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成语】(39)四战之地
【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
【释义】后人将该文中的“四战之国”改为“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四面受敌的地方。
丛台公园内的望诸榭即为纪念乐毅而建
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诸侯。乐毅原居住在中山国,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后,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赵武灵王晚年时,乐毅为避沙丘之乱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魏国首都大梁。燕昭王当政的时候,为了向齐国报仇雪耻,招揽天下英才。乐毅作为魏使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盛情厚待,诚恳相留,乐毅终于被燕昭王的诚意所感动,留在了燕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乐毅为上,同时,赵惠文王也把相印交予乐毅,乐毅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两军相遇,乐毅亲临阵前,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惨败,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乐毅又单独带领燕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齐都临淄,大获全胜。
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到前线犒赏将士,为酬谢乐毅的功劳,将昌国(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城封给乐毅,赐号昌国君。乐毅乘胜追击,又率燕军接连攻占七十余座齐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
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密告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对乐毅起了疑心,派遣大将骑劫替换了乐毅。乐毅为避免遭到诬陷又回到了赵国,赵惠文王隆重地接待了他,并以观津为其封地,号望诸君,后死于赵国。
乐毅走后,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打败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很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可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为弥补自己的过错,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乐间在燕国三十余年,成为燕王的重要谋臣。燕惠王死后,燕王喜即位。有一年,燕王打算攻打赵国,燕王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军事力量很强,曾多次打败了来自四方的敌人。况且赵国的百姓也熟悉作战,英勇善战,万不可轻易去征伐呀!”可是燕王求战心切,没有采纳乐间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大败燕军,并活捉了燕军的将领。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乐间见燕王不肯听从自己的谏言,便离开燕王投奔到赵国去了。燕王后来写信向乐间认错道歉,请他返回燕国,乐间没有答应燕王的请求。
(摘自《邯郸成语》)
魏国为啥从战国霸主沦为鱼腩?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
公元前340年,面临公孙鞅率领的秦军,曾经的战国头号选手魏国大败,被迫让出了60多年前从秦国夺来的河西之地;而在前一年,庞涓在马陵被齐国田忌、孙膑设计逼死,魏国太子申被俘,曾经傲视天下的魏武卒一败涂地。
这两件事,标志着战国的势力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的老大魏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威风八面的刀俎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改头换面的秦国则突破了压制,开始了自己的征伐天下之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国初期,秦国的崛起史,也就是魏国的衰落史;如果魏国持续强大,也就没秦国什么事了。但魏国的衰落,并不单单与秦国有关,是地缘格局先天缺陷的情况下,国家对外战略混乱、对内落后的必然产物。
从爬上巅峰到跌下神坛,魏国只用了三代君主。
魏文侯君臣想象图
