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边捡到龙王坛城—在海边捡到龙王坛城水晶球

更新:07-19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隐藏在县城小胡同里的红城感恩寺,居然有这么多惊喜?!

在狭长地图板块的甘肃省,在河西走廊的最东门户,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它就是红城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俗称大佛寺,是一座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据寺内明嘉靖四年《敕赐感恩寺碑记》载,该寺为鲁土司五世鲁麟所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弘治八年(1495年)竣工,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为连城鲁土司的附寺。该寺建成后上书朝廷,明孝宗弘治帝为表彰连城鲁土司世守西陲、保境安民的忠贞,敕赐“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山门

鲁土司?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系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毫无置疑他是元朝宗室,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正。元至正二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攻打大都时元顺帝出逃,脱欢由于跟随不及被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兰州的连城为一世土司。

脱欢执政时正是明初残元势力盘踞西北,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之际,加之西北少数民族屡屡起事,时局非常动荡不安。他因熟悉残元势力情况,英勇作战,为明王朝安定西陲立下了卓越战功。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又屡建战功,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自此世代土司便以鲁为姓,后代也娶了汉族女儿,鲁土司自此正式融入了汉族生活,而红城感恩寺,也就成为蒙汉族文化融合的代表。

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

01

丝路古镇名刹:感恩寺建筑详解!

感恩寺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19.3米,占地面积约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主体建筑山门、碑亭、垂花门、力士殿、天王殿、护法殿、菩萨殿、大雄宝殿等沿中轴对称分布,布局严谨,保存完整。

感恩寺鸟瞰图

山门

走马板

山门,为四柱三楹式结构牌坊门,悬山正脊青铜板瓦顶建筑,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由连城十七世土司鲁如皋主持添建,明间走马板上书有“慈被无疆”四个大字,并题有对联。山门脊顶有轮螺伞盖花罐鱼长佛家八宝砖雕,即、宝伞、金鱼(双鱼)、宝瓶(罐)、莲花、法螺、盘长、白盖。

碑亭

碑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正面、背面均安置实踏门,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歇山正脊青铜板瓦顶。

《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

室内有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立的《敕赐感恩寺碑记》石碑。碑首正面镌刻柳叶篆书“敕赐”二字,文字左右各一条浮雕龙,龙首向上,姿态对称,共戏一珠。碑首反面亦为二龙戏珠图案,龙首向下。刻有小篆“感恩寺碑记”,篆字为六世土司鲁经长子鲁瞻所书。碑身两面均有阴刻碑文,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文,汉文内容由五世土司鲁麟撰书,六世土司鲁经书丹。

石碑背面藏文内容分三栏雕刻,内容与汉文部分不同。右侧主要描述鲁土司的官职擢升及对佛法的崇信事迹。中间部分主要讲述了佛教简史,包括古印度佛教史、佛教向中原的传播过程等,最后几句是祈祷性祝词。左侧记述了鲁土司家族来历和供养功德。这块汉藏文碑是永登乃至河西地区难得的有明确纪年的明代碑刻,十分珍贵。

力士殿

力士殿匾额

力士殿又叫哼哈二将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悬门正脊青铜板瓦顶。此殿为明代弘治年间建寺时的原建筑。正门上方挂有“大明”匾额,是寺内现存的唯一明代匾额,此匾上方字样原为“大清”,1982年寺内维修时,原“大清”匾额脱落,露出隐于下面的“大明”匾额。

哼哈二将

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东为赤轮,俗称哈哈、水。西为密迹金刚,俗称哼哼,火。塑像高大,体魄雄伟,于1986年进行过修补。

《六道轮回图》局部

《菩萨三十二应图》局部

东西两山墙和北墙上原有壁画,现存两幅,为明弘治六年(1493)绘制的《六道轮回图》和《菩萨三十二应图》。《六道轮回图》是依照明代甘南藏族高僧班丹札释大智法王的京刻版所绘。两侧各具互相对应的大段的汉藏文题记,内容为轮回图所依原典和此图像源流等。生死轮以堆金形式画出,边缘分外中内三圈。外圈划分为12格,是表现佛教十二因缘的缘起链图像,现存七格。

