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重点课文阅读(附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 部编三年级上册
1.阅读《灰雀》片断,完成练习。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圆 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 颗)高大的白桦(huà huá)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wǎn wān)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 亭)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 代)来面包渣(zhā zā)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1)选出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或音节,用“√”标出来。
(2)这段话里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
(3)在文中用“ ”线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用“ ”线画出表现列宁担心灰雀的句子。
(4)从文中“每次、仰望、经常……”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从男孩的回答中可以猜测到 。听了列宁的话,小男孩心里会想 。
(5)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内阅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群儿戏于庭
②众皆弃去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
(3)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3.精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mò méi) 了。白求恩仍然(安定 镇定) 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piān piàn) ,丢在盘子里。
(1)用“√”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或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在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不顾自己的安危仍然坚持为伤员做手术。此时白求恩的神态是 的,动作是 的。
(3)用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出描写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动作的词语。
(4)用“ ”画出描写白求恩大夫工作环境危险的语句,这样写的目的是 。
4.阅读。
ㅤㅤ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柔﹣﹣ 感受﹣﹣ 雄伟﹣﹣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呢喃细语: 。
(3)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比作 。
(4)“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指 ,“雄伟的乐曲”指 。
5.课内阅读练习。
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面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 倒影)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映 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在下面画“ ”。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是为了说明 。
A.果树长得快
B.竹子长得快
C.竹叶长得快
D.棕榈树长得快
(4)棕榈树长得 ,它的叶子像 。“超凡脱俗”这个词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 之情。
(5)“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这句话写得多么生动啊,请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
,如同
6.课内阅读。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歌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此时”指的是什么?
(2)选文中的哪句话是“我”对父亲爱鸟的具体说明和赞美。
(3)鸟“飞离树枝那一瞬间”为什么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4)根据选文判断,用“√”“×”表示。
①父亲热爱自然。 (判断对错)
②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判断对错)
③父亲是一位猎人。 (判断对错)
④父亲很善于观察。 (判断对错)
(5)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A.“我”很喜欢鸟,不想有猎人去伤害鸟。
B.父亲很了解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许多鸟失去生命。
7.阅读与感悟。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选文主要写出了鱼的 多和 多。我是分别从“ ”和“ ”这两个四字词语看出来的。
(2)选文第二句话运用了排比和 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 种鱼的特点。
(3)对“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沙群岛的海里鱼数量很多,鱼和海水各占一半。
B.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的是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8.课内阅读。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滨小城的 、 、 的美景。
(2)请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小城庭院的特点是 ,作者重点写了 和 ,分别写了它们 、 的特点。
(4)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凤凰树开花的景象,突出花开得多,开得旺盛,就像一片片红色的云彩。
B、这句话是说凤凰树开花了,小城呈现出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
(5)文段中画“﹣﹣﹣”的语句把 比作 ,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 的特点。
(6)作者写小城的街道,主要突出了它 的特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1)考查了选字填空和给生字选择正确读音的能力。“圆”指圆周所围成的平面或形状像圆圈或球的东西。组词“圆圈”。“园”指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或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组词“公园”。根据句子语境,结合字义,应选“园”。“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如“一颗”。“棵”量词。用于植物,如“一棵树”。根据句子语境,结合字义,应选“棵”。“桦”读作“huà”,意思是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白色、灰色、黄色或黑色,有的是片状或纸状分层剥落,叶子互生。在我国多生长在东北地区。有白桦、黑桦、红桦等。故选“huà”。“婉”读作“wǎn”,是“柔顺”的意思,组词“婉转”。故选“wǎn”。“停”停止;停留;停放。组词“停下来”。“亭”一种有顶无墙一般只有一间的建筑物,组词“凉亭”。根据句子语境,结合字义,应选“停”。“带”意思是随身拿着。组词“带来”。“代”代替、代理的意思。组词“代表”。根据句子语境,结合字义,应选“带”。“渣”读作“zhā”,意思是提出精华或汁流后剩的东西,组词“面包渣”。故选“zhā”。
