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 垂帘听政的出处

更新:07-2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慈禧的"垂帘听政"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事儿得仔细推敲

慈禧,中国历史绕不开的人物。与武则天那种直接称帝的逆天壮举不同,慈禧选择的是另一种相对柔和的掌权模式——垂帘听政。在许多影视剧作品中,为了让观众们深刻理解垂帘听政的真实场景,于是就强化了慈禧的存在,弱化了光绪的存在。尤其是在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之后,慈禧更是直截了当实行了君主的权力。

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因为,所谓的垂帘听政并不是瞎说,而是真的挂着帘子。然而,在影视剧当中有关于慈禧的镜头,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够严谨。所谓垂帘听政的"垂帘",它的真实意思是表现前朝和后宫的区别。也就是说,内外有别。既然清朝有禁止后宫干政的严令,那么慈禧再强势也要有所顾忌。所以,就弄了一道帘子摆在自己面前,用来和前朝大臣有一个隔档,以此昭示天下自己作为后宫的话事人,并没有直接把手伸到前朝来。

事实上,这个"垂帘"的传统自从慈禧上位直到去世,都是一直存在的。哪怕召见荣禄这个所谓的绯闻男友时,也是隔着帘子进行交谈。颇有意思的是,在戊戌之后光绪被囚禁,清朝王庭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这个时候荣禄呼吁了许多大臣恳请慈禧出来直接主事。但是,慈禧最后的决定还是——垂帘听政。也就是说,慈禧每天在朝堂上和大臣们讨论事情、接见外国大使之类的,也都是隔着帘子。

更有意思的,在于"听证"这两个字。其实当时的决策虽然全部由慈禧决定,可是光绪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啊!于是,当时清王朝决策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盖皇帝的玉玺。表面上看,仍然是光绪皇帝批准签发的,但实际上光绪皇帝被困在瀛台天天咒骂,他对前朝的事情根本什么都不知道。而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对外的角色实际上就是类似于皇帝顾问的存在。她每天隔着帘子收集大臣们的意见,然后装模作样走程序把这些意见报告给光绪帝,再装模作样把决策公告天下,说成是光绪皇帝的圣旨。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慈溪都没有后宫干政,更没有剥夺光绪帝的皇权。虽然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光绪皇帝就是个摆设,慈禧才是真正的清朝决策人。可是,人家是垂帘听政啊!意见是大臣们提的,最后的决策又是光绪皇帝签字批准的,就算是捅了天大的篓子又和慈禧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在清朝的历史书上对于光绪皇帝的评价很差,普遍认为他是冒失的、不成熟的君主。

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自从光绪皇帝上位之后,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一切都是慈禧说了算,光绪皇帝最好过的那几年就是可以在朝堂上听着大臣们讨论事情。而即便是如此,慈禧还是在一旁"垂帘"。细细想来,皇帝做成这样样子,也的确是够窝囊的。

大清朝的垂帘听政是如何开启的?

避暑山庄

我们知道,宫廷斗争历来复杂多变,权臣和后宫有时候也会发生冲突,特别是幼主继位,权臣强势的时候。本文让我们通过前人的笔记资料,来了解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是怎么开启的吧。

清咸丰年间,郑王端华、怡王载垣、镇国肃顺共同执掌朝廷中枢部门——军机处,肃顺更是被皇帝看重,委以重任。

肃顺做事勇猛果断,端华和载垣只是陪衬,听命而已。讲起来,端华还是肃顺的哥哥。

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咸丰帝跑到了热河。

按照宫中的老规矩,每次给皇帝准备宴席,一般还要多准备一桌,称为“看桌”。

孝贞皇后(慈安)想到现在是逃到了热河,就对咸丰帝说:“眼下光景,就不用准备看桌了吧,为什么不节俭一点呢?”

咸丰帝奕詝很赞同,说明天早晨和肃老六商量商量这件事。

等到第二天咨询肃顺,肃顺不同意,说不应当裁撤这一桌饭菜。

咸丰就问为啥?

