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要做到声情并茂,就必须掌握声律与情感契合方法,为你详解
声律的美包括声与声的谐合、声与情的谐合。声与情的谐合比声与声的谐合更抽象、更微妙,但声情谐合与句型、音节、拗救所谈的法则关系仍极密切。
句型方面,如王忠林说:“四言音节短促,宜于表现质实之情,而五七言则音节较舒缓,宜于表现跌宕之情,各因其所表现情绪之需求,而产生音节不同之形式。”(《中国文学之声律研究》)
可见句型长短可以产生不同的情调,而不同的情调自宜选择不同的句型。非仅四言与五七言不同,即五言与七言亦不同;而杂言体的古诗,长短参差,如果用来与感情配合,感情严肃时用严整等长的句型,感情激动时用特长句或特短句。
譬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句用了十一个字,中间九个字是仄声,正表现出“一腔郁勃牢落的情绪”,而杜甫的《兵车行》,前面三分之二用七言句,后面三分之一自“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以下,忽然以五言居多,原来这是“因为役夫申恨之词,意苦而声自促”。(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这样将句型的长短与感情配合,自然情韵曼妙,前人对此已略知一二。再则体裁方面,古诗、律诗、绝句、乐府,也各有适宜抒写的情趣。如李重华说:“古体须顿挫浏漓,近体须铿锵宛转,二者绝不相蒙。”这种音节上不同的性质,诗人自宜配合情事,加以利用。
而句字长短、句数多寡以外,字面配置与句调的扬抑也能直接影响情趣。其他如拗句的诗亦然,诗句的拗救能产生一种豪宕峭拔的风味,诗人也宜利用这种因拗转峭的韵味,来安排要写的题材。
至于韵脚的选择与题内的情事气氛也须配合,这一点,《拜经楼诗话》曾载何无忌的话说:“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构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韵顿挫处,尤宜吃紧。”亦即李重华所谓“纤细题用不着黄钟大吕,闳伟题用不着密管繁弦。”(《贞一斋诗说》)
可见在韵脚上必须讲究声情的谐合。至少四声的不同情调应该先有所认识。四声的声调,所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从这个歌诀中知道平声宽平,不甚费力;上声仿佛向上提起;去声仿佛将字向远处送;入声则短短地截住,这种口腔气流的姿态出于模仿人的情意,人在表情达意时,每一种表情的器官都在配合着动作,声音自然也不例外,依近人的研究,概括地说,平声宽平;上声是“用力费事的表情”;去声偏于“秀媚清脆”;人声表示“深切而直截”(见《诗学浅说》)。
王易氏更详加分析说:“韵与文情关系至切,平韵和畅,上去韵缠绵,人韵迫切,此四声之别也。东董宽洪,江讲爽朗,支纸缜密,鱼语幽咽,佳蟹开展,真轸凝重,元阮清新,萧筱飘洒,歌哿端庄,麻马放纵,庚梗振厉,尤有盘旋,侵寝沈静,覃感萧瑟,屋沃突兀,觉药活泼,质术急骤,勿月跳脱,合盍顿落,此韵部之别也,此虽未必切定,然韵切者情亦相近,其大较可审辨得之。”(《词曲史》)王氏已细密地指出了韵与情的关联,作诗选韵应该注意这种声情的关系。
又乐府古诗的转韵与否,也应注意与情事配合,如叶燮曾说:“乐府被管弦,自有音节,于转韵见宛转相生层次之妙。若写怀投赠之作,自宜一韵,方见首尾联属。”(《原诗》)叶氏认为写怀投赠的五言古诗不必转韵,如杜甫的《北征》用转韵的话,便索然无味;而写怨郁博艳的乐府诗则宜多用转韵,以为转韵与否,当与题事相关。事实上,乐府的音乐性强,有管弦相配,转韵与否,最主要的还是与诗内的情绪气氛有关系,气氛有时宽平,有时幽适,有时激越,有时惊谔,用转韵的乐府诗来逐段配合,自有神妙的效果。
综前所说,可见声与情的谐合是在讲究声与声的谐合之后,更上探一层的诗境。声与情谐、音与境会,才是诗律最微妙细腻的地方。
