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如何解读?
“否极泰来”是另外一个来自《易经》并且和泰卦有关的成语, “三羊开泰” 是对农历新年的祝福,而“否极泰来”则是对处于困难或困境中的人的期望和安慰。
“否极泰来”成语词典解释为: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为什么“否极”表示逆境达到了极点,而“泰来”表示好运就来了呢?
这是因为否卦是《易经》中卦爻辞内涵不好的一卦,而泰卦则是卦爻辞内涵很好的一卦。否卦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就是说:把否卦颠倒过来,就变成了“泰”卦,就从不好变成了有喜。
泰卦与否卦卦象对照图
泰卦和否卦是《易经》中一组截然相反又相互对应的卦,从卦象上来看,泰卦和否卦正好颠倒,它们之间互为综卦,泰卦是地在上,天在下;否卦是天在上,而地在下。
泰卦的卦辞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其意为:通达、安详,施小恩,得大报,吉利、发达。
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意为:“否”不是正常的人道,不利于君子坚守,施舍多,回报少。
泰卦与否卦的卦辞对照图
泰卦的卦辞和否卦的卦辞中有一个对立的词语,泰卦是“小往大来”,否卦是“大往小来”,这一个对立的情形反映了“泰”和“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从社会角度来讲,“小往大来”表示人知恩图报,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给与他人的虽然少,但他人的回报却非常多;“大往小来”表示人自私自利,礼尚往来只是一种礼仪,更多的是价值的交换,因此给他人的虽然多,但回报却非常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泰卦的现象代表了精神文明,社会崇尚道德;否卦的现象代表了物质文明,社会追求功利。
“否极泰来”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是从一个功利的社会进入精神文明的社会。这就像欧洲社会从工业之后进入了功利社会,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为争夺利益不断,两次世界大战酿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二战就是欧洲社会的“否极”,二战之后欧洲人对物质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欧洲社会也从功利社会开始进入了精神文明社会,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福利、物质文明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欧洲社会的“泰来”。
从个人角度来讲,泰卦代表个人精神通达的从容,否卦代表个人执着物质的痛苦。泰卦和否卦的《彖辞》中反映了这一对立的状态。
泰卦《彖》说:“内刚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其意思为:内心刚强而外在温和,内心刚健而外在柔顺,内心保持君子之志,而外在形象却像平民百姓。
否卦《彖》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其意思为:内心阴柔而外表假装光明,内心柔弱而外表假装刚强,内心是个小人而外表装扮成君子。
泰卦与否卦部分彖辞对照图
泰卦和否卦这一对立的状态就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而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状态可以从孔子的言论反映出来。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意为:君子谈论事情关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就去做,不符合道义就不做;小人谈论事情关心是否有利可图,有利就做,无利就不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为:君子包容三观不同的人,而小人追求三观统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其意为:君子内心光明、坦荡,而小人则愁眉、苦脸。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其意为:君子遇到困难和困境首先找自己的问题,而小人遇到困难和困境首先责怪他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其意思说:君子帮助他人成就符合道义之事,而不帮助他人做违背道义的事,小人则相反。
综上所说,“否极泰来”从个人角度来讲就是从一个小人转变成为君子,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处于小人时位的人经历一个磨练、修行、提升的过程,有兴趣了解这个过程的人请看《易经与四维人生》一书。
【原创文字,转载请标明出处!】
道德经新说第二章否极泰来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一
1、恶(è)已:恶、丑。已,通“矣”。
2、音、声: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3、作:兴起。
现代汉语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英译
Out of the Depth of Misfortune Comes Bliss
Everyone in the world knows
that beauty exists because there is ugliness.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reason
why good is good is the existence of evil.
So Being and Not-being transform into each other,
difficult and easy form each other,
long and short manifest each other,
high and low enrich each other,
sound and voice harmonize with each other,
before and after follow each other,
all of which is eternal.
Therefore, the sage treats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ing nothing,
enlightens all things in a silent way,
allows them to rise naturally without intervention,
gives birth to all things without taking them as his own,
tends to do something but not interfere,
and makes great successes without relying on them.
Just because he does not take credit,
he has nothing to lose.
注释二
1、“为”、“不为”与“无为”的英译
“不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丰富,以至于很难选到合适的对应词语来表达。doing nothing能表达“不为”的表层意思,但容易导致误解,让读者以为“什么事都不做”。因此,辜正坤用了bahave without taking unnatural action,或者 inaction;许渊冲用了not interfere; do everyth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no interference; 而A.Waley使用了not interfere, actionless activity。虽然总感觉有些牵强,但实在难以选出一个完全对应老子“不为”内涵的表达方式,有时不得不通过加引号的方式来提醒读者注意。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根据句子结构的需要分别采用了doing nothing, not interfere, without intervention, without interference等方式。
2、“美”与“恶”、“善”与“不善”的英译
对比三个著名版本的英译,我们感到有点疑惑。如辜正坤用了the beautiful, the ugly来对应“美”与“恶”;用了the good, the bad对应“善”与“不善”,尚可接受。而许渊冲用了fair, unfair; good, not good,总感觉词不达意。A.W.使用的beauty, ugliness; virtue, wickedness倒也比较准确。但为什么没有人用kind, unkind呢?
