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由命的意思-听天由命指什么

更新:07-1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口述民俗·我们的节日|七夕不晒礼物,晒本事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021年的立秋一过,转眼就到了七夕。七夕之夜,承载了古今人类无数想象的银河浩渺依旧,牵牛星和织女星隔岸相望,让人心神驰往。

一般认为,七夕节源于汉代,盛于宋代。北宋著名画家燕文贵,就曾以《七夕夜市图》一画展示了汴京七夕夜市的繁华热闹:“自安业界北头向东,至潘楼竹木市尽存。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据史料记载,七夕的热闹程度,并不亚于春节。宋代《醉翁谈录》中就写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从农历7月1日开始,车马就已经通行困难,到七夕前三天,交通就已经完全堵塞。由此可以看出,古时七夕节的热闹和人们的重视程度。

只不过,如今的七夕节,却被多数人误以为只是“中国的情人节”,是情侣间互送礼物的好时机。爱情固然美好,但是七夕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被遗忘,却更可惜。

曾经如此热闹的七夕节,有哪些习俗呢?

《七夕夜市图》

学好“乞巧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七夕还未到,社交网站上的各种指南已经铺天盖地涌来。“七夕氛围感妆容”、“超适合七夕约会妆”、”手残党也能画的七夕妆”,无论你是不是拥有一双化妆巧手,只要跟着视频学,就能够在七夕那天画出精巧细致的妆容。但你知道吗?以前的七夕节,作为女孩子们的主场,比的可不是一把刷子的化妆技巧,而是单靠一根针的乞巧法。

所谓“乞巧”,就是“乞求技艺、智慧之巧”的意思。七夕节的时候,女性们会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拥有一双巧手,表达了劳动女性的美好愿望。因此,发展出了一系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多种多样的乞巧比赛。

清 · 陈枚《月曼清游》之“丢巧针”

“穿针乞巧”是最古老的乞巧方式。多数说法是七夕之夜,女性在月光下进行穿针引线的比赛,以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而“输巧”的人则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之人”。

关于穿针引线的“针”到底是什么样,说法不一。西汉古代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除了以上记载的七孔、九孔外,还有双孔、三孔、五孔等等说法。究竟是一根针上有几个孔,还是几个孔都在同一根针上,众说纷纭。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风俗,大多是多根针并列穿线的形式。

在传统观念中,针线、刺绣、缝纫等工作是女性所长,因此被称为“女红”。七夕节的“乞巧”并不是“乞求巧手智慧”的简单含义,而是包含了女子对于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向往。

“喜蛛应巧”也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俗。“喜蛛”蜘蛛又称亲客、喜子、喜母等。郭璞在《尔雅·释虫》中提到“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喜蛛是一种体长1-2毫米,长脚,多为红、黄、绿等颜色的小蜘蛛,身形很像“喜”字,因此被称为“喜蛛”。民间认为,见到这些小蜘蛛就会有好事发生。在七夕节的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瓜果(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放在果盆上,等待喜蛛前来结网,然后以是否结网、结网的形状、疏密程度来判定“得巧”的人。相比于“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清·任伯年《乞巧图》

“喜蛛应巧”最早的记录是南朝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而后又发展出捉了喜蛛放在盒子中,根据其是否会结网、结网的形状和疏密程度来判断“得巧”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和《乾淳岁时记》中分别有“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和“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的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投针验巧、兰夜斗巧、月下穿针等多种乞巧比赛的形式。投针验巧即“浮针试巧”,将一根针轻轻放在静置一天一夜、表面形成薄膜的水面上,水底针影若是弯成各种形状,或一头粗,一头细,便是“得巧”,若是笔直一条,则是“输巧”。兰夜斗巧则需要事先准备用菱藕雕刻好的精巧物件藏起来,寻得多的人则是“得巧”。

投针验巧图(图源网络)

又染指甲又美发 “地区限定”的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节日,再经过传播和发展后,又增添上了许多地域的特色。