公元前403年,曾经的中原巨无霸晋国被一分为三。但是,最大的诸侯国分裂了,并没有使霸权旁落,魏文侯的魏国,强势接过了这一权杖。魏国的强大,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天生优势-魏国分到了晋国最有油水的地盘。
分晋之初,三家的地盘格局大致如下:
赵国占据了晋国北部的区域,大概相当于今天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太原盆地,往北与游牧的少族民族相接。
韩国,占据了原晋国的南部疆域。它的领土分为南北两块,与魏国的领土交错,北边的是战略要地上党地区(山西省东南部),相对南的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地区,西临崤山、东接齐鲁,地理位置显要。
魏国,则位于原晋国的中部,分为三大块,西边的区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西邻关中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这里是晋国的统治中心,主要的城市富庶、发达而又固若金汤。东边的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沃野千里,土地肥沃,源源不断提供的各类物产,是过去几百年间晋国屹立不倒的经济基石。
物质基础有了,刚好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又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
三家分晋之初形势图
其二,魏国首任君主魏文侯魏斯,是魏国历史上的最佳,甚至可以角逐战国上半期的天下最佳大佬。
魏国所在的地缘非常微妙:三晋地处华夏大地的,西边是强秦,北面是游牧民族,东边是燕、齐两大诸侯,南边则是巨无霸楚国,三家所处的位置,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如果他们内部起了冲突,周围的邻国借机发难,三晋即使有再厚的家底也会吃不消。
魏文侯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他及时遏止了韩、赵内斗的苗头: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其后,三国协同对外扩张,赵国的目标是中山国以及北边的游牧民族;魏国除了一起削弱中山,还把火力对准了西边的秦国,依托抢来的河西之地将其压制在关中;韩国则拉上赵、魏帮忙主动挑衅南边的楚国。一时间,“天下苦魏久矣”。
同时,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了战国首个法家色彩的变法,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改革军制,任用吴起打造了魏武卒,并建立起军功制度;还打破传统贵族,大量起用各阶层人才,吴起、李克、翟璜、西门豹、魏成、乐羊(乐毅)等名臣辈出,、军事、思想等各个领域均人才济济,支撑着魏国在各诸侯国中一骑绝尘。
西门豹治邺
在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巧合的是,韩、赵两国的国君也在这一年产生了更迭,三晋的情况逐渐起了变化。
魏武侯掌权的十余年中,魏国虽然仍位居一线强国之列,但对内贵族逐渐复辟,吴起被逼至楚国,成了魏国人才的最大损失;对外多线出击,一方面借机强化对赵国的控制,另一方面不断打压东方的强邻齐国:
公元前386年,赵国的公子赵朝未遂,逃到魏国,并请求魏武侯帮他夺权。魏武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控制赵国。公元前383年,魏军在兔台击败了赵军。(兔台是地名,河北境内。)
接下来,魏国集中火力针对齐国:
公元前380年,魏国东边的齐国向北攻打燕国,并且占领了桑丘(山东兖州)。邻国的扩张,引起了三晋的警惕,他们迅速联合出兵,在桑丘击败了齐军。
公元前378年,趁着年轻的齐威王刚继位,政权不稳,三晋再次联合进攻齐国,这回打到了灵丘(山东高唐县附近)。
公元前373年,齐国再次与燕国爆发了,这一次燕国占据了上风。为了进一步削弱齐国,魏国落井下石又对其踩了一脚。
公元前372年,在北蔺(山东临沂附近),赵国又一次被魏国胖揍。
然而,魏武侯的战略探索被他自己意外打断,魏国甚至因此面临了被兵临城下的危机。
在公元前371年,雄心勃勃的魏武侯突然去世,要命的是,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册立太子!于是轰轰烈烈的国君宝座的争夺战开始了,主角是他的儿子魏罃(同“罂”)和权臣公孙缓,魏国就此陷入了内乱,这一乱就是两年。然而即使在这期间,魏国仍抽空在公元前370年又一次修理了赵国。
到了公元前369年,一直与魏国保持着表面上和谐的韩国联合赵国共同攻魏。两国一路势如破竹,在击败魏军主力后,包围了其都城安邑。
古战场想象图
魏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戏剧的一幕发生了。对于如何处理魏国,韩、赵发生了争执,最后两家一拍两散、各自撤兵,魏国绝境逢生。接下来,魏罃终于除掉了公孙缓,如愿坐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魏惠王。
然而,自这之后,魏国与韩、赵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三晋不团结,这一周边强国梦寐以求的局面终于变成了现实。
魏惠王形象
刚刚结束内乱的魏国、互为仇敌的三晋,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周边的列强岂会坐视不理?
