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神兽”,顶嘴实力选手,怎么办?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自古宅家出成就
1348年佛罗伦萨黑死病,乔万尼·薄伽丘在这期间写出了《十日谈》。
1606年伦敦瘟疫,剧院关闭,莎士比亚在这一年写出了《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665年伦敦瘟疫,牛顿在这期间写的论文奠定了早期微积分学的基础,在卧室里玩棱镜的时候发展出了自己的光学理论。这也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萌芽的时期。
2020年新冠病毒爆发,家中神兽也在此期间创造出了新的世界纪录:个个神兽荣升为“小杠精”
3句话之内,就能把爹妈气到炸裂!
三个月来闭门不出的日子,
在家争吵的机会大大增加,
孩子的顶嘴技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有人劝导说孩子会顶嘴是好事啊,
这说明孩子有思想、表达能力强……
可只有身处其中,才明白这能让你多火大!
实力顶嘴,不服就杠!
真恨不得把孩子打回原形。
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你会发现
你竟然说不过他!
这种被自家孩子怼到无言以对
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吧……
面对孩子理直气壮、五花八门、强词夺理的顶嘴,
父母除了生气,还能做点什么呢?
孩子顶嘴到底想表达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1,孩子顶嘴的动机
我们要先来理解一下孩子所谓顶嘴行为的动机。孩子会有顶嘴的行为一般是:首先他感受到沮丧或是泄气的时候,也就是对现状无能为力类似垂死挣扎的意思。或者是在逃避一个他不想面对的情况,所以在语言上反击。另外,大人如果用过于激烈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导致孩子心里受伤了也会顶嘴。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利用顶嘴来测试你的底线,看看怎么说可以推翻你的决定。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他们在表达“我已经说过了,你还问”。
顶嘴的原因很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方法。
2,解决方法
有时候因为表达方式不同,顶嘴跟好好说话也只有一线之隔,效果也是天差地别。当我们面对孩子顶嘴的时候,千万别用顶嘴来回应顶嘴。既然这是一种情绪的反应,用情绪回应情绪自然就无法解决问题。其实孩子顶嘴真正让人不爽的是态度而不是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先从认同他的感受开始,下一步试着跟孩子建立在同一个高度的视野来沟通,认同情绪后,一起来找出解决的办法。你们建立一个沟通的共识,这样不管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起码双方的对话气氛已经改变。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也不说哪里不会,不要就是不要。一副不讲道理的样子。其实当孩子如此坚决不配合时,极有可能是想要表现他的控制权,在诉说着:我想要有更多选择。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自主性也会提高,所以这时候正面对抗同样会使得情况更糟。所以适时的把主导权部分交给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迂回的方式来给予他选择,可以有效的解决这种对抗心理。
当孩子顶嘴的时候,其实他的的心理不比你好受多少。他一定是在极度的委屈之下,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了,才会有这种过激的语言出现。这时候请家长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触碰了孩子的边界,所以让他失去了安全感。这时候要试着告诉他:我听到你现在很不高兴了,你可以冷静的想一想;等你想说的时候来找我,我随时都在。或者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听到你这么说很难过;我先去晾衣服,你也想一想,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件事。首先把双方都先带离情绪的现场,平复以后再来解决问题。不管对大人或孩子,先搞定情绪再搞定事情,绝对是重要的前提。同时你也可以正面的告诉他:其实你想要的是妈妈听你说话对吗?妈妈也想要你能听我说话。
总的来说,家长会认为孩子在顶嘴,很大的原因是孩子与自己的立场不同。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要跳开当下的漩涡,理性的来看待孩子的行为。不然,一大一小都在耍脾气,这事怎么能继续下去呢?
最幽默的打油诗,消愁解闷
在今年暑假热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可爱的小哪吒耷拉着一张厌世脸,嘴里哼唱着一首打油诗:“生活你全是泪,越是折腾越倒霉。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
这首打油诗内容虽短,但是句句押韵。生活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有,有些事情就不必太较真,过日子,开心才对。
今天一起来读些打油诗的故事,捧腹大笑一场,愁闷尽消。
说起打油诗,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张打油。
张打油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天,大雪纷飞,山野白茫茫一片,院子里的狗正跑得正欢,他突然诗兴大发,念了一首《咏雪》: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很接地气,虽然不怎么讲究平仄,但是却押韵。标题是《咏雪》,虽然全诗上下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雪,可却处处都是写雪:
远处的山,白花花一片晃得看不清,近边的井口,是一个黑黑的窟窿,院子里奔跑的大黄狗的毛发变得白色,更好笑的是“白狗身上肿”——白狗身上压了一块块白雪,更显臃肿了!
