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因何事对邓颖超大发雷霆?事后邓颖超说自己当初太幼稚!
来源:布衣谈史
周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是伟大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从小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此后的一生都在践行者自己的诺言,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周
邓颖超1904年出生于广西南宁,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幼年葬父的邓颖超靠着母亲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日子过的很清贫,但是母亲依然把她送进了学校读书,也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旧中国的腐败和落后,多次参加学生运动,1919年5月4日,邓颖超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也就是在这次运动她认识了自己的一生的伴侣周恩来。
邓颖超
此时的邓颖超才15岁,在周眼里还是一个小妹妹,但同时周对这位看上去娇小的小妹妹却很敬佩,在一次学生会演讲上,邓颖超第一个登台演说,邓颖超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时的周和邓颖超也只能算是普通朋友,直到1923年的一天,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来自法国的明信片,上面的内容是“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周说的他们只指法国的一对情侣,这次算是周对邓颖超的第一次表白,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周和邓颖超
两年后,也就是在1925年8月8日,周和邓颖超在广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妇,婚后两人为了事业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彼此都相互理解对方,感情一直也都很好,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周从来没有向邓颖超发过火,然而后面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周对邓颖超第一次大发雷霆,这是为何呢?
原来在1925年两人婚后不久,邓颖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当时周因为工作不在她的身边,而邓颖超此时还是何香凝的秘书,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繁忙,此时21岁的邓颖超认为自己还年轻,不想因为这个孩子耽误工作,于是自己就跑到街上买了一些中药偷偷地把孩子打掉了,而且当时邓颖超疼痛难忍。
周和邓颖超
事后周知道了这事,对邓颖超第一次大发雷霆的说“你的身体是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这是我们两个的大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当时邓颖超也被吓住了,他从来没见过周发那么多火,事后邓颖超也称自己当时太幼稚了。
周和邓颖超
1926年中旬邓颖超又怀孕了,预产期是在1927年的3月,邓颖超在广州等着分娩,而周为了工作去了上海,3月21日邓颖超分娩,但是由于孩子头过大,导致难产,经过三天三夜还是没能正常生下来,最后医生通过手术把孩子取了出来,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孩子头部受了伤,最终夭折了,邓颖超悲痛万分,从此以后邓颖超再也没能怀上孩子,伟大的周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却没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令人动容。
怒斥陈毅,教训刘亚楼、罗瑞卿,和蔼可亲的周缘何大发雷霆?
在中华的历史画卷中,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坚定的爱国信念,成为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新中国从诞生到崛起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周恩来的外交世界,感受他那不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智慧。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如同初升的太阳,光芒初现却仍需面对重重挑战。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周恩来以其非凡的远见卓识和深厚的外交智慧,成为了新中国外交的领航者。他深知,外交是国家的门面,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窗口。因此,他始终将外交工作放在首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百废待兴,外交事务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需要改变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在这种背景之下,周恩来义不容辞地担起了新中国的首任部长的重任。他深知,这一职位不仅代表着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更承载着亿万的期望和重托。因此,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担任部长期间,周恩来将我国的外交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正因如此,才会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亲自访华的事情。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大家开心和庆祝的事情,然而,在这次访问中,却发生了一件让周恩来大发雷霆的事情。
原来,在西哈努克亲王访华结束准备离开之时,周恩来和罗瑞卿、刘亚楼等人一同送别。然而,在飞机即将发动之际,罗瑞卿、刘亚楼等人却突然提前离开。这一举动让周恩来十分不满,他小声嘱咐身边的秘书将众人叫回来,不能失了礼数。众人回来后,周恩来转过身,忍住心中的怒火,问他们为何要提前离场。
二人解释说,是因为世界杯的比赛已经开始,大家想为自己的国家加油鼓气,所以提前离开。虽然情有可原,但周恩来认为,作为国家的外交官员,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此,他严厉地批评了众人,并告诫他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周恩来的批评并非只是简单的责备和惩罚。在众人满脸失望,以为要错过比赛时,他突然话锋一转,说:“我如今只是为了让你们对这场球赛印象深刻,现在咱们一起去看球赛,为中国加油!”这一举动让众人倍感温暖和感动。他们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对这场比赛印象更加深刻。周恩来这种恩威并济、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使众人受益匪浅,铭记终身。