下面分“以韵表情”、“以声摹境”二段,各举实例来探索。以韵表情方面,李重华曾强调声情相应的重要,所谓“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象者,摹色以称音”。以为诗中或喜或悲、或激或平,诗人须以音律调之,使其一一随音而出。
试看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声情哀乐,自然流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史记》所载这两首汉初的诗,极耐人寻味。王世贞批评道:“大风三言,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垓下歌正不必以虞兮为嫌,悲壮呜咽,与大风各自描画帝王兴衰气象!”邓以赞也批评说:“语气悲壮,足与事相发。”(并见《史记评林》引)所谓“与事相发”即是“声情谐合”的意思,《垓下歌》写英雄失意而泣,《大风歌》写英雄得意而泣,一样是帝王,一样是慷慨伤怀,却随着情事的兴衰哀乐形成了诗中不同的气象。
我们试分析二诗的用韵,《大风歌》以“扬”、“乡”、“方”为韵脚,十分高亮,《垓下歌》则句中有韵,“山”、“世”、“利”、“逝”、“何”音并相近。(山在段玉裁古韵十四部,世利逝在段氏古韵十五部,何在段氏古韵十七部,依据章太炎《成均图》,十四部“山”与十五部人声“折”为阴阳对转,十七部“何”与十五部“利”则旁转最近,与十五部人声“折”则在同一纽。
周秦韵部的分合,与两汉虽稍有不同,但其时正值秦末,与周秦古韵仍很接近,况且刘、项本来不常读书,偶尔啸歌,以其方言音近即为韵脚,亦是自然的事。汉初的诗平仄通叶,虽没有四声的严格区分,却早有长言短言的不一。
《垓下歌》因渗人“短言”的仄声,远不如《大风歌》宏亮,《大风歌》用“长言”(平声)音节长,有抑扬,每七字一押韵;《垓下歌》每三字一押韵,音节短,韵迫促。至末句连呼虞名,七字一句,稍舒其气,但因用“呼告”的句法,情绪仍然极为激动,这种韵脚的不同,正自然流露出当时的情怀不同。
又如岑参的《西亭子送李司马》诗: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啼。
周珽欣赏本诗说:“首五句咏亭子之高,次四句即宴别望山之景,末因酒阑赋别,不胜芳草王孙之思,忽著短句,峭拔足奇!”(《唐诗会通评林》引)
王尧衢说:“此篇用叠韵,而以三言结,一步紧一步。”《古唐诗合解》据周王二氏的剖析,原来本诗以五句一节、四句一节、三句一节的次序排列(末尾三句皆为所题的字,可作一句看)。节节短缩,节节紧逼,与惜别时愈来愈迫促的情感相仿佛,结尾用三字一节、连用三节,句句用韵,一气直呼下来,音响上是节短声蹙,换气不易,造成了呼吸上的迫促紧张,这短促的呼吸一并形容出不胜依依的别情。
至于杜甫,更是一位懂得“随情押韵”的能手,萧涤非曾说:杜甫经常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根据自己当时的感情需要来决定所押的韵部。杜甫《兵车行》一首,说明韵换处也往往就是思想感情和口吻的转换处,譬如写到: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四句由平声韵忽换用猛烈的上声韵,就是因为那位行人说到这里,感情更为激动愤慨的缘故,假如改押人声韵,便不响亮(参见《杜诗的韵律和体裁》)。萧氏所说十分精到,这“水”字、“已”字、“杞”字读音拉长时,音调极高,费力极多,用以写情绪高昂、“流血开边”等费力的事,甚为谐合。若改用人声为韵脚,便造成吞咽悲抑的气氛,与诗中的辞气转向于率直指陈时的“君不见”、“君不闻”是不调和的。不过上声韵有的是“厉而举”,有的也“舒徐和软”,必须细加分析,然后运用。就像同样是平声,用东真韵显得宽平,用支先韵显得细腻,用鱼歌韵显得缠绵,用萧尤韵显得感慨(见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
