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济世 善气迎人——记澳门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
提起同善堂,澳门民众尤其是华人社群几乎无人不晓。这个创建于1892年的慈善机构,已经陪伴澳门市民125年,至今仍是为贫弱民众遮蔽风雨的参天大树。
扶困济贫 华人之光
沿着澳门半岛市中心的新马路西行,过了喷水池后在一个口向右拐,就来到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这里还是同善堂总堂及同善堂中学、诊所、药局的所在地。同善堂成立120周年时,这座中西合璧的绿色三层小楼,被改为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2012年12月10日正式开馆。
陈列馆一楼大厅曾是同善堂赠医施药的中医诊所候诊室,如今是主要展览大厅。悬空的木梁结构、仿意大利水磨石柱体及中式六角形花纹地砖,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扑面而来。
大厅右侧是一面瓷像墙,据工作人员梁小姐介绍,这是1924年同善堂迁到这处新址时,为感谢捐助者而设立的纪念墙。三楼还为另一批捐资人设立了“长生禄位”,至今每逢年节时还会以香油供祭。
馆内还陈设着一个大大的“请茶桶”及施茶柜,梁小姐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一件复制品,但再现的是同善堂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一项善举:为方便路人解渴而设在澳门街头不同地点的4处“饮水站”。
大厅正面还立有孔子神龛,代表同善堂尊敬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和“善教”理念。当年同善堂设立义学,学生每天到校时均会先敬拜孔子。
陈列馆至今已整理档案文献600多份、文物1100多份,照片17.6万幅,以让建筑说故事、原创动画纪录片《岁月如歌》和电子导览三种形式,向民众叙说同善堂100多年来“同歌善举”的故事。
世代更替 宗旨不变
据史料记载,清末年间澳门天灾人祸不断,而当时的澳葡赈济不足,尤其对华人的救助极为有限,于是一群热心公益的港澳绅商发起成立以“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为宗旨的同善堂。
梁小姐告诉记者,同善堂初创时期的救济主要集中在赠医送药、施棺丧葬及创办义学等,为亟须救助的华人雪中送炭。随着时代变迁,同善堂的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已扩至助贫施济、赠医施药、免费教育、免费托儿和敬老护老五大服务范畴,是澳门最具规模的社会救济与慈善机构之一。
在三楼展厅,通过《岁月如歌》这部动画纪录片,记者了解到同善堂学校由1924年成立至今,一直实施免费教育。由原来只有十几人的私塾式义学,逐步发展成为首间由幼稚园至高中的15年完全免费教育的学校,并设有晚间成人教育部。
1941年秋创办的“同善堂药局”,时至今日已有3间诊所,澳门市民可以不花一分钱,免费获得一次性中医、跌打、针灸、理疗、西医、牙科等服务,平均每日诊治700多人次。另有两处诊所正在筹建之中。
时期,同善堂的善长们在自己的酱园厂煮粥施济贫民难民,最多时每日施派近万份。从1968年起,同善堂由施粥改为每月一次派米10斤,春节前派15斤。残疾老弱或孤寡的贫困者,都可申领“领物证”,每年冬季领取棉被、棉衣和毛衫。遇到大灾害时,值理们会亲临现场慰问灾民施与紧急救济,并安置遗孤进入同善堂托儿所或中学。
与时俱进 薪火相传
说到同善堂,不能不说的一个人物就是澳门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被百姓称为“大慈善家”的崔德祺。据史料记载,崔德祺1942年进入同善堂,1953年被选为同善堂,担任这一职务50多年。这位曾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立法会副等要职的风云人物,曾坦言自己最为看重的,就是同善堂这一职位。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林发钦所长告诉记者,同善堂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是澳门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之一。创建者和组织者多是华人社会精英,大力参与澳门社会建设,与澳门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崔老先生担任同善堂后,致力于传承创新,不断完善同善堂的组织架构及堂务运行模式,强化科学管理,为这个百年老店注入新活力,使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现任同善堂值理会崔世昌表示,本届值理会增聘社会俊彦入阁,50位值理秉持传承创新,力求慈善服务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同善堂慈善服务任重道远,如先贤崔德祺所言,“助贫扶弱,是同善堂长期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值理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同心济世,矢志不渝。”这是崔老一生的坚持,也是同善堂永远的坚持。(苏 宁)
只有对生活和颜悦色的人,才能被命运温柔以待
作者:洞见·纯香
只有对生活和颜悦色的人,才能被命运温柔以待。
中国古代哲学家管仲曾言:“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意思是,待人和颜悦色,就会亲如兄弟;待人恶声恶气,则比使用兵器更加伤人。
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却常常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对身边的人发泄怒火?