(2)考查了对语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语段中在描写灰雀的外形特点时,作者运用了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粉红”“深红”。通过颜色描写,突出了三只灰雀的外形特点。
(3)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掌握。语段中“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是对灰雀外形的描写,“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和“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两句话则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从中可以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与关心。
(4)考查了对语段中词语运用的掌握。语段通过对列宁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从文中“每次、仰望、经常”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当列宁问男孩有没有看到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时,男孩回答说:“没……我没看见。”从男孩的回答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小男孩有关。当男孩说他没有看到灰雀时,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听了列宁的话,小男孩心里可能会想:“我真不应该抓走那只灰雀,我一定要放了它。”
(5)考查了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语段内容,我觉得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从“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句话看得出来。
故答案为:
(1)园 棵 huà wǎn 停 带 zhā;
(2)粉红、深红;
(3)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4)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灰雀的消失与小男孩有关。我真不应该抓走那只灰雀,我一定要放了它。
(5)喜欢。从“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句话看得出来。
2.【解答】(1)考查了汉字读音。“没”读méi时意思是无;读mò时意思是隐在水中。根据词义应选“mò”。
“皆”读jiē。
(2)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①“群儿戏于庭”意思是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庭”庭院。
②“众皆弃去”其他小孩都吓跑了。“皆”全,都。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持”拿。
(3)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知,司马光是一个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孩子,我从司马光身上学到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困难既要机智,又要采取行动。
故答案为:
(1)mò jiē
(2)①庭院 ②全,都 ③拿
(3)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我从司马光身上学到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困难既要机智,又要采取行动。
3.【解答】(1)考查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没:读“méi”时,指无;没有。读“mò”时,指沉下去。结合语境,应选择读音“mò”。安定:指平静正常,没有波折或骚扰。镇定:指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结合语境,应选择词语“镇定”。片:读“piān”时,指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读“piàn”时,指平而薄的物体。结合语境,应选择读音“piàn”。
(2)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从文中的“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和“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这两句话可看出:在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不顾自己的安危仍然坚持为伤员做手术。此时白求恩的神态是镇定的,动作是敏捷的。
(3)考查对动词的理解掌握。文中这句话“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中的“接过”“取出”“丢”这些词语就是描写白求恩大夫救治伤员动作的词语。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可知,从文中的“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这句话描写出了白求恩大夫工作环境的危险。这样写的目的是烘托出了白求恩大夫不怕个人安危和对伤员高度负责的无私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
(1)mò 镇定 piàn;
(2)镇定 敏捷;
(3)接过 取出 丢;
(4)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烘托出了白求恩大夫不怕个人安危和对伤员高度负责的无私奉献精神。
4.【解答】(1)考查了写反义词。温柔:温和柔顺。反义词“粗暴”。感受: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反义词“麻木”。雄伟:雄壮而伟大。反义词“渺小”。
(2)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呢喃细语”原指小声说话。本文指微风吹拂树叶时发出的声音。
(3)考查了句子的修辞。“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这是比喻句,把“风”比喻成“音乐家”。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如“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指大自然轻柔的声音;“雄伟的乐曲”指大自然充满力量的声音。
故答案为:
(1)粗暴 麻木 渺小;
(2)原指小声说话。本文指微风吹拂树叶时发出的声音;
(3)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风 音乐家;
(4)大自然轻柔的声音 大自然充满力量的声音。
5.【解答】(1)考查了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倒映:人或物的形象倒着映在水面上。倒影:倒立的影子。根据语义依次应选“倒映”“倒影”。
(2)考查了对中心句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语段先总写“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面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再具体写竹子和棕榈。因此这段话是围绕“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面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来写的。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可知,“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是为了说明竹子长得快。故选B。
