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宽内深、外宽内深是什么生肖

更新:07-2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老张读史:最令人感慨的人物

汉武帝时代,涌现出许多伟大人物,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前面,我读了放羊娃被汉武帝提拔到三公的位置,副啊,真是不拘一格取人才!

今天,我来读与放羊娃同时代提拔上来的放猪人丞相公孙弘。

倪宽赞

前面我用的是班固的《汉书》,感觉还是司马迁写得好些,改用《史记》《平津侯列传》。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养後母孝谨。

1.早年当过小官。小官也是官,进入统治阶层就好办了,可以保护家人,可以上升到真正的统治阶级。

2.有罪免官。我们读《史记》或者《汉书》,经常读到三公九卿被免为庶人,从天上跌入地狱,能上能下,当然,这个庶人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至少,你犯了法,就要一竿子撸到底,绝不讲所谓“刑不上大夫”,也不讲“将功抵过”,这才是法治。

3.牧猪人。公孙弘重新进入社会底层,当放猪娃,可见他当小官的时候,积攒的人脉不咋地,不然,怎么也得谋个好一点的差事。

4.四十岁发奋读书。读书,什么时候也不晚。而且,他刚好读的是儒家经典《春秋》,这为他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因为,汉武帝喜欢儒家学说,汉武帝的老师卫绾就是儒家。这样看来,公孙弘还是有眼光的,嗅到了时代的气息。

5.孝养后妈。后妈很难侍候,他的后妈肯定特别,无论如何,公孙弘有孝悌思想,这也正好适合汉朝的道德标准,儒家不就是讲究孝悌吗?这是他重新崛起的另外一项资本。当然,孝悌肯定出于公孙弘的天性。

总的来说,早期经历最重要的两点是,熟悉儒家经典,孝顺后母。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徵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1.年纪大。建元元年是前140年,这一年公孙弘60岁,被推荐为“贤良”,汉武帝任命他为博士,但是,出使匈奴不合汉武帝意思,被罢免。元光五年是前130年,此时公孙弘已经70岁了,第二次被淄川国推荐。

2.有真才实学。能够做《春秋》博士,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3.多次被推荐。证明淄川国的相有眼光,执意推荐他。按照汉武帝的命令,三公九卿二千石都要推荐人才,所以,淄川国的相有推荐人才的责任。

4.公孙弘有谦虚品德。他说,我已经被推荐一次了,因为没有才能被罢免了,就推荐别人吧。

5.汉武帝慧眼识英才。汉武帝的胸怀让人觉得无限宽广,你要是放在别人身上,第一次被推荐出来,出使匈奴,有了不好的印象,怎么还会重用他?当时的考试,我猜想,也是密封试卷,开始由太常主持考试,公孙弘名次在老后面,汉武帝自己看了对策之后,改为第一。

6.第二次当博士。

7.第二次不合上意。七十岁了,还不会揣摩汉武帝的心意?所以,公孙弘还是属于有什么说什么的,并不因为汉武帝所是己必是之。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後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1.节俭。一个做了高官的人,盖布被子,只吃一个荤菜。他的观点很鲜明,当皇帝胸怀要容纳百川,做臣子最大的问题是不节俭。

2.重孝。为继母服三年之丧,史书上记载下来,显然,当时为继母服丧三年的十分罕见,证明公孙弘孝做得非常好。那么,儒家思想被确定为正统思想之后,父亲去世,为继母服丧三年就成为必须做的了。我的观点,公孙弘就是一个孝顺父母、勤俭节约、刻苦读书、直言不隐的典范。

3.让汉武帝自己选择观点。开会的时候,把各人的意见都陈列出来,让汉武帝自己选择。说公孙弘“不肯面折庭争”,这实在是歌颂“谏诤”,所谓“谏诤”是要帝王听从自己的意见,这是强人所难,又有几个帝王能够听从呢。提意见是要讲究艺术的,我觉得公孙弘才是最高明的,这次汉武帝没有采纳我的意见,我下次再提,说不定下次汉武帝就想通了。再说,没有实践,你怎么就知道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4.分工合作。公孙弘与汲黯商量,汲黯是主爵都尉,九卿之一,先在汉武帝面前说建议,然后,公孙弘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说与汲黯大致相似的意见,坚定汉武帝的想法。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有架空皇帝的嫌疑。

5.忠与不忠。三公九卿有一个廷议,以丞相为首,讨论的意见,公孙弘当时同意了,结果,到汉武帝面前一说,公孙弘却顺从汉武帝的意见,汲黯当面揭发公孙弘不忠,汉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说出了这句名言,被汉武帝认可。忠的标准不是对大臣同僚,而是对皇帝,这就是汉武帝喜欢他的根本原因。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原罢之。於是天子乃使硃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1.老年。元朔三年是前126年,公孙弘已经74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已经74了,他做到了御史大夫,进入三公行列,副啊。

2.进谏艺术。公孙弘反对通西南夷、置沧海郡、朔方郡,多次进谏,劳民伤财。汉武帝让朱买臣和公孙弘辩论设置朔方郡的十个好处,公孙弘辩论不过,说,那么,我希望罢西南夷和沧海郡而专门建设朔方郡。汉武帝批准了。这就是公孙弘提意见的艺术,先反对所有的,然后退而求其次。如果公孙弘固执己见,不知道变通,强烈要求实现自己的意见,汉武帝不听我就自杀,会是什么结果?