壁画题记的最后部分:“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新正吉日,大隆善寺灌顶净觉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释巴藏卜谨志。时弘治六年岁在癸丑孟秋上吉日,谨依京版印图画录。”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绝版京刻版佛传故事图,弥足珍贵。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平面呈长方形,正面背面均安置六抹隔扇,青砖墙体,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单檐歇山殿顶建筑。

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

殿内塑有四大天王,通高约2米,宽约1.3米,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四大金刚”,为二十诸天中的四大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殿内西侧依次为持龙蛇的西方广目天王和执伞幢的北方多闻天王,殿内东侧为持剑的南方增长天王和怀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这些塑像虽经过整修,但大体上仍维持了明中期风格。此外,殿内悬塑有八个小金刚,皆为四大天王副将,手持八般兵器,骑着八种颜色的骏马,马蹄腾于祥云之上。

护法殿

护法殿为大雄宝殿东配殿,结构形似四角亭,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平面呈正方形,檐下施单翘单昂三踩斗拱。

护法殿造像

殿内塑有八尊佛教造像,均为护法忿怒尊,头戴五叶花冠,面部肌肉生动写实,结实有力,作狰狞恐怖之状,遍身金漆涂饰的宝钏和璎珞,虽经历次维修,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明中期十五世纪流行的风格样式。

护法神大威德金刚

大殿正中主供护法神大威德金刚,此尊大威德为五面三十四臂18足,主面为牛头,最上为黄色文殊面,大威德金刚为文殊菩萨忿怒像。主尊左右两侧均为大黑天,分别为二臂、四臂大黑天,大黑天梵文为玛哈嘎拉或摩诃迦罗。殿北侧供奉两尊神像:曲甲护法、贡布护法和骡子天王;南侧毗沙门、阎魔王等。

菩萨殿

与护法殿正对着的是菩萨殿,菩萨殿为大雄宝殿西配殿,此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深广各一间。正中主供菩萨像三尊,身后有三组相接的华丽背光,具有比较典型的明代早期风格。正中主尊二臂,双手于腿上作禅定印,无法器。左侧尊像三面六臂,主臂当胸交叉各持铃柞,上臂皆上举,左持花右持铺刀,下臂前伸,左持箭右持弓。右侧尊像四臂一面,上二臂上举,左手持花右手持念珠;下二臂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与愿印。

菩萨殿

从右往左为狮子吼观音、绿度母、鹰嘴菩萨

四臂象鼻天

主尊左右两侧砌台上亦分别供奉三尊塑像,左边从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跏趺坐,左手施与愿印,手心现智慧眼,当是白度母。第三尊为四臂象鼻天。右边由里向外第一尊为狮子吼观音,第二尊半跏趺坐,与其相对的白度母形式相近,只掌中无眼,当为绿度母。第三尊颇为奇特,为二臂全跏趺坐,面部有咏,人称鹰嘴菩萨。

壁画为西方极乐净土变

感恩寺菩萨殿南墙壁画为西方极乐净土变,其所依据的经典为著名的“净土三部经”。此幅壁画主体部分的三尊,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众多的佛和菩萨簇拥,主尊阿弥陀佛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现红色身相,顶珠饰严,面容安详恬静,略露微笑。身披堆金镶边袭装,内衬中衣为绿色底,上绣金边莲花图案,衣襟装饰缠枝莲纹样,双手托钵结禅定印。其身后具金底边缘的头光和身光,头光边缘为堆粉沥金而成的灵芝纹,身光边缘为堆金火焰纹,风格样式脱胎于14—15世纪常见的藏式火焰画法。

供养人画像

靠近门的地方绘有供养人画像,壁面已经残破,人物依稀可辨,总计有四人。最右边的人物是一个正面像的中年男性,身穿典型的明代官员服饰。其左面为一位贵妇形象,夫人身后,立有二侍者。经专家研究认为,这可能是鲁麟及其夫人画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名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大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青铜瓦屋顶,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殿内布局体现出藏传佛教殿堂的特点,殿内4根立柱位于四隅,四周为转经廊,呈前殿后廊的模式。

