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含“细”入,同“胞”共气 | 重点实验室巡礼
作者 | 李晨阳
高大明研究员
曾艺研究员(左)与王代松博士合影
杨巍维研究组获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李劲松研究员(右一)指导学生工作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合影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与实验室PI合影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年轻的中国女科学家曾艺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尚未发表的实验数据。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科学故事,台下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在报告最后,曾艺热情地表示:“欢迎大家来重复我们的实验!”
走下讲台,她很快接到了知名学术期刊编辑的橄榄枝:“这个工作很棒,投给我们吧!”
“直到这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曾艺笑道。
在此之前,她担心这项成果太“前卫”,难以被同行接受,这才精心策划了这场华丽“剧透”。
2020年3月,这项成果顺利发表于《细胞》杂志。
“当你有最心爱的工作时,就要为它做到100%——这是我在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曾艺说。
呵护创新的萌芽
曾艺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她的研究组最早是做乳腺癌研究的。
在一次动物实验中,他们“顺便”扫描了一下小鼠模型体内的其他器官,意外发现了胰岛成体干细胞的踪迹。
“大家很惊讶,因为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胰岛中不存在成体干细胞。”
曾艺告诉《中国科学报》,“甚至有人认为,人之所以容易得糖尿病,就是因为没有成体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耗得不到有效补充。”
全球有4.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1/4在中国。
胰岛β细胞功能失常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征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吃药和注射胰岛素都只能“治标”。
要想“治本”,就需要通过胰岛移植等方法,在人体内重新产生健康的胰岛β细胞。
然而胰岛供体不足的现实,严重制约了这种方法的临床使用。
如何源源不断地获得可供移植的胰岛β细胞呢?希望在于两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胰岛β细胞,但这种方法复杂且有一定的成瘤隐患;而利用成体干细胞在体外制备功能性类器官,安全性和简便性都要好得多。
曾艺团队在证明胰岛成体干细胞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了小鼠胰岛类器官的培养体系。
在这套新的培养体系中,每一个类器官都具有和胰岛中比例接近的各种分化细胞类型,是研究胰岛各类细胞的优良体外模型,也可以用于药物的体外筛选。
目前他们正在与上海的医院合作,继续在人体中寻找胰岛成体干细胞,并致力于在体外培养有功能的人胰岛β细胞。
这篇《细胞》论文,也是曾艺研究组踏足胰岛研究领域的开始。所有或胰岛的实验,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
论文第一作者、生化与细胞所博士生王代松从文献里自学方法,或者向远亲近邻的各个实验室求教,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
“在此之前,我们研究组从未有过胰岛研究的背景,因此项目初始阶段,我们很难申请到经费,是所里经过内部讨论,决定支持我们的。”
曾艺表示,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生化与细胞所的“自主研发课题”。
由于一些创新性很强,甚至有一定失败风险的工作,在早期难以得到外界资助,生化与细胞所特别设立了自主研发课题,让这些工作在萌芽阶段就能得到支持,以此培育更多更好的原创性成果。
攀登卓越的阶梯
对创新的追求,一直渗透在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血脉中。
这个实验室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多年来,这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产出了大量优质科研成果,曾有两项工作分别入选科技部2007年和2009年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06年,实验室作为“替补队员”参与全国“国重”评比,成绩优异;2011年获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准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验收;在2016年的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举获评“优秀”。
