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声音美,贵在自然流露
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人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声音,造成听觉上的不同感受,以声传情,以声传义、以声传神,使词语表达的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语言和音乐有关,音节和声调的变化可以产生声音美。声音美又可包括韵律美、声调美和平仄美。
诗词歌赋讲究韵律之美,甚至有的诗词还需要配乐来读、来吟、来唱、来诵。
现在写文章虽然不要求严格的韵律,但也要让人读起来感觉顺耳入口,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必须注意声音的表现技巧。
有人主张让语言与音乐结合起来,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声音美主要靠音节和声调的协调,音节整齐,曲调优美。因此,文章的语言运用,必须同时考虑到音节。
音节问题,说到底就是讲出来顺口或不顺口。
汉语音节要求整齐匀称,和谐统一。一般是单音节和单音节、多音节和多音节结合,或者有节奏地交错运用单音节或多音节。音节配合得好,可以增加语言的气势,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也有助于内容的表达。
不同音节形式的交错使用,或对偶,或排比,或在排偶中夹杂以散句,可以使音节调配得当,
整齐爽目,节奏分明,流畅疏朗,气势磅礴,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白而透彻。
汉语每一个音节都有声、韵、调。声是声母,韵是韵母,调是声调,利用双声叠韵能形成语言的回环美,利用声调又能形成语言的抑扬美。
这里的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就是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双声和叠韵的使用,能让人产生亲切感,感觉很自然。
声调就是语音的升降变化,不同声调的变化,就能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音美。
汉语的声调有四声,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中是指阴、阳、上、去四声。
利用四声的变化,就可以创造出语言的音乐美。
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不注意调配平仄,或全平全仄,就会调门一致,就像和尚敲木鱼一样呆板;如果平仄安排得当,起伏有度,委婉动听,就会有碧波荡漾般的美妙。
现在写文章,一般不太讲究平仄,但也要注意协调,一个句子或一段文字,最好不要全是平声字或仄声字,最好是有平有仄,有起有落,仄起平收,声调抑扬。
平仄的使用,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只要做到大体协调就可以。一个句子有平仄的变幻,才能错落有致,读起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所以,用词造句不仅要推敲字义的表达,还要考虑声音的效果。语言的声音美,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讲究语言的声音美,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一篇文章如果思想苍白,内容空洞,只是一味地呕心沥血,雕琢文字,只会酌奇失真,玩华坠实。
语言的声音美贵在自然流露,音节匀称,平仄和谐,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如果抛开内容的表达,情感的交融,只是任意地增减音节,调配平仄,削足适履,只会让文章离读者越来越远,那些华丽的辞藻也只是过眼云烟,根本谈不上语言美。
在中感悟信仰的味道、真理的力量——电视节目《全国大学生知识竞答大会》在全国高校反响热烈
10期赛程,100所高校的100名选手现场比拼,超2800所高校、1000万名大学生共同参与云上答题……这个初夏,千万大学生通过《全国大学生知识竞答大会》,重走之路,重温初心,重忆红色岁月。该节目自6月6日在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引发全国高校师生热烈反响。
透过节目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体会到信仰的味道、真理的力量。”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生柳行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一张早已看不出原本颜色的布片上的一份特殊誓词。它承载了足以让世人震撼的、在一名党员灵魂深处的坚定信念和对党忠诚的赤诚信仰。”
中国的百年创业史、奋斗史,有危机之中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这一路上有无数令人感动的人物和事例,他们永远被历史铭记。”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冯心怡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的长征路,昂首迈向远方的星辰和大海。”
“竞答大会的每一道题目背后,都代表着中国百年历程中的一段故事。”通过参与此次竞答大会,海南大学大一学生于恒基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人生的理想。他说,“一位位让我明白,我们的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无数伟大的先辈党员为了同一个崇高理想无私奉献。一百年前,一群年轻人在一艘小小的红船上建立了这个伟大的党;一百年后,我们这群年轻人将继承先辈们的红色精神,续写新的辉煌。”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改红副教授表示,“大会”以线下+云端的形式实现了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将知识竞答与学习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高校思想理论课要用好百年这部生动“教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故事,在立德树人中激荡学生的青春梦想。
从《青春》到《宣言》,从一大到古田会议,“大会”用丰富的视听表达形式和虚拟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百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兼职教师郝新春第一时间把节目推荐给学生,“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带来信念上的坚定。节目嘉宾用青年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分析理论问题,既贯穿历史、也诠释现实,在润物无声中激励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这才是新时代大学生最值得追的‘综艺’节目。”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燕山大学辅导员王银思连续追看每期节目,“看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全国大学生共同重温百年,相当震撼。还有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慷慨激昂的讲述、制作精良的视频、催人泪下的演绎,真正是以英雄气概敲响鼓,用峥嵘岁月引共鸣。”
作为八路军将领左权的后人,重庆大学退休教师左北红看到朱德命令入湘绕道醴陵去看望左权之母的情景,非常激动,“小时候就听长辈讲过此事,节目中的几分钟,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感人场景。尤其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田悦慧声情并茂的解说催人泪下,我见到一些大学生饱含热泪,令人感慨不已。”
据悉,《全国大学生知识竞答大会》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百年恰风华”“为服务”“点赞大会”“为我们的党点赞”等内容持续刷屏。为回应广大观众和网友通过节目学习的热情,6月12日起,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将在每天上午10点30分档重播《全国大学生知识竞答大会》。
(本报记者 柴如瑾)
特写:中国梦,航天梦,有你有我
新华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查文晔、刘明洋)“香港呼叫神舟十二号,香港呼叫神舟十二号……”“香港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航天员聂海胜!”“我是航天员刘伯明!”“我是航天员汤洪波!”
