成语“否极泰来”里的“否”如何读,什么意思?
标题里问题的答案先行奉上:(1)成语“否极泰来”,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否,读pǐ,“否”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表示到了尽头;(2)吊和唁的区别:吊为“吊死”,即对遭遇丧事的人的慰问(有人去世);唁为“吊生”,即对遭遇非常变故者的慰问(只是各种变故,并没有人去世)。详情见各相关字词条,无兴趣内容可自行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84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吪。有两个读音:
(一)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吪,动也。从口,化声。”形声字。《字源》陈英杰先生称:“‘动也’与‘口开’义相关,《说文》之‘动也’似非本训,当有讹误,其所引《诗》‘尚寐无吪’,见于《王风.兔爰》第一章,第二章言‘尚寐无觉’第三章言‘尚寐无聪’(聪指听力)。‘无聪’即两耳不闻,‘无觉’即长睡不醒,‘无吪’即不想说话。说话即口开,口开即嘴动。‘吪’之本义应即口开。”此解合理。
许慎《说文》的“动也。”来源于《毛传》对《诗》的解说,依照“动也”的解释,“吪”在后世典籍中也有“行动”义的用法,比如:卻昂《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如龙如鬼,或寝或吪。”
本义之外,吪还有其他用法:(1)感化,教化。比如《诗经.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吪。”《毛传》:“吪,化也。”周公东征到远方,四国全都被教化。
(周公东征四国教化)
(2)同“讹”。错误。也写作“譌”。《广雅.释诂四》:“吪,言也。”王念孙《说文疏证》:“吪者,《尔雅》:‘讹,言也。’‘讹’与‘吪’通。郝懿行《义疏》:“《尔雅》释文:‘讹,字又作吪,亦作譌。’”此用法极生僻,不再举例。
(3)鸾死之称。《禽经》:“凤靡鸾吪,百鸟瘞之。”张华注称:“凤死曰靡,鸾死曰吪。”比如康有为《将去日本示从亡诸子》:“风靡鸾吪历几时?茫茫大地欲何之?”
(4)同“哦”。歌唱。宋代谢逸《玉楼春》:“娇吪道字歌声软,醉后微涡回笑靥。”
(二)huā。口开。《集韵.麻韵》:“吪,口开。”未见典籍有例。
吪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吪字的小篆写法)
2、噆。读c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噆,嗛也。从口,朁声。”形声字。本义是衔、含。比如《淮南子.览冥》:“入榛薄,食荐梅,噆味含甘。”进入树林草丛,寻觅荐梅,品尝甘甜美味。
本义之外,又用作咬;叮。《庄子.天运》:“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会通宵不能入睡。元稹《蚁子》:“攻穿漏江海,噆食困蛟鲸。”
(庄子画像)
噆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噆字的小篆写法)
3、吝。读lì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吝,恨惜也。从口,文声。”形声字。本义是悔恨,遗憾。王筠的《说文句读》:“恨、惜固是一义引伸……又恨、惜兼之。”比如《后汉书.马援传》:“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马援与妻子们离别,无悔吝苟活之心。
(伏波马援像)
本义之外,吝字还有其他用法:(1)吝啬;贪恋。比如《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如果具有像周公那样的完美才能,假如骄傲而且吝啬,其他方面就不足取了。
(周公庙里的周公像)
(2)吝惜;舍不得。比如,不吝赐教。比如《书.仲虺之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孔传》称:“有过则改,无所吝惜。”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
(3)行难。清代吴夌云《小学说》:“吝自有行难之意。”《易.屯》:“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大致意思是:追捕鹿的时候,没有熟悉山林的人当向导,正在想进入密林中去。君子很机智,认为不如放弃追捕。进入密林很艰难。
(4)羞耻;耻辱。比如《后汉书.杨震传》:“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皋陶不與焉,盖吝之也。”李贤注称:“吝,耻也。”
吝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吝字的小篆写法)
4、各。读音有两个:
(一)gè。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异辞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会意字,我们先看字形:
(各字的字形转变)
各字的会意:从夂,像倒着的脚趾形状;从凵,像坎穴之形。古人穴居,凵就像洞穴的样子,以脚走向居穴会来至之义。典籍通作“格”。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字形,一种即上述字形,另一种就是中了“彳”旁以明行来之义。金文中或又作走形,以指代走至之义。甲骨文、金文中均使用其本义。或用作“客”,“客”与“各”同源。
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口部》:“各,古格字,故从夂。夂有至义,亦有止义,格训为至,亦训为止矣。”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各’亦‘来’也。”各的本义是至、止。
本义之外,各还有其他用法:(1)用作指示代词。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如:自个;各自。即《说文》所训“异辞也。”《书.盘庚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又比如老舍《骆驼祥子》十七:“她与她们不能彼此了解,所以顶好各干各的,不必过话。”也用于单纯指示词。如:世界各国;各位;各级干部,各种事物。
(各国国旗)
(2)异;分离。《正字通.口部》:“凡事物离析不相合皆谓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男儿既束发,出处歧路各。”
(3)用作副词。皆。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各,犹‘皆’也,‘各’‘皆’一声之转。”比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阴。”
(二)gě。读此音常用于方言。指特别;与众不同。比如:这个人很各,口语里说各色,自各儿(也写作“自个儿”)。
各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各字的小篆写法)
5、否。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fǒu。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也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否,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形声字加会意字。本义是不。说它是会意字,因为否的上部是个不字,“不”是象形字,表示否定,相反之意(具体到“不”字时详细讲),“不”放在“口”上,表示否定,不开口等意,会意非常明显,不再上图解析。
“否”一般用作副词,有三种用法:(1)表示否定,和肯定词对举时,其谓语常省略。比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郑玄笺:“人皆从之而渡,我独否。”这句诗的意思是:船夫招呼我上船,别人渡河我在岸。
(招招舟子)
(2)用于应对,常独立使用,相当于“不”、“不然”。《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战国策.魏策》:“否,非若是也。”
