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一年是怎么划定的?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三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我们先看原文∶“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这段原文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详细讲解,我先带大家捋一遍。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这好理解,那就是天地日月阴阳的运行之道。“行有分纪,周有道理”,行有分纪指的是日月之行,日月之行是按照天体中所划分的方位度数来进行运行的。周有道理,周指的是环周,周而复始的意思。道指的是轨道,理指的是轨道的规律,讲的就是日月环周一周有一定的轨道。“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日行一度也就是太阳行一度,这时候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月亮就行十三度,然后多出一个零头,奇就是有余的意思。“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也就是大月小月合在一起正好是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岁就是一年。为什么叫积气余而盈闰呢?
我们看一下解释,阴历的月份用朔日和望日来计算,每个月平均是二十九点五日,有的是三十日,有的是二日,有的是二十九日。节气以地球绕日十五度来计算,十五度是一个节,十五乘以二十四正好是三百六十,一年正好是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平均就是十五天,每个月相当于两个节气,所以月份常常不足,节气常常有余,你会发现咱们如果用阳历记节气记的比较准一些。要是用阴历来记的话,节气经常就偏差非常大。节气大多数都是用阳历来记,但是每年也有细微的差别。(今日头条)阳历我们知道是按照太阳历来算,非常精确,阴历就按照月亮的规律来计算,就会有闰月的问题,所以每个月余一日,如果按照节气来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以十二,一个月就是三十日还要多一点,正常的来讲,按照节气来算,节气应该是大概十五日左右,但是也要多一点。所以每个月余上一日还要多一些,累计三年就是余一个月还要多一些,一个月余一日,一年就是十二日多,累积三年正好是三十六日左右,三十六日比一个月要多,如果是三年来算,必有一个月是闰月。十九年有七个闰月,十九年的时间正好闰七个月。七个闰月之后节气与月份又复归一致。
我们知道节气的计算时间是严格按照太阳来算的,就是太阳行一度,也就是太阳绕日十五度来计算,太阳是非常准的。就是我们计算时间的相对空间位置的话,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太阳非常准。太阳准的话时间就算的非常准,所以节气就按照太阳历来算。我们看二十四节气跟西方的十二星座是非常吻合的。我们看到十二星座的出生年月日,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是什么巨蟹座、金牛座、水瓶座、天蝎座等等,那个时间节点正好跟二十四节气是非常一致的,这都是按照太阳历来算,太阳历就非常准,就是我们所说的阳历。如果按照月亮来算,每个月正好是二十九点五天。按照太阳历来算,它比三十还要多一些。多出来的这些,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积气余而盈闰矣”,就是气多的话就再闰一个月,这就是我们看到农历定期就会闰月,比如有的年份是闰五月,有年份是闰六月,你会发现有的小朋友,比如出生日期是闰六月几号出生,那么他再过十九年,再一个闰六月的时候才能再过一次农历的生日。一般阴历的生日和阳历生日重合是十九年完全重合一次,也就是出生那一年重合一次,十九岁重合一次,三岁再重合,再往后就是五十七岁再重合,以此类推,这就是刚才讲的意思。
再往后看“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立就是确立的意思,端指的是岁首,就是开端的时间,岁首指的是什么?很多人说岁首是不是立春呢?其实不是,我们以前讲过冬至一阳生,岁首就是冬至那一天,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发,那个点就是冬至。冬至就是真正的一年的开始,阳气的开始,所以岁首指的是冬至节。立端是确定岁首的时间。表正于中是什么意思呢?表指的是圭表,是古代天文的一种仪器,正是指的校正,也就是确实、确证的意思。表正于中指的是圭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计算日月的运行,来校正时令节气。说白了就是把时令节气和时间月份校准好。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天度指的是三百六十五天就完全运行一周,运行一周的话,古人认为这就结束了,叫天度毕。第二年又重新开始循环,一年一循环,六十年又一循环,所以说一甲子,二甲子。五运六气很有意思,五运六气有一个大司天的说法,就是六十年一个循环周期,按照每一年它又是一年一个循环,大司天是六十年循环。六十年一循环有的时间段,比如一九八四年到二零二四年,这六十年恰恰就是厥阴风木司天。这就是《黄帝内经》,还有古人的纪年纪岁的方法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三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图文解字|“乾”和夸父逐日传说
引言:
前面我们在《》谈到了华胥氏为了救一双儿女而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双儿女就是伏羲和女娲。后来为了人类的延续,兄妹结为夫妻。
伏羲女娲画像
在汉代造像中,女娲和伏羲的形象出现频率极高,其造型通常是对称的一男一女,或交尾,或面面相视,都是人首蛇身之形,或伏羲手捧太阳,女娲手捧月亮,或伏羲执规,女娲执矩,或伏羲是东方和春天的象征,女娲是西方和秋天的象征。这一造型也体现了盛于汉代的阴阳学说。
人文始祖,三皇之首
《史记》从五帝之首的黄帝记起,未为伏羲立传,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
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则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诸语,认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确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这就是说,在古帝王系统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
羲字演变
我们看“伏羲”这两个字。伏:伏藏,隐藏。“羲”字上部是“羊”字,这与“首”字的上部相似,都象形化地描述了鸟兽类羽毛等头部的装饰。“羲”下部,近似“我”与“兮”的组合。伏羲的“羲”字的组合,便是由戴着头饰的上部、“我”字和“兮”字三部分构成。由此可见“伏羲”之名便是“兮,我是一个头戴羽毛,隐伏下身来去观察的人”。那么,伏羲观察的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值得我们的人文始祖要伪装成鸟兽的样子去观察而不再是的目的?
