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脫壳”到“噤若寒蝉”,它一生都在蜕变
蝉,是一种应时而现的昆虫。其称谓约有20多种,本人独喜欢其中的两种,一种是“蝉”,因为它与佛教中的“禅”同音,且其一生经历也颇有些“禅修”的意味。另一种是“知了”,这称谓听起来也颇有些文化韵味,似乎它知晓万物,了然于胸,就像人类社会的学者、博士一般。
世界各地的蝉,种类繁多,单就我们烟台老家就有三种。体型大的,肤色黝黑,声调单一,嗓门很高,我们叫它“嗟了”。体型次之,肤色暗绿,叫声嘹亮,富有节奏的,我们叫它“嘎了”。体型最小的,肤色浅灰,音色尖细,我们叫它“富了”。
不论哪种知了,警觉性都很高,尤以“嘎了”为最刁,它生性机警,闻风即逃,很难逮得着。相比之下,“富了”要傻一些,被逮的几率较高。
蝉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卵到幼虫(我们叫马猴),再到成虫,从地下到地上,再到天上,令人赞叹不已。
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地下工作者”。它的卵从树枝上随着风雨坠地入土后,要在地下生存很长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甚至更长。美国有种红眼蝉,蛰伏时间长达17年!暗无天日的地下坚守,仅靠吸吮一点树根液汁为生,为的就是见到光明的那一天。这不正是一种“禅修”么?
夏天终于来临。这是属于蝉的季节。它知道出头之日到了,便在雨润土松时,奋力用手掘土,努力向上冲刺,即使是天旱地硬,也要拼力向上,破土而出!
爬出地壳后,它来不及歇息观光,便继续前行,沿着树干枝条奋力向上攀爬。坚硬的躯壳如同镣铐般限制了它的脚步,为了不成为天敌的美食,它再次选择拼搏。攀爬到安全的高度后,它便停下沉重的脚步,开启一生中最为惊险的变身。
“金蝉脫壳”听起来很美,实则痛苦无比,如同女人分娩一般。它得拿出洪荒之力,撑破满身的铠甲束缚,从紧箍一般的躯壳里一寸寸蜕出,分娩岀一个全新的自我。黎明前,它艰难地完成了“脫胎换骨”般的嬗变。
破壳而出的蝉,似鹅黄翡翠一般晶莹剔透,弯卷的翅膀快速舒展开来,娇弱的胴体迅速硬朗起来。一眼看去,它靓丽,洁净,一尘不染,它匀称,和谐,惊艳无比。
曙光初现,太阳爬上了东方地平线。居于大树高枝之上的蝉,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束阳光,它禁不住引吭高歌,放声欢唱起来。听得出,那是一篇浴火重生后的宣言,那是一种隐忍坚守后的爆发,那更是一曲发自心底的歌唱。越是中午时分,越是炎热难耐,它唱得越是起劲,越是嘹亮。如果三种知了同树共林,齐声高唱,那便是一支震撼长空的交响协奏曲。即便是夜幕降临,它们也乐此不疲。
它们,是夏天的一种符号,一个部分,一道风景。
转眼,立秋到了,天气渐渐变凉。它们知道“噤若寒蝉”的日子即将来临,便在择偶之后,在枯枝上产下了自已的卵,然后,优雅地告别了世界。
一场暴风骤雨中,枯萎的树枝折落坠地,卵虫们随即入土,重启新的一轮生命循环。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这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是一代代蝉父母都会做的一个局。
蝉的一生很长,也很短。黑暗里坚忍若干年,阳光下存活仅数日。雄者,尚可嗨歌。雌者,沉默一生。但是,它们无怨无悔。
让我们为蝉吟唱吧: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文/天泰文苑*三城客)
壹点号石榴园
成语故事 349 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噤若寒蝉,比喻人们由于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杜密,字周甫,今河南登封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为人质朴沉稳,刚正不阿,从小就立下了非常远大的志向。
杜密在担任太守等职务的时候,参与过打击朝廷宦官集团的斗争,他严明执法,对犯罪的宦官子弟做到了有恶必罚,有罪必惩。为此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老家赋闲的时候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时常和颍川郡守、县令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可他的老乡刘胜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现在辞官回家了,刘胜与他截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悄悄对杜密说:“刘胜这个人非常清高,有人几次让他出来再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杜密听懂了王昱话中的意思,直接说到:“刘胜作为国家的高官应当为国分忧。但他对人才不举荐,看到坏人坏事不吭声,明哲保身,就像冷天时候的那个知了(‘自同寒蝉’),其实是国家的罪人啊!但我恰恰和他相反,愿意为你惩恶赏善尽绵薄之力。”。
史海钩沉——噤若寒蝉
宋朝刘翰的诗《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有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这时候,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蝉卖力地鸣叫着。这是它们最后的鸣叫了,等过些天,天气转凉了,便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叫声。
古人总能从中听出一些悲凉来,然后用它来表达离别的感伤。比如宋代词人柳永就曾经写过一首非常著名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也由此引申出一个成语,叫“噤若寒蝉”,就说一个人,遇事不敢讲话,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
“噤若寒蝉”出自《后汉书•杜密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寒蝉”是一种黑色体小的蝉,有黄绿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初秋在树上鸣叫。但天气稍一转冷,便不再叫,或叫声低微。
“噤若寒蝉”的字面义指深秋的寒蝉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顾虑而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提示:“‘噤’不要误写作‘禁’。”“噤若寒蝉”的“噤”读jìn,表示闭口不作声。
【噤如寒蝉【噤如寒蝉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