大雄宝殿殿内场景

三世佛

背光特写

殿堂内主供金漆竖三世佛,主尊为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左侧为作转印的未来佛弥勒佛,右侧为右手禅定托钵左手作说法印的过去佛燃灯佛。三尊全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极具庄严之相。背有精致华美的金漆背光,其有金翅鸟,造型生动,足踏两侧龙女,作展翼欲飞之势,两侧为摩揭鱼。

十一面六臂观音像和菩萨坐像

三世佛两侧各有一尊十一面六臂观音像,左右两侧列坐像八大菩萨,塑造手法与装饰风格一致。众菩萨均足踏仰覆莲台,头戴五叶宝冠,中间冠叶上部插饰摩尼宝。

菩萨背后是悬塑岩山

转经廊自西向东有悬塑岩山,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西游记》故事彩塑群像,中下层为诸佛、本尊、菩萨、佛母、罗汉和高僧等78尊泥塑彩装塑像,内容丰富。

天花板藻井和坛城

坛城

大殿正中天花板上有藻井一幅,坛城60幅,回廊中有坛城56幅。这些画都是明代早期典型的藏传佛教画,寓意丰富。

02

这么多精美拱眼壁画!

天王殿匾额旁的拱眼壁画

早期古建筑中,由于斗拱结构硕大,两个斗拱之间会有一块空白处,这就是拱眼壁,而拱眼壁画就是拱眼壁上绘制的壁画,空间虽小,但是壁画都十分精美。红城感恩寺足足有284幅拱眼壁画!从碑亭到大雄宝殿,每个殿的拱眼都有壁画!

只有碑亭拱眼壁彩画为后世重绘,已难见旧貌。现在的拱眼部分彩画是蓝扎体梵文六字真言。

碑亭拱眼壁画

力士殿大殿内外斗拱间壁面绘有汉传佛教二十六诸天和十忿怒明王形象,具有比较典型的汉地艺术风格,每幅壁面均配有双线方框尊神名号榜题。

力士殿拱眼壁画

天王殿外拱眼为十六供养天女以及其他供养神祇,内拱眼以黄财神和八大龙王为主,还有般若佛母、文殊菩萨等。

天王殿外拱眼壁画

天王殿内拱眼黄财神壁画

菩萨殿外拱眼彩绘保存状况很差,褪色严重,从目前所存图像来看为忿怒尊神,均为二臂左展姿,左手当胸持血钵,右手上扬持各式法器。疑为某种“十忿怒尊”的组合。

内拱眼彩绘为藏式度母救八难,保存十分完好。菩萨殿内拱眼的度母救八难分作两组,一组是白度母救八难,一组是绿度母救八难。每幅壁面构图相近均为样式一样的舒坐菩萨装度母像,一手抚身侧做礼敬状的童子,童子身旁情节不一,有非人、火、贼、狮子 、象等。

菩萨殿内拱眼壁画度母救八难

护法殿内拱眼壁画保存完好,殿外拱眼壁画残损严重,严重褪色,尚能依稀可见。内拱眼壁画题材有上师、成就者、狮面佛母、金刚总持,这种组合很明显是在表现由本初佛金刚总持而下的教法传承。这在十六世纪及其以前的唐卡中十分常见。

护法殿内拱眼壁画

从左向右依次为成就者、狮面佛母、金刚总持、成就者

大雄宝殿内外各梁拱眼均有尊神彩绘,总计184面,有宝生佛、毗卢佛、金刚萨埵、十忿怒尊、三十五忏悔佛等,尊神彩绘均为坐像。

大雄宝殿内拱眼壁画

总的来说,这些拱眼壁画有汉传佛教的题材,也有藏传佛教的内容,体现了汉藏佛教艺术的融合,非常珍贵。

03

西游记悬塑之谜

到底是不是明代的?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在大雄宝殿悬塑岩山顶端有《西游记》悬塑,这可是感恩寺一绝,因为故事情节非常齐全,就像一部完整的立体动画,水帘洞、花果山、大闹天宫、蟠桃会、西天取经、法门寺、流沙河、通天河……有人说这是明代雕塑,还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了80年!真的是这样的吗?