伏羲和夸父同论说
说到羲字,我们接下来看在演变外形上与之非常相似的“夸”字,上面或者旁边更像是一个张开双臂的大“兮”的形象。
夸字演变
说到伏羲,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夸父追日》最早见于《山海经》。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几乎每个版本的“中国神话故事选”都会选录,甚至还被入选学生课本,可见《夸父追日》的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学课本插图
在中国,我们只要能够见到有关《夸父追日》神话的绘画、壁画或雕像,其形式必定是:上面一轮太阳,下面一个奔跑的人。这样的构思设计,实际上依据的只是《夸父追日》故事的题目。如果我们要求构思设计者更进一步,描绘出“夸父与日逐走”而且又“入日”的图像,试想那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形呢?
太阳下奔跑的人
毫无疑问,原画面中居于上方的那一轮太阳将不再居于上方,只会在奔跑人的前方。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要求绘图者把奔跑的人“弃其杖”的“杖”也画上去,那出现的图形,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乾”字:“乾”字左边结构部分中间的“日”,是“夸父追日”所追之“日”,“日”字上面的“十”字与下面的“十”字,是夸父所弃之“杖”。那么“乾”字右边结构部分的“乞”字,是不是那个奔跑追日的“兮”那个人。
横写的乾字
传说中一些口口相传而被神话的场景,其实是,是图形记载转变为文字记载过程中,以场景描落实到字形上的演变过程。单纯以文解字是无法还原图像化的场景的,这就需要我们还原那个场景才能找回一些因演变而流失的信息。
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 “乾”这个字,原来应该是上下结构,被视作日的圆,应该在上部,“奔跑的人”,应该在下部。这就勾勒出了《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场景。所以说“乾”字,就是图画载体时代的《夸父追日》,“乾”字右边的“乞”字,和伏羲的“羲”字下面左边的一部分,以及“夸”字大下面的部分,指向的都是奔跑着去追赶候鸟的那个人,指向的是为创造《易》而观察鸟兽的伏羲。
太阳鸟图腾论
那追日的“日”和乾字中的“日”又为何不是太阳呢?
传说似乎众口一词地认定了夸父神话的中心主题是“追日”,“日”就是太阳。然而,时代渐远,关于“夸父记忆”留下的只是传说。当传说在口耳相传的漫长过程中,故事又往往被增饰改编,以至于偏离了原貌。如果日为太阳,夸父追日就是伏羲追赶太阳奔跑,这样的故事从现实角度出发又怎能让人信服?所以对于神话传说的本源,必须在切实把握远古神话本质特征的同时,破译现存文字记载中所包含的真实信息,才能揭示出《夸父追日》神话的原始蕴意。
日字演变
就让我们来揭开谜底吧,我们知道伏羲创造易经八卦,“仰则观象于天”, 是观察鸿雁远途飞翔以及在南方的生活情景,观察鸿雁在什么节气飞往南方去了,又在什么节气飞回北方来了,这些属于“天”的部分,是“仰观俯察”的“仰观”部分;“俯则观法于地”,鸿雁在北方的生活繁衍后代,称做“地”,是“仰观俯察”的“俯察”部分。伏羲不仅要观察鸿雁在天空飞翔的情况,还要观察鸿雁在大地上选择栖息地以及觅食、哺育、锻炼飞翔等情景。候鸟在一年四季中迁徙轮回的过程比做一个周期不变的圆圈。那么⭕️的表意是圆周,便是周而复始的意思, “乾”字字源图像画面为“夸父追日” ,所以夸父所追的“日”,并不是太阳,是候鸟周而复始的⭕️,这个⭕️是“周而复始”之意,是周全完备之意。伏羲完成了对《易》理论上的初创,但并未记录完整的候鸟迁徙过程,未完成的部分,被称做“不周”,这也是后世的黄帝、西王母、夏部落、商部落、周朝世族等他们为之所不断完善和完备的内容。
先秦鸟图腾
伏羲对于鸿雁的观察记录是追踪式的,和华胥氏观察植物创造出的植物历法不一样的。伏羲通过观察候鸟创造的候鸟历不仅仅改进了当时历法对人类生产的指导作用,而且弥补了作为部落首领华胥氏未能预知到大洪水,没有做好抗洪防灾的准备,几乎要导致人丁灭绝所犯下的错误。
在大洪水中幸存的伏羲女娲,痛定思痛,决心要找到一种方法,能提前预知自然灾害的风险,部落选址何处才能有效地应对,从而保障部落繁衍生生不息。于是伏羲女娲创造《易》,根本目的在于“生生不息”。在于人口的繁衍生息,不被自然灾害以及自身的无知所毁灭。可以说这些保障族群繁衍生息的方法,是伏羲、女娲向在洪水中得以生存的鸟类学习得来的,是她们在追踪观察鸟类迁徙的过程中学来的。这也是鸟类图腾、凤凰图腾在上古时期很多关键器物和场所中频繁出现并占据重要地位的缘故。
三星堆青铜神树鸟图腾
“乾”卦易经爻词的解读
在认识到乾这个字所代表的这些意义后,我们是否还能从“乾”卦的爻辞中找到夸父逐日的故事记载?!下面我们来看“乾”卦的爻辞。
初九爻:潜龙,勿用。
大雁在天空飞行,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我们今天称作“雁阵”,在《易》中,把这种在天空有序飞行的“雁阵”称作“雁龙”。 “龙”即“拢”字,是“一拢一拢的大雁飞在天上”。潜,不是“藏”,而是指准备南飞的大雁出发前在水中吃饱喝足,以便高飞远行。“潜龙勿用”是说大雁高飞远行之前还在水中做捉鱼捉虾及饮水的准备工作,这时候还不用开始追赶鸿雁。
觅食的鸿雁
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成群的鸿雁在水中吃饱喝足后在陆地上集合列队,也就是在这时候,要徒步去追赶鸿雁的伏羲现身了。
集结的鸿雁
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
遇到南方的大江,对于高飞在天空上的鸿雁来说,江河湖泊都算不上阻隔,但是对于徒步奔跑追赶鸿雁的伏羲来讲,他只能沿着江岸向上游去,寻找可能渡江的地方。那么九四爻便讲述了伏羲追踪鸿雁时所受阻的江水的场景。
