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考乡镇公务员,“大材小用”了吗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这几天,“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的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事实上,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到基层当公务员现象并非个例,名校毕业生考公、考编,以及到基层就业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看来,每个人对于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斯坦福博士到乡镇当公务员,可能会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若他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这是双赢。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重心不断下沉的现象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下到县城、街道,以及一些欠发达地区基层岗位就业。名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风向标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
“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指责一些就业选择,制造另一种‘歧视’。”陈志文说。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
考乡镇公务员引关注
6月16日晚,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通过宿州先锋网发布了宿州市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第二批)。公示名单中,一名学历为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博士的考生苏朕,拟录用至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职位。
“斯坦福大学”“博士”“乡镇公务员”,这几个关键词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发外界对这名考生的关注。
当地招考信息显示,该考生报考的职位共招聘2人,灵璧县下辖的韦集镇和向阳镇各招录一名,录用后考生按总成绩排名选择岗位,将从事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基层综合管理工作。报考要求中明确,该岗位面向本市户籍人员,录用后需签订5年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
此前宿州市公务员局公布的考试成绩表显示,报考该职位的6名考生中,苏朕的笔试、面试、总分成绩均位列第一。另外,在宿州市公务员局今年6月公布的两批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共434人中,苏朕是唯一的博士。
拟录用名单公示截图
澎湃新闻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这名斯坦福博士考生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曾获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本科毕业去向为斯坦福大学。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在宿州市此次招考中,没有海外名校优先录取或免于笔试的政策,所有报考考生一视同仁,招考、录用及入职后待遇,均严格按照《安徽省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执行。
名校毕业生下基层当公务员
并非个例
斯坦福大学博士归国考取家乡乡镇公务员,听起来是件新鲜事。不过,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当基层公务员其实并非个例。
今年3月,浙江杭州余杭区发布的一份公务员体检公示名单,因其中有一位考生来自世界顶尖学府美国哈佛大学,也一度引发社会关注。当时,有媒体报道,余杭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复称,区教育局已有多位来自清北的工作人员,哈佛学生来报考尚属首次。
2020年,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罗林姣任职深圳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的消息也引发过关注。罗林姣曾是哈佛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据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方面称,2018年罗林姣自己申请去广东工作,属于“正常工作调动”。2020年,罗林姣任职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副、街区建设部部长,主要负责街道三区融合、民生实事及微实事、文化、体育等工作。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关“世界名校毕业生归国考公”“国内名校硕士回县城或街道、乡镇进”的现象已经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多轮关注。
都市快报曾报道,2023年5月至6月,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先后公示了一批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名单,其中出现了不少海外、境外院校毕业生。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先后公布了三批2023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其中,第一批公示的494人中,有24人的毕业院校显示为国外院校,还有8位的毕业院校位于香港或澳门;第二批公示的55人中,又有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而且,36人为研究生(硕士)学历,仅2人是本科学历。其中不乏毕业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硕士生。
另外,2022年浙江丽水遂昌县公示的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名单也曾引发社会关注。在这份名单中,24个工作岗位的入围人员基本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其中包括4名博士、19名硕士,他们应聘的主要是县级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的相关基层工作岗位。
同在2022年,广东河源市和平县也因发布的2022年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告引发过关注。根据公告,该地计划引进82名毕业生,但通过资格审核的有700余人,其中博士31名、硕士700多名,且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生,以及美国、英国高校的毕业生。
如何看名校毕业生
下基层当公务员
近年来,“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名校毕业生回县城进”这类消息一经报道传播,每次都会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会笑侃“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考编”,也有人质疑名校毕业生去当基层公务员是不是“大材小用”,还有人认为新时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应该理解尊重个人选择。
关注到“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张开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刚看到这则消息时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不过转念一想倒也能理解”。
张开认为,每个人对于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如果这位斯坦福博士认为这份工作能够实现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那么他的选择应当得到尊重。
“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拥有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博士学位的人才,应该从事与其学术背景更为匹配的工作,比如科研、教育或高级管理等。这是惯性思维。”在张开看来,基层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需要有才能、有热情的人参与。这位斯坦福博士的加入可能会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并可能对当地的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如果他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这也是一种双赢。
不过,张开也坦言,“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考虑,会有人认为苏某的高学历背景与其选择的职位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其实我内心也有这样的想法。”另外,她认为,录用后需要签订5年内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这可能会限制这位斯坦福博士的职业发展路径,但也可能是他个衡后的选择。
此外,针对“斯坦福大学博士拟被录用乡镇公务员”这一话题,中国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撰文指出,近些年来,“考公”热度不减,每年国考省考都有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但深究就会发现,博士考基层公务员,并非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舆论对这样的现象倒也不必过度放大和过分解读。”
不能制造另一种“歧视”
事实上,越来越多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常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此前曾撰文指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涌入小县城的案例越来越多,已经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批地方。著名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不断下沉的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是区域下沉,逐渐从大城市向基层,甚至偏远地区发展;一方面是行业和岗位的下沉,从“高大上”的机关岗位,越来越向街道的基层岗位、甚至欠发达地区挺进。
为何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到基层当公务员?
