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生产力?明太祖:明初人口分布不均,可让百姓迁移垦荒
序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都,是为明朝政权。但问题受影响, 赫然已经造成无数百姓因战火而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只能被迫迁徙到其它相对和平的地方避难,从而导致明初人口分布不均,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极为不利。因此,明太祖决定让明朝百姓迁徙垦荒,并赐予相应的土地,让百姓在诸多人烟稀少的地方安家立业,垦荒种田,继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起到提升生产力的效果,并最终实现巩固明朝政权的最终目的。
红巾军农民示意画像插图
就好比元至正年(1358年),元朝统治者为了活动越来越频繁的“红巾军农民”活动,派“刘起租守顺德”,但问题元朝大势已去,根本无力阻止,反而陷入了红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从而也就发生了一系列元朝“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的恶劣。——《元史·顺帝本纪》
而这场战役,也仅仅只是元末天下大乱之际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战役又是何其繁多,但无一例外,最终受苦受难的也只会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老百姓。
那么百姓又还能怎么办呢?年轻力壮的男子或许还可以去投身“红巾军”,发动,继而通过上阵杀敌的形式来谋得一席之地,但对于那些“老弱妇孺”而言,投身“红巾军”这一条肯定是行不通的,也只能是被迫迁徙到其它地方避难。
元末百姓流离失所示意画像插图
正如史书所说,大量百姓外逃迁徙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就直接导致明初的中原诸多地区都呈现出了一种“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的局面,即大片的土地都处于一种被荒废的不良状态。——《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反观四面被崇山峻岭包围、易守难攻的山西晋南一带,由于洪武元年明太祖只是攻破了元朝“都城”,山西还并未被攻破,所以这个地区在明朝初建之时实则还是处于“元朝残余势力”的统治范围之内,且战事相对稀少。
故而,这个地方也就成了很多百姓争相前往避难的绝佳场所之一,就像《明太祖实录·卷一四零》中所记载的,截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进行“人口普查”之时,“山西布政使司......口四百三万四百五十四”,也就是400万人左右。
梁方仲先生老照片示意插图
可是按照明清史学家“梁方仲”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面所显示的数据来看,元朝至元年间的山西总人口数量甚至还不超过60万人。
这也就意味着,从元朝初期到明朝初期这大约百年的时间里,山西总人口数量赫然暴增了六倍还多,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拿我国的人口增长数据来举例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2008年的中国总人口数量大约是13.28亿,截至2018年,十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长到了13.95亿人左右。就这还是现代这个和平的年代。
很显然,这600%还多的数据并不符合元朝时期正常的人口增长规律,那么这些人都是哪来的?毫无疑问,自然是其它地区迁徙过来避难的。
而当时统计的明朝总人口也才达到了“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的程度,也就是总计不到六千万人。显然光是山西一地,就占据了将近6.7%的总人口比重。——《明太祖实录·卷一四零》
换句话来说,明初实则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人口分布失衡”问题。
明朝养济院派人救济孤寡老人示意画像
咱们还拿上文所说的山西为例,比方山西原本刚好能满足60万人口的生村资源需求,但到了明初时期却暴增到了400万,是不是就意味着“资源”必须从60万份分配到400万份?
而“山西”就那么点地方,所能提供的资源又极为有限,一下子接纳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势必就会导致很多人其实没有土地耕种,那他们的“食物”又从哪来?
虽然明太祖曾下令“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由朝廷拨款来救济孤寡老人,但问题是明朝廷的收入来源也主要是依靠“赋税”,而赋税又来自于“百姓”,所以也只能是治标,暂时缓解下燃眉之急,并无法真正的起到改善这一“资源缺乏”现状的目的。——《明史·食货一》
很多人可能会说,既然没有土地种地,那就去“经商”呗,还能饿着不成,那么大家知道封建时期为什么会“重农抑商”吗?
