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多业务传输设备

更新:07-21 现代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一业突破 多业并进

 

  

  陕西省紫阳县焕古镇的茶企在加工茶叶。 刘博 摄

  

  一块块茶园守护着绿水青山,一个个庭院点亮大美村居,一首首民歌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崇山峻岭矗立的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已有3000多年的种茶历史。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近26万亩,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种植加工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

  近几年,紫阳县以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立足山清水秀、降雨丰沛的自然资源条件,依托硒资源富集优势,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并举”,确立了以富硒茶叶为主导,以富硒魔芋、中药材、林果、特色养殖为支撑的“1+4+X”产业发展体系。在示范区创建中,全县围绕现代乡村主导产业(茶业)提质增效、小众特色产业发展、农(茶)旅融合升级、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循环发展示范、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等工程、通过全县富硒农业、道地中药材、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活力与动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初步探索出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建基地 稳定壮大产业规模

  “受地理条件限制,过去我们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缺陷就是分散。”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喻铭星说,全县传统农业产业以茶叶、魔芋、畜牧业为主,但长期以来,各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加工转换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

  针对这一状况,紫阳县将稳定壮大产业规模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的首要任务,围绕茶叶、魔芋、生态渔业、林果、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地方标准建设,持续推动富硒产业种植基地规模发展壮大。

  秋冬时节,在紫阳富硒茶重要产地焕古镇焕古村茶叶种植基地,一垄垄茶树沿着陡坡崖壁拾级而上,新铺设的运输轨道在茶园里蜿蜒穿梭。正在忙着茶园管护的茶农说,之前农资肥料全要由人背上山,自从这几年有了轨道,种茶一下子就省事了很多。

  焕古镇党委孟庆国介绍说,该镇原来只有6100亩老茶园,且种植分散、品种不一、管理粗放、产量低下,有些地势较高的茶园甚至一度被荒废。在全县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统筹下,镇大力推进现代化茶叶基地建设,狠抓老茶园低改,发展丰产密植,统一按技术规范要求对茶树进行定型、施肥、修剪、锄草等管理,从而提高了全镇茶叶品质和单株茶产量。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3万亩,相当于人均2亩茶。

  距焕古镇约50公里的瓦庙镇则在示范区创建推动下,成立魔芋产业发展办公室,落实好包抓责任制度,建立魔芋种植基地,扩大魔芋种植面积,并组织企业为缺少种芋资金的农户垫付资金,与芋农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实现双赢目的。

  蒿坪镇金石村由村集体牵头盘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建成百亩粮油蔬果基地及百亩观光茶园示范带,实现粮油和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

  目前,全县建成茶叶、粮油、魔芋、蔬菜等富硒农产品基地共30万亩,生猪、水产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强科技 实现农业产出倍增

  焕古镇大连村茶农袁光发种植有12亩茶树。“原来一年种茶收入也就两三万元,这两年按照全县绿色管护技术种植,并按茶厂技术要求采摘,一斤鲜叶卖到了300元。除去所有成本,一年茶园的收入能有大概20万元,是原来的好几倍。”

  在袁光发收入大幅提高的背后,是紫阳县依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几年来,该县着力探索建立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技术研发推广水平、设施设备应用水平等不断提升,为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紫阳县持续发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先后完成茶园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研发应用、设施魔芋栽培技术研发攻关、紫阳县土地质量评价及综合研究、“测土补硒”技术研发和土壤富硒营养强化剂技术应用等,制定出台了“测土补硒”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构建了富硒资源基础数据库。

  在茶叶种植中,全县重点推进老旧茶园升级改造及设施提升工程,科学规划园区道路、灌溉设施、配套树种,建立生态复合茶园,开展山地茶园绿色高效单轨运输技术研发建设及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推广应用等,有效解决了山地茶园机械化作业难题。

  “我们还通过开展创新试验,在茶园套种豆科绿肥压青和施用农家肥料,推广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的无害化防治措施,加强冬季清园、深翻、施基肥、喷施石硫合剂等举措,有效解决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喻铭星说。

