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电影

更新:07-2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1983年,李翰祥拍《垂帘听政》,梁家辉只出演了半部,就拿下影帝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1975年,李翰祥竭尽所能,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拍出了《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两部历史巨制。

这两部佳作一经推出便备受电影界的一致好评,其达到的艺术高度令整个华语地区都为之震惊。

电影后来传入内地,北京文化部门高层看了也为之赞叹不已,没想到香港那片“文化沙漠”,竟然也有这样通晓历史的能人。

此时正值运动过后百废待兴的时节,内地文化环境急需注入新的血液。

于是有关部门积极与李翰祥取得联系,商讨回内地拍戏的事宜。

经过不懈的努力,到了1983年,李翰祥终于得以回内地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历史经典。

《火烧圆明园》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皮哥今天想要来聊一聊《垂帘听政》这部重现昔日“辛酉”的权斗大作。

两宫皇太后与八位顾命大臣的争权大战,是清末宫廷中权力转移过程中最热闹的一场好戏。

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通过这场“战役”登上权力的顶峰,开始了长达48年的专权。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3天3夜,将其烧成一片废墟。

此时的咸丰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在京城和洋人谈判,自己带着嫔妃和大臣们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结果乐极生悲,身体架不住折磨,不到一年就垮了。

当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咸丰匆匆安排了后事,将大清江山交给了自己年纪最大却还年幼的儿子载淳皇太子,史称同治皇帝。

载淳是懿贵妃所生,儿子做了皇帝,母亲自然也沾光。

但咸丰深知懿贵妃野心勃勃,怕她会乘机夺权。

于是咸丰在临死之前一顿骚操作,直接导致了宫廷内部一场两个女人和八个男人的大PK,历史上称其为“祺祥”。

这两个女人便是懿贵妃和孝贞显皇后,在同治登基后,她们便是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

而八个男人,就是咸丰托孤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又叫顾命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六额驸景寿、大学士肃顺、杜翰、匡源、焦佑瀛和穆荫。

这其中以爱新觉罗·肃顺最诡计多端,也最得咸丰皇帝信任。

他力劝咸丰效法钩弋夫人的故事,把懿贵妃杀掉一了百了。

但咸丰虽然不咋地,在托孤这件事上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他深知这八位顾命大臣个个心怀鬼胎,自己死后留下孤儿寡母肯定要让他们欺负。

但不用他们又不行,所以一定要找个能压得住他们的人。

皇后母仪天下,却是个老实人,心慈手软,肯定镇不住他们。

能压得住顾命大臣们的,便只有懿贵妃,于是咸丰给了她一块“同道堂”御印,让她和执掌“御赏”御印的皇后一起辅导皇太子。

但懿贵妃就像孙悟空,有通天的本事,却生性太野,要给她下个紧箍咒。

因此咸丰又给皇后一道密诏,若懿贵妃日后太张狂,就动用密诏把她杀了。

有了这道密诏,懿贵妃便像孙悟空保护唐僧那样辅佐皇后。

这样在咸丰驾崩后,同治登基,宫廷内部便出现了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由慈安慈禧两位太后PK八位顾命大臣。

这八人以匡扶幼主为名,趁着同治年幼无知把持着朝政,他们拥权自重,根本不把两个女人看在眼里。慈禧和慈安却想要掌握皇权,搞“垂帘听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慈禧制定了借助外援和从内部瓦解的两步棋方略。

首先乘着为咸丰大办国丧的机会,慈禧和留守在京城一直不得接近咸丰的恭亲王奕訢取得了联系。

两人暗中勾结,慈禧借恭亲王之力除去肃顺等人,事成之后便提拔恭亲王起来做议政王。

接着慈禧在八位顾命大臣中找出一个软柿子来捏,就是六额驸景寿。

景寿生性老实,慈禧对他软硬兼施,三言两语就令他拜倒在地,甘愿为两宫皇太后做内应,肃顺他们商量出什么计策,都会第一时间来禀报。

八位顾命大臣不过是八个草包,他们自持有先皇的遗诏做令牌,完全不制定战略部署,只是见一步走一步,并没有长程的计划。

而慈禧处处料敌机先,一步步做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从热河发丧回京的一路上,双方都暗中加紧了动作。

