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陈季冰
编者按:有人说,新冠肺炎,将世界划分为前新冠时代和后新冠时代,它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也极大改变了世界的秩序和格局。历史将怎样记录2020?澎湃评论部推出年终策划《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记录和书写这特殊的一年。
圣诞节的下午,我在一家超市买东西。结账时,年轻的收银姑娘特地送了我一只苹果,包装在漂亮的小礼盒里。关门出超市后,她那笑盈盈的眉宇依然漂浮在寒风中的街道上空许久。
傍晚照例在健身房锻炼,当我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时,戴着口罩的圣诞老人神奇地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抓着一把糖果,用英语向我祝福。我手忙脚乱地接过他的礼物,气喘吁吁地问他新年好……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这一年都不会是容易的。但我的圣诞奇遇明白无误地告诉我,即使在这样的艰难和悲伤的岁月,善意和温暖也从没有离开过我们。
这不仅是艰难的一年,还是困扰和冲突的一年。这二者又是连接在一起并相互促进的,世事愈艰难,人们愈容易起纷争,纷争使艰难愈加艰难……然而,我从这些看似喧嚣的世事纷争中听出来的,其实是无边无尽的孤独。那些声嘶力竭的相互指责,就是从一个个孤独的灵魂深处发出来的一声声无助的叹息。
孤独因疏离和隔绝而起。未来的历史学家在写到2020年时,我会非常肯定地建议他们用“隔绝之年”来作为这一章的标题。这种隔绝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们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但过去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强大、坚硬、无处不在。
严重时,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小区被封闭;在世界上,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筑起铜墙铁壁,与之间无法往来。对于那些全球化的乐天派来说,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地球村”的乌托邦没有到来,但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倒成了大海中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小村子。
猜忌与争吵在隔绝与疏离中滋长,它们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之间,与之间。
与所造成的物理隔绝相比,人们心理上的隔绝与疏离更加触目惊心,也更加难以拆除。过去的那些貌似坚不可摧的共识一点一点瓦解,分崩离析。
社交媒体诞生之初,技术乐观主义者曾经豪迈地宣布,它将“连接人们”——把分散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不同国家、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人毫不费力地联系在一起。过去这10年,它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这种“连接”只存在于物理层面。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社交媒体曾经预言的“天下一家”的美丽新世界,即便不比10年前更远,至少也没有更近。确切地说,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过去,我们受制于空间限制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终其一生能够接触和结识的他人非常有限。如今,我们看起来确实认识了很多过去根本不可能认识的人,我们大大地扩展了自己的社交疆界。然而,我们所结交的实际上都是在某些方面上与我们相同的人。我们与他们结成了一个个观念(或趣味)的堡垒,而这些堡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有人恰如其分地用“信息茧房”来定义这种状态。
我们的确实现了与更多人交流和沟通的形式,但我们从这些交流和沟通中听到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回声。社交媒体在把过去的陌生人变成熟人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和“敌人”。正常的富于人性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根本不应该有这么多和敌人。
“连接人们”的初衷导向了“分裂人们”的结果。
在这一年里,我不止一次地震惊于不同群体之间竟会如此无法沟通。围绕着白热化的美国大选,在“川粉”们眼里像“墙壁是白的”一样不容辩驳的事实,在“反川粉”那里简直就是精神病患者的喃喃呓语。反之亦然。这样的泾渭分明和铁板一块不但让大洋彼岸的人们一再撞得头破血流,也在大洋的这一边使曾经志同道合的人们形同陌路。
现在看来,所谓“全球化”也是如此。它并没有将不同国家的人们凝聚成同一个共同体,它只是将过去的共同体拆散并重新排列组合:全球化将许多人从“民族-国家”边界内的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沿着收入、阶层、文化观念等身份认同边界制造出了过去并不存在的新共同体,而这些不同的共同体之间甚至比过去的“民族-国家”之间更加缺乏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因而也就比“民族-国家”共同体之间更加相互隔绝、不可沟通。
虽然人们近在咫尺,但他们的心却远隔数亿光年……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显然是为他自己所诊断的“百年孤独”病症开出的一剂解药。但我很想修改一下他的药方,“团结”不仅是一个被家们用坏了的词,而且它更多地指向,而恰是这个时代的孤独之病源。走出孤独状态的唯一途径是拆除隔绝,尤其是心理上的隔绝。这就需要更多的倾听、交流与沟通,以达成更好的理解。
在大多数时候,当人们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时,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是非善恶之争,而是他们相互听不懂对方,他们也不愿意、不屑于去听懂对方。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将会发现,他们不得不倾听并试着沟通。只要我们想要达成任何建设性的事业,我们就必须赢得他人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更好地理解他人。对于少数人来说,孤独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身上的力量正是从孤独中生长出来的。2020年12月16日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颗孤独的灵魂,对这个世界的自我隔绝和自我放逐造就了这颗孤独的灵魂,从中流淌出来的是不朽,让一代又一代后人去倾听,并受到激励、振奋。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孤独是一种需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去克服的病态。它可能也是一个人、一群人成长和成熟的必经之途。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对我说,阅读是对抗孤独的最好的方式。他和现在的我一样,都是做出版的,所以更专著于自己的专业。不过在我看来,阅读难道不是倾听和交流吗?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与身边人、网络上的一个个IP,还是书本背后的前人,美好的倾听和交流总是从点滴善意开始,比如收银姑娘的一只苹果。
设计 赵冠群
责任编辑:李勤余
小成语,大智慧,《道德经》里的成语,每日一读一悟(15)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成语虽短小精悍,但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千百年来,深受国人的喜爱。我们喜欢成语,是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实用起来微言大义,一字千金,常有化平淡为神奇之效果。成语的来源有很多渠道,其中之一是截取古书典籍中的文句以用。今天我将继续从《道德经》这部鸿篇巨制中的成语着手,每天选一一个小成语,由浅入深,管窥这部经典的魅力,感悟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15则、涣然冰释。
释义: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处:出自《道德经》第 15章。原文如下: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宁,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来将他描述:他们小心谨慎,就像冬天涉水过河;警觉戒备,就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庄重严肃,像做宾客一样;融合温暖,就像正在消融的冰雪;醇厚质朴,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旷远豁达,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浑厚宽容,就像浑浊的江河一样。空旷浩渺,就像大海一样。奔腾呼啸,好像永不停息。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求圆满。正因为不求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近义词:涣若冰释、冰消瓦解、烟消云散、瓦解冰泮、涣尔冰开。
反义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固若金汤。
“涣”字开头成语:焕然大号、涣尔冰开、涣汗大号、涣发大号、焕然一新、涣若冰释、(消),等等。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感悟:得道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真实微妙玄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明白道而坚守的人,也不会自满。他们懂得“不欲盈”的道理,这是道家为人处世及养生之根本。可叹的是,古往今来,人都追求“完美”,却很少人能意识到月圆则亏、物壮则老的道理。
【坚不可摧的反义词,坚不可摧的反义词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