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因地制宜”
原标题:准确把握“因地制宜”
今年首次到团组,总再谈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四个字?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那么,传统产业算不算新质生产力?长久以来,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只有高科技、高精尖才够得上“新质”,传统则是“旧质”。一些地方把传统产业等同于“低端产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鼓励退出甚至强令退出;而对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概念则一拥而上,“只追热的,不追对的”,不看自身基础,什么火就搞什么,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开门见山,直指错误认识和观点,清晰表明了对传统产业的态度。毋庸置疑,低端产业确实存在,但不能与传统产业画等号;传统增长方式也确实存在,但不等于要摒弃传统产业。关键是要点燃科技创新引擎,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近年来,许多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老树开新花”,充分证明了“只有夕阳车间,没有夕阳产业”。
也就是说,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今年九项重点任务第一位。而在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工作十大任务首位,足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分量。
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没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就不能落地,经济的现代化就好比无源之水、之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需要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特别是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只有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去年,总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产业振兴展开重要论述:“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今年,总为各地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指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再次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令人深思。
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试图用一个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有所选择,才能有所作为、取得实效。因地制宜,强调的是立足实际,做好“特色”文章,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总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在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精准牵住牛鼻子”。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王庆峰)
来源:南方
学习进行时丨发展新质生产力,总强调“因地制宜”
新华网记者 王子晖
【学习进行时】3月5日,总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与您共同学习。
3月5日,总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再次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其中有四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因地制宜”。
总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总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
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总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谋划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强调,沿江省市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指出,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谈新型城镇化问题,总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结合江苏的条件和能力,总在这次代表团审议中“解剖麻雀”式地进行了讲解。
江苏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总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另一方面,江苏有“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区位优势明显。总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任在肩,唯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因地制宜’,这个词要好好琢磨”
潮新闻 记者 张亮
话题是“新质生产力”,是身居学术高峰的院士,一开口却说起眼镜、皮鞋、衣服这些寻常日用品。正在进行的全国浙江代表团小组审议中,全国、温州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的发言让人有些意外。
“皮鞋制造是老行当,也是温州的传统产业,但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我们对鞋子的研究还是小学生水平。”李校堃代表说,“人一身的重量都在鞋上,鞋子不合适,年长日久,就会引发关节炎等疾病;糖尿病人脚部溃疡,也跟鞋子的质量有关系。如果医学、材料学专家与生产企业更紧密地合作,可以研发出更适合消费者个性需求、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鞋子,这是一个大市场。”
回到主题,李校堃代表说,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总还强调“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温州来说,既要关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大力推动鞋子、眼镜、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事实上,这些年来,温州鞋企与科研机构合作,已经推出一系列富有科技含量的鞋子,比如走路不累的高跟鞋、穿着能跑的商务鞋。还有企业用上了3D智能量脚仪,顾客站上去,几十秒内就能得出足长、足宽、足弓高等数十项脚型数据,实现个性化定制。鞋企还与温医大骨科专家、运动力学专家、大数据专家合作,用特殊材料制作糖尿病人专用鞋,减少足部压力,畅通血液循环,防止病足溃疡发生,降低截肢的风险。
看大家听得入神,李校堃代表又说到温州眼镜产业。近年来,借助温医大眼科专业力量,温州打造了一个聚焦眼健康全产业链的“中国眼谷”,涉及眼视光装备、眼用材料、视觉光学等相关产业,吸引大批企业入驻。在“中国眼谷”,校企共同研发有特殊光学性能、符合视觉健康要求的眼镜,研制预防近视的特殊灯管;利用温医大基因药物学科人才优势,研发针对视神经修复、糖尿病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的生物新药。“中国眼谷”还为温州眼镜生产企业提供质量检测等服务,助力产品出口。
服装生产,同样是温州的老行当。李校堃代表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服装与可穿戴装备结合,有望变得更加“聪明”:比如,老人穿上智能服装,可以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得到远程护理诊断。
科技创新,让“旧皮鞋”走上宽广的新路,让“小眼镜”变身智慧大产业……生动的讲述,让与会代表纷纷点头。
“发展新质生产力,总说要‘因地制宜’,说得太好了。这个词,要好好琢磨。”李校堃代表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因地制宜什么意思生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