(一)齐国和秦国一东一西,开始对魏国进行夹击。
公元前368年,齐军占领了魏国的观津(河北武邑县);两年后,西边卧薪尝胆数十年的秦国,终于再次东进。共同与秦国接壤的魏、韩这次选择了合作应对。然而,两国的联军仍被秦军击败。
公元前364年,秦军卷土重来。这一次,赵国也和魏国暂时抛开恩怨,三晋联合上阵。但是三国联军再度失利,在石门(山西运城附近)这个地方,三晋联军被秦军斩首六万人。(主要原因在于,此时魏军的主力正在东面应对齐、宋等国。)
古战场想象图
在三晋及时战略调整后,其后的一年,见好就收的秦国并没有再次东出。
但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魏惠王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
到了公元前362年,为了报当年被围城之仇,稍微缓过神来的魏国与韩、赵两国开战,并在浍河(河南境内)旁击败了两国联军。
而秦国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秦军在少梁(陕西韩城)战胜魏军,并俘虏了魏军统帅、国相公叔痤。然而,秦国也只能说是惨胜,不仅损兵折将,连国君秦献公也在战斗中负了伤,不久后死去。
从公元前366年到现在,五年间,秦国与四面受敌的魏国作战多次,魏国虽然连续战败,但实力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伤。秦国则不同,每次作战,都几乎倾全国之力,堪称伤筋动骨。少梁之战,更是搭上了国君的性命。双方对物力、人力巨大消耗的承受力,反映的是国力的差距。
古战场想象图
(二)面对重重危机,魏国仍继续犯混
少梁之战后,秦国君臣对两国全方位的差距有了清醒的认识。公元前362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后,释放了公叔痤,并在第二年发布了招贤令。而公叔痤手下的侍从官公孙鞅,由于入不了魏惠王的法眼,果断入秦,由此拉开了秦国变法的序幕。
公元前358年,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二年,秦国出击打败韩国。眼见秦国的势头越来越猛,魏国再次调整外交政策。在公元前357年,魏国与韩国会盟和好;在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又与齐威王会盟。
现在已经实现了往南和和好韩国、往东安抚齐国的战略目标,然而魏惠王却首先计划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寄希望于拿下赵国。双方实力悬殊,在一代名将庞涓的带领下,魏军长驱直入,很快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庞涓与孙膑形象
周边的大国可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楚国首先派兵支援赵国;第二年,齐国背弃了曾经的会盟,被庞涓从魏国逼到齐国的孙膑,以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术,在桂陵(河南长垣)击败回师的魏军。
(三)被秦国逼出来的临时战略调整
公元前352年,想落井下石的秦军再次卷土重来;同时,其他诸侯国也不满魏国占领了邯郸,纠集了一批“正义之师”,打着替赵国“鸣不平”的旗号,对魏国饱以老拳。好在魏国人多、钱多、物资多,四面招架,倒也暂时能撑住。
在公元前351年,当公孙鞅占领固阳后,魏国终于意识到了秦国的危险性:这样下去,保不准河西之地要丢了。魏惠王终于改变战略,他决定将对外战略调整为:稳定三晋,集中攻秦。
第一步,修复与赵国的关系。在把邯郸归还给赵国之后,双方临着漳河宣誓重修盟好。通过这一举动,魏国暂时解除了与东边其他诸侯国的冲突。
第二步,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在魏国强大国力的重压之下,秦国很快就感觉吃力,双方国君在公元前350年会面,秦国归还了这些年占领的魏国土地,双方暂时得以喘息。
公孙鞅形象
秦国再次认识到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在公元前350年开展了第二阶段的变法。而魏国在经过这一番的折腾后,也受伤不轻,采取了对外稳定大国关系、对内恢复国力的国策。
经过十年的恢复,在公元前341年,魏国率先开展了行动。这次的目标是韩国,魏军统帅还是庞涓。深有自知之明的韩国第一时间选择了向齐国寻求支援。
在韩、魏相持之际,早已准备好的齐国大军披挂出征,配置和12年前围魏救赵那次一样,主将田忌、军师孙膑;战术也还是老一套,这回是“围魏救韩”,目标还是魏国都城安邑。
庞涓获悉,立马带领队伍回师,在齐军后面紧追不舍。而魏惠王在上次吃了大亏后,这次也非常重视,安排太子魏申亲自带领迎击,魏军这回准备来一招前后夹击。
然而,中了孙膑减灶之计的庞涓,在马陵(河南省大名县)进入了齐军的包围圈,眼见大势已去,他举剑自刎;而齐军则趁胜长驱直入,击败从安邑赶来迎击的魏军,魏申也被俘虏。
此战后,魏国元气大伤,而齐国则如日中天,以往那些依附魏国的小诸侯国纷纷转向齐国的怀抱。
趁你病要你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40年,秦军在公孙鞅的亲自带领下,一举夺回魏国占领了近60年的河西之地。与此同时,齐国又与赵国联合,从东、北入侵魏国。