长江天险
伏羲、女娲创造《易》的时代,还是没有发明船只的时代。生长、生活在北方的伏羲去追赶鸿雁,当初并不知道鸿雁要飞到哪里去,也完全不知道南方气候是什么样子,等到了长江边上,才知道南方没有冬天,南方的江河没有冰冻期。即便如此,此时的伏羲,也完全没有回头的意思,他想沿着长江到上游去,想寻找适宜于渡过长江的地方。
而“乾”卦其他三爻的爻词,实际上讲述的是黄帝时期,为了完成伏羲并未完成的事业,派出的大队人马,在追踪鸿雁到达长江边上时,没有遭到阻隔,而是想办法渡过了大江。进而完成对候鸟鸿雁全程追踪、观察、记录的形式,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去完成的,是在黄帝与蚩尤、炎帝大战之后,在西王母部落的指导下调动整个大军涉过千山万水去完成的。他们从中原的虞渊起步,以接力赛的方式追随着大雁到得南方栖息地,又从南方追随着大雁回到北方。我们将在《“大有”,黄帝和他的伙伴们》中详细解读。
小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一点,易经爻词并不是同一时期记录完整的,而是经过几代、几十代人努力逐步完善并在以后形成文字的记载。伏羲创造“易”,但是并未完成对以鸿雁为主体的候鸟的全程追踪观察记录,只是完成了对《易》理论上的创建,还称不上完整周备的“易”,而未完成的部分,称做“不周”,“不周”即所缺少的部分,在伏羲“追日”死在路途上后,女娲及她的子女继承伏羲的遗愿,对缺少的在“天”上,也就是向南迁徙的部分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便是后世被称作西王母部落所在的“不周山”所发生的一切。也是“女娲补天”神话故事的原型。女娲“补天”,是补伏羲遗愿,补伏羲为没能够完成的观察飞在天空的候鸟到南方途中以及在南方生活的情形。鸿雁在北方的生活繁衍后代部分,称做“地”,是“仰观俯察”的“俯察”部分。鸿雁南飞在空中远途飞翔以及在南方的生活情景记录内容,属于“天”、“天书”部分,是“仰观俯察”的“仰观”部分。继伏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之后,全程完成对候鸟鸿雁的追踪观察与记录的是黄帝玄嚣。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为大家揭晓…(欢迎关注转发和评论)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柔弱”,老子想说明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前面我为大家解读了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智慧》,这是一本全面解读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老子的传世经典是《老子》一书,也被称为《道德经》和《易经》、《论语》并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所以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说文化上的孔子和哲学上的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一共才5162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但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一共提到了十次“弱”和十一次“柔”,可见道家思想中对于“柔弱”的强调。那为什么老子为反复强调柔弱的力量,强调以柔克刚道理呢?今天,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两千多前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意思是说,遵循大道的人治理政事的圣人,会去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欲望,强健人们的体魄。
这里的“弱其志”并非消磨的意志,这与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后人常以此误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是老子早就知道攻心斗智、机诈相见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因此提倡为政者一方面要保障人们的安饱,另一方面也要消解巧伪的心智,也就是“无知”、消除贪欲的扩张,也就是“无欲”,期望统治者培养笃实的政风,引导人们恢复真朴民风。也体现了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老子对心目中“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世界的向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说:将要收敛的,必先会张开;将要削弱的,必先会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予。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这里也深刻体现了老子的“物极必反”的辩证主义哲学思想,印证了那句著名的名言“欲使人灭亡, 必先让其疯狂”。