词调与诗韵在音响效果上是共通的,试看同样押上声韵的孟浩然《春晓》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一句写“不觉”,第二句写“觉”,第三句写“觉”,第四句又写“不觉”,由不觉而觉,由觉而不觉,这种意态已极似时睡时醒的春眠,且全诗都用敏锐的听觉,不用视觉,懒得睁开眼睛,亦与春眠慵懒的气氛相合。加以用上声为韵脚,万树以为上声“舒徐和软”,这“舒徐和软”的声音配用在春眠诗上,更加浓了春眠的情调。如果换用像“疑是地上霜”、“受降城外月如霜”、“低头思故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平声阳韵,气氛便完全不同,宏亮的阳韵,会教人睁大双目,可以用来描写失眠,绝不适宜描写春眠的!以声摹境方面,昔人早有“志在山林,琴表其情”的韵事,用之于诗歌,以声摹境,也是审音锤律极微妙的地方。
如前所举贾岛的《客思》: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拙著《诗心》曾将本诗剖析欣赏:一开始将蟋蟀的鸣声比拟成针尖,鸣声是虚的东西,针尖是实的东西,以实物来比虚空的声响,就能给予读者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说针尖样地刺着了旅人的心,那种感受让人能亲身具体地感触到了!又把二个尖字连着使用,产生了当句顶真的效果。而“尖似针”三字都是齿音字,接在“尖”字下面,更给人一种非常“尖锐”的感受。全句“促织声尖尖似针”七字,全是尖锐的齿音(声字审纽,为舌齿间音,在舌面前借齿以成音者),你不能说这不是有意的安排,因为中国的文字,喉音字多含宏大宽阔的感觉,齿音字多含细小尖锐的感觉,为了表现客思的隐痛,接连着用“尖”、“针”、“刺”一类齿音的字,教人有触手生棱的感觉!这种音响效果的讲究,该是锻句炼字最精微的地方了!
又如苏东坡的《大风留金山二日》诗: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
邓廷桢欣赏说:“颠、当、断、渡,皆双声字,代铃作语,音韵宛然,可谓灵心独绝!”(《双砚斋笔记》卷六)这“颠风当断渡”是塔上铃儿所作的气象预告,因为有风吹着它,所以它絮絮自语,而“颠、当、断、渡”四字,又是以双声字来状铃声,既说意、又摹声,两意兼摄,所以说它“灵心独绝”!其实我们再看唐人刘长卿的《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二句中,“泠泠”、“七弦”、“静听”等字,除表面的字义之外,还故意运用字音间两两双声或叠韵,暗地里模仿着琴声的鸣奏。
又李端的《听筝》诗,说意之外又兼摹声,筝声更加繁多,如“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四句中,除了韵脚“前弦”的呼应外,像“顾误”叠韵是有意的安排(三国时早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谚),“时时”两个叠字既双声又叠韵,再仔细地去谛听,诗中的“鸣筝”、“玉欲”、“房郎”、“顾误”与“素”都是叠韵字;“粟素”、“手周”都是双声字,全诗中充满了筝声,诗的本身就是一首鸣奏曲。
又如杜甫的《野人送朱樱》: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三四两句摹写物状极巧肖,写樱桃芳润匀圆之状,能令人生起珍惜与惊喜之心。深一层去研究“细写”、“匀圆”二句,为什么能把筠笼里滚泻出来的樱桃,那玲珑转动的样子也描摹出来,其中当然是借助于声韵的效果。
邓廷桢曾说:“子美诗双声叠韵则融去迹象,尤为精妙。如“细写'双声,“匀圆”双声兼叠韵。”细字苏计切,声属齿音心纽;写字悉姐切,声也属齿音心纽,所以说是双声,且齿音字能给人一个细小纤弱的感觉,将樱桃皮薄易破的饱满意态,写得极帖切。
而匀字羊伦切,声属喻纽,韵在谆。圆字王权切,声属为纽,韵在二仙。古时喻纽为纽不分,同属喉音,所以说双声,而谆韵仙韵音转最近,所以说双声之外又兼叠韵,匀圆二字叠韵能给人一种圆滚滑动的感觉,用以描摹倾泻出来的一笼樱桃,万红钻动,圆莹可爱,表现得分外鲜洁活泼,这种细微的摹写,才是声律美的胜境!
2025高考高频考试成语分类识记——文化技艺
(九)文化技艺
❶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❷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❸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❹呼之欲出——指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
❺可圈可点——可:值得。圈、点:古人读书,在精彩或重要处加圈加点。现在指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❻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肉或鱼。炙,烤熟的肉。美味人人喜欢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❼淋漓尽致——淋漓:形容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说话等表达得充分、详尽,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❽美轮美奂——轮:高大。奂:文采鲜明。形容新屋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❾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绘画或描述着墨多。
【正例】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巧夺天工——天工:天然形成的工巧。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多指工艺美术、园林等。
石破天惊——比喻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同凡响。媒体多误用于形容惊人的消息。
声情并茂——并,都。茂,丰富精美。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惟妙惟肖——惟:语气助词。形容刻画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思索,就能写出来。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流畅,不受拘执(多指文章、书画、歌唱等)。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形容个性鲜明。
异曲同工——比喻做法虽然不同,效果却一样好。也指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
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深中要害。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
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开宗明义——宗:主旨,文章的主题。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说出主要意思。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文章深刻有力,用词精当。
妙手偶得——妙手:技术高超的人。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沁人心脾——形容诗文、乐曲等优美动人,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无出其右——指没有超过他的(含褒义)。
一挥而就——挥:挥舞。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春风化雨——能滋养万物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的教育。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不瘟不火——瘟,表演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过火。常被误解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或作品一般化,没有特色。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强化练习】
❶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有一段场景:李玉和即将要赴宴斗鸠山,临行前李奶奶以酒送行,李玉和举起酒碗铿锵念白:“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随之一饮而尽。年代,者的豪情壮志被刻画得。
❷当晚,同样在琴道馆,数位琴人琴家演奏了《醉渔唱晚》《石上流泉》《渔歌》等曲目。这座深藏在闹市区的院落,明月如镜,树影婆娑,幽幽古韵,。
❸有关工匠精神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4300多年前。据悉,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这些文字就在赞美当时的器物做工精良、。
【答案】1.淋漓尽致 2.沁人心脾 3.巧夺天工
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
【名称】声情并茂[shēng qíng bìng mào]
【释义】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出处】 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张玉秀》:“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示例】“她的朗诵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摘自网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绘声绘色 字正腔圆
【反义词】枯燥乏味 晦涩难懂
朗诵时如何做到“声情并茂”(摘要于2019-03-05 网文)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然后,熟读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要多次试读作品,反复听自己的试读录音,注意解决朗诵中的吐字归音问题:运用普通话的声调、语流音变,克服方言缺陷。
需掌握情感表达中的“一点”“两线”。
一点:情感作为一个支撑点。语言表达的核心就是内在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撑,读出来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东西。
两线:内心感受线和外部表达线。内心感受线:文章给你带来的内心感受。这个是自己感受的。外部表达线:用声音对文章进行的表达。这个是听众感受的。
朗诵的四个基本方面:停连、重音、节奏(语速)、语气(语调)。都是用来表达这“一点两线”的。
在学习朗诵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收集编辑一个自己容易读错的字、词集。
只要刻苦练习,朗诵时就能做到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的意思、声情并茂的意思和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