  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技能培训示范引导科技落地。焕古茶业公司工作人员史精华说,之前茶农修剪茶树就是“一剪刀下去”,采茶基本是“一把抓”,经过公司培训带动,参与合作的茶农已经普遍掌握了科学的修剪方式和精细化采茶技术,茶叶单株发芽率有效提升,精细化采摘的鲜叶也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延链条 推动农业多环节增值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刚刚起步,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曾是紫阳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对此,紫阳县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中着眼于“硒+X”全产业链构建,持续做优“富硒种植+硒产品加工+硒生态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梯级利用、多环节增值。

  在创建中,示范区重点实施了农产品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农旅专属特色产品开发等三大计划,同步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和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原料就地供应、产品就地转化、产业就地增值。具体以富硒茶产业为核心,畜禽、魔芋、道地中药材、渔业、果业等乡土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农副产品加工集群发展效应初现。

  其中茶叶加工增值工程依托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研发上市了花果风味茶、金桔茶、茶棒茶、袋泡茶和珠形、巧克力形白茶等休闲快消新茶品,研发建设茶叶功能保健品生产线,形成了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茶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喻铭星介绍说,立足魔芋、果品、腊肉等农产品,近年来紫阳县也开发出一批特色加工产品。借助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全县推行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线上定制等模式,让更多农特产品快速销售出去。

  在加快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发展的基础上,示范区依托茶叶、柑橘、山地富硒稻米、生态渔业等特色种养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康养旅居等农旅融合产业,打造出一批“农区即景区”“园区即景区”的农旅项目,实现农特产品旅游化、旅游商品经济化。

  在乡村产业融合带动下,蒿坪镇蒿坪村推出精品农旅融合主题线路,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农耕文化博物馆、茶叶体验加工厂,配套茶园观光小火车。“随着一批批游客前来,村民通过庭院经济经营茶叶、应季蔬菜等农特产品,每年户均增收超过了2000元。”该村党支部邱寿高说。

保护生态 多业共赢

从卫星云图上看,乌兰察布北部横亘着一条绿化带。这是乌兰察布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国家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在全市11个旗县市区大面积种植的柠条灌木林。

目前,该市有柠条灌木林地1200余万亩,占灌木林地的72.6%,是全区柠条灌木林资源超千万亩的3个盟市之一,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贡献。

柠条有极好的耐干旱、抗风沙功能。它有一个特点:每隔一定年限需要平茬复壮,否则,整株就会枯萎死掉。为此,近年来在上级林草部门的指导下,乌兰察布市不断探索柠条资源高值化利用,使绿色柠条实现种植、养殖、饲料加工、林下经济等多业共赢。

绿色屏障“主力军”

4月19日,记者乘车从四子王旗、化德县、察右后旗、丰镇市一路走来,只见草原开始返青,路边树木吐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乌兰察布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壮大‘麦薯菜、牛羊乳’六大优势产业,开展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奶业振兴三大行动的决策部署,发挥柠条资源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饲草料加工产业,助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作出贡献”的战略决策。

为了加快推进柠条生态产业发展,该市制定了《乌兰察布市柠条资源生产经营利用实施方案(2023-2027年)》,规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柠条种植100万亩,平茬利用250万亩。2023年实施了柠条“倍增计划”,依托“双重”规划、造林补贴、蚂蚁森林、草原治理、森林抚育等项目及“平一补一”政策,当年完成柠条种植50万亩,平茬50万亩,今年又计划完成柠条种植平茬80万亩。在干旱少雨的乌兰察布,以柠条为主的灌草种植成为了生态修复主要模式。

功到自然成!如今,该市控制风沙危害面积352.2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00多万亩,全市大风日数比工程实施前每年平均减少4至6天,沙尘暴持续时间和强度明显减少。乌兰察布被誉为“建在玄武岩上的美丽园林城市”,10个旗县市区成功创建为自治区园林旗县。

畜牧业发展“基石”

