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明白了父母的“物尽其用”
一位名为“中年少女”的网友吐槽道: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变得像我妈一样,开始“囤积”那些“没用”的东西,各种购物袋、鞋盒、礼盒,甚至好一点的干净的塑料袋,都折叠得整整齐齐,以期“什么时候能用得上”。
换作二三十年前,对于母亲这种“扣扣索索”的行为,她还不止一次朝母亲发过火:再穷也不能把人家扔掉的旧沙发、旧桌椅带回家;那些长长短短的塑料绳,有那么多丝瓜架子需要“牵绳”吗?那么多编织袋,有那么多稻谷来装吗?
怒火冲天时,她还把这些“让人感到屈辱”的“废品”恨恨地丢出门去,但母亲却如同不知疲倦的弹簧,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些“废品”带回家,并且,总能让它们“物尽其用”:
旧沙发、旧桌椅放在破烂的厨房里,盆盆罐罐就有了新的安身之所了,塑料绳不仅可以用来给丝瓜牵藤蔓,还可以用来编织竹篱笆;编织袋不仅可以用来装稻谷,厚实一点的,还可以当箱子用,棉絮、厚衣服都可以用它们装起来,用粗粗的绳子绑好,倒挂在楼板下,既可以防潮还能防止老鼠撕咬。
儿时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捡回来的“废弃物”,为这个徒有“四壁”的家,解决了不少难题。也让她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种“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习惯。
及至中年,也才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物尽其用”,背后是这三个说不出的辛酸。
01
勤俭节约是生存之道。
对于很多60后、70后,以及一些80后来说,儿时的生活,就是一个字“苦”:
生活很苦,逢年过节才有肉吃,是常有的事;劳作很苦,一年到头跟着父母下田干活,多半凭借肩挑手扛,全靠拼体力;求学很苦,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去上学倒也没什么,最怕的就是家里缺劳力,哪怕读书再厉害,都不让读了。
那个时候,“求温饱”不仅是大人的事,也是小孩的事。
想要生存,就得劳动。但劳动力却并不值钱,不仅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购买力也普遍低下。一个家庭能拿去换钱的除了鸡蛋、猪肉、粮食,几乎没有其他的了。
如果不节约,不要说省下来换钱用,就连一家人的肚皮都哄不饱。
在祖父母和父母们的影响下,孩子们早早地便懂得了节约:
每餐量米时,总会才量出来的米粒中,抓回一把扔进米缸;正月里 待客,家家户户都会做好一碗切得手掌厚的“四方坨”,它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来“撑台面”的,直到正月十五,才会被分着吃了。如果哪个小孩不懂这个“礼数”,一个正月都不会被带出去走亲戚了。
至于每天放学后,跟随父母去田地里干活,回家时,习惯性拾掇一些柴火,摘些野菜当猪饲料,都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添置新衣服鞋袜,也懂得,只在逢年过节走亲戚,或者学校有节气活动的时候,才穿上。平常日子里,穿得破烂一点,丝毫都不会介意。
现在回头来看,那时候的勤俭节约,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换算成价值,也就几毛钱,几块钱。但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开支,一笔笔节省下来,却让一家人吃饱穿暖,熬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02
囤积“废品”是无奈之举。
古人曾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就是告诉人们,面对侮辱性的施舍,有志气的人,宁愿舍弃性命,也要保持气节。
当这样窘境落到自己的身上,谁又能轻易舍弃生命呢?