“大家可能有一个误区或者盲区,就是认为著名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岗位或者更伟大的作为。”陈志文向澎湃新闻表示,但事实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选择也更加多元,有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努力奋斗,也有一部分选择过安稳的人生,但也并非躺平。
另外,陈志文认为,名校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在就业上“议价”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就业选择,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风向标,也是一个时代风向标的变化。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研究生持续大幅增长,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导致其稀缺性无法和20年前、30年前相比,大家选择干什么职业都正常,不必用过去的尺子量现在。比如2023年国内某知名高校招收新生中,本科生仅有4200人,但研究生逼近12000人,远远大于本科生。再者,因为复杂的原因,当前本就处在“内就业热”的背景下,因此不必惊讶。
对于“大材小用”“人才浪费”这类观点,陈志文指出,当前已非“学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或者“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的时代了。同时,当下确实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需求与岗位。目前国内高校每年提供的教职大约几万个,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也难确保能在高校获得一个教职或者科研岗位。
“我们不能这边批评就业歧视,那边又指责一些就业选择,制造另一种‘歧视’。”陈志文说。
拜托,“大材小用论”已经过时了
图/中国网
连日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当然,现在网友们都知道了“此辅警非彼辅警”,这位博士后缪元颖是成都高新区分局聘用的专家型人才,虽然身份是警务辅助人员,但其他见到都会叫一声“缪博士”。而他从事的工作是法医物证检验,与本身生物学的专业也高度相关。据报道,缪元颖曾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协助侦破了一个十几年前的案件。
这么一解释,不少网友接受了“博士后当辅警”不是“大材小用”,是片面理解辅警职业而产生的过度反应。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位博士后真的是网友们想象中的“辅警”呢?是不是就坐实了“大材小用论”?
不得不说,在大学毕业生进行市场化就业已经20多年后,所谓“大材小用论”真的已经过时了。
不管高学历者从事什么工作,说到底是自由择业、双向选择的结果。这已经不是“计划就业”的时代,没有什么“包分配”的概念了,而充分的市场化就业会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在此背景下,还用“计划就业”的视角去评价“市场化就业”的选择结果,只是旁观者以此“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首先,高学历者就是“大材”吗?学历只是评价人才的一方面因素,与高学历是“大材”对应,低学历不就变为了“小材”吗,那怎么解释我国有一半亿万富豪并没有大学学历?说白了,在“破五唯”的现实语境中,用学历来评价人才,本就有失偏颇。
至于“小用”,谁说从事普通工作,就是“小用”?高学历者选择他人认为的“小用”职业,只要没有他人强迫,是综合个体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的,那就是人尽其用。从个体角度看来,是根据兴趣、能力、家庭等因素;从市场来看,是根据薪酬、工作环境、发展机会、竞争程度等。有的高学历者只能找到这种“小用”工作,或者乐意从事这样的“小用”工作,旁观者非要说“小用”,这是代替他人做选择,也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
图/中国网
本质上,认为所谓的“大材”就得有所谓的“大用”,就是计划就业观——设定某类人应该从事某类工作,否则就不合适。可这样的“计划就业”观点,早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形成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正因如此,从1993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择业通过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总体看来,在大学生自主择业时代,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在市场化就业中,“大材小用”现象即便有,也只是个别,因为人才如果觉得是小用,完全可以离职重新选择。事实上,很多有计划就业观念者往往期待国家能安排高学历者去对应的“高大上”工作,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竞争,因此总拿“大材小用”说事。
揆诸现实,每一次“大材小用”的讨论,背后其实都有两股力量:一种是坚定认为高学历就要从事“高大上”工作,其基本逻辑是,只要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听上去不那么“高大上”,就认为是大材小用;另一种是学历无用论,认为当今社会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其基本逻辑是,高学历者都只能做这类工作,读书有何用?