连续的大败,并且还失去了河西—这个西部的屏障与粮仓,魏国这回是真的伤筋动骨了。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周边形势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的秦国已经真正崛起,称为了中原各国的噩梦;东部靠海的齐国实力已经恢复,并且携重创魏国之声威,风头一时无两;南部的巨无霸楚国已积蓄力量多时,跃跃欲试欲图逐鹿中原;北边的赵国、身边的韩国,曾经互为屏障的战友,现在已经反目成仇,站在了齐国一边。
因此,公元前340年,可以被视为战国前半期格局改变的分水岭。此后,魏国彻底与战国强国的身份无缘,面临着周边强国尤其是秦国的不断蚕食,曾经殷实的家底被逐渐消耗殆尽,一步步迈入了深渊。在这一超级大国倒下后,天下大势进入了秦、齐、楚三国博弈的新时代,并最终步入了被秦国掌控的节奏。
魏国,这个国土不大但在战国初期富强无比的巨头,其快速的陨落轨迹令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特殊的地缘特点,对外极难有效扩张。
魏国地处中原核心区,北面是出自同源的赵国,南边是与其交错的韩国以及更南一点的庞大楚国,西边是虎狼之国秦国,东边是枝大根深的传统强国齐国。用公孙鞅的观点来说,魏国这是标准的“四战之国”,即四面都与他国接壤的国家。这种地理特点的国家本身就占据战略劣势,如果轻易对周边动武,必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出自《商君书》):
四战之国贵守战...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兴四军,故曰国危。
因此,魏文侯当政期间,为了避免四面受敌局面的出现,采取了层次分明的对外政策,可以总结为“拉一批、打一批”:
拉一批。团结同为三晋的赵、韩两国,与齐国保持大体的友好关系(两国在公元前390年爆发过一次,但其后和好),基本消除了南、北、东三面的威胁。
打一批。集中力量西进、北上,占领了富饶险要的河西之地后,成功的将秦国压制回崤山以西,并与战国联手从中山国攻城略地。此外,三晋还协同讨伐楚国,压制了对方北上企图。
公元前387年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对外政策逐渐改变,往北与赵国、往东与齐国之间摩擦不断,经常大打出手。
魏武侯这种做法,可以视为魏国战略扩张的尝试,若往北首先拿下实力弱小的赵国,魏国可以雄踞北方,减弱四面受敌的窘境。
然而人算并不如天算,对外还未实现重大战略胜利、对内还没来得及册立继承人,魏武侯就与世长辞,国内因此陷入了混乱。虽然戏剧性的撑过了这个危机,但魏惠王上台后,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
利益的冲突,导致魏国与赵国、韩国的关系已彻底恶化,曾经令其他诸侯望而生畏的三晋联盟不复存在;
齐国在齐威王的下也日渐强盛,在往日的仇恨与现实的利益双重驱动下,正静静的等待魏国露出破绽;
更可怕的是西边的秦国,由于不甘心魏国数十年的压制,正虎视眈眈的意图东出。
后来的历史证明,魏惠王并没有准确认识到上述局面的严重性,或者说虽然认识到了,但对本国的实力太有自信,继续沿着四面出战的道路狂奔不止,甚至还将公孙鞅这样的人才拱手送给困兽一般的秦国,最终养成了改头换面的虎狼强秦。
第二,自魏文侯以后,魏国没意识到人才的重要,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各国人才的运输大队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魏国在初期的强大,在于充分发挥了其人才优势。
从春秋时期起,中原的晋国以其周天子本家的身份、强大富饶的实力,源源不断吸引了各诸侯国人才;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这一衣钵。比如吴起、公孙鞅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卫国顶级人才,都选择了投奔魏国,这颇有些二战后各国人才趋之若鹜选择美国的意思。
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魏文侯以后,魏国的贵族复辟,娶了公主的公叔痤霸占国相之位,逼走吴起、没有尽早使用公孙鞅,给魏国带来了巨大人才损失。
而这些人才在投奔他国后,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结合他们对魏国的了解,都会回头拿这个曾经让自己屈才的老东家开刀,从魏惠王开始,这已成了规律:
令秦国脱胎换骨的公孙鞅(即商鞅),是从魏国投奔秦国的;
通过两次大战把魏国打下神坛的齐国智囊孙膑,是被魏国大将庞涓逼到齐国的。
而在被秦国和齐国打废后,魏惠王仍旧没能改变国内的政坛形势,魏国继续当着人才运输大队长的角色:
帮助秦国连横东方六国,玩弄天下于股掌的张仪,是魏国人;
帮助燕昭王将齐国几乎灭国的乐毅,出自魏国;
帮助秦昭襄王驱逐外戚、远交近攻的范雎,还是魏国人……
“魏国是天下人才的摇篮”,这句话绝非笑谈。整个战国时期,只有魏文侯当政期间,魏国才真正有效发挥了自身在人才储备方面的资源。
而战国的竞争,是思想与制度的比拼,说到底就是人才争夺的博弈。魏国率先开展李悝变法,并由吴起建立魏武卒,这算是起了个大早;但后来基本上在吃这个老底,贵族的倾轧,不断的逼走顶级人才,称得上赶了个晚集。
总之,魏国的沦落与秦国的崛起,首先是由于地理位置决定的国战战略决定,其次是被人才制度所左右。曾经被魏国压制的秦国后发先至,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使用来自魏国的家、权谋家,保持了制度上的彻底改革、战略战术上的不断更新,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