《西游记》悬塑

其实根本不是明代雕塑,这纯粹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创作。《永登县志(1997)》基本准确地记述了感恩寺塑像的保存情况:“力士殿塑像为原塑,其它殿内塑像皆为1985年至1989年,由寺管会集资修复”。

1983年,常天平跟随师父戚永武初至感恩寺,应邀修复大雄宝殿内佛池内的三世佛。当时原有佛像破损严重,几乎等于重塑。尤其是大雄宝殿的八大菩萨,现在的八大菩萨是坐姿,而60年代的老照片上是立姿。

老照片上的八大菩萨

现在的八大菩萨

常天平一行人修复完大雄宝殿的塑像后,寺院喇嘛向常天平说了在岩山上塑造西游记故事小像的意愿。而岩山上本来没有塑造过西游记。于是,常天平欣然允诺,找来绣像本《西游记》等连环画作参考,和三个徒弟一气完成了1500余身的西游记故事群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传成了明代塑像,也是一场乌龙。

站在古寺门口,看历史烟云摇曳在六百年前,鲁土司把藏汉血液浓缩在一座古寺的时间里,庙宇的飞檐像张开的翅膀,脚下,则是古时守护兰州保境安民的历史见证。

海北·云上非遗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卑羌海”“鲜水海”。藏族称“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蒙古族称“库库淖尔”,意为“蓝色的海”。

「龙王坛城」

青海湖祭海,是青海湖地区人们祈祝自然和谐与美好愿望的民俗活动。青海湖祭海活动最早记载是殷墟甲骨文卡辞中“燎祭西王母”之语。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封西海水神为“广润公”,并遣使臣祭海。宋庆历元年(1041年)二月,仁宗又加封西海神为“通神广润王”。这种封诏和祭祀都在郊区举行,谓“遥祭”。其意在作为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的一种象征性仪式。据《元史》载:“元宪宗四年(1254年)秋,会诸王与库库诺尔之西,乃于日月山;会各王公在青海湖东日月山会盟,祭海于库库诺尔。”这是封建统治者祭海的最早记录。

「龙王唐卡」

在青海湖滨举行大规模的祭海活动,起源于雍正年间。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奋威岳钟琪督师进击罗布藏丹津,在海北境内击败阿喇布坦鄂木布,追奔一昼夜,至伊克哈尔吉河,人马渴甚,求水不得,岳钟琪命令掘地寻水,以获得泉水,便以“青海神显灵,奏闻朝廷。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遣官至海边以蒙、藏、汉三种文字立“青海之神”石碑致祭,并筑碑亭。这块祭海石碑高150厘米,宽74厘米,厚14.5厘米。碑的正面自左向右为蒙古、满、汉文三行、三体双色阴刻竖文,汉字为“灵显青海之神”,满文、蒙古文均同此意

「制作贡品」

回溯过往,时代的记忆

乾隆三年(1773年),礼部奉敕按照名山大川例,清廷在海晏克图垭豁立“筑碑亭”,规定每岁秋间(农历七月十五)以祭四渎之典礼祭青海湖,遣钦差大臣召集蒙古王公、扎萨克至海滨祭海,同时举行会盟。清廷还明文规定,蒙古诸部首领不得私行祭海,必须在清朝钦差大臣主持下进行。各扎萨克、王公、贝勒等必亲自参加,无故不到者罚俸三年。尔后相沿成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清廷遣钦差大臣召集青海蒙古各札萨克、王公等,至青海湖海滨致祭。

祭海时,其仪式主要有奏乐、鸣炮、三鞠躬、诵读祭文等。由钦差臣或派来专人主祭,各蒙旗札萨克、王公等陪祭。仪式是以三牲,香烛、帛为供,上香读祝(祭文),行三献礼。祭毕,将十余只活羊及其它供品投入湖中,当晚参加典礼的各札萨克,王公们争相抢割献祭的牛羊,俗谓“抢宴”;随后齐集于东科尔寺举行宴会,名为“赐宴”。接着在钦差大臣或派来专人监视下举行会盟,宣布政令。再将一年中各旗中发生的纠纷,当面质对清楚,由钦差或专人评断处理,并预定次年各旗朝贡、觐见等事项。最后分发朝廷或赏赂的物品,各归牧地。