(3)用在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比如王维《杂诗》:“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再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pǐ。读此音时,有四个用法:(1)闭塞,阻隔不通。《广雅.释诂一》:“否,隔也。”《广韵.旨韵》:“否,塞也。”《易.否》:“否之匪人。”。陆德明释文:“否,闭也,塞也。”比如《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颜师古注称:“否,闭也。”
(2)困穷;不顺。比如成语“否极泰来”,即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成语的意义指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否”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表示到了尽头。再比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大意是:执行顺当而成功就是“臧”,反其道就是“否”。
(周易中泰与否不同的卦象)
(3)恶;低劣。《易.鼎》:“利出否,以从贵也。”陆德明释文:“否,恶也。”比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写《出师表》的诸葛亮)
(4)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之象。与泰卦卦象相反,如上面图示。
否的小篆写法如图:
(否字的小篆写法)
6、唁。读y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唁,吊生也。从口,言声。”形声字。本义指对遭遇非常变故者的慰问。后多指对遭遇丧事的人的慰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此言吊生者,以吊生为唁,别于吊死为吊也。”比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驾起马车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毛传》称:“吊失国为唁。”孔颖达疏:“此据失国言之,若对吊死曰吊,则吊生为唁。”
简言之,吊与唁有区别:《毛传》所说的吊失国,只是针对《诗经.载驰》一篇语言环境而言,平常的“吊唁”一词,拆开来就是段玉裁说的吊为“吊死”,即对遭遇丧事的人的慰问(有人去世);唁为“吊生”,即对遭遇非常变故者的慰问(只是各种变故,并没有人去世)。
(载驰载驱)
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唁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8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否极泰来”如何解读?
“否极泰来”是另外一个来自《易经》并且和泰卦有关的成语, “三羊开泰” 是对农历新年的祝福,而“否极泰来”则是对处于困难或困境中的人的期望和安慰。
“否极泰来”成语词典解释为: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为什么“否极”表示逆境达到了极点,而“泰来”表示好运就来了呢?
这是因为否卦是《易经》中卦爻辞内涵不好的一卦,而泰卦则是卦爻辞内涵很好的一卦。否卦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就是说:把否卦颠倒过来,就变成了“泰”卦,就从不好变成了有喜。
泰卦与否卦卦象对照图
泰卦和否卦是《易经》中一组截然相反又相互对应的卦,从卦象上来看,泰卦和否卦正好颠倒,它们之间互为综卦,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而地在下。
泰卦的卦辞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其意为:通达、安详,施小恩,得大报,吉利、发达。
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意为:“否”不是正常的人道,不利于君子坚守,施舍多,回报少。
泰卦与否卦的卦辞对照图
泰卦的卦辞和否卦的卦辞中有一个对立的词语,泰卦是“小往大来”,否卦是“大往小来”,这一个对立的情形反映了“泰”和“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从社会角度来讲,“小往大来”表示人知恩图报,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给与他人的虽然少,但他人的回报却非常多;“大往小来”表示人自私自利,礼尚往来只是一种礼仪,更多的是价值的交换,因此给他人的虽然多,但回报却非常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泰卦的现象代表了精神文明,社会崇尚道德;否卦的现象代表了物质文明,社会追求功利。
“否极泰来”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是从一个功利的社会进入精神文明的社会。这就像欧洲社会从工业之后进入了功利社会,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为争夺利益不断,两次世界大战酿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二战就是欧洲社会的“否极”,二战之后欧洲人对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欧洲社会也从功利社会开始进入了精神文明社会,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福利、物质文明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欧洲社会的“泰来”。
从个人角度来讲,泰卦代表个人精神通达的从容,否卦代表个人执着物质的痛苦。泰卦和否卦的《彖辞》中反映了这一对立的状态。
泰卦《彖》说:“内刚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其意思为:内心刚强而外在温和,内心刚健而外在柔顺,内心保持君子之志,而外在形象却像平民百姓。
否卦《彖》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其意思为:内心阴柔而外表假装光明,内心柔弱而外表假装刚强,内心是个小人而外表装扮成君子。
泰卦与否卦部分彖辞对照图
泰卦和否卦这一对立的状态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而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状态可以从孔子的言论反映出来。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意为:君子谈论事情关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去做,不符合道义就不做;小人谈论事情关心是否有利可图,有利就做,无利就不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为:君子包容三观不同的人,而小人追求三观统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意为:君子内心光明、坦荡,而小人则愁眉、苦脸。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其意为:君子遇到困难和困境首先找自己的问题,而小人遇到困难和困境首先责怪他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其意思说:君子帮助他人成就符合道义之事,而不帮助他人做违背道义的事,小人则相反。
综上所说,“否极泰来”从个人角度来讲就是从一个小人转变成为君子,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处于小人时位的人经历一个磨练、修行、提升的过程,有兴趣了解这个过程的人请看《易经与四维人生》一书。
【原创文字,转载请标明出处!】
【否极泰来的意思、否极泰来的意思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