肃顺辩称:“现如今人心惶惶,皇上更应该表现出镇定来,突然改变常例,一定会让人吃惊和怀疑,所以不可裁撤。”

咸丰帝见肃顺说的也有一些道理,只好说:“老六你说得对。”

咸丰就把老六说的话回了慈安:“你说的裁撤看桌那事,肃老六说不行。”

慈安心想,这老六怎么就这么讨人嫌呢。

我们知道,咸丰帝在热河没呆多久,就挂了。

死了好,一了百了,在位的时候,不知道多少烦心的事情。

又是、太平天国、又是英法联军。

不过临死之前,对朝廷做了布局,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共同处理政务。

接下来,立了同治帝载淳(时年5岁)。

避暑山庄

这下子,肃顺更是大权独揽了,只要是大事,要紧的事,决策权都在肃顺手里,当然军权是没有的,军权在胜宝和僧格林沁手里。

日子久了,皇后忍受不了,当然现在可以叫太后了。

慈安太后就暗中授意御史高延祜,让他上疏奏请太后垂帘。

等到几个军机大臣入宫,太后就把御史所上的奏疏拿出来给他们看,也包括肃顺。

肃顺不慌不忙说道:“按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太后不能垂帘,大臣当中如果有擅自提出垂帘的,杀无赦!”

太后一听此言,花容失色。

慢慢地说道:“不听政也可以,就太过分了。”

肃顺退下后,奏疏还在太后手上。

谁知道,军机处竟然敢三天不提这件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

太后觉得太不正常了,连忙找大臣询问。

肃顺回答道:“太后之前的奏疏没有下发到臣等这里,所以应当再等等。”

太后无可奈何,只好把高的奏疏拿出来。

这意思很明显,你太后不拿出奏疏,就当这件事没发生,你要是拿出来,对不起,高延祜保不住了。

军机处几个大臣一合计,当然主要还是肃顺认为,拟定判高延祜斩立决,太后赶忙下令应当宽免,于是改判发配到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这个高延祜真够倒霉的,被太后当枪使了,还不能喊冤。

经过这次较量,太后更加郁郁寡欢了。

有一天,醇亲王福晋(王爷夫人)进宫,这个福晋是慈禧的胞妹,慈安也拿她当妹妹看待。慈安对着妹妹哭泣道:“我寡妇一人现在被外臣制约,朝廷中的事情根本无法知道,我们家难道就没有一个人了吗?”

福晋说道:“不是还有醇王吗?”

太后随即命令召他进宫。

第二天清晨,醇王早早来到军机处候召。肃顺瞅见了,问:“你来军机处干嘛?”

“我等候太后召见。”醇王答。

“什么人传召的呀?”肃顺继续追问。

醇王一时张不开嘴,默不作声。

总不能说自己福晋昨天进宫,太后亲自传召的吧,这可是大事。

肃顺见他不吭声,厉声道:“这里没有你坐的地方。”

醇王一见这阵势,得,出军机处往外面走走,在旁边找了一间屋子再等吧。

过不了多时,听见有宫内太监掀帘子的声音,离开军机处后又返回,这时又听到肃顺大声呵斥小太监。

“我在找七爷。”小太监轻声回复肃顺。

“谁是七爷,哪个是八爷呀?我这军机处哪里有?”

小太监前前后后总共来了三次,皱着眉头问七爷去哪儿了,太后传召好长时间了。

呆在旁边的房间的醇王这时总算听明白了,急急忙忙走出来,说早就在等了,宫内太监急急忙忙领着醇王进入后宫。

太后一见醇王,就先哭将起来,向醇王倒自己的苦水。

醇王安慰道:“奴才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大事,烦请召恭王奕䜣谋划。”

慈安于是下令醇王去宣召奕䜣。

当时,恭王并没有跟随来热河,还在京城留守,醇王骑快马花了一天半时间,带着恭王返回,来回只花了三天半。

恭王随来到行宫门前请安。

恭王原来在军机处任过职,熟悉各种规则和事务。肃顺拦阻不了。

慈安就询问对策。

恭王回应,要想办成此事必须在返回京城以后。

慈安问:“那洋人怎么办?”

“奴才就是对接处理洋人事务的,洋人不用担心,有我。”

慈安于是下诏返京,令肃顺看护咸丰帝的棺木随仪仗队伍先走。

奕䜣一行人更早一步,骑快马到北京城,、皇帝、皇后、太后、三宫人员从僻静的返回京城宫中。

恭王一到京城,立马手持诏书宣布逮捕了他们俩——载垣、端华。

奕䜣手拿诏书,旁边侍卫两边散开,端华、载垣问:“你的诏书是哪里来的?”

恭王把诏书让人给他们看,问道:“你们遵旨吗?”

端华默不吭声,载垣动了动嘴唇,想了很久,说道:“既有旨意,怎么敢不遵旨?”

恭王随即让侍卫把两人绑了,送往宗人府。

醇王带领侍卫去往承德往来北京途中的驿馆,他要抓捕最难缠的对手——肃顺。

紫禁城

肃顺护送梓宫到驿馆歇息,夜里十点多,肃顺已经睡下了。醇王求见,肃顺不耐烦地对对门外的传话的兵丁道:“他怎么又来了,就说我已经睡了。”

恭王奕䜣让人撞开门,直接在床上抓捕了肃顺,给肃顺看了看抓捕诏书。

肃顺一边挣扎,一边破口大骂:“两个没用的东西。”

从驿馆到京城一直到被砍头,都骂个不停。

可能是觉得端华、载垣两个人没能联合起来,拒绝承认诏书的合法性吧。

和肃顺比起来,端华、载垣留了个全尸,太后赏给他们一条白绫。

这样,朝中其他大臣集体请求慈安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后又开启了慈禧三次垂帘听政的时代,一直到大清灭亡。

那么下诏书给肃顺定的什么罪名呢?

主要两点:一擅坐御座;(某次宫中看戏,文宗皇帝奕詝离开后,肃顺就坐上了他的座位,根本没有顾忌。)二、无人臣礼。(慈安还是妃子的时候,从肃顺面前过,肃顺一直不起身行礼避让。)

为什么后宫不得干政?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古装电视剧或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句话:“后宫不得干政。”这句话很好理解,主要是指后宫的太后、嫔妃等主要成员,在朝政大事上没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力。实际上,这句话不是从封建时代一开始就有的。

比如商朝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个,她不仅参与朝政,还带兵打仗,开疆拓土,享受食邑;汉朝吕雉、窦太后、王政君等一众太后,她们儿子当上皇帝后,自己权力滔天,纷纷加封母族,坐大外戚势力;隋朝独孤皇后更是能干无比,和杨坚一起打天下;以及唐朝武则天不仅辅佐李治处理政事,更是成为一代女皇,李唐天下差点改姓武。

这些事实面前,“后宫不得干政”犹如一句摆设。

那么,为什么后宫不得干政呢?这个“说法”和“举措”,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关于“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由于商纣王无比宠爱妲己,不仅举全国之力宠着她,就连朝政上的事,都非常尊重她的意见。比如炮烙之刑,就是妲己发明出来让商纣王使用的。在商纣王触及原始祭司、贵族等利益的情况下,西岐崛起,周武王带兵讨伐商纣。

尚书·周书》中有一节《牧誓》,是周武王伐纣的誓词,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意思就是母鸡早早晨打鸣,取代了公鸡的职责,那么这个家早晚要完蛋。显然周武王以这句话来暗讽妲己的参与朝政。当然,这也是“牝鸡司晨”这个成语的由来,用来表示女性掌权,国家就会灭亡。

