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成语:唐突西施
【成语】唐突西施
【拼音】táng tū xī shī
【释义】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出处】唐·房祖龄等《晋书·周凯传》:“庾信尝谓凯曰:‘诸人闲以君方乐广。’凯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解释】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近义词】唐突西子
【反义词】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
【成语故事】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叫周顗。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同乡人司徒掾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顗,惊叹道:“汝颍之地本来多生奇士,好久以来雅道不兴,今天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我邦族。”
广陵人戴渊是东南名士,颇有美名,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周顗的从弟周穆也较好的声誉,想超过周顗。周顗毫不介意,也不与他计较竞比,于是人们更加倾向于周顗。
在当时,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也是非常有才华,声誉也很高。人们常常将周顗和乐广两人进行对比,他们二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有一次,大臣庾亮见到周顗,于是对周顗说道:“大家都把你比作乐广。”但是周顗却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周顗这是自谦的说法,虽然乐广声誉很高,也非常有才华。但是周顗与乐广才华不相上下,甚至比乐广更高。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唐突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
「西施舌」何取名舌,唐突西子?
· 西 施 舌 ·
聂璜所绘《海错图》
“西施舌,即紫蛤中之肉也。闽中一种紫蛤,其肉如舌,产连江海滨而不多,粤中最繁生。”聂璜在《海错图》中写道。
这种“紫蛤”他一定吃过,因为他不仅画出了蛤的外壳,还很科学地画了里面的肉:前面两根水管,后面一片斧足,那斧足方中带圆,正似舌形。
双线紫蛤的壳上有两条放射状的线纹
再看那贝壳,也是介于长方和椭圆之间,有年轮一样的生长纹,壳面褐色,但根据文中“紫蛤”的名字,想必一定有紫色掺杂。这些特征已经能说明,此种贝类即是紫云蛤科、紫蛤属的种类。是的,在今天的科学语言中,它还叫紫蛤。虽然壳的外皮是褐色的,但这层皮很容易脱落,露出里面的紫色,紫蛤也因此得名。
一位西施,两根舌头
如今,你若在台湾饭馆里说:“来一盘西施舌!”一定会得到双线紫蛤。可在,同样一句话,摆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贝类:壳体扇形,灰黄色,斧足尖尖的,像大号的文蛤。它叫“西施马珂蛤”。在今天的人眼里,西施马珂蛤才是西施舌。
西施马珂蛤
到底哪种才是正宗的西施舌呢?我们来翻翻故纸堆。
早期对西施舌的记载并不清晰,南宋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写:“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清初的《闽小记》载:“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为神品。”都没讲形态特征。《闽小记》甚至都没说西施舌是哪类生物,给民国时代的郁达夫带来了困惑。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说:“《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
鸡汤要以一定的高度浇在西施舌上,将其鲜味砸出来
郁达夫曾在福州吃过一种叫“西施舌”的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既然是长圆的蚌肉,那也许是双线紫蛤。西施马珂蛤那三角形的肉体,实在难当“长圆”二字。
山东日照也是西施马珂蛤的著名产地
可是郁达夫又说这蚌肉来自福建长乐,那里是西施马珂蛤最著名的产地。所以他指的是哪种,很难确定。
再看梁实秋笔下的西施舌:“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这肯定不是西施马珂蛤,而是紫蛤了。
《海错图》中的车螯
翻过头来看《海错图》,里面还有一种“车螯”,从它扇形的外壳和“大者如碗,汤涝而劈壳食之,须带微生则味佳。其壳外微紫白……扬州淮海来者甚多而肥,闽中惟连江、长乐海滨等处产”的描述来看,完全和西施马珂蛤吻合。看来,今天人口中的“西施舌”,在清代其实叫“车螯”。
综上所述,古代、近代的西施舌应指双线紫蛤,到了现代,台湾依然如此,而的西施舌已经改指西施马珂蛤了。
吮彼舌根,如猥娇面
西施舌这名字,你说起得好吧,是好,说不好吧,也确实不咋样。
好在哪儿?仅用三个字,就表达出一种食物的色、香、味来,实在厉害。蛤的斧足从壳内伸出,形似人舌,虽然人舌应为红色,但国人皆以白为美,西施更得白了。她的舌头是洁白的,似乎并无违和,此为色。美人的体香,联想到蚌肉之鲜美,此为香。放入口中,滑嫩柔软的口感又和舌头出奇相似,此为味。这样的好名字,在生物界和美食界都属罕见。
不好在哪儿?对西施不尊重。《海错图》里,聂璜先引用了陈龙淮的一首小赞:
瑶甲含浆,
琼肤泛紫。
何取名舌,
唐突西子?