战国七雄之——四战之国
1.四战之国
如果说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地缘最好,那应当是秦国,虽然地处西戎,但是是四塞之国,尤其是灭巴蜀、修都江堰、郑国渠之后,更是物产丰饶,山河表里。
其次是楚国,拥有广大的长江流域的南方,疆域第一,纵深无限。
如果论差,应该是齐国,周边五雄纵横,扩张无力,西部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一打就穿。尤其是强大的东帝齐闵王末期,五国伐齐一战差点灭国。
如果论更差,应该是韩国,被压缩在各强国之间,苟延残喘。
如果论最差,非魏国莫属。三家分晋后,由于三晋(韩赵魏)的封地不连续,基本是犬牙交错。魏国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本来东出山西就很难走,这样东西更加不能相顾。于是三国启动了换地计划,魏国东西领土勉强连在了一处,幸亏韩国弱,否则也有随时被切为两段的危险。于是就存在一个问题,保东还是保西的问题。最终魏惠王时期选择了保东,导致了魏国处于四战之地。
魏国的地缘之差,更在于外部环境。魏国北部有胡服骑射的赵国,东部有虐魏高手齐国,南部有大熊楚国,西部有虎狼秦国,中部。。。也有。。。有三晋之一韩国。看来写个四战之国,似乎还少写了。。。这个地缘,就是后来的德国都自愧不如啊。人家德国只不过东边有毛俄,西边有浪法呢,其它邻国都不入流,顶多算二战之地。魏国简直是五战之地。
魏文侯时期,充分看到了这一点,采取联合三晋,共同出击的策略。魏武侯时期三晋亲情关系逐渐淡漠,尤其与赵国关系破裂。
魏惠王时期,前期四面出击,见谁打谁,打秦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就差打外星人了。这个打法,再牛也扛不住啊。终于碰到了虐魏高手齐国,桂陵之战不觉醒,马陵之战学做人。经过两次大战,魏武卒全灭,彻底丢光了魏国的家底,为秦国东出奠定了基础。秦国商鞅抓住了时机,大败魏国,夺回河西,占领河东,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由魏惠王前期的谁都打(打别人),到了魏惠王后期的谁都打(被打),经常被完虐。魏国彻底衰弱下去,只能靠割地苟延残喘。
魏国从公元前前445年魏文侯魏斯继位到公元前342年马陵之战两败于齐国,霸业持续了大约100年。战国七雄中的第一雄魏国的霸业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从变法第一国君,人才济济的魏文侯时代说起。
2.一代贤君魏文侯
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50年。
魏文侯是魏桓子(三家分智主角之一)的孙子,公元前445年继承祖父的家业。魏文侯选贤任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启用贤士,群星璀璨,文武济济,主要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四大家,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成为战国前期第一强国。魏文侯可以说是秦皇汉武唐太宗级的帝王。
2.1上李悝变法
魏文侯继位时魏国被分成两部分,西边是晋南盆地,周边全是大山,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也出不来。东边是大平原,物产丰饶,易攻难守。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魏国蒸蒸日上。
魏文侯在上重用李悝,推行变法。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项:
一是废除世袭制度,取消旧贵族世袭,根据能力选拔官吏,招募贤才。激发了活力。
二是废除井田制,废除井田制下的土地界限,鼓励老百姓垦荒。这样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人口。
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法经》,对于国家法令、职能、升迁奖惩、军功都做了详细规定。
四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由吴起建立强大的魏武卒。
这四条措施使魏国国富兵强,也成为各国变法图强的范本。后来的商鞅变法等都是以此作为范本推行的。
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河西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2.2军事上重用吴起乐羊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向曾子求学并臣事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鲁国人怀疑他。当时吴起为了成就功名,竟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视自己与齐国没关系。鲁国终于任他为将,率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国。