事实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想要发火是一种本能,而能够把这种本能压制下去,待人接物始终做到和颜悦色,才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01
- 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大孝顺。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宝宝回娘家。傍晚要打车回去时,我爸总是担心他外孙女穿得太少会着凉。
他坚持把自己的外套塞给我,让我披在宝宝身上。虽然我认为宝宝穿的够暖和了,但我拗不过他,只能接受。
娘家在比较偏僻的农村,需要走一段路才能打到车,我一手抱着宝宝,一手拿着我爸的那件外套给她盖着。
我爸陪着我们去搭车,一路上不停地唠叨:“外套要盖严实一点儿,你看看都快掉了,别冻着宝宝。”
我的手臂力量比较弱,一边抱着宝宝,一边还要给她提着外套,本来手就很酸。她又一直哭闹,我更加心烦意乱。
于是我忍不住吼了我爸:“都跟你说别靠那么近,她就是因为怕你才哭的!能不能别唠叨了,我都烦死了!”
我爸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呆呆地站在原地,手足无措。我头也不回,自顾自地上了车。
后来,我妈发微信告诉我:“等你走了之后,你爸还很愧疚。他说因为他的唠叨,孩子都被他弄哭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突然泛酸,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最容易肆无忌惮,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不论我们做了什么,他们也不会离开。
我们对父母最没有耐心,也不过是占着他们无条件的爱。
因此,在我们的一生中,父母给予了我们最多的安全感,却也成为了忍受我们最多坏脾气的人。
知乎上有一句话说:
“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火的理由。”
以前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孝顺父母就是给予他们很多的物质,为他们做很多的事情。
却不知,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02
- 对爱人和颜悦色,是最好的体贴。
有一句话说:“爱人,是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要相伴最久的人。”
也是因为相处时间久了,彼此之间难免会有分歧。
看过这么一个新闻。
甘肃兰州有一名男子与妻子发生口角时,突然冲进厨房,拿起菜刀砍断了自己左手的四根手指。
事后夫妻双方都非常后悔,丈夫觉得自己太过冲动,而妻子则后悔当初没有和他好好沟通。
当我们心情不好,或者受了委屈的时候,习惯把压抑在心中的不满,向最亲密的人发泄。
我们常常觉得,身为伴侣,就应该无条件接受我们所有的坏脾气。
殊不知这样做,既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也拉低了自己的修养。
知乎网友@任天涯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段时间,我脾气不好,总是跟老婆吵架。其实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我少说一句就好了。
有一回又跟老婆起争执,眼见声音就大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老婆手往包里一探,拽出一小包小核桃仁,跟我说,你尝尝。
这小核桃仁正是我最喜欢吃的零嘴。
我嘴上问着,老婆你哪里搞来的啊?手里迅速拆开包装。不一会儿就被我吃完了。
好像有什么不对啊,但舌尖上还有小核桃的香淳味道,管他呢!
后来我问老婆这是什么招?我老婆说,这招就叫巴甫洛夫驯兽法。”
被这对夫妻可爱到了的同时,也不禁想为妻子的应对方式点赞。
很多时候伴侣之间的争吵,就是因为一方不甘示弱,另一方才更加咄咄逼人。
看似是一包小小的核桃仁,其实妻子的目的,不过是让彼此的情绪都冷静下来,才能有效地沟通。
伴侣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当你能够心平气和,对方也会不自觉地温柔下来。
事实上,和颜悦色,是对爱人体贴和在乎的表现。
有教养的人,会让最亲密的人,看到自己最好的样子。
03
- 对弱势的人和颜悦色,是最深修养。
自媒体作者小豌豆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
有天晚上,他去理发店理发。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店里生意特别好,他只好在等待区无聊地等着。
期间,有一位服务生过来问他:“是洗头、剪发还是护理?”
小豌豆告诉他:“我要洗剪吹。”
他说:“好的,你稍等,现在人有点多。”
等了好久,又过来一位服务生,看他等得有点着急,便与他聊天,说快到您了,再等一下。
接着,又问他是要洗头、剪发还是......