3日14时许,伴随着全场的掌声与欢呼,近300名香港大中学生、教师与科技工作者代表与神舟十二号乘组展开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天地连线互动。
当日的维多利亚港,风和日丽,碧空如洗。香港会展中心会议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当天中午在京港两地拉开帷幕,其中天地连线互动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同学一直以来对我们航天员的关心和支持。天地距离遥远,我作为太空导游,现在就带大家来参观吧!”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刘伯明笑声爽朗,一下拉近了与香港观众的距离。
他不疾不徐地迈着“太空漫步”的步子,边走边介绍。在太空餐厅,他指了指身旁一块折叠的小桌板,上面摆有月饼、饼干、坚果、巧克力,供航天员工作后补充能量。舱壁凹槽内是微波炉,可以加热面条米饭。
“没想到空间站里设施这么齐全!”不少同学都流露出赞叹的表情。大家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来到睡眠区,墙上挂着刘伯明的全家福合影,旁边还有一副描绘他出舱工作的自画像。他说,这幅画是他在太空中制作的,很有纪念意义,准备送给香港市民。
“透过我们的舷窗,看看美丽的地球家园是什么样子吧。”随着镜头的位移,蔚蓝而壮阔的地球跃入大家眼帘。“哇!好美啊!”观众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珍贵画面。
随后的提问环节更引人入胜,同学们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踊跃举手。来自香港大学、创知中学、圣保罗男女中学、中华基金中学的四位同学成为获得提问机会的幸运儿。
“太空的微重力状态是特殊环境,能否介绍此次太空实验的内容?”
“在太空上有哪些锻炼项目呢?”
“空间站里的水是哪里来的?在太空中如何喝水?”
……
三位航天员一一作答:我们主要开展失重物理、航天医学等几大类研究,聚焦失重状态对航天员的生理、心理影响,为人类开辟太空第二家园作准备;在空间站有太空自行车、拉力器、握力器和呼吸训练等装备,在太空中必须锻炼以提高肌肉力量、防止钙质流失;空间站的水来自三部分,一是从地面携带而来,二是收集处理的冷凝水,三是对航天员尿液的过滤处理……
航天员的回答不仅声情并茂,而且手脚并用。为了演示用太空自行车锻炼上肢,聂海胜以头朝下的姿势倒立,将双手放在自行车的踏板上转动起来。现场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大家都为航天员的敬业精神点赞。
此次天地连线互动,吸引了来自香港多所大中学校的同学参与,社会和媒体也高度关注。此前,主办方曾通过互联网向全港市民征集问题,反应热烈。
来自仁济医院林百欣中学的黄伟纶同学是个“军事迷”,平时就很关注航天新闻。“今天的天地互动连线机会难得,体现出国家对香港青年的厚爱。中国的航天科技在短时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为国家的发展感到自豪!”黄伟纶说。
中华会全完中学的罗崇恩同学之前参观过“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展览,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艰苦探索与发展成就十分钦佩。
“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起一个空间站,很了不起。我感到非常自豪。”罗崇恩说,非常希望国家以后能到香港来选拔航天员,让我们这一代香港年轻人有机会上到太空去。
对来自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的邓淑林同学而言,今天的活动具有特殊意义。2016年,该校学生设计的“水膜反应”实验在“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由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升入太空。这项殊荣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热爱航天的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
“中国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独立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令我感到自豪。我们离太空又近了一步,宇宙不再遥不可及,想想就令人激动。”邓淑林说。
香港与国家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杨利伟、景海鹏、陈冬、聂海胜、刘旺、王亚平等航天员都曾访港,与市民亲切交流,掀起航天热潮。
在当天的京港对话环节中,杨利伟还深情回忆起到访香港的情景,并寄语香港青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你们的身影”。香港科学家容启亮、吴波及其团队也参与了多项国家航天工程的技术研发工作。
在天地连线互动中,来自中华基金中学的王嫣晗同学问刘伯明:“出舱后能看到香港吗?”刘伯明用诗意的语言回答说:“出舱时正值夜间,我看到灯光闪烁的维多利亚港湾,看到香港繁荣的夜景,也看到北京宽阔的六环。我珍惜那一刻,真想多看几眼美丽的地球。”
“希望香港的朋友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中国梦,航天梦,有你有我!”刘伯明说。(完)
【声情并茂造句;声情并茂造句二年级上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