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哀兵必胜”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中国队仅有其一
在凭借XJBT的战术成功逼平强大的泰国队之后,中国男足从战前的雄心勃勃,瞬间转换为哀兵之势。毕竟,最后一轮我们要面对强大的韩国。
那么,中国队这支“哀兵”,究竟有多哀?让我们来历数一下:
首先,从自身角度来看,伤兵满营。踢完泰国后的这两天,媒体充斥着各种伤病的消息。比如,阿兰被查出肌肉拉伤需留在国内接受治疗,核心球员王大雷、武磊、张玉宁因伤病原因没能参加球队合练。尤其是张玉宁,甚至为了能够为国效力坚持打封闭上场。所以,面对这支国家队球迷们不能再批评说不拼了,精神属性可以但的确技不如人。还有右后卫王振澳,踢了一场身体就出现异常,伊万不得不紧急征调北京国安的李帅救场。半支国家队出现伤病,此为哀兵原因之一,不排除个别球员有借伤避战的意图。
第二,种种迹象表明,韩国队并没有任何“放水”的意图。为了第二阶段能够占据到种子地位,韩国队需要和澳大利亚比拼技术积分,因此这一场也是不容有失。其次,以中韩两国目前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的民间态度,平时网友们以嘲讽bang子为荣,人家韩国人自然也没必要在这个关键时候拉我们一把。再说了,“孙*准*hao”余温还在,中韩足球界已经势同水火了。如果韩国不放水,凭借我们目前的实力,真的是哀兵得不能再哀了。
第三,泰国队步步紧逼,隔空给中国队传递压力。最后一轮,中国队如果不能拿分,就不得不陷入和泰国队比净胜球计算小分的境地,而且这是大概率。泰国队能够客平韩国、中国两强并非偶然,所以指望新加坡客场阻挡泰国很不现实。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争气。常说压力转为动力,但压力也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为哀兵之三。
第四,媒体的口诛笔伐,也是中国队无法承受之重。这些年一直有种感觉,我们的球员水平虽然不行,但是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也是明显不如联赛水平的。有人说,是因为我们联赛的水平太低,除此之外面对媒体的压力也是其中重要原因。球员在场上不敢发挥,有点失误太容易被放大。因此,如果不能解决这种无形的压力,必然成为第四个哀兵原因。
第五,盘口赔率对中国极为不利。截至发稿,国足胜赔率12.00,平赔率是6+,虽然比之前的稍微降低了一点,但不足以影响走势,从赔率看爆冷概率极低。反观泰国对新加坡一役,新加坡胜赔率25.00,比中国队胜利的赔率还低。这样的盘口都不用分析了,新加坡已经可以直接0-3判负了。同样是客场,新加坡也提前出局了,没理由爆冷。
“哀兵必胜”出自《老子》,原文是:““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意思是两军对抗中没有比轻视敌人更严重的祸害了,因受到压迫而怀有激愤情绪奋起反抗的,往往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看到没有,“哀兵必胜”是有前提的。一是需要韩国队轻视我们,二是需要国足自己拥有激愤情绪而奋力反抗,两者缺一不可。显然,根据上面分析韩国人还是很重视本场比赛的,因此第一个条件就不成立。而第二个国足们是否拥有激愤的情绪,小编认为还是具备的,就像蒋圣龙接受采访的时候讲的:“我们来韩国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分!”。
如果按照《老子》的说法,国足目前仅满足拥有激愤情绪这一个条件,那么明天应该是无法实现“哀兵必胜”的。我们能相信老子吗?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第1天: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指受压抑或遭受危难而充满悲愤之情奋起反抗的一定能获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前 496 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便打败吴国,但两年后吴王夫差反攻,攻破越国都城,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入吴国为臣。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数年后被赦免回国。
回国后,他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在屋里挂苦胆,每顿饭都尝苦味以提醒自己。
他还身着粗布,与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则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经过 “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而吴王夫差对此却毫无警惕。
公元前 482 年,吴王夫差带领精锐参加黄池之会,姑苏城内只留太子和老弱之兵。勾践趁机在吴越边境集结三万精兵,一举攻进吴国国都,大败吴国并杀掉吴太子。
公元前 473 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在遭受亡国之辱后,悲愤图强,最终实现复国并灭吴,是 “哀兵必胜” 的典型例证。
宗璞《南渡记》:“我们让人欺负够了,全国百姓谁不愿打!岂不闻哀兵必胜啊!”
“哀兵必胜”不仅揭示军事斗争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提供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精神力量。
【哀兵必胜(哀兵必胜拼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