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屑中自有大道——读《千年楚菜》三部曲之随想
八十年前,《十堂笔谈》的作者指出“国民常识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史的知识”,并且希望普通国民“只要有点时间或兴趣读书的,都应当在这方面多用力,获得国史的知识愈多愈好”。
不过,他并未推荐堂皇正大的正史作品,反倒认为“史学固然是个专门,但是从别一条路也是可以走得通的”。这所谓“别一条路”,即风土志,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张岱《陶庵梦忆》、刘侗和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等读本。他认为,这类书所记大多是一地方的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然“其事既多新奇可喜,假如文章写得好一点,自然更引人入胜”,加之内容易于统序,颇可“令读者感觉对于乡土之爱”,最终“养成爱乡心以为爱国的基本”。
说到爱国情怀,当历史学家为今天砌筑幸福栅栏的时候,《千年楚菜》的作者蒋文涛则从两条路径出发,一条是一头钻进古籍堆里耙梳,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另一条是到民间街肆实地考察,吃遍荆楚。哪道菜出自哪个年代、何人之手、哪位名人吃过、哪本书里记载过、哪首诗里赞美过、哪个典故引用过,他都弄得一清二楚。因此,读他的书,足以洞悉楚菜,追溯风流。
图片源自网络
一
“楚菜”曾经叫“鄂菜”(湖北菜的总称),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以水产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微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筵席众多,擅长蒸、煨、炸、烧、炒等烹调方法,民间肴馔以煨汤、蒸菜、肉糕、鱼丸和米制品小吃为主体,具有滚、烂、鲜、醇、香、嫩、足七美,经济实惠。
早在2007年,就有专家、学者在推动“鄂菜”更名“楚菜”。在他们看来,湖北菜算得上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楚立国于荆山,都丹阳。”从楚文化的发展轨迹上看,湖北从古至今都传承着楚文化的一脉源流,在过去近三千年历史长河中,楚文化从来没有以另一种名号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湖北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他们认为,楚文化积淀深厚,无论是历史底蕴还是影响力,都不是一个“鄂”字可以承载的。虽然“鄂”作为湖北的简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楚”对于湖北而言,历史更久远到几千年。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专家们长达8年的奔走与呼吁,湖北省同意“下架”鄂菜,给全国“端上”热气腾腾的楚菜。
蒋文涛似乎为推广、宣传楚菜而生。他跑遍湖北761个镇,不仅探讨了每道菜的烹饪方法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更进一步对其在典籍中的记载、与名人的关联以及历史上的文化评价进行了深入挖掘。其文字流畅且具有散文和随笔的质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趟美食与文化的交融之旅。其《千年楚菜》,不仅是一本讲述楚菜历史和技法的书,更是一部展现楚地人文精神与美食文化的专著。
二
蒋文涛作为一位美食家,他的功劳并不是著书立说,而是凭一己之力,拓荒、溯源,重新整理发掘了楚菜之美。
他的鸿篇巨制分为三卷:首卷《千年楚菜》收录菜例10种,配有“秀色可餐”的照片,以及书法家张秀的题签,为本书增添浓郁的书卷气,一旦打开,就爱不释手;第二卷《寻觅楚菜》收录菜品105种,作者四处探寻,看似无所事事,实则一条微信,一则对话,就将当地精华一网打尽,让楚菜散发出“楚楚动人”之美;第三卷《定义楚菜》看似写美味佳肴,实则记市井人情,体例多以时序为纲,以杂书所记风俗事宜,勘验遗踪,稽考逸闻。换言之,琐屑中自有大道。
三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或许能够影响他对某一行业的挚爱,蒋文涛亦是如此。
他出身餐饮世家,是“二河三蒸”名店名菜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外婆年轻时曾是二河公社的炊事员,做菜功夫醇乎醇,味道可口,咸淡相宜,回味无穷;外公也是一名美食践行者,曾在汉川二河镇大街上开了一家“二河三蒸”餐馆,专注于蒸菜的研发,力求每一道菜品都能保留食材最原始的营养和味道。在外公的深深影响下,蒋文涛对厨艺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执着。尽管他没有在厨艺科班专门学习,但对美食的热情和对厨艺的追求一直在他的血液中流淌。
自从“鄂菜”改称“楚菜”之后,蒋文涛一直在为楚菜寻根,从食材、加工方法到烹饪方式,还原一道道楚菜的创始契机;查阅史料,实地考察,品鉴、甄别和总结,从专业角度还原楚菜原始风貌,填补我国对楚菜研究的一项空白。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而这一工程的结晶就是《千年楚菜》。在阅读中,我似在璀璨的灯光下,聆听灵魂歌者的真挚吟唱,感受音乐直击心灵的力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迫使人们在无穷无尽的、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中热爱生活”。
这本书是写吃的,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吃过就吃过了,美味感受了就感受了,不会记录下来,也不会传播出去。而阅读了《千年楚菜》,就会发现记录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件大事,因为民以食为天,将美食的做法、食者的感受记录下来,不仅传递了美感,分享了美味,更让人们感受到鲜嫩可口、余香缭绕的楚菜之美。作家李建纲说,饭前读,可以使你胃口大开,珍重美食;吃饭读,可以使你细细品味美食滋味,而不是吃得糊里糊涂,辜负了美食;饭后读,使你回味无穷,正能量消受美食!这本书色、香、味俱全,使你读之“馋涎欲滴,而且逸兴遄飞”。
阅读《千年楚菜》三部曲,仿佛是在品鉴一道道美味,让我的味蕾大开,口水连连。蒋文涛善于捕捉细节,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地熨帖,那么地走心,让人读后大呼对味。譬如他写小杂鱼,将“腌制好的鱼放入油锅,煎至双面金黄,再放入辣椒、香醋、水,弱弱地烹10秒,让脆的鱼肉发生软化,有新鲜鱼的口感。金黄色的鱼、清香的米醋、鲜嫩的鱼肉,宛如贵妃醉酒”。这样的叙写,有如汪曾祺的文风,又像张爱玲的文字,既坚定又婉约,仿佛是他在帮你欣赏美食、品尝美食,让你对看不见的美食不仅有了形感,还有了味感,真是叫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恨不得立即找个菜馆,一饱口福。
感谢蒋文涛,他的著作不仅让我领略到楚菜之美,也让我感受到楚菜与荆楚文化的内在联结,让我知道美味楚菜其实是荆楚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一口气读完之后,我彻底折服于楚菜清鲜醇浓的风味特色了。
如今,楚菜虽然家喻户晓,但人们对楚菜的认知可能还止步于初识阶段。蒋文涛的这套书恰逢其时,让人们对楚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尤其他那利索的文字,似楚菜调料中的姜、葱、蒜、酱,下料狠准,成品菜肴干干脆脆、清清爽爽,让人读后欲罢不能。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难道不会受到读者的喜欢和热捧?
来源:《阅读时代》2024年06期
作者:彭四平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故宫匾额“正大光明”写的?马未都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正大光明,反过来读光明正大,这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作风正直、为人处世正派、心怀坦白,听着非常偏向口语化,但其实,正大光明这词,背后还有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
在故宫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那是清朝时期悬挂于此,清朝大家也了解,作为贯穿古代以及近代的一个特殊朝代,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以及影视的不断渲染,也为“正大光明”的匾额蒙上一层迷雾。
在电台广西卫视时,曾有一学识性的节目问道: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书写的,结果在场选手却无一人答对。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迷雾,这几乎成为清王朝标志的匾额背后的故事。
正大光明匾额
故宫乾清宫的匾额“正大光明”,是顺治帝御笔亲书的。
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以及匾额背后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朝的部分皇帝,清朝最早的两位皇帝我们这里不提及,第三位皇帝是清世祖顺治帝,而后是顺治帝的儿子康熙帝,接下来是雍正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帝。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片段是康熙帝怒斥群臣,随后命人挂上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这误导了许多电视机前的小伙伴,以为正大光明是康熙帝写的。
康熙帝在朝期间,正大光明四字,并不是他御笔亲书的,而是康熙帝他爹顺治帝所写,但原迹藏于故宫的御书处,康熙帝则是摹勒上石。
何为摹勒上石,就是康熙帝将顺治帝所写的原迹,背面以朱砂等,依照原迹勾勒出轮廓,然后复刻于石头或者是木头上,再以数层纸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的砑磨,使得朱砂等粘于面上,这种方法,也得以保存顺治帝的原迹。
康熙
而现在故宫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是康熙帝摹勒上石的吗?实际上还不是。天灾人祸,就算是故宫,也无法避免。
据记载,至今六百多年间,故宫就发生过火灾就接近一百起,这让人触目惊心,故宫火灾远超其他地区,频发的原因也众说纷纷。
而正大光明匾额,在经过康熙帝摹勒上石之后悬挂于正殿,而后经历了雍正帝、乾隆帝到了嘉庆帝,即嘉庆朝,在嘉庆二年,曾发生过严重的火灾,乾清宫毁于火灾,在烈火之下,正大光明匾额化为灰烬,而后嘉庆帝命人重新临摹。现在故宫所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应当是嘉庆帝时所制。
故宫火灾
匾额,是古代建筑的标志性之一,部分小伙伴可能不熟悉,匾额通常悬挂于门的正上方或屋檐之下,有点像我们现在门口对联的横幅。在电视古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店铺之间的恩怨,往往会想尽办法拆掉对方的匾额,因为匾额,就相当于人类的名字、建筑的灵魂。