对于降雨量少、山地和丘陵为主要地貌特征的乌兰察布地区来说,有限的天然牧草很难支撑当地畜牧业的发展。然而,1200万亩柠条成为乌兰察布市发展畜牧业的“基石”。

“我们化德县主要产业是畜牧业,全县牲畜存栏量有65万头(只),这些牲畜的主要饲草来源就是柠条,多数养殖户牲畜几乎半年的喂养饲草都靠柠条来解决。”化德县林业老人刘占天深有感触地说。

柠条作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灌木树种,具有极强的耐寒、耐旱、耐贫瘠特点,同时也是一种优良的木本饲料,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等,是牧区重要的抗旱保畜粗饲料资源。

记者乘车来到四子王旗巴音敖包苏木夏布格嘎查牧民邹福龙家,他边监看着拌料机边说:“我用柠条粉、柠条颗粒喂羊好几年了,柠条的蛋白含量高,价格也比其它饲草料便宜、利用率高。且因柠条原料纯天然,饲料里也没有任何添加剂,吃了柠条饲料的牲畜,不易得病。在价钱方面,买柠条饲料一吨1200元,买饲草一吨2000元,所以用柠条饲料一吨就能节省800元。喂一头牛的饲草成本,柠条饲料一天能节省2元,一年就能省700元。”

随着柠条资源高值化的推进,乌兰察布市丰富的柠条资源成为当地饲料加工企业的“香饽饽”。

走进四子王旗隆源饲料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各类柠条加工设备有序排列,平茬运回来的柠条原料堆积如山,仓库里已包装好的柠条饲料整齐摆放。

负责人曹卫疆介绍,柠条不仅生态价值高,而且经济效益好,是牛、羊、骆驼的好饲料。目前,公司有一条生产线投产,一年平茬10000亩,可生产柠条饲料1000吨,主要销往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不过现在因可平茬的柠条资源变得紧缺,我们只能阶段性生产,这样年产量会大打折扣。

目前,乌兰察布市柠条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家,其中农村专业合作社有7家。产品主要有颗粒饲料(燃料)、柠条草粉(丝)、生物(复合)发酵饲料等,产品主要销往鄂尔多斯、包头和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陕西榆林等地,该市已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地之一。

延伸柠条产业“链条”

柠条原材料短缺,成了乌兰察布市柠条饲料加工企业的现状。如何解决?乌兰察布市以科技突围,促柠条产业延链补链,为产业健康发展找出路。

记者走进位于察右后旗的内蒙古大正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伴随着大型机械有节奏的轰鸣声,柠条经过粉碎、烘干、压制颗粒等多道工序成为柠条颗粒,在这偌大的车间里只有两位工人穿梭其中,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我们去年平茬柠条1.2万亩,生产了2000-3000吨饲料。今年计划平茬2.4万亩,因为柠条原材料有限,除了生产纯柠条颗粒还要生产柠条、秸秆、玉米等合成的混合饲料,这样产能有所提高。”公司董事长武秀山介绍,计划在柠条精深利用方向投资500万元左右,利用柠条的生化特性,培育天麻。与中国科学院生化所赵兵博士团队、敦化市北方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合作,建设天麻育种中心和种植实验基地,目前已试验成功,并被列为该市科技突围项目。

针对柠条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乌兰察布市林草局早有动作,与中国科学院饲料所、内蒙古隆顺庄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乌兰察布市柠条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联合实验室。

内蒙古隆顺庄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畜牧业养殖、牧草业种植、柠条平茬复壮的资源整合利用、农业秸秆的生态处理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公司总经理刘庆军说:“2023年6月,在柠条发酵饲料的基础上,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饲料所等部门进行了科研攻关,以柠条为主要原料进行干物质发酵,向医药保健方向迈进。”

大资源孕育大产业。如今,乌兰察布市正全力推动柠条资源化利用,逐步将柠条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记者 皇甫美鲜 海军)

【多业;多业务传输设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夙兴夜寐什么意思—夙兴夜寐什么意思的夙 下一篇: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的秋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