鲁国有人说吴起的坏话:“吴起的为人,属于猜忌残忍之人。他年轻时,家有千金,出外求仕不顺利,弄得倾家荡产。乡里人都笑话他,吴起竟杀死毁谤自己的三十多人,出卫的郭门东去。临行向他的母亲告别,咬着自己的胳臂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这样吴起求学于曾子。但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去世,吴起却始终也没有回去。曾子看不起他,而与吴起断绝关系。吴起只好来到鲁国,学习兵法,求事于我们的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怀疑他与齐国有关系,吴起又杀妻求将。像鲁国这样的小国,却有了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就要打鲁国的主意了。而且鲁国和卫国是以兄弟相称,我们的国君若起用吴起(卫国人),那么就等于抛弃卫国。”鲁国国君因而疑心,辞退吴起。
当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投靠他。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克说:“吴起贪财好色,但用兵即使司马穰苴(齐国著名军事家)也超不过他。”因此魏文侯任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取秦的五座城池。
吴起领军为将,能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自带着粮食,与士卒同甘共苦。有一个士卒患了脓疮,吴起竟亲自用口将其脓疮吸了出来。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此事后,不由号啼痛哭。有人就对她说:“你的儿子不过是一个下等士兵,能亲自替您的儿子吸吮脓疮,是他的荣幸,你干吗要哭呢?”这位母亲回答说:“往年孩子的父亲患了脓疮,吴亲口为他将脓疮吸出来,他的父亲为报恩德,战死在了疆场。今天吴又为我的儿子吸脓疮,我的儿子肯定又要死在战场上了。我孤身一人,将来依靠谁呢?我是为了这个原因才痛哭啊!”吴起因为能善待士卒,很得军心,所以他率领的,作战能力非常之强,常打胜仗。
乐羊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公元前414年,魏文侯发兵进攻中山国,在将领人选上询问相国翟璜,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出兵后,采用疲敌之策,进攻较慢,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乐羊就是五国伐齐统帅乐毅的祖先。
2.3外交上联合三晋
赵、魏、韩三家同出晋国,如果内耗,谁都无法发展,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魏文侯提出了联合发展策略,三家达成共识,联合发展。赵国的重心放在了北面,韩国的发展方向放在了郑国,灭亡了郑国,迁都郑国新郑;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魏文侯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深入秦国,陆续占领了陕西的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公元前408年,魏国完全占据了河西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魏国又占领了陕,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即位后仅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也去世了。魏国进入了魏武侯时代。
3.亢龙霸业魏武侯
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在位26年,开启了武力征伐的历史。
3.1大战不止
处于四战之地,就要尝一下四战的威力。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吴起大败秦军。
前391年,魏武侯号召三晋同盟攻楚,三晋联军大败楚军,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贿赂秦惠公偷袭韩国。
前390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协助韩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不分胜负。齐国率军攻打占领襄陵城。
前389年,秦国进攻魏国军事重镇阴晋。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前387年,公叔痤担任魏国相国,吴起担任河西郡守,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并向秦国腹进。
3.2吴起逃楚
吴起威望日高,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
公叔痤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
公叔痤说:“如何下手?”
