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将不国、国将不国出处

更新:07-18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不解释,一切交给时间

听过这样一句话:

走过半生,才知道,侃侃而谈是表象,默默无言才是人生常态。

年轻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情感告诉全世界,渴望被认同、希望被理解。

随着岁月的积淀,才发现,成长始于沉默,而学会如何沉默,才是强大的开始。

笑而不语,是一种成长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口若悬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炫耀的机会,或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

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炫耀总会有碰壁的时候,正所谓老子讲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思想家。

有一次他乘船远行,同船有一位书生,一路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

贝原益轩始终一言不发,静静倾听,既不打断、也不批评,甚至还不时还点头表示赞同。

不久,船靠岸了,按照惯例,船客临别时要通报自己的姓名。

书生这时才知道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一代大学问家。

书生忸怩地为自己的班门弄斧向贝原益轩道歉,而贝原益轩也不过是笑着拍拍这位书生的肩膀。

笑而不语的沉默,是褪去年少轻狂之后,内敛于心的睿智、从容有度的成长。

正如百源先生邵雍曾说“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既不高调于众,也不炫耀自己的成绩。

成长,就是在沉默里进步与爆发。

2003年,王宝强参加颁奖典礼的过程中去了一趟卫生间。

上完厕所洗手时,他并不知道水龙头是感应的,左拧右拧、甚至还拍了拍水龙头,就是没有出水。

旁边来来往往的有不少明星、工作人员,王宝强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这时,刘德华看到了王宝强的窘况,便不动声色地走过来。

轻轻地拿着王宝强的手往水龙头下一划,水出来了,也缓解了他的尴尬。

刘德华没有用一言一语便教会了王宝强,既没有嘲笑他的无知,更没有去打击他缺少见识。

强大的人,从来不需要踩着别人去显示自己的高度,更不需要贬低别人衬托自己的优秀。

笑而不语,方显“知”的境界。

看透不言、看淡不语,你的气度与洒脱自在沉默里。

痛而不言,是一种历练

蔡康永曾坦诚自己不止一次地崩溃,甚至在录制《奇葩说》节目中嚎啕大哭。

但他发现,好像别人在自己崩溃的时候也做不了什么,帮不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你崩溃的那一刻,只有自己最清楚。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里讲: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不怪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本来如此。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的崩溃、你的伤痛、以及那些天大的委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其实只是一个故事。

来自朋友的安慰“你要加油、坚强点”,虽然真心温暖,可是你的深夜痛哭、你的辗转反侧、你的苦痛交织,其他人都看不到,甚至激不起什么情绪的涟漪。

别人能够看到的只有结果,剩下的唯有自己独自熬过这个过程。

难走的路、难跨的沟,大张旗鼓地宣传人间不易,到头来依然逃不过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跨。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叫苦,就有人为你负重;

更不会因为你怕疼,就对你手下留情。

你说得越多越难过,你越难过越想说,到头来,只会再也走不出无穷尽地悲苦。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我们不需要把伤疤一次又一次地撕开给别人看,而是学着钝化自己的情绪,将心思投注于那一二分如意,活得更加通透。

藏起伤痛、咽下委屈,要记住:小孩子才会到处诉苦,成年人得学会自己扛。

多年以后,我们都会感谢当时那个痛而不言、苦而不语的自己。

因为正是这种不言说的沉默,才是历练滚烫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强大,从沉默开始

子禽问老师墨子:“多言有益乎?”

墨子回答说:“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的回答,着实精妙。

话说得多不多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时机分寸,说的话有没有价值。

沉默,远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韩非子·喻老》里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楚庄王刚管理朝政时沉迷酒色,三年不理朝政。

肱骨大臣伍参伤心不已,眼看着国将不国,于是向楚庄王讲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五色大鸟落在楚国的高阜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请大王猜猜看,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半年后,楚庄王一番暴风骤雨般的整顿和改革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罢淫乐、立贤妻、杀奸佞、提能人,最终打败齐国、战胜晋军,完成楚国称霸的大业。