“唐突西子”本身是一个成语,意为“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用在西施舌身上还真合适。
然后聂璜自己又写了一首赞:
西施玉容,
阿谁能见?
吮彼舌根,
如猥娇面。
两首赞都表达了一种批评:西施是受人尊敬的女性,以她的舌头命名贝类,首先是降低了她的身份;其次,咀嚼吸吮时,获得猥亵女神的快感,实在是君子所不齿的行为。
侬心偏爱西施舌
但是君子们好像谁也没少吃。像郁达夫,就在西施舌上市的时候“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毕竟食物是无辜的,不管名字好坏,做熟了摆上来,不吃对不起它嘛,是吧。
闽菜两大招牌:中间的大碗是佛跳墙,周围的小碗是鸡汤汆海蚌。蚌肉取自西施马珂蛤
聂璜写西施舌时, 又想起一件事, 随手记了下来:“《格物论》指河豚腹腴为‘杨妃乳’,虽未确,然河豚之味虽美,其毒能。”
杨妃西施,俱能
聂璜从西施舌想到,河豚的腹腴被称为杨妃乳,和西施舌是一个命名思路。又想到河豚虽然名美味美,但毒能。
但聂璜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几百年后,西施舌也能“”了。
1986年1 月2 日, 台湾高雄、屏东有人吃了双线紫蛤后,全身发麻,运动困难,流口水甚至呕吐,最终四十多人中毒,两人死亡。
从此很多台湾人不敢吃西施舌,甚至其他水产也大受影响,对养殖户和渔民打击巨大。有人称,“西施舌案”是“台湾水产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惨案”。
经过,肇事的西施舌来自人工养殖池。池水里含有大量剧毒的“涡鞭毛藻”,它们被西施舌吸入体内积累,酿成了悲剧。本来蓬勃发展的西施舌养殖业一蹶不振,没人敢养了。今天台湾市面上就算有西施舌,也多是野采的了。
“西施舌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至今也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养殖户管理不当,导致池水变质。有人说是海中因污染爆发了赤潮,毒藻大量繁殖,趁机进入养殖池。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台湾西岸已经林立着几万家工厂,废水不断排入台湾海峡。以前人们觉得,污染物会马上被洋流稀释带走,可台湾大学的范光龙教授研究发现,台湾近海的洋流会形成“椭圆形的回转”,污染物被带走后,又被带回来。“西施舌案”里的养殖池,正处在一个回转洋流里。
日本的水产养殖专家加福竹一郎曾经在访问中国台湾后留下一句话:“台湾西海岸养殖业紧邻工业区,如果不加管制,不仅会让种苗死亡,还会发生鱼虾不可食用的悲剧。”西施舌案,也许就被他言中了。
今时不同往日,想一亲西施舌的芳泽,要有更大的勇气才可以了。
本文摘自《海错图笔记·贰》
点击购买
《海错图笔记·贰》
《海错图笔记》第二弹
博物小亮新作:40幅海洋生物典藏古图、50多种海洋生物的“破译”笔记
清代画师聂璜与现代博物小亮,
再次聚焦故宫藏品《海错图》
高晓松、马伯庸、@海鲜大叔、张雪梅、张洁联袂推荐!
——THE END——
必须连用的四字成语之——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可作“刻画无盐,唐突西子”
【释义】刻画:描绘;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丑女钟离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钟无艳;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有沉鱼落雁之容。比喻拿丑的和美的比较,冒犯与贬低了美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
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第一丑女钟离春。为什么钟离春又叫钟无艳,历史上没有记载,或者因为钟离春是河北无盐人,这“无盐”与“无艳”谐音,再加上“无艳”就是“没有艳色”之意,很符合她“极丑无双”的身份?
无盐和西施,一个极丑,一个极美,简直无法相比。把她们两人相提并论,那就是把丑的抬得太高、把美的贬得太低,这叫做“刻画无盐,唐突西施”
另注:郭德纲单口相声《丑娘娘》便是以钟离春的故事改编。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施也!”
关于“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晋书·周顗传》记载: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顗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寓意:就是谦虚,不能和乐广相比,硬要相比的话,就以丑为美,冒犯西施了。
【唐突西子,唐突西子指哪个生肖的动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