一个是把高学历吹上天,一个是把学历贬到底,关于“材”和“用”的争论就无休无止。要达成共识,必须改变对“材”和“用”的认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评价“材”,不能只看学历,而必须综合评价人才的能力;而评价“用”,不能再用传统的世俗观念,要看人才自身的自主选择。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的职业,就谈不上“大材小用”。
当下,有大学教授辞职去搞快递,也有研究生毕业去开烧烤店,这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真的没必要再用传统的“计划思维”去安排他人之“用”。尊重自主选择,强调公平竞争,“材”和“用”才会实现最优匹配。
□熊丙奇(学者)
编辑:孟然 实习生:张晓雨 校对:王心
来源:
“大材”从不怕“小用”|周到态度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生侯同学,心里有些失落。因为之后,工作不好找。去年12月份毕业的他,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心仪的“下家”。
但他同时拥有了一份梦想,他正在准备考取普陀区下辖某街道的社工岗位。
留学生,还是研究生学历,去街道当一名社工,在许多人眼里,或许有大材小用,投入的巨额教育成本付诸东流的惋惜感。
在择业观这件事情上,许多人仍旧陷在急功近利的巢窠里,认为找工作,就应该一步到位,找到能够“配得上自己”的工作。
然而究竟什么是配得上什么是配不上,也只能来源于习惯性思维或者道听途说。在写字楼里运筹帷幄的工作就一定比要四处奔波的工作高档?每个月能旱涝保收的工作就一定比充满变数的前途来得光明?
足不出户,在写字楼里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如果永远被封闭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就会和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越来越脱节,甚至彻底沦为公司的一个工具人。看上去稳如磐石的工作,也意味着自己将来的十年二十年,都可以一眼望见,人生不再有任何想象力。
考场外的大屏幕
年轻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怀揣梦想,因为不怕试错,因为拥有面对无限可能的机会。刚刚毕业的学生,远远没有到攫取收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就计较于工作的投入产出比,那是在收割刚刚长出青苗的庄稼,为了眼前的小利,放弃了拥有一整片麦浪的机会。
至于留学生去当社工,或许起薪会低一点,但真的是大材小用?听听我们的侯同学是如何说的:
“我觉得社区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有高层次的人才,我有留学背景,又是学国际商务的。我想,如果我能加入到社工队伍,我就一定会有机会给那些到普陀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服务。”
说大材小用的,明显是不理解社工这份职业的成长空间。在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治理相对粗糙的环境下,社工的工作,也许会是机械的、僵硬的,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上传下达的工作。但随着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已经日渐成熟,精细化的治理要求下,社工的作用将被完全释放出来。
他们会是让基层民众生活丰富多彩的创造家,会是社会治理在最后一公里如何精细铺开的建筑师,甚至会是体现治理水平高低最直观的标尺。
凡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寄予希望的人,都应该看得到社工这份职业的成长空间。
我们可以对比一些治理体系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工地位。比如在香港,社工不仅有严格的学历要求,要必须接受过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并通过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或认证。而且为了为不同的群体,从幼儿到长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工队伍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前两年的报道,一名拥有三个硕士学位,在英国曾修读四年脑退化学的社工,深感香港在这方面的不足,一力促成了在港中大开办全港首个脑退化证书课程。
考试现场
拥有更高的素质,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反过来,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定会受到社会更高层次的认可。
就业不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职位是死的,但人是充满创造性的,你的“材”,怎么去用,怎么去承担责任、创造价值,完全在你手上。你的未来,绝不会取决于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而取决于你在你的工作岗位上能干出些什么。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的记者问侯同学,你真的准备好了做一名社工吗?小侯说,我准备好了,我相信我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年轻之所以可贵,就是只要你相信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它必定会是正确的。
加油,侯同学,奥利给!
【大材小用,大材小用拼音】相关文章: