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陈规;墨守陈规是什么意思

更新:07-20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你知道“墨守”与“墨守成规”吗?其实两者的意思天差地别

“墨守”与“墨守成规”,两者的意思天差地别!

“墨守”估计很多人不熟悉,我们了解一下“墨守”的真正意思,为什么说它和“墨守成规的意思天差万别?

说到“墨守”必然避不开墨家的开创者墨子,墨子,姓墨,名翟。

主张兼爱的墨子也是一位非攻论者,对持绝对反对的态度。有人会觉得墨子的观点过于理想化,但实则不然,墨子认为缺三实践的博爱主义不过是场空谈。

有一种说法是,过去木匠要绘制图纸,即使在施工现场也会墨不离身,因此把“工匠集团〞称为 “墨家”。木匠、泥瓦匠、石匠等建筑行业者,往往分工明确,因此他们具备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

协助别国开展防御战,不外乎是加固城墙、修筑掩体等工作,这些工作刚好适合工匠集团去做。不管是木匠,还是受过刑罚的人,白然都不属于上层阶级。虽说他们受过刑罚,但在当时的执政者眼里,他们不过是和自己政见不同而己。

墨子和鲁班之间曾有一场精彩绝伦的攻守沙盘演练:

鲁班给当时的大国楚国建造了一种名为 “云梯”的攻城武器(一种攻城用的梯子,用“可及云天”来比喻其很高)。楚国想用 “云梯”来攻打宋国。墨子得知后,立即赶到楚国,劝其不要进攻小国。

墨子此行并非只是游说,十分看重实践的墨子还和鲁班进行了一场模拟战,欲通过模拟实验来证明楚国无法成功取宋。

墨子解下腰带模拟城池,用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在图纸上和魯班展开 了模拟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模拟战申战败的鲁班并不甘心,说:“我知道怎么打败你,但是我不说。”

听罢,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说的打败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到底是什么方法?墨子回答:“鲁班准备杀了我,认为只要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弟子禽滑厘等300多人已经拿着守城工具到了宋国,准备防御楚国的攻打,可见即使杀了我,依然没有用。”

楚王听后,立刻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

墨家集团是一个由很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注于防卫战的集团。在防守方面,无人能出其右。因此,称固若金汤的防御为 “墨守”

“墨守成规”多用来形容固守旧法、一成不变。

可见两者的意思真的天差万别!

墨守成规(成语故事)

“墨守成规”这句话的形成,有一段较长的经过。最初是说墨子反对,最善于“守城”。事见春秋•鲁•墨翟《墨子•公输班》(《孟子•离娄》注和《史记》均作公孙班)。

战国中期,楚怀王要攻打宋国,著名巧匠公输班(鲁国)为楚军制作了攻城工具。这事被主张“兼爱”的墨翟听说后,便从齐国走了十天十夜来到郢(楚国首都),劝楚怀王说:“进攻宋国,既丧失了正义性,又不会有好结果。”怀王说:“公输班已经做好了攻城的云梯,一定要进攻宋国。”

墨翟于是又去见公输班,用自己衣带比做城,用筷子比做守城器械,让公输班来攻。公输班设置九次攻城机变,墨翟九次都防守住了,公输班攻城的器械用尽,墨翟守城之械还有余。楚怀王见到这个情况,便和公输班打消了攻宋的打算。

由于墨翟善于守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为“墨守城规”,原意是墨翟守城有一定之规。

据《晋书》说,东晋江州刺史温峤,为依靠陶侃的势力讨平苏峻、组约作乱,在给陶侃的信中说:“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秉成规。”“城规”便取谐音“城规”转化为“墨守成规”。后又按意化为“默守陈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说:“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是说:东晋哀帝的尚书仆射谢玄,年轻时不愿当乡里的税官,而愿学习经学,曾就学于涿郡的扶风马融。郑玄立于门下三年多,马融才开始向他传授学说。十年后,郑玄归乡里收弟子达到几千人,“党锢之祸”当中,他的弟子孙嵩等四十多人被捕,郑玄便闭门潜心研究和著述,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当时任城、何休二人好公羊之学,著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等书,推崇《公羊传》有“绝墨可守”,批评《左氏春秋》则如“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至于《榖梁传》也有所偏废,认为只有《公羊传》才是得孔子学说之真传。这些看法,郑玄认为极其不妥,便写了《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诸篇,拨正何休派的说法,说他们都是属于“墨守陈规”。

“墨守成规”或“墨守陈贵”的说法,就是这样形成的。形容抓住陈规陋习不放,不知变通。

【墨守陈规;墨守陈规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墨守成规典故-墨守成规典故出自哪里 下一篇: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古训反映了有效的始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