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甚嚣尘上”的出处,您知道吗?
- “甚嚣尘上”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代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所说的一句话,春秋·鲁·左丘明所做《左传》中《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原文是: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 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 这段话是楚共王和太宰伯州犁登上侦查车后的对话,内容是楚共王问伯州犁:“有人骑马来往奔跑是干什么?”伯州犁回答说:“那是在召集军官。”楚共王说:“都集合到中军了!”伯州犁h回复说:“晋军正在核计事情呢。”楚共王又问:“陈设帐幕呢!”伯州犁说:“祈祷先人预祝胜利呢!”楚共王说:“帐蓬撤去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进军命令了!”楚共王说:“看样子晋军很喧哗,连尘土都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那是晋军在填平水井和炉灶,准备列阵出发了。”
巢车 古代中的侦查车
- 春秋时代晋、楚“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6月,晋、楚在郑国的鄢陵(河南鄢陵县)地方发生的。一天清晨, 晋厉王发觉晋军处于不利位置,立即召集各路将领商议对策,诸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时,大将范文子年幼的儿子范匀提出一个高明的主张:先备足食物和水,然后填平炉灶,掩埋水井,腾出足够的地方列兵布阵,再与楚郑联军决一死战。晋厉王采纳了范匀的建议,立即命将士按此方案行动。而楚国方面楚共王则登上高高的侦察车,向晋营瞪望,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只见晋营车左右驰骋,人马纷纷往聚集,一派杀气腾腾的景象。
鄢陵之战
- 两军交手后,晋军指挥得当,布阵有方,士气高昂。相反,楚郑联军配合失调,阵容不整,在晋军凌厉攻势下显得非常慌乱,楚共王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走了。晋国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这场战役中楚共王所说的“甚嚣,且尘上矣”,后被缩写为“甚嚣尘上”,原是形容晋军纷乱嘈杂,尘土飞扬的情况。后以此来比喻事情闹的喧嚣一时、乌烟瘴气的样子。
今日成语典故 : 甚嚣尘上
中文名:甚嚣尘上
拼音:shèn xiāo chén shàng
释意:“甚嚣尘上”的原义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近义词:满城风雨
反义词:风平浪静
注音字母:ㄕㄣˋ ㄒㄧㄠ ㄔㄣˊ ㄕㄤˋ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
春秋时,楚国和晋国相战于鄢陵[yān](在今河南省)。当战斗开始之前,楚共王和“太宰”伯州犁登上战车,瞭望和观察晋军的情况。楚王边看边问,伯州犁一一回答。
楚王问:“晋军中那几个人骑着马在奔来跑去,干什么啊?”
伯州犁答:“在召集各军将领。”
“你看有不少人会集到一起了!”
“他们在商议作战计划。”
“怎么张起帐篷来了?”
“为了要祭祀祖先,祝祷胜利。”
“帐篷怎么又撤了?”
“那就是要发布命令了。”
“甚嚣〔xiāo〕,且尘上矣(大声喧闹,而且尘土上扬), 这是干什么?”
“这是在填井平灶,准备摆幵阵势了。”
“晋军都上战车了。……咦,怎么又下车了?”
“下车进行战前宣誓。”....
楚共王和伯州犁所见到的这些情况,说明晋军是指挥有方、行动有序、士气很高、纪律很严的。战斗一打响,晋军果然猛不可当,楚军大败。
上面所说的“甚嚣,且尘上矣”,后来简化而为成语“甚嚣尘上”。(甚、很,嚣,喧闹。)这个成语,本是形容军中准备战斗的那种忙碌的状态,后来用来形容对于传闻之事纷纷议论的那种乱哄哄的情况,现在多用来指反动言论的胡传乱说,非常嚣张。
成语寓意
楚王看到晋军大营尘土飞扬得厉害,询问伯州犁,伯州犁进行了回答,说是填平水井,铲平炉灶,准备战斗。这表明,主帅要善于从敌军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动静,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在鄢陵之战中,由于子反醉酒,楚国战败。这一战,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二回:“虽已电令燮元代理督军,同时苏人争请废督,甚嚣尘上。”(燮元,姓齐,曾任江苏督军。)
《毛选集》第二卷《反对投降活动》:“……所谓和战问题竟闹得甚嚣尘上,投降的可能就成了当前形势中的主要危险。”
【喧嚣尘上 喧嚣尘上的成语解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