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四库全书》中,究竟删改了哪些“忌讳”的内容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堪称工程量最浩大的一组图书工程,全书字数高达八亿字,就是放在今天的也是相当爆炸,堪称一部“永远也无人可以看完”的超级部书。但是这样象征着中国古代宏伟文化的作品为何历来都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呢?其实关键就在于很多人认为,四库全书修书大致就和毁书差不多。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四库全书在修订的过程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图书的删禁,而且收录进来的书籍也大量遭到了篡改。内容可以说是面目全非,甚至有些改动令人感觉匪夷所思,那么到底四库全书都删改了那些内容,那些内容到底又有何忌讳之处呢?
对于清廷来说,最为忌讳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1.直接辱骂清朝的将清朝斥为蛮夷的
2.妨碍封建礼教的,比如《西厢记》之流
3.揭露明末清初部分史实的,代表就是明史案。
上图_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 夷与夷可是不一样的
直接将清朝说蛮夷的是清廷最为忌讳的一类。毕竟清廷是关外统治,最为忌讳的就是这类质疑,而将清廷说成蛮夷又是明末官方文件里面的常见情况,于是乎明末的兵部文件遭到大规模的销毁也就成了必然。
在这一点上,四库全书的根本决策人也就是乾隆皇帝其实是有规定的,:“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理。”“宗泽所指系金人,杨继盛所指是谙达,更何所用其避讳耶?”这里包含了两个隐藏的规则,也就是那种经常出现的著名“夷、狄”二字不用更改,比如说孔子所说的“夷狄之有君”这句话,就不用删改,因为非常著名属于圣人之言,第二个原则更为关键,也就是和清廷没有明确关系,或者潜在关系的也不用删改。
上图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这里有个特殊点,就是所谓的“直接关系”与“潜在关系”都包含哪些内容,所谓直接关系就是直接描述清廷的那些玩意,所以明末史料基本上是无一幸存,但是潜在关系那就不一定了,也是非常令人难以捉摸的,比如说北宋末期史料《三朝北盟实录》就多次遭到删改,因为金国和清廷的关系有些暧昧(毕竟清廷最初自称后金),所以书中的夷、狄(也是删改的最重点词汇)经常被改为“强大,强邻、凭陵、异域、四裔、四方、边陲”等词汇。
这两条原则一般来说四库馆臣都是严格遵守的,也正因为如此,关于汉朝和匈奴,唐朝和突厥等史料才完整的保存下来,毕竟《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两本史书都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的残本里面重新辑录成书的,毕竟《永乐大典》的修撰比起《四库全书》来讲实在是没有章法,因此也成为了四库全书的重大贡献之一。
上图_ 三让堂版《红楼梦》
- 礼法维护者与事实隐藏者
作为封建礼教最为严格的朝代,清朝对于破坏封建礼教的内容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乾隆时期封禁书目最狠的也是这一类,所谓销毁的书目“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其主力之一就是妨碍封建礼教的内容,在四库全书的禁毁目录之中,《红楼梦》、《水浒传》、《牡丹亭》、《西厢记》等都赫然在列,这些书籍都是对于封建礼教的严格秩序有破坏的所谓“邪书”自然也是要封禁的。
同时,还有一些在我们看来很奇葩的人也在被禁的行列,比如钱谦益就是一个。我们可能感觉奇怪,所谓“头皮痒”“水太凉”钱谦益可是一个著名的“伪君子”,因为投降清朝而被天下人唾弃,为何他也成了清朝禁毁的针对目标?
上图_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
其实这和乾隆这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乾隆这个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键盘侠,他对于自己看不惯的所有东西总要指点江山,正如他经常在各种作品上无脑盖章一样,他对于钱谦益洪承畴等在明清之际背主反叛的人也相当看不上。
理由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皇帝,他还是喜欢忠臣(前提是对他忠),钱谦益洪承畴这一类人属于墙头草,自然要进入贰臣贼子行列,所以乾隆特地下令“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则又遁迹缁流,均以不能死节,腼颜苟活。乃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
上图_ 钱谦益印鉴“牧斋”
对于钱谦益等人的书籍一概禁毁,其实钱谦益之所以两头都不受待见,还有个原因就是他虽然投降清朝,但是长期从事活动,还两次因为图谋反清入狱,也算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了。
乾隆对黄宗羲等长期宣传反清的明末人物更是一个不留一概禁毁。对于他们所撰写的明末书籍更是严查,谁要是私藏书籍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正因为如此,《罪惟录》作者査继佐生前干脆把书直接塞墙里,到了清朝灭亡才敢拿出来。
上图_ 《军器图说》是由毕懋康[明朝]所著,图为书绍的自生火铳
- 禁书的利与弊
空前严格的禁书活动中,清廷的统治似乎空前稳固,然而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禁毁的书目里面《军器图说》详细论述了明末火器的成就,《海防纂要》最早阐述了制海权的意义,《历代舆图》包含外国的地理风情,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被改为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可以说,四库全书的删改让整个中国的文化更加禁锢和自闭,难以接受外来的新生事物,让清廷变得更加狂妄自大,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沉睡不醒。
上图_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不过还得认识到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四库全书,很多资料也难以留存,很多人觉得没有四库全书的禁毁,很多资料都能保留。但是明朝宋朝没有禁毁元朝唐朝的史料,然而元朝唐朝的资料又有多少留存了呢?