成语“一鸣惊人”便来源于此。

楚庄王年少即位,内忧外患,即便他再想飞的更高更远,也不得不蛰伏下来,蓄积力量、谋定而后动。

他的沉默是积淀,是时机到来时的厚积薄发。

正如黎明前的沉寂,是为了拂晓时朝阳的冉冉升起在做力量的蓄积。

在社会中,“键盘侠”和“打嘴炮”的人比比皆是,默默苦干、厚积薄发的人少。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沉默寡言一些吧,为人别太过高调,就默默地努力,在低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尼采曾说: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沉默,不是对世事妥协、对命运怯懦,是要学着豁达面对人生起伏,笑而不语、痛而不言。

沉默,远不是浅显的无话,而是要在沉默中,忍受孤独、默默积淀,蓄势待发。

沉默的力量,是面对质疑时有力的回击,是面对困苦时无语的刚毅,更是能让自己远离世间纷扰,专注于思索与酝酿。

学会沉默,最是成熟。而你的沉默,终有回响。

作者:京博国学 |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这个世界会好吗?

傅北宸/文 手中这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起码有两个难得。

它是美国艾恺(Guy S.Alitto)博士在1980年代初期对梁漱溟的访问纪——其实就是一个录音访谈的文字版。难得的是,这是原始版,几乎未经编辑裁剪,连续且饰,这种纯对话没有机锋性,属于童叟无欺的“现挂”,不装不改落子无悔,使每个读者都能有其身在侧的亲切;更难得的,受访者梁漱溟是中国儒释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访谈者却是一个外国人。与其他国外人士对国人的访谈不同的是,艾恺本人精通中文,对中国历史典故、古文及现代口语异常纯熟,全部对话流畅自然,全然没有一般访谈中浓烈的书面感。全书都是对话形式,场景逼真。双方都是高手,一个是对访谈对象的研究精深,一个是访谈对象本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看到的这个版本是三联书店2015年8月的,之前东方(2006年)和外研社(2010年)都出版过此书,也都是用的这个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个极具哲学况味的命题,这本书之所以卖得还不错,从一个不了解梁漱溟的普通买书人的角度,这个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几乎就完全不能拒绝。书名的命名者就是艾恺本人,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对应的英文是“Has Man a Future?”直译出来的意思是:人有未来吗?——无论中外人等,这种问题都是在人性层面的棒喝,人类是无法抵御这样的黑洞的,因为它击中人性。艾氏的书名能如此切中肯綮,说明他了然这种人类共情,同时也说明他具备打通中西的学术功力。

这个名字是一句话,一个问句,同时也是一段公案。

此语并非艾恺也并非梁漱溟所创,而是梁漱溟父亲的遗言。梁氏的父亲梁巨川是晚清遗老,在民国七年十一月初十投净业湖自尽,彼时刚过大雪节气两天,离他68岁生日还有三天。在自尽前三天的那个清晨,他问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身为北大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天问是梁巨川留给儿子的最后的话。在遗书中,梁巨川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尽管他这份表明无疑昭示他就是爱这个世界,后人还是以为他是爱清朝,他的死是殉清,甚至清末帝溥仪也这么认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不无揶揄地说“著名的绰号梁疯子的梁巨川,不惜投到北京积水潭的水坑里,用一条性命和泡过水的‘遗折’,换了一个‘贞端’的谥法。”

大清固然不值得殉,但时令在彼也毕竟是个参照,梁巨川殉的乃是他自己的“道”,这是对自己心中的世界终极真理的执着。在他的殡仪上,有一副不知具名的挽联说“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用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对中国古典士大夫的这句“这个世界会好吗?”做出了终极诠释。

这样看来,这句天问的书名,链接了梁氏父子所处的两个朝代,既隐喻了梁漱溟事业的其来有自,又隐喻了子承父业——都对这方红尘世界有着莲花般若般的慈悲,非深知深会者所不能道。一个外国人,何以对中国对梁漱溟有着如此深的了然神会呢?艾恺自己说:“我只能总结,身处天涯海角的我们能有幸见面,实在是命运的安排。”