法家思想代表人“商鞅”示意画像插图
正如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代表人“商鞅”所说的,“市利归于农者富”,商鞅之所以会主张“重农抑商”,就是因为要发展“商品经济”,首先必须满足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即“生产力足够”。毕竟不管怎么说,“商品经济”的本质,终究还是“货物的交换”,这个没错吧?——《商君书·外内卷二十二》
可是在这种“人口分布失衡”的情况下,明朝诸多有着丰富资源的土地其实是没人耕种的,那么也就等同于是成了“荒田”,产不出“商品经济”所需要的“货物”。
那么这些货从哪里来,只能是从山西这“一亩三分地”上出,也就是依旧得400万人去分。顾名思义,明初“人口分布失衡”的不良现象不但影响到了既定的资源分配;还导致明朝诸多土地“荒废”,俨然严重阻碍到了明初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进程。
明朝商贩示意画像插图
换言之,就算是让那些没有土地的人都去“经商”,其本质实则还是在瓜分“山西”的资源,并不是说单纯的“经商”就不影响“山西”这块土地的资源分配了,依旧有可能会面临“超出土地实际可承载能力”的严重问题。
古代之所以会有很多封建政权都以“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也正是因为发展农业,实则就相当于是打破“生产力提升”的上限,只有农业强盛了,那么封建政权才能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渐变富变强。
这也就意味着在封建时期,“生产力”的高低实则就等同于判断政权是否强盛的“主要标准”。
就像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的,“丧乱之后,中原草莽,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明太祖显然也是意识到了“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故而才会把“发展农业”、“增加人口”作为了提升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的第一要素。——《明太祖宝训·卷六》
而明初政权大势以定,人口增长的环境已经有了,那么首先他要解决的,就是这个“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继而才能在“人口分布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明太祖朱元璋示意画像插图
从而也就有了“明初大移民”的发生,既然人口分布不均,那就往人烟稀少的地方迁徙一部分百姓平衡一下不就完了吗。
- 诸如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五》
- 继而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又下诏“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凤阳新书·卷一》
- 再比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
明朝百姓垦荒示意蜡像插图
类似的“迁移百姓”案例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极为频繁,而且光是山西一带迁移出的人口数量就已然超过了百万,甚至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都属实称得上是独树一帜,极为罕见。
而且纵观明史,明太祖迁徙的对象也是很有特点,一般都是“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顾名思义,目的就是为了能尽可能的减少百姓的抵触情绪,毕竟对于已经有“田地”的百姓而言,如果再让其迁往其它地区生活,那可就明摆着是毁其家业了不是吗?自然是不会愿意的。——《明史·食货一》
否则势必就会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抵触心理,甚至如元末时期那般产生行动上的抵抗,也就是“农民”,显然得不偿失。但是这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就不一样了。
他们本就穷困潦倒,有的甚至连饭都吃不起,如今既然有了一个能被明朝廷“计民授田”,且“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的机会,也就相当于是给了一个重新“安家立业”,脱离贫困的机会,那又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明史·食货一》
明初大移民示意画像插图
所以,虽然这种有“针对性”的迁移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就其成效而言,显然是要利大于弊的。
据史载,截至洪武二十六年“核天下土田,总八百五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盖骎骎无弃土矣”,这就足以证明明太祖这招“移民垦荒”的方式非但成效显著。——《明史·食货一》
而且结合“洪武之治”所呈现出来的盛世之景来看,显然对明初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都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