正大光明的匾额,是怎么样的呢?如果我们现在去到乾清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举目瞻望富丽堂皇的宫殿,可以看到正殿中高挂着一块巨大的印有“正大光明”的匾额。匾额壁是黑的,字是金的,雄浑有力的四个大字----正大光明,让遥望者也能感受到一股正气。
正大光明,最开始出自于《周易》,“大者,壮也,而天地之情可见也。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译为要想皇位稳固,必须效法天地,顺应人情,统治是正大光明的。
当时,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明的统治如若未英年早逝,必定是一代霸主,正大光明正是体现了他的统治思想,于是御笔亲书,写下正大光明,顺治帝要求自己,包括后来的皇帝,做事一定要正大光明,尽管后来清朝不断地衰败最终走向灭亡,但正大光明匾额一直悬挂于此。
我们到乾清宫,看到的“正大光明”匾额,电视剧、网络上的图片,字体都是金色的,其实并不是。
正大光明四字,是白色的,只是其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字体也由一开始的白色,被时间的长河化为金色,尽管如此,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何况是正大光明匾额,其依旧气势如虹。
乾清宫
马未都在节目中为我们讲解到,正大光明匾额,背后还藏有秘密建储的故事。建储,其实就是立皇太子,确定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纵看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一开始建储大部分都是选择嫡长子,若发生意外嫡长子辞世则选择嫡次子这样一个顺序,这样的做法使得出生便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而后随着王朝更迭,不再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依旧是公开建储。
这样还是一早就明确的给出了谁是皇位继承人,这种建储,使得太子间竞争激烈,斗争残酷。
在秦朝时,秦始皇嬴政一辞世,小儿子胡亥便串通宦官赵高以及丞相李斯等,窃取了皇位的继承权,并且伪造遗诏迫使皇太子自杀。
秦二世胡亥与大臣
而他在登基之后,由于他的做法是篡权,并不是名正言顺的登基,则担心其他皇子不服,也以他的这种方式抢夺帝位。为了解决后患,便将兄弟姐妹全部都杀死。
就是历史上一代的明主的唐太宗,也是通过夺取到皇位的。
当出现皇帝起,皇位继承的斗争便从未停止过,古装电视剧已为我们很好的演绎出皇位的争夺到底有多残酷。
而到了清朝,康熙去世后,雍正作为势力较强的太子,在皇位争夺中占据上风,成功称帝,成为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三位皇帝。
雍正帝也是过来人,明白皇位争夺有多残酷,为了避免后世皇室间,为了争夺帝位而再次发生骨肉相残的,雍正帝改变了公开建储的方式,设立了秘密建储制度,而建储的旨意便是藏放于正大光明匾额后。
雍正
秘密建储,就是由皇帝亲自秘密写储君旨意,一共是相同的两份,一份由皇帝自己藏匿起来,另外一份则装在匣子中,匣子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等到皇帝他日辞世,在所有大臣共同见证下,建储的旨意便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与另外一份旨意一起公开于众,相互对证而后生效。
并且在当时,旨意的写法,是采用汉字加满文的写法,想要在旨意上添加笔画以达偷天换日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满文不比汉字,是没有横竖撇捺的笔画,有点类似现在的俄文。
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一位明君,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使得清朝后面的皇位接班人,变得较为简单易行,而不会像过去一样斗争惨烈。
秘密建储,旨意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正大光明四个大字,仿佛变成了秘密建储的灵魂:宏正极大、公正无私。
咸丰
在雍正帝设立秘密建储制度后,乾隆是第一个以秘密建储的方式登帝的人,上位顺利。乾隆过后,嘉庆帝也是以此方式登基。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皇帝中,秘密建储的意义却不是很大了。
嘉庆帝共生五子,第一个孩子在很早就夭折了,于是剩四子,相比起嘉庆的老爸乾隆,生了十七子,少的不是一丁半点。而到了咸丰皇帝,则仅有一子,在咸丰皇帝还未立储时,就因病辞世了。
咸丰帝是清朝最后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而咸丰帝过后,清朝的统治已经一蹶不振,开始走向灭亡了,再加上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时同治帝以及接下来的光绪帝,都没有儿子,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已然失去了其意义而自行废除了。
如今,正大光明匾额仍高挂于乾清宫前,这件历史文物,见证了清朝的繁华兴盛与落寞退场,时间在其身上留下了痕迹,重温了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秘密建储制度的历史事,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历史。
【堂皇正大,堂皇正大之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