艾恺博士是意大利人,后来辗转到美国定居生活,现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部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副教授。他在芝大是有终身教职的,穷其一生所研究的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他的芝大个人简介中,探究的具体领域甚至大都和梁漱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村、县和地区层面的地方史(山东邹平县、河南西南部的皖西地区)——而这些地方都是梁氏主要的工作和活动地域;家族史(桂林的梁氏家族)——桂林梁氏就是梁漱溟的郡望……艾恺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化,而梁漱溟就是研究的抓手。艾恺的博士论文《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 2nd ed.》(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性困境),经成书出版后,在美国亚洲研究学术界和华人知识界形成一股关注中国的热潮。这也是他和梁漱溟能直接面对面而形成本书的缘起。

有意思的,在一个从学生的学习到学者的研究过程中,艾恺是怎么从的环境挣脱出来,把目光投向亚洲的中国,又是怎么遍历了中国几千年浩繁的人事,聚焦到梁漱溟身上呢?因缘自然千丝万缕,但仅从方法论上说,似乎是注定的。

好史是一切的基础,艾恺好史。大学时代学习的历史课程都是西方史,诸如德、法、西班牙史等,学习中确定自己毕业后继续就读史学研究所,巧的是这时美国历史老师恰好建议他“向东看”——大道归一,这跟的圣训极其吻合(“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本•阿底(言行录))。于是,他就把所有能找到的亚洲历史读物都看了一遍,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看后自然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背景,而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自然就凸显出一个问题:人类有记录的文明中,有一个奇怪处——每个文明或国家都有经致命性变革或断裂后的格局更张自尊灭失,唯独中国没有,且数千年连续到现在——一个是百折不挠极具稳定性,二是薪尽火传极具持续性,而这其中任何一性在世界都是唯一的,遑论两性俱备?

而无限放大中国史,即使是其中一个molecule式的小细分也璀璨无匹,比如科举制度——“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直至美国独立和法国为止,都是由一个世袭的武士阶层所统治,并常由教士/神职阶层辅助,但该神职阶层臣属于武士阶层。中国则大异其趣,这群非世袭的、依靠学识而非军事或武力获致权力的群体,早早引起我内心的疑问与好奇,并至少在我早期的阅读经验中无法求解。”

学问追究的是以所见而见无所见,是一种另眼。艾恺的另眼张开,发现了中国,并确定以中国史作为毕生学术追求,但这还需要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的寻找则是锱铢米粒般的偶然。

写作周谷城批判运动的硕士论文时,艾恺第一次看到梁漱溟的名字,而后,在哈佛大学为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的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撰写专题论文时再次看到——当时如见故人,同时有了审视的惊讶,确切地说是震惊——“这样一位具备思想和道德天赋的人竟被历史研究所完全忽略!”何谓“完全”?据当时艾恺所能搜集的资料——研究所需资料篇目都是海量,而落实在论文上则浓缩之至,所谓“十万分之一”——梁漱溟只存在于区区两篇论文之中,且还是一笔带过。

艾恺激赏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但发现无人研究;中国乡村建设,梁漱溟是惟一的高级知识分子,但研究领域却偏偏躲开了;梁氏其他身份如民盟的创立者、国共和谈调停人、《光明报》创始人以及他和陈独秀毛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均无人问津。即使从大轮廓讲,“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见一致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的立场?为什么没有更多像梁漱溟这样的人物?”这些也都是空白。问题所集,空白所在,即是学问津逮。基于此,艾恺锁定了梁漱溟并研究至今。

梁漱溟是佛教徒,或者说他的理念是“儒为体,佛为用”的。艾恺从中外的比较中发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迥异于的,就现代学术规范(西方制订)而言,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儒家同时又是马列信徒。而恰恰,能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梁漱溟就可作为代表。