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上。在第二届亚非会议之际,新中国遭受了很大的外部压力。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周恩来决定亲自前往参加会议。然而,由于当时阿尔及利亚突然爆发了一场军事,局势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和陈毅外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当时的部长是陈毅,他自告奋勇先去打探情况。然而,由于他豪爽的性格和缺乏全面的考虑,他居然答应由中国出面主持此次会议。这一决定让周恩来十分不满。他认为,在没有综合考虑之下做出此举,不利于国家,更不利于。因此,他严厉地批评了陈毅:“无组织,无纪律,贸然做出决定,却不考虑后果,枉顾国家和的信任。”
这一批评让陈毅立刻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周恩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最终,由于阿尔及利亚局势不明,第二届亚非会议也没有成功。然而,周恩来的坚定立场和果断决策,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周恩来的外交智慧不仅体现在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文情怀的深厚理解上。他深知,外交不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他始终将人文情怀贯穿于外交工作的始终。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习俗,以真诚和友善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谦逊、包容的心态。他从不以势压人,从不以权谋私,而是以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新中国从诞生到崛起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的外交智慧和人文情怀,不仅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还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故事。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和的安危放在首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化解国际矛盾和冲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同时,他也注重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推动中外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智慧。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习俗,以真诚和友善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
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新中国从诞生到崛起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的外交智慧和人文情怀,不仅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恩来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和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的幸福安康而奋斗。他的外交智慧和人文情怀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铭记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周恩来的外交生涯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长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和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的幸福安康而奋斗。他的外交智慧和人文情怀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学习他的精神品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皇帝请丞相吃饭,丞相因座位上没有筷子而大发雷霆,此人结局如何
俗语说:“朽木难雕,君心难测”。
因为,稍有不慎,今天是享受皇恩浩荡的重臣,明天就可能丢掉官位,获罪入狱,比如,汉代名将周亚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一次汉景帝宴请群臣的宴会中,周亚夫因为没有筷子,他不仅在席间大发雷霆,事后还愤然离席,丝毫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
事后,汉景帝认为像周亚夫这种战功显赫、不服管教的重臣,绝对不能留给自己的儿子刘彻。
因此,周亚夫的命运注定将以悲剧的形式收场。
周亚夫之死真的只是因为一场没有筷子的宴席呢?还是另有原因?
对于前半生风光无限的周亚夫,是否曾预料到自己凄惨的结局呢?
周亚夫是一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周勃是汉代的开国名将。
作为沛县起兵的元老,当年周勃跟随着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战功。
刘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此话足以见得周勃的地位,因此,周勃位列西汉开国功臣第四位。
后来,汉文帝刘恒将周勃封为右丞相。
当时,朝堂上曾经出现了很多有关周勃手控大权的流言蜚语,无奈之下,周勃主动辞官,选择回家养老。
没过多久,另一位丞相陈平去世了,汉文帝又将周勃请回来继续做丞相,但是,这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又被赶回了封地。
因为内心缺少安全感,周勃在封地的时候常常披甲佩刀,习惯拿着武器出入各种地方,因此他被人举报有造反之心。
被抓入狱后,周家倾家荡产,疏通各种门路,周勃才得以出狱。
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按道理来说,他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的,奈何他有一个不争气的大哥周胜。
周胜是汉文帝的女婿,周勃死后他直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因虐待公主、违法乱纪,他直接被法办并剥削了爵位。
汉文帝是一个温和大度、知人善用的君主,因为顾念周勃的功劳,不希望周家的爵位自此无人继承,所以便从周勃的其他儿子中,挑选了一个最优秀的,这个人就是周亚夫。
周亚夫没有继承爵位之前,曾经碰到过一个算命先生,预言他三年左右能被封侯、八年后能做丞相、九年后就会被饿死。
当时他认为这个人是个大骗子,说的话自相矛盾,既然自己能当宰相,又怎么会被饿死呢?
自从周亚夫继承爵位后,便开始崭露头角,逐渐踏入了汉文帝的权力核心集团,他在享受尊荣的同时,厄运也悄悄地盯上了他...