张打油随口吟出这首诗,像一道闪电,“轰隆”一声,开辟了诗词界新的大门,从此,浩如星辰的诗词版图上有了一种新的诗体——“打油诗”。
打油诗,指用词通俗有趣,不太讲究格律,却一定会是押韵的诗,多以五言、七言为主,表达嘲讽、自谦,或是打一谜语。一首好的打油诗,往往能让人会心一笑。
今天很多人喜欢“自黑”,就是自嘲。在古代,文人墨客也喜欢借打油诗“自黑”或者“互黑”,他们不仅能下狠心“黑”自己,“黑”起别人,也是毫不手软。
明朝的第一才子解缙,是位打油诗高手。18岁那年,他在乡试中考上了第一名。得知结果回乡那天,正下着小雨,许是太开心了,“啊”地一声,滑倒在潮湿的地上。
村里人见状全都哈哈大笑起来。解缙也笑了,站起来,摇了摇头,拍了拍湿透的衣裳,念道: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明明是自己摔倒了,却偏偏说是因为那春雨像油一般滑腻,才害的我堂堂解学士跌倒。推辞完摔倒的原因,还要“黑”那些围观大笑的群众是一群牛。解缙这首打油诗即给自己解了围,也回讽了那些笑话他的人,虽然是回讽,但却无伤大雅,反而逗得大家都乐了。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大诗人,并称“李杜”,虽然诗歌风格迥异,但却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李白做诗多是信手拈来,兴起而作。杜甫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一次,李白见杜甫,发现好友又消瘦了不少,于是就笑他是不是因为写诗的缘故,还做了首《戏赠杜甫》:
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杜甫是个老实人,不像好友李白那般顽皮,估计就是摆摆手,笑着回道李白说“哪有哪有”,不然可能历史上就还会有一首杜甫的《戏赠李白》了。
打油诗还是有名的突显高情商的好工具,尤其是陪伴在帝王身边的人,需靠这么一点急智,这么一点情商,来化解难题。
相传,有一次朱元璋想考考解缙,便对他说“昨晚,朕有位妃子生了一个孩子。”解缙听完,马上祝贺皇帝——“吾皇昨夜降金龙。”
朱元璋眼神一凛,沉吟半刻道:“是千金。”解缙头一点,不假思索地说:“化作仙女下九重。”
谁料朱元璋摇了摇头,叹气说:“可惜没留住,死了。”解缙皱了皱眉头,语气哀伤,接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元璋说:“让人丢到金水河去了。”解缙心一惊,神色不变,答道:“翻身跳到水晶宫。”
每一句都峰回路转,都是急中生智,若非心中藏有万卷书,哪能出口成章,神色不慌?
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也是个聪明人,聪明且有趣。
有次参加一位老太太的寿宴,他一上来就是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全场哗然,老太太的儿子们脸色微怒,他不慌不忙又补了句,“天上王母下凡尘。”
然后,纪晓岚又调皮了,“生的儿子都是贼。”主客们刚缓和下来的脸色又变了,他却笑眯眯道:“偷来蟠桃献母亲。”妙哉妙哉。大家摇摇头,会心一笑,竖起了大拇指。
有一天夜晚,郑板桥正欲睡觉,发现有小偷进来了,当时的他只是一个穷秀才,家徒四壁,为了让小偷知难而退,他念道: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钞床上无分文。
出门当心黄尾犬,莫碰兰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起雄心回家门。
这位梁上君子听完,默默地走了。
我们总是说做人要有情商,“情商”能体现的地方有很多。能够在危机中,用首简短小巧的打油诗,四两拨千斤地化解危机,又赢得掌声,不仅是才华,也是高情商的一种。
生活总有一些不如意之处,总有一些不平之事。无须骂骂咧咧,轻轻松松地点破,这,也是打油诗的一个强大功能——“嘲讽”。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有次去吃饭,被店家认了出来,店家一看是大文豪欧阳修,把好酒好菜都端了上来,吃完还特地询问味道如何。
欧阳修沉吟片刻,念道: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这四句诗其实分别是四句谜语,对应“无檐(无盐)”“无算(无蒜)”“无缰(无姜)”“无将(无酱)”。
欧阳修没有直接说出不好,而是给了四个谜语让店家自行琢磨,既保全了店家的面子,又暗暗地点评了一番。
常常会有人会问,诗歌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读诗?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读诗的意义千万种,读诗的好处千万种,其中一种也许是下雨天时,即使你说不出“天街小雨润如酥”,也能说一句“春雨贵如油”。
也许是天下起大雪时,即使你说不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能笑着指院子里奔跑的狗说“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也许是去给老人祝寿时,他人说完“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你可以笑着开个玩笑说是“天上王母下凡尘”。
也许是吃到不好吃的饭菜,不是直说难吃让人难堪,而是打个哑谜道:“大雨哗哗飘湿墙”,既给人面子,又机智地点评了。
打油诗,透露着的是一股为人处事的机智。
机智的背后,往往是看透的智慧和不戳破的善良。
古语有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看鲁迅遗言,确实是个“狠人”
古语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大自然中的鸟在濒临死亡之时,它的鸣叫声是痛苦且悲哀的;而一个人到了弥留之际,心中只存善念,说出来的话也是带有善意的肺腑之言。
历史上有众多经典遗言,例如,曾经无人能敌、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走投无路之时,绝望地写下一首绝命诗《垓下歌》,并留下临终遗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意思是:“上天都不容我了,即便我渡了乌江又有何用?”
