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陀讲的四圣谛是什么吗?
四圣谛:其一,无可逃避的是,苦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其二,苦的积聚源于对他物的执着以及无有止境的贪求,而这一切最终都将消散,又能依靠什么呢;其三,解脱的办法在于瞬间的思想转变,专注于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影响情绪,不因为自身得失而悲喜,如此才会知晓和谐与圆Y满;其四,友情与道德能够引导我们远离纷争,进而达至那伟大的真谛。
苦就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我们,像生病、遇到挫折等都是苦的体现。而这些苦往往源于我们对各种事物过度执着以及永Y不满足的欲Y望。然而,这些执着的东西终究会消失,我们也会变得无所适从。
要想从苦中解脱出来,关键在于能够突然转变思维。我们需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到不因为外在事物而过分喜悦或悲伤。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真Z正的快乐。
友谊和道德是引导我们远离各种冲突和矛盾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一种互相尊重、关爱和支持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人生的真谛。
友谊是一种宝贵的情感纽带,它能够让我们在困难时得D到支持和鼓励。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让我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时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友谊的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减少痛苦和困扰。
道德则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通过遵守道德准则,我们能够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道德的指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一种互信和互助的关系。
当我们将友谊和道德融入到生活中时,我们会发现人生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我们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而是能够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内在的快乐是持久的,不受外界条件的限X制。
总之,要想从苦中解脱出来,我们需要转变思维,关注内心世界,培养友谊和道德。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冲突和矛盾,体会到真Z正的快乐,并领悟到最深刻的人生真谛。让我们珍惜友谊,坚守道德,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温暖。在追求解脱与快乐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用行动诠释友谊与道德的力量,让人生绽放出绚丽光彩。
佛学中“四圣谛 、八正道、十二因缘”各是些什么?
它们分别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四个环节;八种认知方式;十二种运行模式。
首先,要弄明白这些概念,除了参阅古典佛经,还要从佛理上分析研究。
佛理,即是佛学的本质。
佛学到底是阐述什么的学问呢?
不管我们如何不甘心,佛学是关于“万物生灭”的学问,这是不可动摇的概念。
无论各种佛经中都涉及到这方面的阐述!
何为“万物生灭”?
即,万物“由因而生由果而灭”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万物“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运动变化过程。
而,佛学就是阐述对这些过程的认知和感悟。
所以,但凡涉及到佛学这些方面的阐述,就是关于“心经”的论述。
而,古文中,心=脑子脑力。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们不是关于心情、感知和心态的学问。
我们看到很多讲述佛学总是在“人心、人性、情感”等方面探讨。什么“苦、乐、悲、愁”,甚至于“天堂、地狱、鬼神、畜生”等等。如下图所示
这完全是对佛学的杜撰和扭曲。完全背离了佛理!
佛学中的“苦难”,指分析问题解决过程中“辛苦和艰难”,并非生活中苦难。
所以,要想弄明白关于“四圣谛 、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概念到底是阐述什么?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六道轮回”,指五观和意识共六种感知中的各种关系,以及与周围事物运动变化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感知与事物运动变化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才是一个个道。
也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称为“轮回”。也就是认知和客观规律法则之间的“轮流作用”。
道,古人道路的儿化音“道儿”,指事物运动变化“从起因走到结果”那一条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虚拟道路。
在道学中用“绳绳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来表达。
即,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
像那些把六道轮回解读成“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解读,完全就是扯淡!
对“万物生灭”的认知,又怎么可能仅仅依据这六个方面?
而“七道”指六识加潜意识。
“八正道”指七道再加“事物运动变化对认知的反作用”。
即,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认知“万物生灭”过程,即需要“耳鼻眼舌触”这五种感官的感知,在佛学中称“照见五蕴皆空”(空=事物运动变化起因);又需要“意识”的推演和演绎;还需要“潜意识”(直觉)的判断;并且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反馈”。
这八个方面的共同认知,才是对万物运动变化的全面认知。
可见,佛学是早期伟大的唯物主义科学研究的学问!
也难怪它能流传千古。
关于“十二因缘”,这里指“十二种事物运动变化的重要模式”。与《易经》中把自然规律法则分解成五种重要模式一个道理,称“天干五行”。
十二因缘,指:
1)纯物理运动:摆动、转动、振动、滚动、平移。五种;
2)纯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聚合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六种;
3)既有物理运动,又有化学反:体积增长和光合作用。一种。
合起来一共十二种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要模式。(这里也许与古代模式不同表达,但基本含义相同)它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分类方式。
也许,古天竺国时代分成:纺线织布、锄地割草等等分类。
但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人解读的“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
因为,古语中,无明,指对事物起因的探索发现。老死,指“万物生灭”中的结果出现。
即,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一个过程,有十二个环节。
其中:无=事物运动变化起因。无明=把起因弄明白。也就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的探索发现。
然而我们知道,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各种各样,怎么可能一定存在“十二个环节”?
一个航母的制造又何尝成千上万个环节。烤红薯可能就是三个环节。
可见,“十二缘分”不可能是目前人们理解的那样!
所谓“缘分”,指事物运动变化“由缘而兴、由分而终”的过程,“缘来而聚,缘尽而分”。其本质还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
这只是佛学用词造句的特殊情况而已!
最后,关于“四圣諦”,非常容易理解:
它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内因、动因(外因)、动果、结果”,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这才是“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的真谛。
四圣谛(佛教基本知识)
视频加载中...
为什么把四圣谛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所谓四圣谛,是指四个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指对世间的苦果的缘由进行说明;集谛是指对苦的根源是业与烦恼进行说明;灭谛是指对解脱与证果进行说明;道谛是指对离苦的道路进行说明。
只有佛陀才能够开释这四圣谛,而其他的人只能够追随佛陀的解说进行解说,甚至连辟支佛也只能够自己领悟,而不能够使用四圣谛对众生进行度化。
在佛陀以前是没有四圣谛的。其他圣者都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获得觉悟的。佛陀对四圣谛进行解说的目的,是要把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告诉给众生。众生的身心有各种各样的生死业和烦恼,这些就像各种心病一样,佛陀把这种病情以及病的根源告诉了众生,并且向众生展示了在病好之后所获得的愉悦,以及如何解除病痛的方法。
因为四圣谛是佛陀在悟道以后开始传授的最早的真理,而佛陀一生传授的内容就是知苦与灭苦,所以,也可以说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
【四谛【四真谛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