如此一来,明初因人口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资源缺乏”的假象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百姓可以获得更多保证生存的物资,生活的更加舒适。
而明朝廷亦是同样能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人口分布不均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问题,稳固社会秩序。另外一方面又能借此达到“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的良好转变,促进明初“生产力”的恢复和提升。——《明史·食货一》
显然是构建出了一副双赢的局面。
明朝征战的将士示意画像插图
简而言之,明朝初期受战乱的影响,社会秩序未能完全建立,百姓流离失所,百废待兴,故而如何提升生产力无疑就成了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明朝又因为“交通发达程度”、“科技落后”、“经济贸易”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它提升“生产力”的途径也变得极为单一,十分依赖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这也就意味着对封建政权而言,人口密度越大,势必就会让生产力恢复和提升的进程变得愈加艰难,而且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还绝不仅仅只局限于“阻碍生产力”的提升。
“军屯”示意画像插图
诸如明太祖所推行的“诸府屯田,凡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的“军屯”制度,其原因就正是因为明初“人口分布不均”所导致的“资源缺乏”假象,已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了“军事实力”的提升。所以只能以这种让“自给自足”的形式来补充军需。——《明史·食货一》
面对洪武年间那“蒙元残余势力”未能肃清,倭寇势力日益猖獗的严峻形势,这种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的局面绝对不是明太祖所乐意看到的。
所以,即便是不以“提升生产力”为目的,明太祖进行“人口迁移”的举措也属实是已经到了一种“势在必行”的程度。
因此,从客观上来讲,“明朝人口迁移”的意义绝非仅仅只是提升生产力那么简单,在稳定民心、促进各地区文化的融合、提升明朝军事实力、促进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巩固明朝政权的统一等诸多方面,同样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存在的。
【end】
浙江“乌梅汤”爆火挤崩服务器 给“中国乌梅之乡”四川达州带来哪些启示?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没想到打败奶茶的是中医院的乌梅汤”。
继去年一天卖出20万帖的爆火之后,5月21日,浙江省中医院推出“乌梅汤2.0版”,半天时间售出24万帖,场面再次火爆到服务器被挤崩。到5月29日,超出承载的水平系统还在喘气,医院不得不开通5条服务热线,专门解决已下单网友因等不到货要退费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有关“乌梅汤”的话题再次被年轻人推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榜。
千里之外的四川达州市达川区,是中国乌梅之乡,也是乌梅原生资源地。浙江“乌梅汤”的爆火,四川达州有没有被巨大的流量辐射到?做好乌梅这篇文章,达州有哪些打算?5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探访。
已经成熟的达川乌梅。(达州市达川区罐子镇供图)
浙江“乌梅汤”有多火?
服务器被挤崩,电商借机仿冒
5月21日0时,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2.0版”正式上线。半天时间,该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就配出24万余帖,创下新的纪录。网友热情不断高涨,当天下午,多个社交平台传出该医院系统被“挤崩”的消息。
对此,医院在官方网站上解释称,系统没有崩溃,只是还在“喘气”,是大家的热情超出了系统承载的水平。到5月29日,持续涌进的大量订单,让系统还在喘气,发货也要排在10天后。
“乌梅汤火了以后,医院已将配方公开。”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医师夏永良介绍,他们今年对配方进行了迭代升级。“去年的乌梅汤,有乌梅、甘草、山楂、陈皮四味中药。今年,我们将陈皮替换成了荷叶和丹参,有祛湿化浊、解暑清热、活血降脂的功效,但不能完全替代正常的药物用于治疗。”
配方公开后,不少电商借机仿冒。为此,浙江省中医院发表声明,表示其出品的茶饮、膏方、外用方等,仅在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家配售,未授权任何第三方进行配售;医院已对涉事卖家和电商平台展开法律,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的权利。
“乌梅汤”也有四川版
浙江乌梅汤中的乌梅并非达州所产