2007年回国的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劲松,亲身经历了实验室从“院重”到“国重”的发展历程。
但他说:“我感觉没什么变化。”
“因为我们一直享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待遇。”
李劲松说,“在生化与细胞所,你从不会因为‘院重’还是‘国重’而受到区别对待。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发展起来。”
在李劲松看来,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风格,就是生化与细胞所的风格,那就是“追求卓越”。
“不敢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从0到1’,但是我们的确开创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方向。”
他说,“关键在于,我们未来能把这些方向做到什么规模。”
开创广阔的平台
李劲松本人是人造细胞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基因组标签计划的提出者。
2012年,李劲松研究组与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徐国良研究组合作,首次建立了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够代替,使卵母细胞“受精”并产生半克隆小鼠。
但在当时,这种人造细胞产生后代小鼠的效率很低下。
接下来几年,他们通过删除两个印记调控区域,得到了能够高效支持半克隆小鼠繁殖的人造细胞。
“我们用几年时间,把‘人造细胞’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一项可用技术。”李劲松说。
基于人造细胞技术的应用,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基因组标签计划”。
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超过2.2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被揭示出来。然而受限于技术瓶颈,超过一半的蛋白质从未被研究过。
李劲松等人提出的宏大计划是:利用人造细胞技术,给所有蛋白质加上同一个标签,进而通过卵子注射获得全基因组超过2万个蛋白质的标签小鼠库,完成逾2万标签蛋白质的生理组织表达谱分析。
目前这一计划已先期获得中科院战略先导B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的支持,并且成立了生化与细胞所基因组标签计划研发中心。
预计该计划将在5至10年内完成基因组范围超过2万株的“人造细胞”库,并获得5000余个重要蛋白质标签小鼠,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动物研发平台。
未来这项计划还可能用于寻找癌症治疗新靶点等,有望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
走向应用的天地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主打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但这里的很多成果正在一步步走向应用,走向临床。
“这不是巧合。”
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杨巍维说,“我们实验室的两大研究方向——‘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干细胞与个体发育’,本身都容易与疾病挂钩。而对科研人员来说,基础研究做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希望把自己的发现推向落地。”
杨巍维研究组关注的领域是“头号癌症杀手”——肺癌研究。
传统手术及术后放化疗可以很好地控制原发肿瘤,但对发生转移的肿瘤往往束手无策。
转移是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人们早已发现,肿瘤细胞往往表现出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代谢特征。
杨巍维研究组从代谢角度入手,锁定了糖醛酸代谢通路中的一个小分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c),发现它具备抑制肿瘤转移的功能。
由于UDP-Glc是人体正常组织中存在的内源性小分子,毒副作用相对较低,有望通过口服和静脉注射等方式起到干预肺癌转移的作用。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申请了诊断和治疗专利,相关试剂盒正在研发之中。
任何一项从基础走向应用的研究,都意味着持之以恒的深耕细作。
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沉心静气,也需要各方面的稳定支持。
“生化与细胞所在这方面很给力。”