嘉庆九年(1804年),因碑亭被毁,碑移至今共和县倒淌河察汉托罗亥,遂改在此地祭海。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清朝仍然派钦差大臣主祭,各王公陪祭,同年陕西总督纳彦成修筑察(今共和倒淌河乡镇,并置兵戍守),环湖藏族群众也来参加祭海活动。道光十二年(1832年)西宁办事大臣恒敬,在察北群科加拉建海神庙,正殿外立牌坊,上书“青海胜景”,内供“灵显宣威青海之神位”,并树立《修建海神庙碑记》。公元1909年至1912年间,祭海典礼一度中断。

「祈福」

清代祭海祭文其程式为:“惟神位协坎,惟法符兑泽。鲸波万顷,萦回环昧谷之乡。费时浪千里,衍溢被流沙之城。属幅员之绵亘,编艺桑麻。沂潮沙之往来,周兹坟壤。囊以天戈奋勇,以后效灵,涌泉惊疏勒之奇,饮马届元冥之候,爱从显号,式捎丰碑。月关眷乃神功,贻兹美报。浦濡布涧,祷祈既洽于舆情;芬苾荐诚,望秩宜归于祀典。抵申秋享,特诏祠官。於戏,配殷祀于渎宗,具助隆文之备;助资生于边缴,永征灵规之长。格奉明涩,尚其来格。”

1913年(民国二年),北洋青海办事长官廉新和西宁总兵马麒主持祭煨桑祈福海;1927年(民国十六年),甘肃省刘郁芬为安定甘边宁海地区的统治,派甘肃省教育厅厅长马鹤天主持祭海(当时青海隶属甘肃省);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国民总务处处长陈进修携大批宣传员动身来青海,但由于没有按时赶到,改为由青海省马麟主祭,国民西安绥靖公署代表仲兴哉参加了祭海仪式;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宋子文到青海祭海;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执行委员邵元冲在陕西祭祀皇陵后,与五月到青海进行祭海;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派兰州第八长官朱绍良主祭,马步芳亲自布置参与祭海。派大员主条。1948年(民国37年),时任西北军政副长官兼青海省的马步芳,因时局紧张,委派刚察干户华宝藏为主祭,组织蒙藏王公千百户举行祭海典礼。此后,祭海与会盟活动停止。这是自清以来延续一百多年的祭祀青海湖典礼的最后一次。1947至1949年期间,祭海活动在海晏克土垭豁举行。

「诵经祈福」

解放后一段时间祭海活动也一度中断。1982年后,海晏的一些牧民群众自发地进行祭海活动。1998年7月在海晏哈斜麻(即十二营)处,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民间祭海活动。所有的程序都按照古老的仪式步骤进行,修建了一处煨桑台,邀请了有关上层的、宗教的、懂民俗的学者专家参加。由主祭官献三牲(牛两头、绵羊八只)以及藏香、糖果、蜡烛、俎豆等,另有龙旗一对、御仗四根、哈达一条及汉、满、蒙三种文字的祭文各一份。陈列加木措诵读祭文后,将活羊十余只赶入湖中放生,还租了一艘小船,把宝瓶等祭品也全部投入湖中。会后举行赛马活动,欢乐一天,最后还进行了抢宴。

碰撞精神文明和多元文化融合

近几年来,青海湖祭海多为环湖地区民间流传并恢复,主祭大多是环湖地区寺院里的活佛、喇嘛或法师。祭海时间仍沿袭农历七月十五。祭海之日,在靠近海晏县的海滨搭建有两米多高的煨桑台(燃烧祭品的圣坛),身着节日的盛装,手捧哈达,带着炒面、酥油、松柏枝等祭品,前来参加。

仪式程式开始时,寺院的活佛或喇嘛长者,把松柏点燃,僧侣们齐声诵经,一时间螺号声声,鞭炮齐鸣,众人高呼“宝利特浩!”祭祀者沿顺时针绕煨桑台转三圈,同时向煨桑台献哈达,抛洒青稞酒、糖果、炒面、五色粮食等祭物,还向空中抛撒“禄马”(也称“隆达”,纸做的风马)。

祭祀完毕,由法师手捧五色丝线缠绕的五谷包包,带着僧侣组成的仪仗队向岸边走去,他们各持法杖、宝伞、香炉、净水瓶、幢幡、等法器;奏着唢呐、吹着法号,头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拥向岸边。到了海湖边,法师朝着湖水诵经咒语,祭祀者们向湖中投掷自己的祭物,表示对海神的崇拜,并默默祈求海神保佑众生吉祥、幸福,三牲兴旺,地方平安。