慈禧通知恭亲王到达时便率军出迎,乘机拿下肃顺等人;

八位顾命大臣则让身边心腹王喜庆从绿林中请来四大高手埋伏在居庸关,要在梓宫回京的路上刺杀慈禧。

然而他们料想不到的是,这个王喜庆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早已经被慈禧收买。

梓宫到了居庸关,那四大高手根本没见到踪影,顾命大臣们等于下了一步废棋。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梓宫刚过青石桥,恭亲王奕訢便和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一起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革去爵位,拿交宗人府。

肃顺最终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载垣和端华也被赐死,其余五位大臣也都被囚禁,肃顺一党全部被歼灭。

于是,慈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和慈安两宫开始了垂帘听政,恭亲王也提升为议政王,协同两宫议政,清王朝进入了慈禧专权的新阶段。

慈禧天生就是搞权力斗争的一把好手,她的崛起源于咸丰皇帝的仁慈,明知道是个祸害却不忍心加害。

当时刚刚20出头的梁家辉,将这个满洲皇帝临终前的复杂心理诠释得恰到好处,脸上写满了各种矛盾复杂的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因此征服了金像奖评委。

虽然只演了半部戏,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候就提前收工,却拿到了金像奖影帝,在电影圈中实属罕见。

李翰祥在创作剧本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又请教了京城中多位清史专家,对当时所发生的大小进行梳理。

他将咸丰驾崩时的情景,和辛酉的,与民间流传的野史糅合在一起,令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但这其中有一段副线情节却过于戏说,就是加入了慈禧残酷迫害庄静皇贵妃(丽妃)一段情节,丽妃到最后甚至被慈禧做成了人彘。

其实历史上的丽妃跟慈禧不仅没那么大矛盾,还是一对好闺蜜,慈禧对她甚是体贴照顾。

丽妃虽从小体弱多病,却也活到54岁才去世,结局并不像电影中那么悲惨。

她生有一女,是咸丰帝唯一的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也深得两宫皇太后的喜爱。

这段纯属虚构的野史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源自慈禧晚年残害珍妃的故事,也和普通老百姓们痛恨慈禧太后有关。

正史与野史的交融,也让《垂帘听政》兼具了历史的恢弘和商业观赏性,时隔37年,它依旧是港产历史片中一部无法跨越的高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历史上有多少个女人垂帘听政过?

垂帘听政,自然是指女子当国,一个男人在朝堂之上,自然不要垂帘。但女子当国,男女有别,故有设帘之举。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子,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垂帘听政,或者虽未垂帘、但有过主政实质的,包括秦国1人,西汉4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11人,清朝2人,一共有40个女人。这里选择三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为刘邦的妻子吕雉,二为宋真宗的老婆刘娥,再有,就是清末的慈禧太后了。

吕雉当国,大臣战战兢兢。严格地说来,吕雉不能称为垂帘听政,她没有设帘,也没端坐于朝堂之上,不过,吕雉虽未设帘,但比许多设帘的太后更威风、更强悍、更霸道,让那些曾经随刘邦冲锋陷阵的凶悍武将都战战兢兢,不得不对吕后惟命是从。

吕氏当国,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破了刘邦的遗言,立了诸吕为王。刘邦临终,曾与文臣武将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从今往后,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然而,刘邦去世后,吕氏就运作封自己的兄弟侄子为王,他先追封了自己死去的兄长吕泽为悼武王,接着又封自己的娘家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王,后来还封了她的侄孙吕通,从此,吕后可谓娘家独大,一手遮天。

二是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大臣们连屁都不敢放一个。吕氏因为儿子刘盈继刘邦之位,当了皇帝,故被封为太后。刘盈仁弱,胆小怕事,更怕自己的娘。他继位之后,吕后将大权紧紧抓在自己手里,对这个儿子经常呵斥,甚至恫吓。吕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戚夫人断手足,挖眼珠,熏耳朵,药喉咙,做成“人彘”,处以极刑,而这位变态的母亲,还在戚夫人没死前,特将刘盈带到戚夫人囚禁之所,让他亲眼目睹这人不人鬼不鬼的“人彘”,刘盈看到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后,吓得半死,从此不理朝政,将权力拱手让给了母后。

而那些曾经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大臣,因为吕后心狠手辣,故对吕后怕得要死。为封诸吕,吕后向陈平、周勃征求意见,陈平时任左相,周勃为太尉,吕后一问,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高皇帝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今太后临朝称制,分封诸吕为王,这是一样的事情,无所不可。”不但违背“白马之盟”,还编出这样一条貌似合理却荒唐透顶的理由,可见他们对吕后有多么的怕。女子当国,当到吕后这种威风的,真是前无古人。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从容不迫。历史上垂帘听政时间较长的,刘娥是其中之一。刘娥是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皇后,宋真宗去世前,将皇位传给儿子,即宋仁宗,因为仁宗年少,真宗便让刘娥代为理政,军国重事,全权处理,真正的“垂帘听政”。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一边处理朝政,一边教育儿子仁宗,抚养他长大成人,总体上做到了平稳过渡。

慈禧太后,手段极狠。历代垂帘听政的女人,唯慈禧太后可与吕后相当。上位前,发动辛酉,诛杀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其手段既准且狠。“二宫垂帘”后,先稳住慈安太后,后传言她毒死了慈安,得以独揽大权,左右晚清政局三十余年,是影响整个清末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女人,的确不简单。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人中,以吕后、慈禧二人最精明,最狠毒。

中国历史十大垂帘听政太后

一提到垂帘听政,人们就会想到发生在清朝的“辛酉”,就会想到统治了中国47年的慈禧太后。其实,在慈禧垂帘听政之前,中国历史上这种女人执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她们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女中豪杰,而且也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女强人”;不仅是少见的家,而且也是罕见的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她们可以说是叛逆的女性。

几千年以来,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存在,“男女授受不亲”。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定”。但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伺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共有24位女中翘楚“垂帘听政”,下面给大家来介绍这其中的10位。

NO.1:战国时期宣太后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

母后临朝摄政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史载,秦昭王的母亲“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主。 ­

宣太后执政时也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方面,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愈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当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昏暗,政令不一。 ­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而昭王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NO.2:战国时期赵太后­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实权。秦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本篇写触龙在太后盛怒、坚决拒谏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由于说理透彻,使赵太后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触龙对“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之见,至今仍有鉴戒作用。

NO.3:东汉邓太后­

邓绥,新野人,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邓绥,6岁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专志典籍,不问居家之事, 家人号曰“诸生”,其才能为诸兄弟所不及。其父邓训(时任护羌校尉)有疑难之事也常询问邓绥。她15岁应选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邓绥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爱。因此,阴皇后对她十分嫉妒,扬言要除掉邓绥。邓绥获此情报,向和帝哭诉,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废杀阴后,立邓绥为皇后,绥终于如愿以偿。­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但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可随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在此期间,她牢记阴皇后的前车之鉴,摒弊扬善,不计前嫌,先后减免受阴皇后诛连被遣免者之罪,并赐赠财物田地,给以生计,并把皇戚马氏、窦氏家属因罪禁锢者赦为平民,以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她专门为内戚和邓、马、窦氏家族子弟开设学堂,传授经书,培养名门之后。绥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连其兄触犯刑律也严惩不贷。她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 500余众。她对蔡伦改革造纸术极为赞赏,下令宣传推广,并封蔡伦为候,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铺平了道路。日夜操劳使年仅41岁的邓太后染病咯血,卧床不治。公元121年, 她抱病下诏,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与和帝合葬于顺陵

NO.4:东晋褚太后

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不但与民为恤,还与权臣周旋,有着令人信服的胆识谋略,又有难能可贵的霁月胸怀。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褚蒜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诸多伟大女性中的佼佼者。褚蒜子,出身名门望族,褚家世代为官。她从小就聪明伶俐,气质见识都不同于常人,因此被琅琊王司马岳选作王妃。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死,由于其子尚小,就传位其弟司马岳,于是19岁的褚蒜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册封为皇后。­

抱着幼子第一次垂帘。司马岳当皇帝才两年便呜呼哀哉了,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位,褚蒜子就又晋升为皇太后。由于司马聃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朝臣上表要求褚蒜子临朝执政。­公元357年司马聃15岁时,褚太后归政其子,褚蒜子退隐崇德宫后