汉书·叙传下》给纯儒下过的定义是:“谠言访对,为世纯儒。”意思是正言直语、不曲不阿就是纯儒,也就是纯粹的儒家。在会晤梁漱溟之前,艾恺对梁氏的定义就有纯儒的意思,而晤面之后,这个印象就升格为圣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殒身不恤,非但思想而且践行。而事实上,梁漱溟只承认自己是佛教徒,佛教徒并不是世俗眼中的暮鼓晨钟皓首穷经,相反,他不仅要修,更重要的还在于实修,即所谓的“行”,修行各异是远算不得佛家弟子的——这和儒家特别是大儒王阳明派主张的“知与行”理法互通。人都是以自身为尺度的,故而梁氏对蒋介石也好,对康有为也好,都是不认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一点信义没有,说话不算话”,就是“一方面尽说假话,一方面自高自大,简直可以说要不得”。一行有亏而万行湮弊,始终如一才算本来。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梁漱溟 [美]艾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金庸《天龙八部》中,大理皇帝有避位为僧的传承,典型的如段正明。但这在梁漱溟看来,是小乘,算不得大乘佛徒的。佛修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为自身,强调出世,避位为僧就是出世的一种,佛家所谓“自了汉”;大乘则为众生,强调入世,“普度众生”就是说的大乘。相对的,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孟子总结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学派即相当于佛家的“自了汉”,最典型的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而相对的墨家则“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这两种旗帜鲜明的主张对比就能明显看出,杨、墨分野与大小乘相类。这既说明中国文化中儒、释的融合有其必然性,也说明要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纯粹分开哪个是儒家哪个是佛家是徒劳的。梁漱溟说自己行的是菩萨道,“不舍众生,不住涅槃”,而菩萨道就是大乘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就是大乘,她体现的就是和众生打成一片,而从梁氏所述所为看,他终其一生心行合一。

梁漱溟的行述,不难见到这种心行合一。这可以说是纯粹的实事求是,而这个实事求是,却高于这个词语本身的蕴含。一般意义上,实事求是是建立在西方科学定义上的,换言之,不符合西方科学的,则被否认。梁漱溟则始终遵循“眼处心生”,不惟上,不惟妄,这是极为难得的,他之外的人根本无法做到。

从民国到,梁漱溟所经的在一般人眼中都是惊涛骇浪,但他本人都是一句“没什么”,几乎对一切都清心寡欲。对世风的剧变,他认为总还是好的,“事情发展到今天,自然如此。这个不足怪,也不必责备。实际上,可以说是动摇不了根本。”对辱骂、叱责和抄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愉快”;对耳口鼻舌身意都无可无不可,只投身于谋求世界问题的解决,舍此无他。像一只比特犬,只管合口去咬,本身没有痛感细胞,无论何种遍体鳞伤都浑然不觉,无意成猛士而自有一种威风凛凛。典型的,艾恺用记者式诱导问他,如果他现在到他父亲投湖自尽的地方,会有什么感慨,他也坦然说“也没有什么。我要说的一句话……我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他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轻,没有什么重大的问题,什么都没有什么。”……这些应该不是一句“不在乎”所涵盖的了的,而是类似《倚天屠龙记》里九阳真经所说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本身就是修行极高的表现。

建国初期,梁漱溟是第四届全国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常委,学者丁东和邢小群曾判定说,他在参政议政上至少有四次发言可以载入史册,这里仅举一例。

1974年2月22日、25日在学习组,梁漱溟发言说“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孔子?……孔子本人已不会说话,不会申诉,大权操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来判断。……(如果因为我们)不负责、考虑太少而抬高了他,或贬低了他,这与孔子倒无损,与我们则不好……没有尽到责任。……我的看法是,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孔子是接受了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

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全国上下批林批孔。这种大道直行谠言无忌,是只人单枪迎面千军万马,是几乎所有人都不能做到的,这就是有大勇,在知行合一上的大勇,就是大智慧的一种。大智慧并非“大事不糊涂”,它没有大小之分,比如他对佛家生命轮回“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细节描述说:“人不是就是这一生,人是从很远的流传下来的……死亡不会断灭,不像有些个人就以为死了就完了,没有这个事情。”那说此话的背景是什么呢?无论是他说这话还是一直到现在,都是西方科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什么是大行其道?就是非其所说即为封建迷信,即为异端。但梁漱溟认为对,证到正确就说了就做了,异端不异端,才不关他的事。