即便是西周有了这样的说法,也并没有按照“后宫不得干政”执行。

其中最明显的“反面教材”,就是汉朝。纵观整个汉朝,西汉的主要问题是后宫太后干涉朝政,东汉主要问题是外戚以及宦官掌权。

从刘邦建汉开始说起,第一位“后宫干政”的就是吕雉。吕雉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为汉朝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在朝堂中也有十足的威信。刘邦驾崩,刘盈登基却势弱,权力不可避免地就落到吕雉手里。尤其是刘盈还不争气,后期吕雉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决策来处理朝政,选下一任接班人。当然,她的天赋很高,做出无数对汉朝发展有利的贡献,即便如此,她的后代仍旧以她作为“反例”来警醒自己。

之后就是汉文帝皇后窦漪房,她儿子刘启登基,汉朝崇尚以孝治天下,凡事决策儿子也要看她三分薄面,她就成了全天下地位最高的人。到了她孙子刘彻登基后,窦太后仍然权力很大,垂帘听政,甚至在朝政上与汉武帝意见相反,产生无数矛盾。

也正是到了汉武帝,“后宫不得干政”的意识才得到了重视。

有先前吕雉掌权的先例,再加上自己祖母窦漪房垂帘听政,在自己登基早期处处掣肘,他意识到太后权力大是极其不利于加强皇权的。于是就有了他选继承人时,去母留子——将皇位传给刘弗陵,却要赐死其生母。

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是怕“子少母壮”,怕外戚势力坐大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其根本用意,还是提防后宫干政。

细数汉朝的每一任皇后,大多在她们儿子登基为帝、掌权之后,都厚封了自家人,不管她们是窦漪房、王娡还是王政君。因为这些后妃与太后,本身就是朝廷与外戚的“连接与桥梁”,倘若她们干涉朝政,或权力在握,外戚壮大就是必然。

往后的许多皇帝,重视起了“后宫不得干政”这条规定,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后宫干政的危害。比如窦漪房更偏爱小儿子梁王刘武,即便是刘启已经登基,她仍然没有尺度地偏爱,什么好东西都要留给小儿子,就连刘启的皇位,她甚至都想让小儿子来坐,而她的这种煽动,也让原本没有这种想法的梁王内心蠢蠢欲动。像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因为太后的一己私欲或想法,引起国家动乱。

假如干涉朝政的后妃有才能,那对国家来说是好事;若是无才无德(毕竟有许多后妃出身平民,也有许多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仅仅是依靠儿子登基就母凭子贵,之后再借助“孝”的名义掌控朝政,那对于天下来说,就是不幸了。

更何况,“后宫女子不得干政”这个规定,真正得以落实,与儒家思想文化被奉为主流思想离不开关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新儒学,提出“三纲五常”,其中“三纲”便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随着宋明理学的提出与完善,“三从四德”这些思想文化对女性的约束越来越强,女子社会地位越来越低,甚至失去了“人”的主权,成为男性附属品。

“皇后也能是二婚女”这种情况,能在汉唐出现,在宋明却不能出现了。

当然,对于相对较为和平的朝代,为了确保皇权能够稳固传承,“后宫不得干政”就会被拿出来用。

如果是乱世呢?面对朝代更迭,往往更需要依靠外戚的力量,“后宫不得干政”这个规定也不再“硬性”。

比如刘邦任用吕家人,依靠吕家军;杨坚夺权开创隋朝,也离不开独孤皇后的助力。长孙皇后常常以委婉的方式,给太宗李世民谏言,他也从未责怪过长孙皇后干涉朝政;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马皇后,更是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帮他出谋划策……

说到底,“后宫不得干涉朝政”这条规定,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罢了。

只要保证皇权高度集中,国家才会稳定,更便于统治,才不会引起统治阶层或国家内乱。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汉书

【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 垂帘听政的出处】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电影 下一篇:垂手可得 垂手可得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