临危受命第二次听政。公元361年,年仅19岁的司马聃暴病而死。此时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司马丕也已长大成人,于是褚蒜子便将皇位归于正统,立司马丕为帝。谁知司马丕对政事不感兴趣,大臣们只好上表请司马丕的婶母褚太后第二次临朝执政。­褚蒜子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褚蒜子于是又颁布一道册帝的太后诏书,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后来因谣言,桓温向褚蒜子提议废掉司马奕,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褚太后迫于桓温淫威,又因司马奕却已威信扫地,权衡利弊,只得下诏废掉司马奕。褚蒜子因而再次移居崇德宫,被尊称为崇德太后。­

司马昱是桓温的傀儡,皇帝当得没尊严不算,还整日担惊受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司马昱窝囊了一辈子,死前却做了件自己做主的事,也算是斗胆和桓温较了把劲。他遗诏自己11岁的儿子司马曜继任,没有遵循桓温的意愿禅让帝位给他。桓温也因此连气带病而死。于是群臣再次上表,请求退隐崇德宫的褚蒜子第三次出山。已经50岁的褚蒜子,作为堂嫂第三次垂帘听政,久涉政坛,已经让她非常成熟。此次执政,褚蒜子逐步消除了桓温的子嗣势力,控制了朝中局面。

NO.5:西汉吕后­

吕后,名雉,山东单县人,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当时,骁勇善战、已有谋反之意的韩信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因为刘邦曾与韩信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刘邦一直拿韩信没有办法。吕后决定诛杀韩信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使群臣慑服。 ­

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

NO.6:辽萧太后­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家、军事家。­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却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NO.7:献明肃皇后­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

天禧四年二月(1020),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真宗更是病重,下诏让刘娥裁决政事。群臣开始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

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

NO.8 魏灵太后

北魏后期,灵太后临朝听政。她荒淫无度,朝政十分腐败。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所用的人都是一些谄媚之徒,她放任这批人贪污不法,结果搞得“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天下离心。 ­

灵太后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之多,竟慷国家之慨,下令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只要有力气,可将国库中的绢帛拿回家中。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元融因扛的锦帛太多,而扭伤了腰和脚。时人形容他们的丑态是“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财物,秽我明主”。 ­

灵太后佞佛不亚于梁武帝,为了广建寺院、佛窟,花费了大量钱财。公元516年,她下令营建规模宏大的永宁寺,用黄金造高8丈的释迦牟尼像1尊,玉佛像2尊,又建9层佛塔,塔高40余丈,上有金铎120余枚,金钉5400枚。佛殿犹如皇帝上朝的太极殿。寺内有僧房1000余间,每间都装饰豪华的珠玉锦绣。其耗费之巨,装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灵太后还花了24年时间,耗费80余万民工,在洛阳龙门修建佛窟。她还多次举行佛事,对寺庙佛教徒的赏赐动辄数万钱,结果导致北魏国库空虚,民众不堪负担。 ­

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和葛荣的农民大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NO.9:武则天­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人人都知道清代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事,鲜为人知的是,唐代的武则天也曾经垂帘听政过。­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

武则天公然走上前台垂帘听政,为的是表明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对武则天而言,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就是使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试想,面对帘子后面虎视眈眈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专权,不如废之。二个好处是让武后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皇帝生病的时候,她的经验和影响力都进一步增长。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NO.10:慈禧太后­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但是这套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伴随着残酷的斗争,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历程。

慈禧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女人,一个末代皇朝神秘的女人。在一个以男权传统的社会,慈禧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内忧外患,还要面对“女人乱政必亡国”的逻辑结论。 ­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属于男性。然,女人,特别是好女人,她永远也进不了历史,因为这种女人讲究的是三从四德,从不抛头露面,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严尊夫教,举案齐眉。几百年之后,后人只见其贞洁牌坊,却不知此牌姓甚名谁;即便是得以成书立传,充其量也不过用一个“氏”字来代替。然,这世上总有那么一群或不安或出色的女人,在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脱颖而出,“垂帘听政”便是一种具体表现。

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公众号:ihxory,跟我们一起探讨过去那些事,本文为历史百家争鸣原创综编,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电影】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垂头丧气造句 垂头丧气造句四年级 下一篇: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 垂帘听政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