杨巍维说,“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考核制度,都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认识到自己想要做什么,鼓励我们做一些有更大影响力的工作。”
在生化与细胞所,每个新入所的研究员都有长达6年的稳定支持期。
在这期间,除了定期汇报工作外,没有严格的考核指标。
6年期满,才会根据科研人员的总体表现,判断其是否适合留在这里。
“我是2013年回来的,去年刚刚摘下‘免死金牌’。刚开始也有些忐忑,但我很快发现,经过单位6年的栽培,也经过自己和团队的历练,我们已经可以离开实验室的保护伞,在更广阔的天地搏击风雨了。”杨巍维说。
李劲松说过,在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每个研究人员都有一种精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深入、做到透彻。而实验室也在种种细微处呵护着这份精神。
在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种精神驱动下,想来还会有更多成果从基础走向应用,从细胞走向临床,从实验室走向大世界。
实验室小故事
温暖·自由
作者 | 李晨阳
结束了在美国的6年博士后生涯,高大明于2012年回到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成为一名研究员,独立建立了研究组。
当年他在这里硕博连读时,实验室还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当他再次回来时,这里刚刚换上了“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崭新牌子。
“那是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时代。研究所蒸蒸日上,实验室生机勃勃。”高大明说。
他当时有机会留在美国,但他深切地感到,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回到这里。
“我喜欢这里的文化积淀,也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再次看到帮助过自己的老师,看到熟悉的同事和朋友,那种感觉真好。”
对高大明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归属感的地方——“一走进实验室的大楼,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
过去几年,高大明和所里的季红斌研究员合作揭示了小细胞肺癌转移的新机制;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等合作,开展了中国人群肝癌队列研究……每天都从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他知道回来的决定是正确的。
不仅是高大明,几位科研人员都在采访中流露出对生化与细胞所、对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深挚情感。
李劲松说:“你问我对什么最有感情?我对这里的科研人员最有感情,我们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人文气氛是非常团结的。”
曾艺说:“我2010年回来后,见证了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每一次胜利。评估优秀、获批国重、完成验收……每一次庆功酒我都喝过,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杨巍维说:“生化与细胞所和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青年科研人才有很好的扶持策略,对创新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宽容度,让我们能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高大明的一句话则格外耐人寻味:“与其说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哪些正确的事,倒不如说它没有做一些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事。顺应科学规律,尊重科学精神,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反而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它需要依托专业的科研机构,倚靠必要的科技平台,依赖良好的合作和顺畅的沟通。只有研究所和实验室能充分满足科研人员的这些需要,大家才会真正认同这里;只有科研人员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机构和这个集体,研究所和实验室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故事让人们再一次看到,对一个科研机构来说,经费支持、设备平台等硬件固然重要,但文化氛围、精神面貌等“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理想的实验室,或许就是既有家庭一般的温暖,也有蓝天一般的自由吧。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011年10月获国家科技部立项批准,2013年6月完成建设验收。