周亚夫之所以能够一鸣惊人,那还得从汉文帝暗访军营说起。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来犯,战火很快就烧到了甘泉、长安。
汉文帝当时心急如焚,赶紧安排了几名大将分别在细柳、霸上、棘门等重点地区驻守,当时作为河内太守的周亚夫负责把守细柳地区。
汉文帝觉得众将士们在外行军打仗、保卫国家甚是辛苦,为了振奋军心,他决定要去军营慰问。
文帝先去了霸上、棘门两地的军营,果不其然,他的銮驾畅通无阻,直接就到了军中的大帐,而且和下属们都站在军营外,列道欢迎。
然而,这种情况在细柳军营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汉文帝上来就吃了一个闭门羹,当时,军营内外戒备森严,所有的将士们都身着盔甲,手拿锋利的兵器。
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军营慰问将士,皇帝的先行卫队已经先去准备,并且通知众人皇上马上就要来了。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守卫的将士直接用中只听从命令的理由,把先行卫队打发了。
所以,等汉文帝到达军营外,也没能顺利进入。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只能让使者拿符节去请示周亚夫,这才能把他放进了军营。
结果,周亚夫见到汉文帝的时候,依旧是手持兵器,并客客气气地行了一个军礼。
当时的汉文帝内心一定是诧异的,甚至可能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皇帝。
汉文帝在细柳营慰问和视察了一圈后,与众将士们简单地交流了片刻,就打道回府了。
文帝临走前,周亚夫也没说欢送一下。
没想到,汉文帝一出细柳营,就严厉地批评了那两个军营,说他们无组织、无纪律,就像是过家家一般,反观周亚夫才是真正的。
经过细柳营一事后,周亚夫得到了汉文帝的充分肯定和重用。
匈奴被击退后,周亚夫被提拔为中尉,负责京师的守卫工作,掌管京城的。
汉文帝视察完回来后,不久就生病了,一年之后便驾鹤西去,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文帝在去世之前特地交代刘启,说周亚夫是可托付之人,遇到大事儿可以找他。
汉景帝继位以后,周亚夫再一次升职,被任命为车骑,成为当朝的高级将领。
没过多久,汉景帝果真到了大事,由于贸然削藩,导致“七国之乱”爆发,而接下来,周亚夫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周亚夫再一次被提拔成太尉,汉景帝让他率领精兵去平定吴楚两块最硬的骨头。
当时,叛军正在对梁国发动猛烈的进攻,周亚夫出征后,并没有领兵进入梁国境内,而是选择绕到侧面与吴楚联军进行对抗。
可如此一来,就让梁王当了一阵子沙包,被叛军打得够呛。
当时梁王不断地向周亚夫发出求救信息,但周亚夫依旧坚持自己的策略。
就在梁王把叛军的火力都吸引过来的时候,周亚夫出其不意地派兵将他们的粮草直接截断了。吴楚叛军没有了口粮,便开始转头进攻周亚夫的军营,结果周亚夫抓住机会,将叛军打得溃不成军。
当叛军因为没有粮草不得不撤军的时候,周亚夫毫不犹豫,派出了最精锐的,大败吴楚联军。
楚王被包围后,选择了自杀谢罪。吴王刘濞虽然得以逃走,可依旧难逃厄运,被东越人杀死以后,首级便直接献给了大汉的。
“七国之乱”从爆发到被平定,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周亚夫从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他名声大振的同时,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不过,在表彰大会上,差点儿被叛军打死的梁王却十分记恨周亚夫。
周亚夫在战场上有多成功,在上就有多失败。
景帝五年,他接替陶青成为丞相,却因为耿直的性格,与一众皇亲国戚都产生了矛盾,最后连汉景帝也对他有了很负面的看法。
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因为周亚夫坚持不去救援梁王,差点儿让他一命呜呼。
自那以后,梁王一有机会就会在窦太后和汉景帝面前给周亚夫穿小鞋,虽然当时汉景帝并未发表观点,可是窦太后却越来越不待见周亚夫。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周亚夫彻底得罪了一干外戚。
当时,窦太后提议,要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王。
汉景帝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碍于窦太后的面子,也不好当面拒绝,便说要与丞相商量一下。
没想到,当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周亚夫直接搬出高祖刘邦,把景帝怼了回去:
当年太祖高皇帝可是立下过规矩,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
景帝听后,一时尴尬到不知道说什么好。
周亚夫不知道的是,自己的举动直接站在了外戚的对立面。
那时候,汉景帝对周亚夫还没有彻底失望,让二人彻底决裂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上产生的巨大分歧。
那一年,被汉朝打怕了的匈奴王要带领五个人归降,汉景帝为了收买人心,打算给他们封侯,以便后续吸引更多匈奴人归顺。
这时候,周亚夫又跳了出来表示反对,他的观点是,这种对国家不忠的人没有资格获得如此高的殊荣。如果现在给这些人封侯,那么,以后该如何处置对大汉朝不忠诚的人呢?