3.汲黯揭发公孙弘心怀奸诈。还是那个老问题,汲黯自己奢侈,以为别人也同他一样,他的理由是,公孙弘是三公之一,中二千石,这么高的工资,还盖布被子,肯定不是真的,沽名钓誉。汉武帝当面质问公孙弘,公孙弘肯定了自己使用布被子,举了管仲和晏婴的故事来说明问题的本质。按照规矩,不同的官吏等级,使用不同的服饰质料,公孙弘坏了规矩。当时的布是麻纺织的,比较粗糙,是平民使用的,所以叫布衣;贵族官僚使用丝绸,丝绸纺织的余料,即长丝纺织,短丝积攒做被子和袄子。

4.照顾同僚。你注意公孙弘说“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同僚说了自己的坏话,不攻击对方,还歌颂对方,这才是真正的大人物,难怪汉武帝提拔他当丞相,不是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吗。《汉书》是这样写的:“且无黯,陛下安闻此言?”没有“忠”字,没有把公孙弘的精神面貌写传神,所以,还是司马迁高明。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隙)者,虽详(佯)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俸)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

1.杀主父偃。主父偃是临淄人,和公孙弘老家相距不远。学纵横术、《易》、《春秋》、百家言,显然是个杂家。一直没有诸侯王赏识,穷困潦倒,投奔卫青,卫青推荐,汉武帝没有响应,主父偃干脆伏阙上书,正中汉武帝下怀,一年四次升官,做到中大夫,只比九卿低一格,比二千石,副部省级干部。就是他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这个人的名言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收受贿赂,来者不拒。做齐王相,揭发齐王,齐王自杀,赵王怕轮到自己,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收受诸侯贿赂,逼迫齐王自杀,汉武帝大怒,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理由是:“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武帝最后灭了主父偃家族。主父偃和公孙弘的矛盾,主要在修筑朔方郡,公孙弘反对,朱买臣是表面人物,背后是主父偃的主意。公正地说,在修筑朔方郡和灭掉齐国为郡这两点主父偃是对的,公孙弘是主父偃被杀的主谋,但决策在汉武帝啊。

2.徙董仲舒。董仲舒也是贤良对策起家,也是学《春秋》,他的《天人三策》,盖过其他人。汉武帝让他做江都王的相,二千石,部省级干部,地位很高。可是,同行相嫉,被主父偃耍个小把戏搞进号子里去了。班固《董仲舒传》是这样说的:“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董仲舒攻击公孙弘阿谀奉承,公孙弘害怕,推荐董仲舒担任杀了几个二千石的汉武帝哥胶西王的相,于是,大家猜测,公孙弘是想借胶西王的手杀掉董仲舒。问题是,总要有人去做胶西王的相啊?况且,董仲舒以前做江都王的相做得很好啊,公孙弘推荐没错,我觉得只是让董仲舒离开朝廷。

3.节俭也是罪过。拿了高工资就要高消费,你不高消费,高工资就白拿了。不过,公孙弘还是都消费了的,只不过不是他自己。

4.善养衣食客。我这里用了“善养”一词,关键是“善”。当了高级干部,需要自己的参谋班子,同时,总有三亲六戚需要支持一下。处理好了朋友和亲戚关系,这些人都会给你带来声誉。关键是,你能“善”吗?搞不好,他们都举报你!所以,公孙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超一流的。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镇)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叛)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

“臣闻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鉴三王,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疲)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原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

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褎有德,守成尚文,遭遇(难)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彰)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闻),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1.自治而治人。这是公孙弘总结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自治,就是儒家所说的修身,修身需要智仁勇;大的自治还包括齐家,齐家要处理好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关系。处理好了这些关系,你就会处理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你就可以出来为国家服务。可惜的是,公孙弘没有总结牧猪的技术,卜式的缺陷,也是公孙弘的缺陷,不重视技术。

2.归还侯印。公孙弘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军功而封为侯爵的大臣,他懂得进退,知恩图报,一个人有自愧之心,有感恩之心,那就好办了。

3.死在任上。元狩二年是前121年,距离公孙弘第一次当博士已经20年了,八十岁了。

读了史书,总有感受要说。

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孙弘70岁才开始他的高光时刻,74岁做到御史大夫,“元朔中,代薛泽为丞相。”前124年升到丞相,那年,他已经77岁了。

我今年62岁,自我感觉很好,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急功近利,教书嘛,主要是知识和能力的丰富性广泛性,讲课的联想性,我觉得我五十岁之后,达到了一个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是,正当我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强迫我退休了。