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及作用机理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阐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运动等基本生命活动及其分子调节网络的组分、相互关系、调控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成为国际一流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单元为目标,设置“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侧重细胞活动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第二主题则以干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干细胞的特殊性,揭示其在体外和体内发育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并探索其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20-08-20 第4版 聚焦)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不想错过中国科学报的推送?
关注并将我们星标吧!
方法如下 ↓
入冬后记得给孩子吃7种绿叶菜,维生素K含量高,价格也不贵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家长到了春天时拼命的给孩子补,希望他们能够茁壮成长,甚至有时候都出现了揠苗助长的现象。孩子的成长是每一天的事,不能只急于某个阶段。到了冬天,除了要给他们适当的增减衣物、锻炼身体外,还要给他们多吃一些应季的食材,合理的搭配,均衡营养。
入冬后天气寒冷,很多家长喜欢一锅熟。这样的吃法很暖和,吃下去舒服。确实如此,可我们要记得,多加一点绿叶菜给孩子们食用。像小油菜、塌棵菜、茼蒿、雪里蕻等都可以用来涮火锅、做麻辣烫用,或者下面吃也不错。这些深绿叶子菜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对身体有好处。
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辅助凝血蛋白合成,助于骨骼代谢。它的具体好处大家可以翻看一下药典,在此不过多介绍了。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几种绿叶菜中都含有天然的维生素K1,一起来看看具体是哪些,怎么食用。
第1种:茼蒿
入冬后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茼蒿的身影,似乎它是冬天的信使。在古代,茼蒿是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它闻起来有股清香,爱吃者恨不得一日三餐食之,不爱吃者避之不及。茼蒿除了含有丰富的K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纤维素等,能促进食欲等。茼蒿怎么做给孩子吃呢?建议清炒茼蒿、茼蒿炒鸡蛋,这2种做法简单又快速,营养丢失少。茼蒿具体做法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怎么做才好吃吗?分享几个小窍门,学会了堪比大厨。
①茼蒿品种不同,外形还是有所区别的。有一种杆长叶子细的茼蒿,。有一种大叶子的茼蒿,在清洗时这样做可以把茼蒿里面的纤维破坏掉,吃起来更加的顺口,不塞牙。
②我们用猪油来炒茼蒿,猪油可以少加一点。它比植物油吃起来油润,让茼蒿看起来油亮好看。另外猪油炒出来的菜香、软和,也减少了塞牙的可能性。
第2种菜:茴香
这里说的茴香不是用来卤菜的小茴香,而是大茴香,可以当作蔬菜或者是调味用。新鲜的茴香是翠绿色的,闻起来就有股香味。就像韭菜、大蒜、洋葱一样,自身携带香气。这种香气也促使我们增强食欲和抵抗力。
茴香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胡萝卜素、纤维素、钙、铁、钾等。茴香也因为特殊的香味深受人们青睐,我们可以用茴香炒鸡蛋、凉拌茴香、茴香炖鱼、茴香饺子等给孩子食用,每天轮换着吃。
茴香好吃,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也容易坏,大家可以参考下面几个办法试试看。
①我们把茴香连同根部蘸一点儿水,用绳子把中间、头、根部扎起来。取一个盆,放入泥土,再把茴香种进去。这样可以保存半个月左右,吃的时候不要连根拔起,割着吃,这样根部还会发新的茴香。
②我们把茴香清洗干净,沥干水分,然后切碎放入保鲜膜中,抽空空气,放入冰箱冷藏起来。
第3种:雪里蕻
雪里蕻在江浙一带比较多,是芥菜类的一个变种。在北方地区,到了秋天后叶子会变为紫红色,常常腌制当咸菜食用。它的水分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核黄素等。
我们给孩子吃雪里蕻尽量不要食用腌制的,可以用新鲜的雪里蕻炒鸡蛋、凉拌、炒百合、炒肉末等等。雪里蕻不常常被人们鲜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相对小油菜等杆和叶子比较硬、粗糙。我们该如何食用新鲜的雪里蕻呢?
①我们把雪里蕻的尾部切掉一大截,这一截比较老,可以喂鸡鸭,可以用来腌制食用。再把烂叶、黄叶、老叶剔除,泡入水中。