汉景帝一听也怒了,他觉得周亚夫是要挑明了跟自己对着干,像他这种迂腐且不懂得变通的性格,实在是令人气愤至极。
汉朝之所以能够出现“文景之治”,足可以说明汉景帝在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对于个人的得失,他更加在乎的是整个王朝的长治久安。
周亚夫虽然成为了一国宰相,但是随着他在上与汉景帝产生的分歧越来越多,他的命运也就由此急转直下。
在汉景帝将归顺的匈奴人都封了侯以后,周亚夫选择直接辞官不干了,汉景帝也实在,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其实,汉景帝之所以答应了周亚夫的辞官申请,主要是想挫一挫他身上的锐气,让他明白为人臣子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要不可为而为之。
有一天,汉景帝邀请群臣去宫里赴宴,周亚夫也在被邀之列。等人都到齐,大家开始享用美食的时候,周亚夫看了看自己面前的桌子,只有一大块没有切好的肉,而且还没有筷子。
周亚夫当时就十分生气,他大声呵斥,呼来负责酒宴的官员,让他们赶紧给自己拿一双筷子来。
汉景帝见周亚夫表情有异样,赶紧出来圆场,说是只是跟他开个玩笑,还说这么小的事情不值得生这么大的气。
周亚夫也觉得自己有些失礼,他紧忙上前向汉景帝请罪,可是,他这罪请得没有任何诚意,既不下跪,也不认错,在皇上刚说完话就起身离开了。
在当时的场合下,周亚夫的行为实在无礼至极,而且对汉景帝也十分不尊重。
事后,汉景帝就觉想,现在的周亚夫对他都是如此傲慢无礼,那么,以后对自己的儿子刘彻会是什么样啊?况且,当初周亚夫还极力反对改立刘彻为太子。
通过宴席上的筷子,汉景帝对周亚夫起了杀心。因为耿直的性格,周亚夫得罪了很多同僚,大家纷纷上书用各种理由劝说汉景帝要处置周亚夫。
不久后,汉景帝下令将周亚夫交给廷尉治罪,为得就是给儿子刘彻以后的道路扫清一切障碍。
周亚夫被捕入狱后觉得自己被诬陷了,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时,关押周亚夫的牢房与关押他父亲周勃的是一间,然而,他并没有像他父亲那么幸运。
当初周勃就用自己入狱的事情警告过周亚夫,告诉他,即使是手握百万雄兵的大将,在触犯了皇权的时候,也会落得牢狱之灾,引来杀头之祸。
显然,周亚夫当时并没太拿父亲的话当一回事。
在牢中,周亚夫通过绝食表示抗议,仅仅过了五天后就吐血身亡了,可怜一代明将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作为大汉朝的两代功臣,周亚夫做出的贡献不胜凡举,如果没有周亚夫的存在,汉景帝是否能稳坐皇位也未可知。
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大将兼宰相,他最后真的是因为一双筷子才入狱的么?
明眼人都知道,宴会上的一双筷子只不是一个引子,而且汉景帝当时并没有真的想杀他,更多是想试探他,然而他依旧我行我素,丢掉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结起来,他在各种场合下的无礼表现以及桀骜不驯的性格,才是周亚夫落得绝食而亡的根本原因。
从封建帝王的角度出发,最好的臣子典范是懂得变通,不仅能够帮助皇帝建立丰功伟绩,还能够见好就收,夹着尾巴做人,且不轻易得罪皇帝。
显然,居功自傲的周亚夫显然不是这样的一类人。
汉景帝不会担心周亚夫会背叛大汉,而且也丝毫不会怀疑他对汉室的忠诚,但是他担心自己死后,周亚夫会站在什么位置上与自己的儿子相处。
因此,为了汉室的基业和千秋万代,汉景帝最后不得不找一个借口处置了周亚夫。
当时,身在牢狱的周亚夫依旧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入狱,要不然他也不会选择绝食抗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周亚夫能像父亲周勃一样,变得柔和一些,他是否能迎来功成身退、安度晚年的善终结局呢?
【大发雷霆;大发雷霆的霆怎么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