在广东、中国澳门等地区,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姐诞”,要“拜仙禾”、“菜”。所谓“拜仙禾”,就是将红豆、绿豆、谷粒等浸泡在碗中,待碧绿的嫩芽抽到两寸来长的时候,用红丝或红纸环扎苗秧四周,用来拜祭。

凤仙花

而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则是染指甲。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将大红色、玫红色的凤仙花碾碎,加上明矾后敷在指甲上,用树叶包起来,以棉线捆紧,包上四五个小时,便可以得到天然“美甲”。

喜蛛应巧

湖南、江浙一带的习俗则是“妇女洗发”。据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传说在这一天取河水、泉水洗头、洗脸,就如同取“银河”中的“水”,可以得到庇护。

七夕节之盛,习俗多到无法一一写尽,像是盛极宋朝的“磨喝乐”泥制玩偶和西晋时期用来“炫富”和“炫知识”的晒衣晒书,已经鲜少有人听闻,更别说传承了。除了浪漫氛围和商业价值的加持,传统习俗带来的文化氛围,也是值得体验一把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中国家庭最忌讳的这个“字眼”,却是孩子一生中都不可缺失的教育

都说“生死无常,听天由命”,这句话从古时一直流传到如今,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无法预料到自己的生命线,生死都只能由天决定,这样的一句话,恰恰也说明了人们对生死的看淡,但是现在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仍然存在着关于生死的一个问题,很多的家长对于“死亡”这个字眼都比较避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都很少主动提起,就是怕孩子会胡思乱想,但是如果有孩子主动提起这个话题时,大多数的家长仍然是选择回避这个问题,只有少数的家长会保持理智和孩子探讨这个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上的常态现象。

看到家长这样的做法,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缺失了一堂关于死亡教育的课,每个人的小时候对于“死亡”肯定都会很好奇,有的孩子在还小的时候最疼他的人突然离世,他肯定也会感到奇怪,当孩子对于这个问题向家长发问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回避搪塞过去,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阴影,就拿小孩子的出生来说,很多的孩子在有了意识以后肯定都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从哪儿来?”大多数父母给出的答案都是:河里发大水,我把你从河里面抱出来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很多的孩子从此以后在心里对水都充满了恐惧,甚至是不敢下水,同样的,如果孩子在问父母“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趁机给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课,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死亡,让孩子在以后都可以直面的去面对“死亡”这个词。

很多的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谈到“死亡”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感到害怕,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教会孩子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尊重生命。全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师顾晋在上提议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和尊重生命,这个提议一出,瞬间被顶上了热搜,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孩子永远都不能理解死亡,因为家长只会给孩子说:他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样的话语,但其实,教会孩子理解死亡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死亡的尊重,当孩子理解了死亡,他们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所的一切,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去理解死亡。

那么当孩子问到“死亡”这个字眼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又该如何回答呢?

1、接纳,父母可以做孩子恐惧的容器

当孩子年龄还小时,作为父母可以不用给孩子普及死亡的概念,因为这时候孩子还小,理解不了这些东西,但是当孩子有了死亡这个意识时,父母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在谈论期间,父母的情绪一定要平静且淡然,因为这样给孩子传达的情绪就是“死亡没有什么不一样的”,相反的,如果父母在谈到这个时,情绪波动较大,那么孩子也就会对死亡感到更恐惧,所以父母一定要平静对待这个事。

2、顺应,在恐惧中教会孩子学会珍惜当下

除去让孩子学会接纳外,让孩子顺应着,学会在恐惧中珍惜当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在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是说时间不同而已,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这件事,并且在此基础上要让孩子珍惜当下,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样对孩子才是好的。

3、转化,让恐惧成为生的力量

在教会孩子顺应,珍惜当下的同时,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一种生的力量,当孩子在遇到困难只想拖延时,要让孩子明白生命是有限的,不可以这样浪费自己的生命,应该要将有限的时间用到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要依靠这样的一股力量让自己的做到最好,学会将死亡的恐惧转化为自己的最大的力量,这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其实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终究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所以当孩子提到“它”时,父母们可不要再逃避了。

【听天由命的意思-听天由命指什么】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听天由命什么意思、听天由命什么意思啊 下一篇:听小故事,听小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