②我们把搓洗干净的雪里蕻放在案板上,用刀背把杆子拍碎,然后把叶子轻轻揉搓一会儿。
③炒雪里蕻用猪油炒,炒出来软嫩翠绿又香。
第4种:西洋菜
西洋菜又叫豆瓣菜,长在水沟、山涧、沼泽或者水田中。闻起来有股特殊的清香,还带点腥味。它的叶子像一个个的豆瓣一样,很小,杆部很长。我国的河北、山西、安徽、江苏、广东等地均匀栽培,也有很多野生的,需要大家去辨别。
西洋菜有“天然清早就肺汤”的美誉,滋阴润肺。此外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每100克西洋菜中含有1.06克的蛋白质、0.17毫克维生素等等,是入冬后难得的好食材。
西洋菜营养价值高,该怎么给孩子食用呢?一般清炒西洋菜、西洋菜炖排骨汤、西洋菜圆子、西洋菜豆腐汤等都不错。吃西洋菜有2个注意事项值得大家留意一下,一起来看看是哪2个。
①西洋菜生长的环境是靠水边,我们买回来后先用水泡一泡,防止西洋菜上面粘了螺蛳、蚂蝗等。最好是先一颗一颗地挑一下,有的很小的螺蛳和蚂蝗粘得很牢固。
②西洋菜的杆比较长,也比较多。我们在入锅前最好是揉搓一下,这样保持口感一致。广东人喜欢用它炖汤,和排骨一起放入炖锅中炖,炖出来黄黄的,汤汁比较好喝。
第5种:木耳菜
只要木耳菜上市了,你走到菜摊前就会发现它特别的显眼。它的叶子很大,不输大颗的上海青。杆部最粗的可能和小拇指差不多粗细了,闻起来有一点淡淡的腥味。木耳菜的水分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等物质。炒熟后滑嫩多汁、味道比生的闻起来舒服多了。木耳菜该怎么给孩子食用呢?建议大家清炒或者是烧汤,营养丢失少,易操作。
炒木耳菜有2个小窍门,做对了,木耳菜鲜嫩好吃。
①木耳菜的杆比较粗,我们最好把杆和叶子分开炒。杆部的皮可以适当的撕掉一部分,这样口感更佳。
②炒木耳菜时要用大火炒,木耳菜的水分多,大火炒防止水分过多地析出来。
第6种:塌棵菜
从外表看塌棵菜就像一朵花似的,紧实密集地聚拢在一起。它的颜色是深绿色的,根部细细长长的,比较硬实。它可以炒着吃、可以入馅、可以用来烧汤食用,口感鲜美,也是比较开胃的一种蔬菜。塌棵菜有“维他命菜”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K等。建议塌棵菜直接清炒或者是包饺子给小朋友食用,这2种做法的口感要好一些。
第7种:鸡毛菜
在所有的绿叶菜中,我最喜欢给孩子吃的就是鸡毛菜。其实它就是青菜的幼苗,特别的鲜嫩,食之无渣。它也是蔬菜中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最丰富的菜,钙、维生素C、胡萝卜素比大白菜还要高。它含有的维生素丰富,像维生素K、维生素C等比很多蔬菜也要高。鸡毛菜怎么做给孩子吃好呢?建议只要能用青菜的地方就用鸡毛菜,比如清炒、烧汤、涮火锅、炒饭、下面条、做包子等。
鸡毛菜好吃,可吃它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哦。
①我们买鸡毛菜时看一下叶子,叶子上有几个小洞的可以买,这样的鸡毛菜证明被虫子咬过,打农药的可能性低。
②我们看一下鸡毛菜表面是不是有很多水,水往下滴很多的证明泡过水了,它的口感也不佳。
③我们挑鸡毛菜时,最大叶子和最小叶子的都不要,要叶子适中的,它的鲜嫩度是最佳的。
结语:入冬后记得给孩子吃这7种绿叶子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价格也不高,不比大鱼大肉差。我是宝妈私房七七八八,一个喜欢捣鼓饭菜的上班族。每天围着灶台、锅碗瓢盆和工作转,累并快乐着。我会竭尽所能分享我家的三餐四季,给大家提供参考,也是记录我逝去的青春,同时也期待与您的交流。
周恩来上中学时是怎样把自己的作文成绩提上去的?
南开校董严范孙
从流传下来的52篇《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来看,周恩来刚上南开学校时,作文成绩并不理想。
一年级下学期5篇作文中,老师都不甚满意。
二年级上学期时一开始,中学生周恩来的作文成绩仍然不够突出。
老师这样评价:“气机蓬勃,议论尚未紧饬”
“议论间有是处,而笔太平塌”。
右一为南开学生周恩来
《拟刘厚传》是当时周恩来所写的最失败的一篇习作。
对比当时《校风》上刊载的同题作文李福景所作的同题作文《拟刘厚传》,立刻看出当时周恩来写的作文根本不行。
老师对周恩来的《拟刘厚传》评价为:“闲话太多,正传反未能详”。
在他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作文《羊叔子平吴疏书后》页边,我们看到周恩来这样自我激励:
“人人作此均佳,我独何故而草草率责?致劳先生之口舌。岂从斯无扬眉吐气之时耶!
翔宇,翔宇,汝宜三思,须知凡人之所能为者,己即能为之。汉文落第,英文不及格,尚何面居于丁二班?
若长此以往,恐降班有你,南开不久亦非汝插足之地矣!宏图壮志,竟将抛诸大海。活泼精神,亦将沉沦脑外。
虽有同仇,亦将不汝答矣!岂不羞煞也哉!”
周恩来(左二)在南开话剧中扮演女主角
二年级上学期还没过完,1914年12月,在当时班级的国文传观中,周恩来获名列第五名。
首先声明一下,周恩来当时写的作文是桐城古文。
当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白话文还未兴起,学校里学的国文都是古文。
比如说同时期的毛写的也是古文。
李大钊早周恩来几年在天津读书,他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期间,同样善写诗文,被赞称“文章雄厚磅礴,为学校之冠”。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
那么周恩来是怎样写好作文(古文)的呢?