「法器」

祭海仪式结束后,湖边还要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同时还要表演欠母(即跳神),如《章松护法神》《吉祥鹿舞》等。期间还通过举办图片展示,播放电影,问题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党和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养畜、科技种田,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生产技能。祭青海湖时祭献的宝瓶,是蒙、藏尊崇的八宝之一,是祭海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祀物品。宝瓶内部装有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蚕豆五种粮食,同时还将珊瑚、蜜蜡、玛瑙等碾成粉后和这五谷混合在一起放入宝瓶,最后还要放入经幡,然后由活佛加持系带。在祭海仪式中,群众将承载着自己心愿的宝瓶投入青海湖,不但祈求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而且那些五谷杂粮还是青海湖湟鱼的食物。

青海湖祭海是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民间民众的组织和协作能力,这对保护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是各民族精神文明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体现。这项活动不但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为营造安定、祥和的气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南海口再现大规模违法放生,涉二级国保动物玳瑁当地正

春节临近,海南省海口市再现大规模非法放生活动。

2月13日,据海口市当地志愿者爆料,近日海口市出现大规模违法放生活动,涉及水生、陆生野生动物种数众多,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玳瑁和各种海龟。

志愿者武先生告诉澎湃新闻,放生地点一般在海口美兰区新埠岛附近海岸,海口秀英区美安镇,海口琼山区白石溪三处,“基本每天都放生,每天换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到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植物园。”

据武先生介绍,2月8日下午的放生,放生人员大概有20人,共有船只两艘,船上并印有南海福慧字样,边防武警勒令他们停船接受,但并未阻止他们的放生活动,“大多数生物基本就近倒入了海中,其中也包含部分死去的水生生物。”

而在武警走后,又一批放生人员驾驶船只开船出海放生,从组织者当日发布的明细可见,当日共放生水生生物1000余只,其中备注的海龟即是玳瑁,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放生3只。

2月13日下午,海口市林业局行政执法支队韩姓队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这些被放生的野生动物有些是养殖的,有些不是本地的,“此类动物都不能随意放生,这种放生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极大伤害,恶性循环,有了市场,会捉捕更多的野生动物,要坚决取缔此类放生活动。”

而在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对随意放生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对此,该韩姓队长表示,水生动物归海洋与渔业部门管,对于陆生野生动物将根据线索派员进行查处。

自称每日放生所获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在海口市,这些放生活动早已不是新闻,据央视新闻2017年1月8道,由于大规模放生,海口海滩曾出现成群活蛇、死海鳗,这些放生动物难以存活,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隐患,导致外来物种入侵,而放生热背后是一本万利的放生“产业链”。

以此次组织放生活动的“南海福慧放生供僧群”为例,该组织已在当地组织放生十余年。

“南海福慧放生供僧群”官方简介称,该群2011年成立,每日放生小组2007年8年前成立,“以海南长夏无冬的气候优势,尤其为寒冷冬季不方便放生的善友们提供各种方便。所有的成员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每天坚持放生海、陆、空各类物命……放生群每天都有小放生,周末有中型放生,大放生群里会提前反复通知。”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28日春节期间,“南海福慧放生供僧群”甚至组织了海陆空大放生、供奉龙王坛城新年祈福活动。

而根据该组织公开的部分放生明细显示,放生一只中海龟单价可达3500元,每日因放生所获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禁乱放生

从放生名单可见,很多物种是野外抓来的,因为部分物种并不具备人工繁殖的条件。而南海热带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的专家则表示,在三亚凤凰岛海面这几年忽然出现许多胖胖的海龟,“一看就知道是经人工养殖而放生的,产业链很长。”

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对放生活动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对该规定进行解释时说,“对于‘放生’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市场上买的外来物种的放生,如巴西龟和一些鱼类,这种放生是禁止的,而且还设定了罚责,对随意放生外来物种构成刑事犯罪的,还要给予刑罚处理。当地物种同样不得随意放生,而且不能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否则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海边捡到龙王坛城—在海边捡到龙王坛城水晶球】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