若不修四库全书,只怕很多今天我们见到的古书不是被删改,而是只剩个名字了。
作者: 三清妙音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 《宋人文集概述》王瑞明
【2】 《办理四库全书档案》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谕
【3】 《清代文字狱档》第三辑《澹归和尚遍行堂集案》
【4】 《清实录》清代历朝官修
【5】 罗炳良《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是《四库全书》?它的内容包括哪些?编纂它的过程又是怎样?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一、什么是《四库全书》
在唐代,唐玄宗时期的集贤院把国家的藏书分为四类,称为四部,就是:经、史、子、集。以后各朝将这四类书藏在四库,所以也称它们为“四库”。
(1)经,称为甲部。
(2)史,称为乙部。
(3)子,称为丙部。
(4)集,称为丁部。
看看我们国家的藏书的历史,是不断地在积累,又不断地在毁坏,总的来说,图书的数量是在不断地增加,数量多得人们常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书多,它们遭的灾害也多,天下统一时如秦代,为了加强,推行愚民政策就焚书,天下大乱时,毁于兵火的书就更多。但是,我们毕竟是喜欢文化的民族,每当天下太平时就又收集书籍。就这样屡毁屡修,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所收的图书达到3470部,7918卷。估计达到八亿多字。从乾隆年间到现在,新发现的文献加上那时禁毁的、存目的图书就更多了。
《四库全书》是在清代乾隆时(公元1772年)开始编纂的,经十年之功方告完成。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绝大部分典籍图书,故称“全书”。
二、《四库全书》编写的始末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底本的四个来源是: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地方积极响应,藏书家大力协助,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都进书很多。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三、《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四库全书》的缺陷
《四库全书》有十分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乾隆皇帝出于需要和私心对古代图书的正文进行了删节或篡改,使得四库本的文献价值大大减弱了。这么多的书,谁也不可能全部读完,也没有必要读完。正像哲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现在任何一门学问的图书都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但是人们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就是那么几十部甚至十几部。


新时代的《四库全书》!166册、17.6万页、2亿字!大型中国古典丛书《中华传世藏书》亮相书博会
正在西安举行的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浙江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古籍丛书《中华传世藏书》引人注目。
《中华传世藏书》是一套囊括我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共收入具有传世价值的中国历代典籍691种,汇为166册,总计17.6万页,约2亿字。从策划到付诸出版,共历时八年,耗资千万。
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四部之下又分经传注疏、经学、正史、编年、地理、政书、职官、杂史、史评、目录、诸子、儒家、兵家、道家、佛教、中医、科技、农学、饮食、艺术、术数、笔记、文言小说、通俗小说、类书、总集、别集、文论、戏曲等29个子类。她荟萃了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凝聚了5000年华夏智慧与文化结晶,囊括了中国历代最有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作品,从、军事、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全方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全面继承了中国历代古圣先贤的文化遗产。
《中华传世藏书》的前世,是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书3460余种,字数超过7亿,它集历史、文化、科技等学科知识于一体,几乎囊括了中国近千年的经史子集。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编辑出版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四库全书》过于庞大,后人使用甚为不便,加之编成至今两百多年来,又有不少未收却很重要的典籍被发现,大量新的重要典籍问世。因此,今天的《四库全书》已既不太实用,不便于普及,也不“全”了。此外,它竖排繁体没有标点,不便于现代人阅读、研习和传承。
《中华传世藏书》是《四库全书》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它吸纳了《四库全书》的全部精华,兼收中国历代重要典籍。它服务当代及后世读者,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并加标点,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精印、精装,极具传世收藏价值。它不仅可供图书馆、资料室收藏,也可进入寻常百姓人家。一套《中华传世藏书》,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型图书馆。
所收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了近30年古籍整理研究的众多成果,以总字数达20亿字的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国学宝典》为依托,借助国学网自主研发的自动校对、自动标点、自动排版三大核心技术,精心编辑,精心校勘,保证了全书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全书卷帙浩繁,如长龙盘壁,金碧辉煌;如金砖列阵,气势恢弘。继承了中国历代古圣先贤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大型典籍。
《中华传世藏书》由浙江出版社和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国学网),依托全国数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100多位古籍专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AI)编纂而成。原全国常委会副许嘉璐担任该书总顾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国出版理事长柳斌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等任顾问。
该书全套166册,定价:128000元。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韩 宏
【四库全书目录-续修四库全书目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