首先,周恩来孜孜于模仿古文、研究汉学。
周恩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沉浸在读古文、背古文,研究古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历:
“从前我在国内的时候,因为学校里的事情忙,对于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没有什么特别的去注意……
加着那时我正犯着研究汉学和‘模仿古文’的二个大毛病,哪有心肠用在这改革的上头呢?”
其次,周恩来的国文任课老师张皞如发挥了很大作用。
国文任课老师张皞如“以宿学鸿儒,尤工古文辞,于国故文学,可谓三折其肱……
遴选其中优秀者七人,循循善诱,深施教诲,尤为爱重者,厥为周”。
张皞如和国文优秀学生合影(后排左二为周恩来)
也就是说老师给开小灶了。挑选出7个人进行单独辅导。
再次,周恩来等组织敬业乐群会、主编《敬业》学报,做了很多练笔也起到很大作用。
敬业乐群会是周恩来和同学一起发起的一个活动组织。
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学生会,张伯苓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团体。
周恩来参与组织的这个敬业乐群会,是在课外活动中最活跃的、全校参与人数最多的。周恩来也因此得到很大的锻炼,开阔了知识视野。
《敬业学报》是敬业乐群会的出版物,创刊于1914年10月17日。
正好是周恩来作文成绩开始逐步提高的这段时期,也就是二年级上学期。
《敬业学报》稿件都是由周恩来组织、编辑的。学报的经理部就设在周恩来的寝室——西斋三十五号。这个刊物一直编辑到周恩来毕业时才结束。
《敬业学报》创刊时称《敬业》,从第二期改为《敬业学报》,每年4月、10月出版,大32开,每期一二百页不等,约六万余字,发行1000册,最多时2000册。
《敬业学报》内容分为杂俎、说海、文苑、补白等栏目,主要反映会员对时政的评论,学习的心得及组织的各种活动。
主编周恩来用“飞飞”、“翔宇”、“恩来”署名发表了许多诗歌、小说、评论文章等。
后几期还专门开辟了“飞飞漫墨”专栏,发表小评论和杂感。
周恩来通过办报确实练了笔。
《敬业》书影
二年级下学期《约友入足球队启》(1915年1月底)一文,老师这样评语:“情意缠绵,文笔雅洁”;
《尚志论》(1915年春)一文老师这样评点:“词腴气鬯,生发不穹”;
《与友人预约春假旅行启》(1915年3月)老师这样评价:“前路思清笔秀,碻切不肤。中后层次井然,并能按切时局,慷慨欷歔,杰构也。”
《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1915年6月)老师这样夸他:“气盛言宜,文情斐亹。”
这一学期刚开学不久,1915年3月,他所在的丁二班的国文传观中,周恩来名列丁二班前五名中。
这一学期的全校作文比赛中,周恩来所在的丁二班获第一名,得“含英咀华”奖状。
与本班国文优胜者合影(坐者左一为周恩来)。
周恩来三年级上学期有一篇作文《答友询学问有何进境启》(1915年9月29日),老师这样评价:“中间茹古涵今,闳中肆外。前后辞气淋漓酣恣,雅近龙门,诚杰构也。”
龙门,古代科举时代各省举人在京城进行的科举会试,科举会试被录取也就是中举即为登龙门。
可以说老师的评价是相当高了;
《海军说》(1915年春)一文,老师评价:“笔酣墨饱,气势,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或多难以固邦国论》(1915年冬)文,老师评价:“才思骏发,波澜老成,中后历陈时事,尤有贾长沙痛哭流涕之情,诚杰构也。”把周恩来的文章比喻成贾谊之文。
《征蒙论》文,老师评价:“缠绵恺恻,悲壮苍凉,说得征蒙一事,冠冕堂皇。至其选句之工,对偶之巧,确切皆系实事。青年有此文字,的是不可限量之才。”猛夸。
三年级上学期将近结束时,1915年11月,南开学校又发起“国文学会特别科”,遴选各班高才有志于文者,循循善诱,深施训诲,使其得以深造。
也就是说三年级上学期老师又给开小灶了。这次是校级的作文课外辅导班。
国文学会特别科设有专门的会所,就在北楼下旧阅报室内,读书室设于附近讲堂。周恩来显然深有所获。
周恩来(左一)在上课。
如:《息有居学,载之礼经。人贵惜时,传于<宋史>。诸生于旧历年假中欲事何事,盍预言之》一文,老师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读至中间,几如李令伯《陈情表》,其诚款洵可嘉也。翔宇弟本多才,孰知其情之笃竟如斯耶!”