又过了好一会,他心里已经有些急不可耐,对于自己长时间的等候有些不满。
这时又过来一位女服务生对他说:“帅哥,您是洗头、剪发还是……”
没等她说完,小豌豆便打断了她,气愤地说:“我都已经说过好多次了!我是来剪头发的,你们总是过来问,让我等了这么久,却又不给我安排。”
女服务生很客气地说:“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现在有空位了,我带您过去先洗一下头发。”
这时他才明白,这位服务生是来通知他去洗头发的。
在给他洗头的时候,女服务生继续跟他道歉,也一直试图找话题和他聊天。
小豌豆感到很内疚,他在文中写道:
“我的不满,缘于自己的等待时间过长,也缘于自己心急的态度。可我却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了一个好心来通知我洗头发的服务生的身上。”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人都是如此,习惯于把坏情绪,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本没有义务承受。
帕斯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对待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做到毕恭毕敬并不难,而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也能给予百分之百的尊重,才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有教养之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算是对待弱势之人,亦能做到不迁怒,不指责,保持和颜悦色,不让他人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04
- 你对生活和颜悦色,生活才会对你温柔以待。
看过一段话说:
“和颜悦色的本质是善,是一种看到生活的疲惫,和社会的残酷以后,还能对其保持热爱和真心的善良,是带着这份善良再出发的感恩。”
深以为然。
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轻易把自己糟糕的一面展露在别人面前。
他们懂得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也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父母和颜悦色,是一种孝顺。它让你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少留一些遗憾,多存一丝温情。
对爱人平和温暖,是一份体贴。它既消弭了伴侣之间的矛盾,也让彼此的相处更加融洽。
对弱者和善可亲,是一种修养。它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也是深到骨子里的优雅。
正如塞缪尔说的:
“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漫漫余生里,我们终将会发现,只有对生活和颜悦色的人,才能被命运温柔以待。
古训:记人好处,帮人难处,看人长处
作者:洞见Kali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人性是善忘的,也善于记得。
忘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好处。而记得的是别人的冒犯,往往耿耿于怀,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而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想过得愉快,就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定要记住这三句话:记人好处,帮人难处,看人长处。
01
- 记人好处。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哲学家说,一个人只有记得别人的好,才会有福气相伴,有幸福跟随。
梅兰芳15岁的时候,不幸染上了白喉病。
这个病对于当时医疗条件来说,要是医治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当时被人称“三爷”的李宣倜,得知情况后,立即对梅兰芳的家人说,梅兰芳演出的8吊钱去我家拿,让他安心治病,不要表演了。
这8吊钱,对于贫困交加的梅家来说,如雪中送炭。梅家一家老小,大为感激。
岁月沉浮,人生际遇总是难以捉摸。
后来梅兰芳名满天下,李宣倜却穷困潦倒,妻离子散,晚景凄凉。
李宣倜蜗居在上海的一间小公寓里,无依无靠。富贵时的朋友早已消散,别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
但梅兰芳从不避嫌,不光每月资助他200元生活费,还经常派上海的弟子去陪他聊天解闷。
梅兰芳每次到上海演出,也必先把李宣倜接来吃饭,依然毕恭毕敬,喊一声“三爷”。
1961年,李宣倜病重,弥留之际,梅兰芳侍奉床前,紧握住他干枯的双手,动情地说道:“三爷,您放心,身后之事,我一人承担。”
李宣倜闻言,潸然泪下,安然辞世。
梅兰芳说到做到,李宣倜身后事他亲力亲为,操办的十分妥当。
两个月后,梅兰芳去世。
篆刻大师陈巨来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感叹:“苟梅先死二月,则李尸臭矣!”
李宣倜当初资助梅家每天8吊钱的时候,全是出于爱才心切,并没有没把这钱放在心上,也没料想到后来事情,但梅兰芳却对三爷这番恩情记在心上,并用一生来回报。
难怪民国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却独有“梅党”。
做人就要像大师梅兰芳一样,记人好处,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亲人、朋友、父母一点一滴的帮助。
记着他人的好,每天都收获阳光,有朋友相伴,活得快活自在,终生有幸福伴随。
相反,记着别人的不好,只会增加不必要的仇恨,活在怨念的世界中,最终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菜根谭》云:“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记着别人的好,怀着感恩之心对待他人的人,世界从不会亏待他。
02
- 帮人难处。
明代吕坤《续小儿语》言,“仇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人活世上,难保没有难处;多帮人难处,日后就必有他人雪中送炭之时。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郊外。
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
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钱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
“不需要回报,如果你遇上一个有难处的人,那就请给他一点帮助吧。”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在很多人有难时,克雷斯都会主动去帮助。
当他人给予感谢时,他从不要回报,只是转述那句男子对他说的话。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
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
“不需要回报,如果你遇上有难处的人,那就请给他一点帮助吧。”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
“原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我伸出的援助之手,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还。
当看到他人遇难,你伸出援助之手,总有一天,会回报给你。
一个人在世上生活,总会遇见难关。
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你拉他一把,他会终生铭记。锦上添花人人都会,难的是雪中送炭。
曾子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人,都是相互的。
你帮助他人,在你遇到困难时,他人会同样帮助你。
你所种下的善报,会帮你避祸添福。
03
- 看人长处。
和人交往,不求对方完美无缺;检点自身,只怕哪里不够妥帖。
《战国策》中也说:“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多看别人长处,少说别人坏话,如此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天,一只羊和一只骆驼争论,是高好还是矮好。
骆驼说,当然是高好,你看,再高的树叶我也能够得着。说完,它一抬头就吃了一口树叶,羊伸长脖子却怎么也够不到一片树叶。
羊不服气,走到公园的一个栅栏门口,羊一拱身子就进去了,一边吃起里面的一边说,还是矮好吧,你看,这里的草多嫩啊。
骆驼趴下身子,使劲往里钻,也没能够吃到里面的。
它们互相不服气,后来一起找到了老牛评理。
老牛说,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老牛说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大家都懂。
可是我们依然会犯上骆驼和羊的毛病,习惯于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别人的短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管仲也曾说:“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兵戈。”
多看别人的优点,你就会发现,越看别人就越顺眼、越可爱,相处就越来越和谐。
古语云,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你只有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才是成大事的人。
【善气迎人、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