尽管身边的死士誓死保护项羽,舍命为其断后,但在项羽看来,舍下江东所有父老兄弟以及让万千将士以命换命的事非大丈夫所为。即便江东父老不说什么,项羽心中仍然愧疚万分,况且临了了,他竟然连心爱的虞姬都无法保住,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极大的屈辱。
因此,项羽拔剑自刎于乌江边上,结束了可悲、壮烈的一生。再如,孙中山先生一生以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付出毕生精力与心血。当他亲眼目睹外国侵略者肆意地蹂躏与践踏中国的土地,当他发现广大劳动在贫困与死亡线上垂死挣扎时。
他愤然崛起,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维系,全身心地投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并时刻践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他曾留下临终遗言:“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而孙中山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生前仍未看到成功,不过后来越来越多能人志士努力践行孙中山的遗言,终于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毕生心愿。众所周知,鲁迅是一个心直口快、言辞犀利、人格独立且天生拥有傲骨的文人,他留下的遗言格外与众不同。看看鲁迅的遗言,确实是个“狠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人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用文字战斗一生,他对社会底层的劳动抱有深切的同情,但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例如,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鲁迅的少年玩伴闰土仅比鲁迅大三岁,却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文中通过描述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边拾贝等事情刻画了一个聪明伶俐、天真可爱、机智勇敢的孩童形象。而幼时的鲁迅对闰土既喜爱又崇拜,十分喜欢倾听闰土讲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事。
然而,当鲁迅再次遇到中年闰土时,一切竟已物是人非。重逢的喜悦被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全部冲散,闰土的模样早已大变。他的脸由白皙变得灰黄,面庞上更是爬满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布满血丝,身上仅披着一件薄棉衣,戴着一顶破毡帽,俨然一幅一贫如洗、不修边幅的模样。
此外,闰土的身板也比小时候增加了好大一圈,忙碌劳作的手早已开裂,如同干枯的松树皮一般。容颜变老是不可避免的寻常之事,但闰土的性格与心境早已不复从前。一句“老爷”让闰土与鲁迅之间形成了一堵隐形的墙,而低声下气的态度更令鲁迅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闰土早已被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住,心中也已经形成鲜明的等级观念,这也是鲁迅最遗憾与心痛的地方。再如,《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刻画了一个被封建制度所荼毒,被地主阶级所吞噬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清王朝末年,清廷腐败不堪,只有极少读书人能够通过寒窗苦读博取功名,大多数读书人名落孙山,只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孔乙己便是其中一员。孔乙己虽然过着贫困酸苦的生活,但他总是保持清高的品质,甚至不愿意卖苦力来赚钱,最后只能让日子越过越苦。
而当孔乙己穷得只能偷书时,他却只能极力认为自己只是在窃书,而非偷书,可见孔乙己骨子里还是透露着读书人的愚昧与迂腐。综上,鲁迅的一生都在为国民着想,而他的思想太过超前,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而鲁迅心中最大的担忧不是不知如何改变民众悲惨的命运,而是天下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改变悲惨境遇的根本原因。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弥留之际,他留下七条遗言,希望家人能够按照遗言中的嘱咐行事,完成他的最后愿望。第一条遗言为:“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鲁迅这一生最讨厌的便是欠人情,尤其是欠钱。
利用丧事来收取慰问金本就令鲁迅心中不安,然而倘若不接受朋友的钱,便会被认为不近人情。因此,出于对友人的尊重,鲁迅又对第一条遗言进行补充。第二条遗言为:“赶快收殓,埋掉,拉倒。”由此可见鲁迅早已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
第三、四条遗言为:“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以及“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说明鲁迅希望家人能够凡事看开一些,不要成日守着一个死人过日子。第五条遗言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说明鲁迅对空头文学家与美术家深恶痛绝,同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也成为这样的人。鲁迅先生的最后两句遗言分别为“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以及“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这两点皆是对待外人的态度与做法。
鲁迅从来不认同欧洲人在临死之前乞求自己与他人宽恕与原谅的行为,反而认为此做法过于做作。很显然,鲁迅同样不认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说法,他也深知自己树敌众多,但他仍然保持特立独行的态度:“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这便是鲁迅,既不宽恕别人,也不优待自己。
【垂死挣扎的意思【垂死挣扎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