老师认为周恩来的此篇文章堪比李密的《陈情表》。
《读《教育要旨》第六条“戒贪婪”感言》(1916年)文,老师评价:“才思发越,笔仗纵横。此东坡所谓少年文字,蓬蓬勃勃。如釜[上气]”
借用苏东坡的话来称赞周恩来作文的蓬勃之气。
中学三年级下学期时,周恩来已经18岁。这一年南开学校举办的国文会考中,周恩来斩获第一名。
什么是南开学校的国文会考呢?
南开学校当时非常重视学生作文。作文比赛是南开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活跃最灵活的一种组织形式。
而最为全校师生重视的,莫过于全校性的、一年一度的国文比赛。
国文比赛名列前茅者,全校健羡,金榜题名者则更是状元及第了。
1916年这次的国文会考中,老师当时给了两个题:《诚能动物论》《日相大隈伯谓:此次欧战为新文明之产痛,证诸已往历史是否如斯,试申言之》,周恩来选择《诚能动物论》为题做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
国文教师张诗岑对周恩来作文的评语是:“以孔、耶、释之教诂题,大含细入,高挹群言。少陵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者实得其妙诀。而通体用笔之遒紧,布局之绵密,尤征功候之纯。冠冕群英,断推此种。”
程玉孙先生对周恩来作文的评语是:“识见高超,理境澄沏。而通篇章法,复极完整合作也。”
敬业乐群会3个发起人合影
当时的同班同学回忆当时周恩来得第一的情景:
当时周恩来的文章已经写得很好了,不过他还是认真地作了准备。
之前修身课上张伯苓校长曾着重讲过“诚能动物”的道理。
周恩来平时注意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儒家道家佛教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研究,又能注意背古文、默古文,加上课上对张伯苓校长的讲话很有感触,所以他对这个问题理解很深,作文写得特别好。
严范孙的曾孙严仁回忆:
当时南开中学全校学生作文会考试卷都是送到范老处作最后评定。
在中学三年级时候的会考试卷经范老看后,就把的文章越过了四年级和专门班两个高年级的作文而选拔为第一。
那时试卷是密封的。
怕有的老师批卷时有成见,周恩来写作时还特意改变了字体。
但在发榜前,我们的国文教员邓先生认出了周恩来的字体,悄悄地把他叫去告诉他“这次第一可能是你”。
发榜后,周恩来果然名列第一。
我班的总成绩在全校也是第一名,获得优胜奖,奖品为南开校董严范孙先生亲笔写的一面“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匾额。
周恩来作文手迹
周恩来中学共计学习了四年。
1917年4月至6月毕业考试中,周恩来获毕业国文最佳奖。
纵观伟人青年时期的52篇作文,展示了一种磅礴“初心”,可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种初心,在同期的毛、李大钊等伟人的作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旅日时期的周恩来(前排左二)
至晚到1918年1月,周恩来已经开始努力尝试用白话文写作了。因为周恩来《旅日日记》的“例言”中,第一条就是“文取白话文”。
旅日时期的周恩来,已不再喜欢吟诗作对、咏物嵌字了。受新思潮影响的他已经开始摆脱旧思想的束缚,开始探索新主义了。
周恩来赴日前夕写的诗歌
【大含细入 大含细入造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