(4)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及对句子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棕榈树长得高大挺拔,它的叶子像大蒲扇。“超凡脱俗”一词赋予棕榈树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棕榈树的美丽脱俗。写出了“我”对棕榈树的喜爱
(4)考查了修辞方法及仿写句子。结合内容理解,把“沙沙的竹叶声”比作“温柔的细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如同”仿写一个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倒映 倒影;
(2)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面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
(3)B;
(4)高大挺拔 大蒲扇 喜爱;
(5)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 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6.【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找关键词“此时”,联系上下文,“此时”是指“我”和父亲坐在树林边听鸟唱歌的时候。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能力。明确题干要求,哪些句子说明了“我”对父亲爱鸟的具体说明和赞美,首先找到“父亲爱鸟”的情节,然后再找作者赞美的话语: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找关键词“猎人”、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联系上下文,由下文“为什么”,可以在文中找出答案: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判断能力。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从句子“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猎人。”的说法不对。④正确。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分析能力。由文章得知:父亲对鸟的习性很了解,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将会有很多鸟失去生命。选择B。
故答案为:
(1)指“我”和父亲坐在树林边听鸟唱歌的时候;
(2)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3)因为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4)√√×√;
(5)B。
7.【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段可知,选文主要写出了鱼的种类多和数量多。我是分别从“各种各样”和“成群结队”这两个四字词语看出来的。
(2)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可知,这句话把“鱼的眼睛”比作“皮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第四种鱼的特点。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知,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故答案为:
(1)种类 数量 各种各样 成群结队;
(2)比喻 四;
(3)B。
8.【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文段前三个自然段首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分别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滨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的美景。
(2)考查了如何找出文段的中心句。熟读文段内容,本段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所以也是自然段的中心句。故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每个庭院都栽了很多的树”;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公园更美”;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街道也美”;第四自然段只要一句话,所以中心句是“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可知,小城庭院的特点是树多;从“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可知,作者重点写了桉树和凤凰树,分别写了它们味道香、花开得热闹。
(4)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凤凰树开的花”比作“一片片红云”,所以这句话写凤凰树开花的景象,突出花开得多,开得旺盛,就像一片片红色的云彩。故选A。
(5)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比喻句,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文章中的比喻句: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此句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榕树的茂盛。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可知,作者写小城的街道,主要突出了它的干净。
故答案为:
(1)庭院; 公园; 街道。
(2)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树多; 桉树; 凤凰树; 味道香; 花开得热闹。
(4)A;
(5)榕树; 绿绒大伞; 榕树茂盛。
(6)干净。
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内容详解,附有课时训练题
欢迎关注我,我是小学教师,自由撰稿人,热爱读书与音乐。
1.认识“喃、喳”等7个生字,会写“妙、演”等13个字。
2.找出课文2—4自然段的关键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4.感受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
妙(奇妙、美妙)演(演奏、演员)奏(奏乐、弹奏)琴(钢琴、琴声)柔(温柔、柔和)感(感受、感觉)受(受苦、受罪)激(激光、激动)击(打击、击鼓)器(机器、容器)滴(水滴、雨滴)敲(敲打、敲击)鸣(鸣叫、鸟鸣)。
妙(奇妙)奏(弹奏)呢(呢子)喃(喃喃)伟(伟大)打击(攻击)汇(汇聚)喳(叽喳)。
呢:①ne 你呢 ②ní 呢喃。
美妙、演奏、手风琴、温柔、感受、激动、打击、乐器、雨滴、敲打、虫鸣。
雄伟——雄壮、汇聚——聚集、轻快——欢快。
汇聚——分散、轻快——沉重、雄伟——渺小。
拟声词
课文写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分述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
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有许多奇妙的声音”,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它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美妙”点明了大自然声音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是本段的关键句。
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比作音乐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会制造出美妙的声音。