弱者道之用这一句是道家思想精华,这里的“反”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相反,对立面的意思,另外一种是“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意思。“道之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运动,或前进的动力。所以“反者道之动”的第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或者说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会相互转换。而第二层意思则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一种典型的辩证思维,一种用发展或者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而“弱者道之用”的“弱”可以理解为柔弱、弱点、不足或者弊端。意思是,正是这种柔弱才是“道”的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但其实柔弱或者处于劣势,才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作用。另外,一个人的弱点和劣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则可能变为优势,强弱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而这句话更深层次含义,则反应了老子道家思想“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境界。
不管是反者道之动、还是弱者道之用,都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这种以运动、变化和矛盾对立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毛在《关于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说:“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对中国和文化的发展都影响深远,以至于中国的统治阶级在繁荣昌盛时期都非常谨慎。这也是一种心理武器,即便在最黑暗,最艰苦的年代,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满怀希望,憧憬黎明即将到来。甚至可以说,也正是这种信仰和意志,帮助我们度过了历史上很多艰难的时期,让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之久。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谦虚、谨慎、节俭而勤奋。从思想根源来说,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家中的这种“物极必反”思想观念。它让我们懂得,即便在丰收的年份也要未雨绸缪,懂得节俭和储蓄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至于狂妄自大,多了一份谨慎和谦卑,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我们古代也有很多成语和典故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这种哲学思想。比如: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前面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这里老子将深厚修养境界的人比喻为“赤子”,他们如婴儿般纯真柔和。蜂蝎毒蛇不咬伤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鹰隼之类凶禽不搏持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这里有展现了老子道家思想中的“柔弱”的原始力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也是这样,草木枯死之后也会枯黄变硬。所以通过对事物的坚强、柔弱便可知它们的发展情况。兵将过于强大反而不能获胜,树木过于高大则预示着死亡。强大处于下方柔弱处于上方。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没有人能做到,主要的原因,乃在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而最柔弱的东西可能恰恰是坚硬东西的克星。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里面包藏着世间万物生克制化的奇妙原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像君王管宰相,宰相管州官,州官管县官,县官管百姓,老百姓又能决定君王的命运一样,最柔弱的一方反而可以攻克最强大的一方。
在五行学说里面,水是被土所克制的。而土克制水的办法是将水围起来,不让其流动泛滥,也就是说,对水本身而言,并不意味着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损伤。这与其它几种物性的克法完全不同,譬如水克火可以将火浇灭,火克金可以将金融化,金克木可以将木砍伤等,这也说明了水性因为极度柔弱而足够得以自行保全。古人云:滴水穿石。再坚硬的石头,也能被滴水穿透,这是一件妇孺皆知的事情。这也充分肯定了,真正强大的不在于坚,而在于柔。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希望对大家有启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周而复始的意思,周而复始的意思解释词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