囤积“废品”,以改善举步维艰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换种方式吃“嗟来之食”。
并不是失去了羞耻心,而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
打个比方说,在不同的人眼中,十元钱的作用有着天壤之别:
对于家境优渥的人来说,十元钱甚至还不够买一杯奶茶,即便丢了,也丝毫不会放在心上。
对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来说,十元钱可能是一个早点钱,最好是省着花;
对于生活举步维艰的人来说,这就是饭钱,要尽可能多地延长使用期限,所以,每天吃馒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至于别人丢弃不要却还能“物尽其用”的东西,有可能就是别人拼尽全力仍旧买不起的。
所以,很多人愿意接受亲朋好友的“旧衣服”,相较于买件廉价的新衣服,还不如穿别人嫌弃已经过时的品牌旧衣服,又舒适又耐穿。
当然,这些都是无奈之举,都是人生至暗时刻的“过渡性举措”,没有谁会期待一种这样“捡漏”。他们在“借力”一程之后,定然要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03
“物尽其用”是一种怀念。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换了新房子之后,总会从老房子里搬几样“老物件”过来,丝毫不会觉得“碍眼”,反倒觉得“用习惯”了,搁在哪里有用着“顺手”。
至于老房子里的大小物件,不管有用没用,一样都舍不得丢。
因为,一看到它们,就看到了过去的日子,就回想起曾经的岁月。
比如,我们家有一个削皮刀,木制的手柄早就松动了,父亲已经用钉子仔仔细细地钉过两三回了,即便后来又买了一把新的削皮刀,但还是觉得那把旧的更好用。
是呀,从我们十来岁时开始,那把削皮刀就一直陪伴着了。那时,我用得最多。父母忙着干农活、打小工,一日三餐,多半是我做饭。也没什么菜,冬天是萝卜白菜,夏天是黄瓜苦瓜冬瓜南瓜,削皮刀自然大有用处。
后来,姐妹三个都考上大学了,每次放假回去,依旧用它来削“菜皮”,但偶尔也用到了“削苹果”上面。
如今,三姐妹都出嫁了,父母两个人在家,常常一天做一顿饭就够吃一天了,削皮刀也闲了下来,更多的时候,是削水果,父亲因为生病的原因,医生嘱咐他必须每天吃一个苹果。
同样的,那把用了几十年的火钳,父亲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棉布外套,还有不再用了的锄头等等,他们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父母老了,那些物件也老了,感谢他们陪伴着,走过了这样平凡却又起伏不定的一生。
04
结束语:
人到中年,终于读懂了父母的“物尽其用”。
谁不是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家大业大的”呢?也许,在外人眼中,依旧是平淡的生活而已。
但对于奋斗过的人来说,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成就的取得,都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那些静默不语的老物件,就是他们的见证人,也是陪伴他们的一路风雨一路歌的不离不弃者。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原来这19个成语竟出自《礼记》,涨知识
【半途而废】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涂: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来再前进,比喻事情还没有完成就停止下来。《论语·雍也篇》:“中道而废”一语,与此同义。
【博闻强识】
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记,也作“志”。指的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荀子·解蔽》:“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为之无益于成也。”
【孤陋寡闻】
语出《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的是学识浅陋贫乏,见闻陕隘闭塞。晋·葛洪《泡朴子·外篇·自叙》:“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
【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指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教师也得到提高,教和学相互促进。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磋,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嗟:招呼声,相当于“喂”。后来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特立独行】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纯正,不随波逐流。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二一·五慈观阁记》:“古之仁人,将有为于也,必特立独行,自行其志”。
【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唐·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指温和柔顺,诚恳宽厚,多形容诗文的特点,后也用来形容人的气质。宋·杨时《龟山集·二·荆州所闻》:“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
【先人后己】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指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三国志·许靖传》:“自流宕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心不在焉】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如离娄与瞽夫偕行而同坠沟中,或以无目不见坑而坠,或以心不在行忧思之病而坠,所以坠则殊,其所以为坠则同也。天下皆离娄也,如瞽者鲜矣,则其坠者离娄也,心不在焉故也”。
【移风易俗】
《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指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李斯《上书秦始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谨言慎行】
语本《礼记·缁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指说话小心,行动谨慎。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一匕·笃行》:“(叶广彬自诵曰)八十年来识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谨言慎行无些过,细数吾乡有儿人?”
【美轮美奂】
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伦焉,美哉奂焉’。”郑玄注:心讥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
【温文尔雅】
《礼记·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唐·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尔雅”:近于雅正。《史记·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聊斋志异·八·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文治武功】
语本《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指的是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的业绩。
【行远自迩】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指到远处去必须从近处起步,比喻学习、做事要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学者不可不志于远大,亦不可骤期乎远大。盖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也”。
【一成不变】
语本《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侀:通“型”。原指刑法一经制定,就不得随意变更。后多用来转指一经形成,就固定下来不再改变。白居易《太湖石记》:“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
【师道尊严】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原作(师严道尊),指老师受到崇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昊泳《鹤林集·陶永降授儒林郎制》(《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古之教者,师严而道尊,今则宽且慢矣”。后世多作〔师道尊严〕,指为师之道庄严。宋·韩淲《涧泉日记》(《四库辑本别集拾遗》):“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明辨是非】
语本《礼记·曲礼上》:“失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后来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别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书简三·与王懿敏公(嘉佑七年)》:“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瑕不掩瑜】
语本《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后来用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好书分享全8册诗经论语孟子尚书礼记易经口袋便携版正版图书 ¥72 购买图文均来自网络
【嗟来之食的意思;好汉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