第三自然段: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也是本段的关键句。
这段话运用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滴落在物体上,想象成小雨滴在玩打击乐器,“敲敲打打”,顽皮可爱。
“淙淙”“潺潺”“哗哗”都是拟声词,分别写出了小溪、河流、大海的声音,准确又生动。小溪“淙淙”,唱的是“轻快的山中小曲”;
大海“哗哗”,唱的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比喻贴切,写出了水声的流畅、丰富和美妙。
第四自然段:
“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这是本段的关键句。
本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在公园里、大树下、池塘边听到的不同声音,充分展示了动物声音的丰富。
大自然从来不缺少音乐家或歌手,只要你走进大自然,用心感受、用耳朵去倾听,总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习题二: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我在屋檐下听过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呢喃。
雄伟的乐曲:我在海滩上听过滔天巨浪撞击礁石的怒吼。
充满力量的声音:我在夏日里听到过轰隆隆的雷鸣声。
热闹的音乐会:我在夏夜的草丛、池塘边听过各种小虫的鸣叫。
轻快的山中小曲:我在山中听过小溪潺潺,听过小鸟欢快的鸣叫,也听过风拂过山林的清响。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我在长江入海口听过江水奔流入海的声音。
欢迎关注我,我是小学语文李老师,介绍语文学习方法,探讨教育热点话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知识内容很丰富,需要细心去识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师笔记1
本语文园地七的重点是:
1.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2.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3.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特点,写好掌握“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字的书写。
4.朗读、背诵并会默写古诗《采莲曲》。
一、交流平台
同学们平时是怎样读课外书的,读课外书时,是否会摘抄好词好句呢?我们应该如何摘抄好词好句,请同学们翻到书本99页,随着书本上的同学学习摘抄。
- 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 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
①什么叫做写得好的语句和写得生动的语句?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举例说一说吗?
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颗颗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这太阳,挡风雨。(比喻)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拟人)
具有画面感,带有生动语言的句子,或者用词优美的句子。
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②在旁边写写感受,指的是什么呢?
做批注。
如: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感受:两个“并没有”突出了父亲对鸟习性的了解,而我对鸟一无所知。
③除了要会辨别好的语句,会写感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背诵和运用。
- 我喜欢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①什么叫做归类摘抄,你能说一说吗?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举例说一说吗?
写景的句子就抄到写景的句子里。
如: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同是写景写风的句子归为同一类。
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①什么叫做注明出处,你联系我们所学的知识举例说一说吗?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二、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然后照样子写句子。
如:妈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2.请你找一找仔细观察“得“后面所接词语,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提示:”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前面的动作怎么样,倾向于程度深浅。
3.根据这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补充下列句子。
①他哭得像只小花猫。
②妈妈累得______________。
③弟弟____得______________。
4.扩展”的“和”地“的用法。
①这里有一朵_____________的小花。
②一米_____________的阳光晒在田野上。
③树木___________地变绿了。
④他___________地笑了。
提示:”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的“后面的事物。
结构: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如:美丽的小花
灿烂的阳光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容词、副词(如:慢慢)+地+动词
如:树木慢慢地变绿了。
他开心地笑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师笔记2
5.学习顶针(顶真)的修辞手法。
①看书本上100页两句话,发现规律。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规律: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②仿写句子
弯弯的小桥旁边……
如:弯弯的小桥旁边是那挺拔的杨柳,挺拔的杨柳树上有个可爱的小娃娃。
③总结什么叫做顶针。
顶针(顶真),也叫联珠,蝉珠。总的来说就是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三、书写提示
1.观察字形,注意生字的笔画,特别注意这些生字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请同学们自己书写生字在书本上。
四、日积月累
1.读古诗《采莲曲》,《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美满甜美的生活。想一想《采莲曲》写的主角?
(采莲的少女)
2.了解作者——王昌龄
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别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明代王世贞称“七言绝句,少白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3.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4.总结诗意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和荷叶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到来。
5.哪一句话写出了少女与荷叶融为一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呢喃细语的意思是什么、呢喃细语的意思是什么并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