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的年龄是不同的,指挥打仗需要年轻人,发明创造需要年轻人,教书嘛,我觉得还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比较好。假如幼儿园招聘老师,你招聘五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奶奶辈的,细心,耐心,有无数种办法教好小孩。

夏商周学校的老师,都是退休干部,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和理论修养。学校不需要创新,现在学校的所谓创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伪创新,折腾而没有实际效果。

回到孔老夫子那里,他三十五岁才招收学生,真正教有所成是五十岁之后。所以,不要一刀切,可能,有些人做出重大贡献就在六十岁之后七十岁之后。

向汉武帝学习,不拘年龄限制,十几岁的霍去病上战场升,七十岁的公孙弘入朝当家。

《简释:纲鉴易知录》7.6汉纪•46/81世宗孝武皇帝

东瓯王:瓯越间越王勾践第七世孙摇

简释:世宗孝武皇帝

公元前109壬申年,世宗孝武皇帝元封二年,冬季十月,皇帝在五畤祭祀,回来又祭祀泰乙神,以此来礼拜德星。

春季,到达东莱。

公孙卿说:“在东莱山见到神人,好像说想要见到天子。”于是皇帝亲临东莱山,在那里留宿了几天,却什么也没有见到。当时这年正遇旱灾,天子这次出行没有正当的名义,于是就到万里沙去祈祷。回来的时候,路过泰山并进行祭祀。

夏季,返还,亲临堵塞决口的瓠子河,修筑宣防宫。

当初,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多年没有堵塞。这年征发几万名士卒堵塞瓠子决口。皇上从泰山回来,亲自来到黄河决口处,把白马、玉璧沉入河中,让群臣背负柴草,终于堵塞住了决口,在决口上修筑宫殿,命名为宣防宫。

到达长安,设立越式祠庙。

越人勇之进言说:“越地的风俗祭祀,都能见到鬼并且很灵验,东瓯王敬重鬼而得以长寿。”于是下令设立越地的祠庙,也祭祀天神、上帝、各种鬼,并且用鸡骨占卜。

建造蜚廉观、桂观、通天茎台。

公孙卿说仙人喜欢住在楼上,于是皇上命令在长安、甘泉建造各种楼台、宫观来等候神人。

甘泉宫的房中长出九茎灵芝;大赦天下。

发生旱灾。

皇上因为旱灾而忧虑,公孙卿说:“黄帝的时候,一旦进行封禅就会天旱,为了使封土干燥要旱三年。”汉武帝于是下诏说:“天旱,想来是要进行封禅让封土干燥吧!”

秋季,在汶上建造明堂。

任命杜周为廷尉。

杜周外表宽厚,内心却苛刻到骨子里,他治理案件大肆仿效张汤。当时诏令的案件越来越多,一年中达到一千多件,被逮捕的有六、七万人,因案件狱吏达十多万人。

待续.简释47/81孝武皇帝

东瓯王寺庙

【考注】

①、勇之:汉武帝时,提出修建建章宫相关建议的越族人。勇之提出“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的观点。意思是按照越族的风俗,如果发生火灾后重建房屋,一定要建得比原来更大,这样才能镇服火灾。汉武帝听了勇之的说法后,下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建章宫有千道门万扇窗户。宫室的东面为凤阙,高二十多丈;西面为唐中,设有方圆数十里的养虎园;北面挖了大水池,池中渐台高二十多丈,名为太液池,池中还修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胜景,象征海中的神山和龟鱼之类;南面建有玉堂、壁门、大鸟像等。同时,建章宫内还建有神明台、井干楼,各高五十丈,各景点之间用皇帝专用的辇道相连接。勇之对汉武帝修建建章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东瓯王:秦朝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六国贵族和下级官吏也纷纷拥兵抗秦,一时群雄蜂起。这时,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七世孙摇,也统率义军跟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洪流。秦亡之后,又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即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一个"东瓯国",东瓯王即为该国家的国王。

原文:世宗孝武皇帝

壬申,二年,冬十月,帝祠五畤,还祠泰乙,以拜德星。

春,如东莱。

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于是幸东莱,留宿数日,无所见。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还,过祠泰山。

夏,还,临塞决河,筑宣防宫。

初,河决瓠子,二十余岁不塞,是岁发卒数万人塞之。上自泰山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令群臣负薪,卒填决河,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至长安,立越祠。

越人勇之言:“越俗祠,皆见鬼有效,东瓯王敬鬼得寿。”乃令立越祠,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用鸡卜。

作蜚廉、桂观、通天茎台。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甘泉作诸台、观而候神人。

甘泉房中产芝九茎;赦。

旱。

上以旱为忧,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

秋,作明堂于汶上。

以杜周为廷尉。

周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时诏狱益多,一岁至千余章,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余万人。

待续.原文47/81孝武皇帝

【外宽内深、外宽内深是什么生肖】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外国童话故事—外国童话精选 下一篇:外强中干是什么意思;形容男人外强中干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