对于自己,梁漱溟的定位既是佛家的也是儒家的,“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我……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我的程度只是这么一个程度。”

刘振起:“在毛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油画《光明在前——七大》(李前 作)】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诞辰129周年】

“在毛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稍有常识的人,都是不陌生的。对,她是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会场的会标。1945年4月23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幅会标就醒目的悬于会场的正上方。

【七大会场】

我去延安瞻仰圣迹时,曾站在会场居中的位置,凝视过这会标。说来神奇,你凝视着会标,环视着会场,凝视着,环视着,就仿佛置于了那当时的氛围中,周围就是那些叱咤风云的人,他们专注地听着报告,兴奋地交谈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胜利的希望,意气风发,事业在心。突然的意识,这会标不就是这会议的灵魂吗?是的,是会议的灵魂!我以为,倘若没有这灵魂,这会议显然黯然失色的。

这会标,是中国24年的历史所凝结成的真理。中国人在血的教训中,认识到了毛的伟大,认为“毛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家和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是天才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人类这一最高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并为灾难深重的中国民族与中国指出了达到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毛道路。”(刘少奇1945年5月在七大上所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这会标,是中国24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最大共识。“就是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有了自己伟大领袖的党。这个领袖,就是我们党和现代中国的组织者与者——毛。”“他之成为我们党和中国民族与中国的领袖,正是我们全党和全国广大所审慎选择的结果。”(同上)中国人认识到,毛的胆略智慧、才能和见识,是任何人所不能及的,因而他的地位和作用是党内别的无法替代的。一致认识到:走毛指出的路,事业就前进;照毛思想去做,就不断胜利。这样,全党就自觉地聚拢在了毛的旗帜下。

作为今天的我们,真要感谢我们那些先辈们,正是他们的共识,“在毛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我们才有了新中国的开国,才有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正如全国著名专家陈晋说的,“毛时代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

历史,总要按照自己的法则作出判断。

过去的历史已经证明:高举起毛的旗帜,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困苦,我们就能所向披靡,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未来的历史还将证明:毛的旗帜丢不得。丢了这面旗帜,中华民族就会灾难重生,国将不国,任人宰割。

历史也已告诫世人,不要试图挑战毛。

毛,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伟人。他的伟业,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远见卓识,他的胆魄智慧,他的意志豪气,他的学识才干,他的通古博今,他的融会贯通,他的世事洞明,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毛是人文境界最高的人,代表着的真理,象征着正义、公平、平等和美好。

任何想挑战毛的人,都将身败名裂。曾几何时,还乡团们何等的嚣张,又是编造舆论,又是大兴土木,结果只是落下几点笑柄的记号。

也不要试图淡化毛,任何的淡化企图都是徒劳的。

韶山发布的统计数字,近10年来,每年到韶山瞻仰毛的人多达2100多万人,每年毛诞辰这天,为他庆生、守岁的人,达到20到30万人。你如到过现场,你一定感受过那由衷的宏大而深沉的敬仰脉流。那是自发的,是花钱买都买不来的,那是对毛的信仰,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崇高信仰。

陈晋说:“如果超越缭乱障眼的生存枝丫,剥开变乱浮躁的精神氛围,静心贴近我们时代的深处,你不难感受到,毛依然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现实中的人。”

是的。毛穿越了历史之门,就鲜活生动地生活在我们中间。

如果你是个看微信的人,你定会无时不在地看到毛,说不上是哪类的人,老年人、青年人、大中小学生,也说不上是什么职业的人,上班者、打工者、无业者,什么人都有,他们读他的著作,唱歌颂他的歌曲,研习他的书法,咏诵他的诗词,讲述他的丰功伟业,听他的声音,看他的影像,同他一起喜怒哀乐,同他一起奋进前行,年复年,日复日,他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出了个毛,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幸运。

奋进新时代,让我们“在毛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注:本文学习参考了陈晋的著作《读毛札记》】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后勤学院教授、博导,《毛精神》作者,中国红色管理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力专委会专家,中国动画工程促进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泰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国将不国、国将不国出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一篇:国旗的故事-国旗的故事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