“达州的很多药房都可配制‘乌梅汤’,不少医院也可以配制,最近几年还被列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小川说,去年,浙江“乌梅汤”火了以后,他曾深入达州药房和医院调研,并购买过四川版的“乌梅汤”。
“配方基本来自经典医著中的传统方剂。药房里的售价是12元一副。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大型医院,也有‘乌梅汤’和‘乌梅丸’配制服务。”曾小川介绍,达州市达川区是全国乌梅主产区,达川乌梅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此,这些“乌梅汤”或“乌梅丸”的配方中,都采用了达川乌梅。
果农对采摘的达川乌梅进行挑选。(达州市达川区经作中心供图)
不过,浙江乌梅汤中的乌梅,并非来自四川达州。
“我们采用的是浙江安吉的合溪乌梅,不是四川达州的。”浙江省中医院中内科工作人员介绍,合溪乌梅个大肉厚,他们医院配制的“乌梅汤”,一帖只需2至3个,出于成本考虑,他们不会舍近求远。
“达州种植乌梅有600多年历史,有百年以上树龄乌梅树1500余株,600年以上树龄乌梅树2株。浙江安吉的乌梅,能否改良四川达州的乌梅,我们正在研究。”达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人员介绍,他们正在开展全国乌梅主产区的乌梅基因序列研究工作,为达川乌梅的新品种培育、良种迭代提供技术支持。
打包后等待收购的达川乌梅。(达州市达川区罐子镇供图)
有李荣浩的演唱会
达州产的“乌梅子酱”蹭过流量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在《乌梅子酱》这首歌中,创作者李荣浩唱出了爱情“厚厚的甜蜜”。2023年10月27日,达州市体育中心开了一场演唱会,李荣浩登台演唱的《乌梅子酱》,让达州产的“乌梅子酱”蹭了一波流量。
这是一款休闲食品,富含枸橼酸的达川乌梅在配料表中。其甘酸醇厚的味道、国潮风格的外观设计,投入达州本土市场后颇受年轻人青睐。
“达川乌梅的精深加工,不少代加工的工厂设在省外,有药品生产类、食品加工类,也有日化品加工类。”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规划产业科负责人江灵玲介绍,这两年,无论是李荣浩的《乌梅子酱》,还是爆火的浙江“乌梅汤”,都给达川乌梅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
去年9月,达州产的乌梅子酱研发出来后,中国香港的“京都念慈菴”便专门对达川乌梅进行了采集、化验,此后主动提出合作意向,计划将达川乌梅的浓缩液加入新产品,目前已进入项目洽谈阶段。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北京一家大型药企找到江灵玲,对方表示,要大量采购达川乌梅,用于满足东南亚地区的大量订单式产品生产供应。
达州本土企业研发的乌梅子酱等产品。曾业 摄
达川乌梅“前途无量”
成分挖掘科研项目已获省立项
时下,达川乌梅正好迎来采摘季。早些年,达川乌梅主要销往省外,如今,达州境内的乌梅加工企业已有7家,已基本实现自产自销。
地无遗利,物尽其用。
达州市达川区境内的3家龙头企业,创立了“冯山林”“梅大咖”“巴山妹子”等品牌。其中,四川丹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云南“洱宝”,新产品“青梅爽”罐装饮料便在达川生产,年产量可达300万件。“四川的生产线,可为云南的基地提供生产果脯、果糕的原材料,一年要用掉3.4万吨鲜果。”企业生产厂长杨祖勇说。
达川乌梅。(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酸甜开胃的梅子酒和乌梅饮料,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乌梅干,美容护肤的“乌梅御颜膏”,酸酸甜甜的乌梅子酱,可杀菌消炎的乌梅牙膏,入口前需“摇一摇”的乌梅胶原奶昔……达川乌梅,如今已被开发出众多精深加工产品和成型的试用样品,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达州研发的乌梅御颜膏。曾业 摄
刚研发出来的乌梅奶昔试用样品。曾业 摄
来自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达州市中药材(乌梅)现代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6.1亿元,其中,乌梅综合产值4.8亿元。
身价不菲的达川乌梅,未来的“身价”还会大涨。
去年底,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昌江带领其博士团队,牵头申报“川产道地药材‘达州乌梅’功能性活性成分挖掘及产品创制研究”项目,获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立项。今年3月,该项目已进入全面研发阶段。
2月29日,四川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嘉宾品评达川乌梅产品。曾业 摄
“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科研项目助力,也有专家智力支持。下一步,我们计划重点研发乌梅降糖颗粒、乌梅复合制剂等中药产品,同时继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黄中平介绍,当前,达州市正以乌梅为重点,大力发展食药同源产业,培育多产协同发展增长极。
未来,达川乌梅“钱途”无量。
【地无遗利 地无遗利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