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
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
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逊色于魏文侯。
吴起的离去是魏国重大损失,从此魏国少了著名战将。吴起入楚,在楚国变法,楚国由此变的强大。
3.3操纵诸侯
前386年,田和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向周安王讨封,魏武侯对周天子施压,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于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前383年,赵敬侯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但是连年征战使赵魏两国都没得到好处,反而让外国偷袭,于是三晋寻求再次联合。
前380年,田齐攻打燕国,三晋再次联合,大败齐军,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同年,中山复国。
前377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
前375年,魏武侯与楚军大战于榆关。
前373年,魏武侯乘齐国陈侯剡被弑,陈侯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
前372年魏国、卫国、鲁国出兵攻齐,赵国趁卫国国中空虚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3.4困龙之局
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为相,还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逃往楚国。至于礼贤下士,招引人才,则更无从谈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选人用人最终成了魏国的国策。
魏国在魏武侯时期如日中天,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经历了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也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4.一把好牌魏惠王
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51年。
魏惠王叫魏罃,罃(yīng)这个字不常见。魏罃出生时,正好着起了大火。这个火不是刘邦、朱元璋等出生时的假火,是真的着火。魏罃被人从大火里救出,于是就给他起名魏罃。这便是历史上很火的魏惠王,因他把国都迁到了大梁(开封),也称梁惠王。
4.1继位危局
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子缓,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公元前368年,魏国打败了韩、赵,保住了独立,三晋联盟破裂,魏国陷于孤立的境地。
自吴起逃到楚国后,在河西战场,秦献公屡次击败魏军。公元前364年,石门一战,魏军被秦军斩首6万,遭到了从来未有过的惨败。这次战役,震动了各国诸侯,秦国进入了战国七雄行列。
4.2迁都大梁
在魏惠王即位时,魏国已经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向北发展则是人烟稀少的黄土高原,而向西发展需要彻底消灭秦国,这对魏国来说不太现实。
魏国周边的大国齐国、赵国、楚国等都在崛起,对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齐国,成为魏国最大的威胁。魏国都城安邑距离中原较远,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也不利于争霸。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的安邑迁都河南的大梁(开封)。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以此和齐国、赵国、楚国等大国争霸。
魏惠王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居民约有三四十万,惟有齐国的都城临淄能与之媲美。魏惠王苦心经营,将大梁周边水系相连,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鸿沟。船只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大梁城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迁都大梁是对魏文侯西进战略的终结,减轻了秦国的压力。魏惠王迁都大梁使中原各国的竞争骤然加剧,将魏国彻底处于四战之地,大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又处于中原要冲,可以说是块是非之地。迁都大梁成就了富庶的魏国,也注定了魏国的结局。
4.3商鞅入秦
公元前364年,公叔痤又在少梁被秦国击败,还做了秦军的俘虏。秦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秦献公中身负重伤,并公元前362年去世。秦献公早年在魏受公叔痤的照顾很多,把公叔痤放了回去。
公叔痤归国后,魏惠王亲自来看望公叔痤,劝公叔痤好好养病,公叔痤整天躲在家里,没过多久就压抑地去世了。一次,魏惠王在探望时说:“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
公孙痤说:“我门下的公孙鞅。”
魏惠王听后说:“公孙鞅这样年轻,怎么能当国相呢?”
公孙痤说:“大王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免得他到其他的国家去,到时对魏国不利。”
魏惠王没有理睬。
等魏惠王走后,公孙鞅来看公叔痤。公叔痤觉得对不起公孙鞅,对他说:“我要惠王让你继任我的相位,他不听,要他杀你他没点头,你不如快点跑到其它国家去施展你的才华。”
公孙鞅听了,说:“既然惠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
公元前361年,公孙痤病死,大夫公子昂又一次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当丞相,魏惠王还是没有用他。
公孙鞅得知秦孝公求贤,于是在埋葬完公叔痤后,向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施著名的商鞅变法。
4.4重用庞涓
魏惠王特别留意军事指挥员的选拔,并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一批青年将领。庞涓是魏惠王最欣赏的将领,负责训练的武卒是魏国最精锐的。
在公叔痤战败的同时,庞涓却在对赵国的中取得了大胜。庞涓攻取了赵国的列人和肥,对邯郸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公孙痤兵败,魏国的河西郡危急,魏惠王急调庞涓率魏国最精锐的与秦军作战。
庞涓对河西的地形非常熟悉。要打击秦军,必须渡过黄河。他让魏军搭建浮桥,摆出从临晋渡河的架势。临晋靠近当时秦国的都城栎阳。秦军对庞涓的攻秦十分紧张。在看到调往临晋的秦军越来越多后,庞涓命令一部魏军佯过浮桥,与临晋魏军激战。庞涓亲率精锐魏军北上,从秦军防守薄弱的合阳渡河,向秦都栎阳进军。秦军虽然奋力与魏军作战,但还是被庞涓攻破了栎阳,河西又被魏国夺回去了。秦孝公被迫迁回秦旧都雍。
4.5与齐威王比宝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大王有什么宝物吗?”