3、“前”与“后”的英译
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译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辜正坤考虑的是位置:front , back; 许渊冲考虑的是时间:before, after; A.W: 与辜译相同。本章我们使用了before, after,在以后的章里,我们则使用了front,rear。
4、“万物”的英译
就这个词,中国译者显然更能理解老子。辜正坤和许渊冲都用all things, 或者everything。而A.W.却采用了直译的方式: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the Ten Thousand things颇让我们觉得译者有点可爱。
5、“天”、“天下”与“天地”的英译
“天”本身也是个多义词,所以用不同词语对应情有可原,但万变不离其宗。辜正坤:the whole world; 许渊冲:in the world, heaven and earth; A.W. Heaven and Earth。只是“天下”被其译成under Heaven挺好玩的。在我们眼里,看得见的“天”是sky,看不见的“天”是Heaven。但有的时候,我们也把“天下”译成(in)the universe,甚至是state,自然是依据需要而定的。
新说
世间万物既对立又统一。正是这种对立统一才使得自然和谐。如果我们强加干涉,就会破坏原本的和谐,也便破坏了本来的美。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中学大都学过,但当时不一定懂。
有美,就有不美,而我们都愿意选择美而摒弃不美。可是不美的东西,并没有因为我们不选择而消失,而且美一旦过度,也可能变成不美。换句话说,没有绝对的美与不美或善与不善,结论往往取决于人们判断的标准与时空。而且,正因为美与不美可以转换才产生了和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视野里都是美的东西,他一定会产生视觉疲劳,美也就不成其美了。如果不能转换,那不总是对抗吗?对抗还有和谐吗?同样的道理,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两者相生相克,如影随形。这属于自然规律,因此遇到了无、难、短、下的境况,不要有任何的抱怨,而要学会等待,学会适应,或者设法去改变。
黑格尔曾有言,存在即合理。最初我也似懂非懂。事实上,很多事情是老天已经安排好的。如:有生就有死,绝对没有长生不老,除非时空转换,宇宙消失。
哲学家看问题是辩证的,一般不走极端,由此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明白“道”之内涵。《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韩非也说过,物必有盛衰,凡事必有驰张。赫拉克利特指出,神是昼又是夜,是夏又是冬,是又是和平,是有余又是不足。这一变换过程永不静止,并且在对立中保持平衡。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毛的《矛盾论》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但圣人为什么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我以为,圣人是想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对立统一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无为,可以理解为“不干涉,不乱为”,而非“不做事,不作为”;“不言之教”,可以理解为“以身作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就是很好的榜样吗?把“无为”解释成“各扫门前雪”,不是很好理解吗?
没有“无”,哪来“有”?没有恶,哪有美?没有善,何来不善之称谓?故一切概念都是相对的。
比起有钱人来,我过得很贫穷;与无钱人相比,我又非常富足。所以,我应该知足,否则只能徒增烦恼。
就是取得了点滴成绩,也不要自以为有多么了不起,更不能自我膨胀自我吹嘘,因为物至极必反,泡沫大了是会破的。
否极泰来
“否”(pǐ),翻译为不是,否定。否定不一定是坏事。“泰”:翻译为好;顺利。
“否极泰来” 是指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否卦阐释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小人势涨,君子势消的黑暗时期,终于到来的应对原则。当此反常时期,君子应当提高警觉,巩固团结,坚定立场,伸张正义,以防患于未然;当小人势力显露衰败迹象时,也不可轻举妄动,必须谨慎,集中力量,把握时机,给以致命的一击。
--> 否(pǐ):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象征闭塞不通,此时小人势涨,君子道隐;小人势力强大,不利于君子行大道。因此需要坚守正道度过黑暗。否极泰来,否卦预示着来结束,远大的往即将开始。
-->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1、 冬天到来,茅草已经枯萎;拔起一把茅草,发现它们的根紧密相连在一起;等严冬过后,新的生命还是那样朝气蓬勃,以茅草来比喻事物,当下的闭塞只是暂时的表象,内在的生命还是紧密相连,在等待春天的到了来。“否极泰来”是亨通之象。
-->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2、在处事中包庇过失,阿谀奉承,只有小人获利;而坚持正义的君子,却被冷落闲置在一边。时过境迁,小人之道只是暂时的,只有君子知道才可以长久。
--> 六三,包羞。
3、对人对事包庇纵容、阿谀奉承,一旦否到结束,事情败露,就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名声和地位有损,而得到羞辱。
-->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4、遵循天命去行事,闭塞不通是及时回避退隐,避免过错,使朋友都来依附你,并在你的带领下得到福祉。否乃自然之道,顺应否卦之道就是在顺天命。
-->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5、当否道结束后,大人物的正道就回归了。教化大家切记存亡之道,居安思危;只要将存亡时刻记在心头,就像苞草一样,依附生长在根深蒂固的桑树上,安然无事。
荣而不忘耻,贵而不忘贱,富而不忘贫,存而不忘亡。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长治久安。
-->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6、否卦即将结束,真正否极泰来的时刻到了;原来闭塞不通已经过去,通泰顺达的时刻到来,人们高兴地迎接这一刻的到来。
否道是自然之道,天地万物都有否道的时刻。当面对闭塞不通时,应该顺应大道,不要因利益而改变心志,要坚守正义。否卦说的就是小人当道时,这个时候君子也要忍耐,小忍只是权宜之计,到上九幺否极泰来,还是要回归正道,邪不压正。
我是一个痴迷传统文化的博主,希望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解读易经,解读国学经典。
后续我会持续解读国学经典,宣扬传统文化。如果您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希望留言讨论,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否极泰来的意思解释 否极泰来的意思解释及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