威王心里明白,这是魏惠王要向自己夸耀国力了,于是便以退为进地说:”我没有。”
于是魏惠王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一颗。像齐国这样地大、人多、光兵车就有一万辆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
威王听了惠王的话,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你的宝是死的,我的宝是活的;你的宝会引出乱子我的宝能卫国安民;你的宝有价,而我的宝无价。”
魏惠王一听,大惑不解地问:“什么宝物如此厉害!”
威王说:“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我有能臣肦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
一席话使魏惠王惭羞难容,自认失败。
4.6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魏国于是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策略,带领主力在桂陵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围魏救韩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在马陵设伏射杀庞涓。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数十万,魏国最精锐的魏武卒全军覆没。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4.7霸业没落
前341年,魏国又受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前34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派商鞅率兵伐魏,魏国派公子卬将兵迎战。商鞅早年仕魏,与魏昂友善,因此决定利用这一关系,设计诱擒公子卬,以破魏军。他致书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魏昂认为可行,便前往赴会。商鞅事先埋伏了甲士,会盟饮酒时,使伏兵袭击,俘获公子卬。秦军随即发起攻击,大破魏军。魏国在与齐、秦的两次交战中,俱遭惨败,国力空虚,魏惠王极为恐惧,派使者献部分河西地,与秦求和。
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魏、齐接近,使齐停止了进攻,但秦国以魏为“腹心疾”,还是不断攻魏。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次年,秦军又攻占魏国的汾阴、皮氏、焦、曲沃等地。为了联合他国抗秦,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同年,他又与韩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前319年,魏惠王去世。
4.8魏惠王之失
魏惠王在位52年,文侯武侯两代雄主留下的变法遗产被其挥霍一空,曾经的第一大国在数十年内跌落神坛,变成人尽可欺的孱弱小国。魏惠王的失误总结为几点。
一是不懂联合。纵然三晋关系破裂,比起其他各国,关系还是可以修复的,还是可以联合的。魏惠王却想灭韩赵,被齐国钻了空子,两战而定乾坤。齐秦楚趁机夹击,四战之国名不虚传。
二是人才流失。魏惠王时代,世家大族及旧贵族重新掌控了官吏升迁以及任命的渠道,各级官员被各路贵族垄断,在魏国的他国士子眼见没有出头之日,纷纷离开魏国。与此同时,秦孝公为求东出,张榜求才,大批士子前往秦国,其中就有奠基秦国统一霸业的商鞅。
魏惠王有商鞅而不用,导致商鞅入秦,造就了第一强国秦国。有孙膑而迫害,导致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失败。张仪也是魏国人,压根就没有在魏国混的意思。魏惠王不会用人,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为他国所用,实属巨大失误。
三是毫无战略重点。东进中原当然好,那是个是非之地,盲目四战,毫无重点可言。魏惠王并没有将秦国当做大患,但是秦国把魏国作为第一战略敌人,励志将魏国打垮打残。这是魏惠王没有预料到的。
四是盲目尊大。这与同时期的齐威王比起来真是差远了。当然比齐威王孙子齐闵王强多了。
如果数一数断送祖宗基业的坑爹货,战国有三个,一个是魏惠王,一个是齐闵王,一个是楚怀王。其中结局最好的是魏惠王。论魏惠王的水平,在中国历代君主中强于胡亥、桓灵、刘禅、李煜、宋徽宗、明熹宗,但是比起他爹要差很多,比起他爷爷来真是差着十万八千里。魏惠王的水平,只能说是平庸。可是把他放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四战之地,手里摸着一把好牌,无奈却打的稀烂。以后历代魏国国君,都不行。以至于有网友这样评论:
秦国太穷,发展不起来怎么办?我大魏国送你商鞅。
河西之战,不好打怎么办?我大魏国送你公孙衍。
秦国要东出,怎么样才可以让六国不针对秦国?我大魏国送你张仪。
秦国想称霸,可是没有方略怎么办?我大魏国送你范睢。
秦国想扫六国一王天下,发现不知道该怎么打,怎么办?我大魏国送你魏瞭。。。
魏国与卫国并列,成了战国第一人才输出大国。岂不悲哉。
【四战之国;四战之国,打一准确数字,最佳回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